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峨眉髭蟾精子形态结构及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峨眉髭蟾(Vibrissaphoraboringii)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的结果表明:峨眉髭蟾的精子具角蟾科物种精子基本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即精子头部呈螺旋状,尾部呈弯曲状;精子具锥形的顶体、纤维束构成的穿孔器、平行排列的中心粒和双轴丝;线粒体位于尾部;精子核窝不明显、无轴纤维和波动膜等特征。此外,对已有报道的角蟾科和无尾类物种精子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表明:(1)角蟾科精子细胞核呈螺旋状,中心粒平行排列,尾部具双轴丝等结构不同于无尾类其他科精子的结构,具有明显的科间差别;(2)角蟾科精子各部的量度,尾部线粒体的分布和数量,以及轴丝的排列等特征在属间和种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3)峨眉髭蟾和东南亚拟髭蟾指名亚种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角蟾亚科短腿蟾属,拟角蟾属和角蟾属3属18种精子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并通过计算机对其各部位长度进行了测量和计算,结果表明角蟾亚科精子的共同特征是:精子主要由头和尾两部分组成,头部呈螺旋状,尾部为波状或弯曲状,但精子的量度和头部形状在属间和种间存在明显差别,角蟾亚科的精子可分为3类,该亚科精子形态的差异与成体形态学研究结果基本相吻合,精子形态的差异可为该亚科属,种的划分,亲缘关系研究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挂榜山小鲵(Hynobius guabangshanensis)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1)挂榜山小鲵的精子形态具有小鲵科精子的共同特征:头部细直、有锥形顶体;颈部短而不明显,尾部细长、有波动膜;2)该种小鲵的精子超微结构具小鲵科物种精子的共同特征,即精子无顶体钩,顶体呈三叶草状,尾部无线粒体,轴纤维粗大呈圆柱状等;3)除精子全长(194.1±7.15μm)在小鲵科物种中属于中等外,挂榜山小鲵和本科其他物种的精子在形态量度学方面差异明显:其头部占全长的比例(22.98%)比其他已知小鲵科的物种都低,尾部占全长的比例(65.79%)比其他小鲵科物种都高.  相似文献   

4.
龙洞山溪鲵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中华  江建平  谢锋 《动物学报》2005,51(4):703-709
应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龙洞山溪鲵(Batrachuperuslongdongensis)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探讨山溪鲵属以及小鲵科物种精子的结构特征,并探讨有尾两栖类精子结构特征的演化及其与生殖进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龙洞山溪鲵的精子具小鲵科物种精子的共同特征,即精子无顶体钩,顶体呈三叶草状,尾部无线粒体,轴纤维粗大呈圆柱状等特征;2)龙洞山溪鲵精子核脊的形态结构与小鲵科其它属物种以及有尾类其它科物种精子的核脊存在明显的差别,由此可见核脊形态结构具有属或种的特异性。此外,与已有报道的有尾两栖类物种精子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表明:1)有尾类精子特征的分化与其受精方式的变化是一致的;2)精子结构特征支持隐鳃鲵超科为单系的推测  相似文献   

5.
徐剑 《四川动物》2005,24(3):337-339
根据外部形态、核型以技精子形态等特征,角蟾科分布于中国的角蟾属(Megophrys)较之拟髭蟾属(Leptobrachium)是更为原始的类群,角蟾科动物中拟角蟾属(Ophryophryne)与角蟾属亲缘关系较近,短腿蟾属(Brachytarsophrys)是较为原始的类群,且应为一无效属,无耳蟾属(Atympanophrys)应为一有效属。角蟾属可以分为两个种组,其是峨嵋角蟾种组比较进化,白颌大角蟾种组比较原始。  相似文献   

6.
应用扫描电镜(SEM)与透射电镜(TEM)观察了黄姑鱼和大黄鱼精子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黄姑鱼和大黄鱼精子无论在形态、大小还是超微结构上都十分相似。黄姑鱼和大黄鱼精子均由头部、中段和尾部(鞭毛)3部分组成。精子头部形状近似椭圆形,无顶体,细胞核呈肾形。中心粒复合体位于细胞核背侧,近、远端中心粒相互垂直,远端中心粒分化成基体并形成轴丝。中段的袖套呈筒状,4~5个圆形的线粒体围绕轴丝呈环形排列。精子尾部为单鞭毛,轴丝为典型“9+2”结构,鞭毛表面质膜形成不规则侧鳍。  相似文献   

7.
利用透射电子显敢镜研究了赤眼蜂属的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精子的超微结构。精子呈线形,由头部、颈部和尾部组成。头部前端的顶体较小,为梭形,顶端稍有弯曲,它和核呈楔状拼接排列。颈部的中心粒以45°方向斜插入核内,在中心粒的外周不被中心粒侧体所包围。尾部的轴丝为9+9+2型。在副微管之间有九条粗纤维存在。一对线粒体衍生物内的晶体物质不明显。两种赤眼蜂的精子结构差异很小,松毛虫赤眼蜂精子尾部轴丝结构部分的九个链头之间没有横向联系,而在玉米螟赤眼蜂上能清楚见到。  相似文献   

8.
2019年5月18和19日,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沙沟片区(28°26′12″N,105°59′52″E海拔465m)采集到8只两栖动物标本。形态上,这些标本与模式产地的峨眉角蟾(Megophrys omeimontis)相近。基于528 bp的16S rRNA基因片段构建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表明,本次采集的8只标本与峨眉角蟾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其遗传距离远小于角蟾属其他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因此,结合分子系统学分析及形态学比较,确认这些标本为无尾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角蟾属的峨眉角蟾,系贵州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明晰蝉科昆虫的精子形态及其在分类和系统发育分析方面的意义,本研究对蝉亚科的蒙古寒蝉Meimuna mongolica、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蛉蛄Pycna repanda及姬蝉亚科的蟋蝉Tettigetta sp.的精子进行了比较研究。【方法】分别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这4种蝉科昆虫的精子形态特征。【结果】蒙古寒蝉、黑蚱蝉、蛉蛄和蟋蝉这4种蝉科昆虫精子形态基本相似,但精子长度在种内和种间都有明显不同,均表现出多态性。根据精子长度,蛉蛄精子可被分为长精子、中长精子和短精子3种类型;蒙古寒蝉、黑蚱蝉和蟋蝉的精子被分为长精子和短精子2种类型。4种蝉的精子结构也基本相似,头部包含顶体和细胞核,颈区由中心粒和中心粒侧体组成,尾部一般由一根轴丝和一对线粒体衍生物组成,轴丝微管为9+9+2模式。但蝉亚科3个物种的部分精子具有多个线粒体衍生物;首次在蛉蛄精子尾部发现一个电子致密的三角形区域,该结构在蝉科其他昆虫精子中未曾发现。蝉科不同类群的精子中心粒侧体存在显著差异,姬蝉亚科的蟋蝉精子中心粒侧体为片层状结构,蝉亚科昆虫则为鞘状结构。【结论】与蝉次目的角蝉总科和沫蝉总科昆虫精子相比,仅蝉科昆虫的精子表现出多态性,是该科的特有衍征。精子尾部可具多个线粒体衍生物的现象在蝉亚科物种中是否普遍存在有待进一步研究。蝉科不同类群在精子形态方面的差异,为蝉科昆虫分类及蝉次目系统发育分析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在重庆市酉阳县采集到7号体尾背部具有"Y"形斑纹的蝌蚪,对其形态特征和口部结构予以描述,经与峨眉髭蟾Vibrissaphora boringii和崇安髭蟾瑶山亚种V. liui yaoshanensis蝌蚪比较,确定其为峨眉髭蟾,为重庆市新纪录.现作为应用蝌蚪进行无尾两栖动物分类鉴定和多样性调查实例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11.
2022年7月在重庆市黔江区武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1号两栖动物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与尾突角蟾(Boulenophrys caudoprocta)相似;基于线粒体16Sr RNA和COI基因联合构建布角蟾属(Boulenophrys)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此次采集的角蟾标本与尾突角蟾聚为一支,具有较高的支持率(1/100,贝叶斯法/最大似然超快速引导支持分析值);基于p-distance估算本次采集的角蟾标本与尾突角蟾湖南模式产地标本间的遗传距离为0%,远小于角蟾属物种间的遗传距离(8.7%~15.9%)。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比较,确定此次采集到的角蟾标本为无尾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布角蟾属的尾突角蟾,系重庆市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重庆市尾突角蟾的发现,进一步扩展了该地区的物种名录,拓宽了对尾突角蟾分布范围的认知,为该属区系分类学和系统学提供了新信息,同时为当地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对制定更加全面和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毛蚶与青蚶精子超微结构及其所反映的蚶科进化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比较研究了毛蚶与青蚶精子的超微结构。毛蚶精子顶体为圆锥形,约为核长的1/2;精核无核前窝,具核后窝;中段横切面常见5个(偶见4个)线粒体环绕于中心粒周围;精子末段由轴丝及包绕轴丝的质膜组成,轴丝为典型的“9 2”结构。青蚶精子顶体轴向纵切面呈伞状,覆盖于细胞核前端,约为核长的1/3;精核具核前窝和核后窝;中段横切面常见有5个(偶见6个)线粒体环绕于中心粒周围;末段结构同毛蚶。顶体的形态、核前窝和核后窝的有无、中段线粒体的数量等是探索蚶科动物种间进化关系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大鲵精子超微结构,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开展了大鲵精子形态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大鲵精子由头部、颈部和尾部3部分组成。精子总长216.36μm±9.93μm(n=30),头部长65.80μm±3.70μm(n=30),颈部较短,多不明显,尾部长153.52μm±3.22μm(n=30)。头部由顶体、穿孔器和细胞核组成;颈部包括核窝、近端中心粒及远端中心粒、线粒体、轴丝和轴纤维;尾部无明显分段,由轴丝、轴纤维、轴丝旁纤维和波动膜组成。大鲵精子内线粒体较少,可能与精子运动缓慢、精子活力维持时间短有关;成熟过程中精子细胞头部包围的胞质分泌物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线粒体。  相似文献   

14.
翡翠贻贝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翡翠贻贝 (Pernaviridis)精子的超微结构。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 ,包括头部、中段与尾部三部分。头部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顶体明显突出呈倒漏斗形。亚顶体腔呈锥形 ,其中的亚顶体物质呈伞状分布 ,中轴一直延伸至核的后端。细胞核近似球形 ,被管状的核前窝几乎分成相似的两部分。 4~ 5个椭圆形的线粒体围绕着中心粒复合体形成精子的中段。中心粒为中空的圆柱形 ,具有卫星体结构。尾部细长 ,轴丝为典型的“9 2”结构。本文讨论了双壳类精子形态的种属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埃及尼罗鲶鱼(Chrysichthys auratus)精子形成及精子超微结构。精子形成过程除了具有鱼类精子形成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一些特点:由于细胞核没有转动,中心粒复合体和鞭毛的起始部分位于细胞核的后端,并与核垂直;精子细胞变态过程中未产生袖套腔;基板未跨越基体的基部;基足将基体固定于细胞核;中段和鞭毛的基部具大量囊泡。成熟精子头部呈长锥状,没有顶体;中段长并含大量囊泡,向后延伸并包围鞭毛的基部;鞭毛细长,无侧鳍;线粒体位于核的后端附近,并包围轴丝;轴丝具典型的“9+2”模式。总之,埃及尼罗鲶鱼的精子形成有别于硬骨鱼类的常见的精子形成类型——I型和II型,可以称为III型。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角蟾亚科2属8种(亚种)和外群3种的线粒体12S和16S rRNA基因部分DNA序列,比对后序列长共949bp,其中变异位点数320,简约位点数206。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分析的系统关系树一致表明内群为一单系群,其中腺角蟾首先与其他物种分开;沙坪角蟾与宽头短腿蟾聚为一支;余下的5种(亚种)角蟾组成一支,其中小角蟾短肢亚种的广西种群和香港种群聚为一亚支,另一亚支包括峨眉角蟾、小角蟾指名亚种、尾凸角蟾和重庆武隆的角蟾种,后两种角蟾进化关系最近。本结果支持短肢角蟾为有效种,同时提示腺角蟾、沙坪角蟾与宽头短腿蟾可能隶属3个不同的亚属或属。  相似文献   

17.
余红卫 《动物学杂志》2010,45(6):101-105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国绿螂(Glaucomya chinensis)精子的超微结构。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包括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头部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顶体呈倒"V"字型。细胞核呈长圆柱形,没有核前窝,具有核后窝。中段由4个线粒体环绕中心粒而成。尾部细长,为典型的"9+2"结构。文中还讨论了双壳类精子形态结构的种属间差异。  相似文献   

18.
镇海棘螈的精子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中华  谢锋  江建平  费梁 《动物学报》2004,50(4):622-629
应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镇海棘螈Echinotritonchinhaiensis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镇海棘螈的精子具有蝾螈科精子的一些共同特征 ,如精子头部较长、前端有顶体钩、细胞核周围有核脊、尾部轴丝旁有边缘丝 ,但也具有其自身的形态结构特点 ,如精子颈部的长度、核脊的形状和大小等与有尾两栖类物种的精子存在明显差别。镇海棘螈精子发达的颈部和丰富的核脊具类群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圆田螺典型精子及其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光镜和电镜以及细胞化学方法 ,对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chinensis典型精子及其发生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染色质和细胞形态的变化 ,可将其典型精子发生分为五个时期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成熟精子。精子发生过程中 ,线粒体逐渐增大 ,并随着轴的增生而不断发展为螺旋化线粒体系 ;染色质逐渐凝聚 ,经过颗粒化和纤维化而终呈均质 ;随着染色质的变化 ,细胞核先变小再拉长并螺旋化。精细胞期细胞核基部发生内陷 ,伴随有中心粒的移入 ,并向后方形成“9 2”式的轴。成熟典型精子单鞭毛 ,全长约 40 μm ,包括头、中、尾三段 :头段螺旋状 ,主要由细胞核构成 ,旋束单股 ;中段螺旋状 ,主要由线粒体和轴丝构成 ,旋束四股 ;尾段非螺旋状 ,主要由糖原颗粒和轴丝构成  相似文献   

20.
Li C  Dong ZX  Wang YZ 《动物学研究》2010,31(5):550-554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角蟾科8种蝌蚪角质颌的显微结构特征和形态特点,阐述了角质颌对蝌蚪觅食方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角蟾科蝌蚪的角质颌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拟髭蟾亚科和掌突蟾亚科的蝌蚪具有相似的显微结构特征:角质颌呈厚重的U型,角质化程度高。颌鞘呈基部宽、顶端尖的圆锥形;角蟾亚科的蝌蚪角质颌呈纤弱的弓型,角质化程度低。颌鞘呈基部窄、长而顶端略弯曲的象牙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8种蝌蚪的颌鞘直径和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这种显微结构的变化趋势也反映出蝌蚪对栖息环境和觅食方式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