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rRNA前体剪切是发生在核仁中的重要生物学事件.U3 snoRNA作为rRNA的一个剪切因子被认为是rRNA前体剪切第一步,即5′ ETS剪切所必需的.鉴定U3能够为确定rRNA前体剪切位点和剪切产物转运提供间接证据.本文利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豌豆(Pisum sativum L.)核仁中U3 snoRNA的分布和转运.结果表明, U3 snoRNA分布在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 DFC)和颗粒组分(granular component, GC)中,在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 FC)没有分布.当用放线菌素D (actinomycin D, AMD)处理豌豆根端分生细胞时,rDNA转录受到抑制,标记信号减弱.随着AMD处理时间的延长,标记信号逐渐变弱并出现在DFC远轴区域和GC区域.本文结果提示,rRNA前体剪切发生在DFC和GC区域,剪切产物从围绕FC的区域向周边转运.  相似文献   

2.
rRNA前体剪切是发生在核仁中重要生物学事件。U3 snoRNA作为rRNA的一个剪切因子被认为是rRNA前体剪切第一步,即5′ETS剪切所必需的,鉴定U3能够为确定rRNA前体剪切位点和剪切产物转运提供间接证据。,本文利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豌豆(Pisum sativum L.)核仁中U3 snoRNA的分布和转运。结果表明,U3 snoRNA分布在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DFC)和颗粒组分(granular component,GC)中,在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FC)没有分布 ,当用放线菌素D(actinomycin,D,AMD)处理豌豆根端分生细胞时,rDNA转录受到抑制,标记信号减弱,随着AMD处理时间的延长,标记信号逐渐变弱并出现在DFC远轴区域和GC区域。本文结果提示,rRNA前体剪切发生在DFC和GC区域,剪切产物从围绕FC的区域向周边转运。  相似文献   

3.
真核细胞核仁中rRNA基因转录位点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小麦细胞为研究材料,应用常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小麦细胞核仁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s,FC)内染色质的超微结构;并通过DNA抗体阐明了核仁中DNA位于纤维中心、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DFC)以及两者的过渡区域;应用RNA聚合酶I相关转录因子UBF(Upstream binding factor)抗体所做的分析显示,小麦细胞核仁中UBF位于FC与DFC的过渡区域以及DFC中,在FC中没有UBF的存在;进一步借助于RNA/DNA杂合体抗体选择性地直接标记核仁中rRNA基因的转录位点,结果表明了小麦细胞核仁rRNA基因的转录位点是在FC与DFC的过渡区域及DFC中。  相似文献   

4.
真核细胞核仁中rRNA基因转录位点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小麦细胞为研究材料,应用常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小麦细胞核仁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s,FC)内染色质的超微结构;并通过DNA抗体阐明了核仁中DNA位于纤维中心、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DFC)以及两者的过度区域;应用RNA聚合酶I相关转录因子UBF(Upstream binding factor) 抗体所做的分析显示,小麦细胞核仁中UBF位于FC与DFC的过渡区域以及DFC中,在FC中没有UBF的存在;进一步借助于RNA/DNA杂合体抗体选择性地直接标记核仁中rRNA基因的转录位点,结果表明了小麦细胞核仁rRNA基因的转录位点是在FC与DDFC的过渡区域及DFC中。  相似文献   

5.
赫杰  陶伟  郝水 《遗传》2008,30(2):231-236
以小麦细胞为研究材料, 应用常规电子显微镜技术和DNA细胞化学特异染色NAMA-Ur技术, 在原位水平对核仁中DNA的分布和特征进行了直观的观察。结果表明, 小麦细胞核仁中DNA位于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s, FC)、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 DFC)以及两者的过渡区域, 并呈现出环绕FC排布的构型; 应用RNP优先染色(Benhard staining)技术分析了核仁中RNP的分布及其原位位置, 直观的显示了小麦细胞核仁中RNP颗粒主要集中在 FC与DFC的过渡区域及DFC和颗粒组分(Granular Component, GC)中; 并且在FC与DFC的过渡区域, 它们不太均匀也不太连续地半围绕着FC而排布; 进一步借助于RNA/DNA杂合体抗体在原位水平标记和分析了细胞核仁中活跃基因转录的精细位点, 结果表明小麦细胞核仁rRNA基因的转录位点位于FC与DFC的过渡区域及DFC中。  相似文献   

6.
以异羟基洋地黄毒甙(digoxigenin)标记的rRNA为探针与多聚甲醛固定的植物根尖振动切片原位杂交。结合免疫荧光检测分析了豌豆(Pisum sativum)间期细胞核内核仁组织者区的数目、分布和排列。研究结果发现豌豆根尖分生组织间期细胞核内有1—6个被探针分子强烈标记的位点。这些位点呈大小不等(0.24-1.98μm~3)的斑点状,分布在核仁的周边,并且与核仁相连。探针标记位点在核仁周边的排列方式随标记位点的数目不同而异。在具有四个标记位点的细胞核内,它们呈四面体,梯形或平行四边形排列。在显示原位杂交阳性的细胞核中,59.5%显示4个标记位点,少于或多于4个标记位点的细胞分别占35.7%和4.76%。探针标记位点的数目与标记位点本身的大小无明显联系,而与核仁的体积大体上呈负相关趋势。文章讨论了这些被rRNA探针标记的位点与核仁组织区及核仁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项延会  石东乔  刘宁  杨维才   《广西植物》2006,26(4):381-386
核糖体RNA(rRNA)的转录和加工是真核生物细胞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核仁内。对前体rRNA(pre-rRNA)的加工程序包括对间隔区的剪切和通过2′-O-核糖甲基化或是假尿苷化对特定的核苷酸进行的修饰。介绍了18S前体rRNA在酵母细胞中的加工过程、主要参与因子以及在植物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低氧对小麦根端分生细胞核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本实验以普通小麦为材料,用低氧水处理其根尖,按常规细胞制片、银染、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半定量PCR分析等手段开展研究.观察发现:(1)低氧水处理后小麦核仁结构发生膨胀、突出、进而凝集、内部出现空泡、细微结构消失、核仁通道结构异常、甚至解体等一系列变异现象.(2)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看到,低氧水处理后小麦核仁内的核磷蛋白B23向核质甚至胞质扩散.(3)半定量PCR分析显示,低氧处理后rRNA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明显降低,而且C23的表达信号几乎检测不到,表明核糖体RNA和核仁蛋白C23基因的表达均显著下调,低氧严重抑制它们的转录.研究证明,低氧除了对小麦根端分生细胞核仁结构有破坏作用外,还严重抑制核仁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梁凤霞 《生物学通报》1991,(10):16-16,8
真核细胞间期核中最显著的细胞结构是核仁。在光学显微镜下,核仁通常呈均质而致密的球体;在电子显微镜下,核仁主要分为三个区,即.1)颗粒区,含有核糖体前体颗粒;2)致密的丝状区即纤维区,包含有正在转录的RNA分子;3)浅染色区,或称为核仁内染色质,该区包含有从染色体核仁组织者区来的DNA,其中含有rRNA基因。因而,从成份上说,核仁是由DNA、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它的主要功能是转录rRNA和装配核糖体亚单位。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细胞化学DNA特异染色法——NAMA-Ur特异染色法对豌豆细胞核仁中rDNA的位置及其排布构型进行了原位观察。结果表明,核仁中的rDNA位于纤维中心(FC)以及FC与致密纤维组分的交界处,以环绕FC的形式排布。不同位置的rDNA成分都具有集缩和解集缩两种形态结构,核仁外的核仁伴随染色质经过核仁通道进入核仁,沿FC周边排列,与其中的DNA相连。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细胞化学DNA特异染色法——NAMA-Ur特异染色法对豌豆细胞核仁中rDNA的位置及其排布构型进行了原位观察。结果表明,核仁中的rDNA位于纤维中心(FC)以及FC与致密纤维组分的交界处,以环绕FC的形式排布。不同位置的rDNA成分都具有集缩和解集缩两种形态结构,核仁外的核仁伴随染色质经过核仁通道进入核仁,沿FC周边排列,与其中的DNA相连。  相似文献   

12.
核仁前体存在于卵母细胞及早期胚胎中,由于核仁前体在卵母细胞中的含量较少且结构致密,目前,只有少数核仁前体组分得到了鉴定.核仁前体结构的完整组成尚未被详细解析,明确核仁前体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尚存挑战.早期的观点认为:核仁前体虽不具备加工rRNA及生成核糖体的功能,但该结构为纤维颗粒状核仁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使发育后期胚胎重获核糖体生成能力.近期,这一观点逐步得到了修正.基于显微操作技术的核仁前体转移实验证实:母源核仁前体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且发挥作用的时间窗口限定在受精至原核期之间.核仁前体可参与染色质重塑过程并维持着丝粒稳定,进而影响胚胎早期发育.本文主要综述了核仁前体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从核仁前体的角度为拯救早期胚胎的发育潜能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细胞核中的核仁是一个重要的细胞结构,在细胞分裂周期中发生周期性的形态变化;在细胞分裂的早期核仁开始消失,中期和后期完全消失,分裂末期在一定的染色体上的特殊部位——核仁组织者(rRNA基因存在的地方)再次形成核仁结构,并逐渐增大,融合成一个或几个核仁,在间期细胞中核仁持续存在,核仁这种形态上的变化,称为核仁周期。核仁的结构和功能与细胞的代谢活动、增殖和分化相关,不同细胞的核仁类型、数目和大小都各不相同。核仁的类型不同的细胞的核仁形态很不相同,根据核仁成份和分布的不同可把核仁分为三种类型。 1.环状的核仁(ring-shaped) 核仁的最内层有一个大的纤维中心,由一束最致密的纤维成份相围绕,最外层仅有少量  相似文献   

14.
鼠肝细胞核仁结构与rRNA基因转录位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常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鼠肝细胞核仁的超微结构,并采用NAMA-Ur细胞化学DNA特异染色方法分析了核仁中DNA的分布及其原位位置,直观的显示了鼠肝细胞核仁DNA来源于核仁伴随染色质,并在核仁DFC区域连续伸展,排布于FC的边缘部位及DFC区域中,进一步借助于RNA/DNA杂合体抗体选择性直接标记核仁中rRNA基因转录位点,结果表明了鼠肝细胞核仁rRNA基因的转录位点是在FC的边缘及DFC区域.  相似文献   

15.
蚕豆根端细胞核中微核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蚕豆(Vicia faba)根端分生组织细胞为材料研究了微核仁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特点。结果表明;微核仁是直径0.3—0.5μm 的卵圆形或球形结构。常规染色时,微核仁与集缩染色质的电子密度相仿,但两者之间在结构上没有任何联系。细胞化学研究指出,微核仁含有 RNA 和蛋白质,其结构成分主要是与核仁颗粒组分十分相似的 RNP 颗粒。报道了植物细胞核中微核仁发生于核仁的过程并对微核仁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杜氏盐藻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的细胞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的功能及调控机制,PCR扩增杜氏盐藻MBP的cDNA全长序列及N端和C端序列,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融合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转染CHO细胞,Western blotting和荧光显微镜检测基因表达情况和细胞定位。结果显示:MBP及N端和C端融合蛋白成功在CHO细胞表达,MBP和C端部分定位于细胞核且聚集于核仁,N端部分分布整个细胞,说明MBP定位于细胞核且细胞定位信号位于C端,MBP可能与rRNA前体结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麦核仁的超微结构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整体银染技术在电镜下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根端分生细胞核仁在细胞周期中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间期核仁染色很深,能够区分出纤维中心、密集纤维成分、颗粒成分和核仁液泡等结构;染色质上也布满大量染色浅的细小银粒。前期,随着核仁的解体和染色质的集缩,染色质的边缘逐渐出现深染的大颗粒;到前期末时,大量的核仁物质向染色体周围扩散并附着到其表面。中期染色体的周边分布着来自解体核仁的银染大颗粒,形成一个不大均匀也不完全连续的“鞘”状结构。后期仍可见这种“鞘”状结构的存在。进入末期,这些银染核仁物质逐渐由“鞘”脱离,彼此融合形成前核仁体,最后参与新核仁的形成。这些结果表明,核仁解体后的物质直接转移到了染色体的表面,并形成一个不连续的表层,没有进入染色体内部;染色体内部的银染颗粒与核仁及其解体物质无关  相似文献   

18.
酵米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arinofermentans)系从食物中毒的变质酵米面中分离到的病原菌,它与揶毒假单胞菌(P.cocovenenans)为同种不同生物型,与洋葱假单胞菌(P.cepaia)有许多共同点。电镜观察表明,此3株假单胞菌在形态和结构上有以下共同特点:菌体呈短杆状,0.6-0.8×1.5—2.0μm。细胞壁由肽聚糖层和外膜(outer membrane)构成。有时可见丝状体(filaments) 甚至畸形细胞。无荚膜,无菌毛(pili)一端有多根鞭毛。细胞质内有电子透明的聚β-羟基丁酸盐(PHB)颗粒。核区内有电子致密体(e|ectron-densebodies)或层状体(laminar bodies)。细胞表面可见到wei7细胞(mlncells)。均能产生细胞外“丝状物质”,这一特点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9.
赫杰  苗桂英  赵海成 《植物研究》2002,22(1):26-29,T001
运用Bernhard染色方法研究了小麦根端分生组织细胞核仁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结果显示,间期核仁染色很深,能够区分出纤维中心(FC)、致密纤维组分(DFC)和颗粒组分(G),而染色质被漂白,在染色质间可以观察到细小的RNP颗粒。进入前期,在染色质的边缘有小的RNP颗粒分布。中期,染色体周边分布着类似于间期核仁的深染的大RNP颗粒,形成一个不完全连续的“鞘”状结构;在染色体内部看不到类似核仁的深染颗粒。到了后期时,仍可见RNP“鞘”状结构的存在。进入末期,这些RNP植物逐渐由“鞘”脱离,最后参与新核仁的形成。这些结果表明,核仁解体后的物质直接转移到了中期染色的表面,并形成不连续的表层,没有进入染色体的内部。  相似文献   

20.
邢苗  郝水 《Acta Botanica Sinica》1990,32(10):737-742
本文报道了有丝分裂过程中蚕豆(Vicia faba)根端分生组织细胞内一种由核仁物质组成的特殊结构,我们将其称作核仁残体。经常规染色后,可在前期末正在分散的核仁物质中看到由直径15—20nm 的颗粒和纤维组成的核仁残体;前中期时,核仁残体附着在染色体上,其电子密度低于染色体。Bernhard 染色结果表明,核仁残体的主要成分是核糖核蛋白(RNP)颗粒和纤维,一些核仁残体中存在着与染色质染色反应相似的被漂白区。有的核仁残体附着在中、后期染色体上,有的游离存在于细胞质中。本文讨论了核仁残体的成分及其本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