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对苏北新元古代九顶山组似锥叠层石标本的分析,初步揭示构成似Conophyton叠层珠微生物席可以分为两类。这两类席被作者称为“开端微生物席(first microbial mat)”和“继承微生物席(succedent microbial mat)”。它们在整个叠层石发生和发育过程中起作不同作用。Conophyton叠层石的形态发生可能与开端微生物席的造型有着密切联系,这类微生物席在叠层石形态过程中起作生长“芽”或模具作用。继承微生物席仅仅起作叠层石的增高或增大的作用,它的发育经常受环境制约。  相似文献   

2.
锥叠层石(Conophyton),前人已经作出了良好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古生态学、沉积学和古地磁学研究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对Conophyton的向阳性判别标志开展探讨。初步认为:锥叠层石的高峰型和低峰型两种形态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相互垂直的组合关系,高峰型锥叠层石两翼的藻席发育或藻丝体密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这种现象似乎与锥叠层石生活的弱动力水流环境而又具有较强趋光性能力有关。通过野外定向标本采集和室内薄片观察,获得新元古代九顶山组锥叠层石的古向阳性方向为现今地理坐标的NE45°。  相似文献   

3.
中国叠层石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叠层石学科是在迂回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经中国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我国叠层石研究取得多项成就,主要有:建立了华北元古宙叠层石组合序列;对某些新元古代叠层石的微生物组分和微生物席特征进行了初步揭示;从理论上对矿化叠层石的成因提出了解释;提出假裸枝叠层石科(Pseudogymnosolenaceae)可作为中元古代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利用雾迷山组的叠层石标本开展了古生物钟研究的尝试以及探明新元古代一种特殊的叠层石微构造可能具等时性.  相似文献   

4.
末前寒武纪叠层石衰退事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叠层石是前寒武纪最为常见的生物化石之一,它经历了从开拓性发育→广泛繁盛→急剧衰退的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叠层石是微生物和沉积双重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生物——沉积建造体.它在地质历史上的盛衰不仅与地球早期微生物群的演化有关,而且与地表环境的深刻变化(包括大气圈和水圈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发展阶段中,叠层石(主要指柱叠层石)由繁盛向衰退的转变几乎是全球性和突发  相似文献   

5.
中国叠层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中国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在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学者对晚前寒武纪的叠层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描述了类型众多的叠层石属种,并把叠层石组合应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近年来,为了揭示叠层石的形态发生,中国学者正在探讨硅质叠层石的生物组构模式和叠层石微层理的成因,以及叠层石中微生物生长、运动和造席过程。  相似文献   

6.
陈留勤 《化石》2007,(4):21-23
“叠层石”这一术语是1908年Kalkowsky首先定义的,用来描述具有多少近似平面状、生物成因细纹层构造的灰岩体。叠层石这个词的使用和定义经历了逐渐的变化,现在大家一致认为叠层石是蓝细菌等微生物群体形成的一种层状的生物沉积构造,如下图所示。近代叠层石主要形成于清水环境、海边缘、潮间带的浅水环境。叠层石并不一定是碳酸盐岩,也可以是硅质岩、蒸发岩或磷酸盐。许多金属矿沉积都与叠层石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叠层石礁。在叠层石形成过程中,微生物对于各种自生矿物的沉淀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碳酸盐、磷酸盐、氧化物、硫化物和硒酸盐。微…  相似文献   

7.
华北高于庄组硅化微体化石组合的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北中元古代高于庄组 ( 1 4- 1 5亿年 )的硅质叠层石中保存了完好的多种微生物化石。从这些叠层石的微细构造分析 ,成岩早期硅质矿物的交代作用为微体化石的原位保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除部分居住者和浮游的分子外 ,两种丝状蓝藻 ( Siphonophycus inornatum和Eoschizothric composita)和两种球状蓝藻 ( Coccostratusdispergens和 Eoentophysalisbelcherensis)是这些藻席的主要建造者。以球状蓝藻 Eoentophysalis为主的藻席可能发育于潮下高能环境中 ;而以多种丝状蓝藻为主的藻席可能反映了当时的沉积环境为中—高潮间带的局部静止小水体  相似文献   

8.
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叠层石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淮地区新元古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泛,其中由微生物生命活动形成的叠层石十分发育,构成了各种形态及规模的礁体,文内拟就该区地层序列中叠层石组合及其演变过程,讨论其环境的变迁及区域地层对比,根据徐淮地区叠层石组合的层位分布特点,可划分为3个亚组合,自上而下分别为:亚组合I,星散分布于贾园组,赵圩组及九里桥组,以Baicalia,Jurusania,Inzeria,Crassphloem,Grmnosolen及Stratifera为特征,形成小型点礁和生物丘,亚组合Ⅱ。广泛分布于倪园组,九顶山组,张渠组,魏集组,史家组,望山组及四顶山组,包括Conophyton,Jacutophyton,Acaciella,Baicalia,Jurusania,Linella,Tungussia,Anabaria,Minjaria,Katavia,Gymnosolen,Colonnella及Stratifera等多种类型,建造起巨大而复杂的堡礁,堤礁,斑礁,环礁及生物丘/层,亚组合Ⅲ,仅见于金山寨组,以Boxonia,Xiehiella及Anabaria为主,构成中型的点礁及生物丘,这套叠层石组合面貌,造礁规模及多样化程度说明,它们显然形成于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前的叠层石繁盛期,其层位大致可与我国华北及东北青白口系上部,俄罗斯上里菲系及澳大利亚苦泉组的叠层石组合对比。  相似文献   

9.
冀北早元古宙叠层石内的穿石蓝藻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北省庞家堡长城系大红峪组下部的局部硅化的层状叠层石的基本层内原位保存着宽球藻目的一种真穿石蓝藻化石群体,化石的估计年龄为距今1700Ma。新发现的微化石被命名为Eohyella campbellii gen.et sp.nov.,与相邻的基本层中建造叠层石的球状蓝藻化石比较,穿石蓝藻细胞保存得极好,细胞结构只显出轻微的收缩变形。细胞群集沿着硅化的叠层石基本层的边缘分布以及群集基部向下伸出的假丝体表明新种具有穿石习性。它与向上生长的建造叠层石的Coniunctiophycus-Siphonophycus藻席化石群共生并互层,这表明两者是原地、同时的微生物化石群。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真穿石微生物的化石纪录。  相似文献   

10.
新疆巴楚晚奥陶世礁丘中的蓝菌群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巴楚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中红灰岩"中见蓝菌一绿藻形成的礁丘,常见3类蓝菌类化石:Girvanella,Renalcid和Ortonella,其中Renalcid包括Renalcis和Izhella.蓝菌群落所形成的微生物岩构造包括钙化的微生物膜和微生物席、叠层石和凝块石,对礁灰岩的建造作用主要体现在作为灰泥物源、粘结颗粒和形成格架.  相似文献   

11.
扬子区东南台缘下奥陶统特马道克阶仑山组上段多见厚层碳酸盐岩,其中的叠层石礁出露厚度23m,穹窿状叠层石密集生长序列厚度20m,往上部的3m叠层石变得稀少。微相特征显示叠层石的纹层多不清晰,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物、物理及化学营力的干扰现象,可识别数种成因。生物对藻席表面的啃食和内部的栖居钻孔可破坏纹层;高能水流时常带入的生屑、砂屑堆积能点断叠层石纹层的正常生长;部分叠层石中常见压溶缝合线和白云岩化。区域海退过程抑制了叠层石礁的连续生长。  相似文献   

12.
藻类在含铁叠层石成因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前言 在半个多世纪以前,Harder(1919)和Zapffe(1933)就已经从理论上探讨了铁细菌在大型铁矿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在许多含铁岩组的燧石中见到大量类似现代藻类结构的化石,同时发现许多沉积矿产(特别是铁矿和磷矿)与菌、藻生物形成的叠层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Mendelsohn,1976)。因此不少人相信微生物活动可能有助于某些矿床的原始组份的沉淀作用,例如Trudinger和Mendelsohn(1976,  相似文献   

13.
河南卫辉地区寒武系馒头组二段顶部发育连续沉积的铁质叠层石。本文综合运用沉积学与沉积古地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卫辉罗圈村剖面馒头组二段的铁质叠层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区铁质叠层石形成于潮间-浅潮下带滩后微生物丘礁,发育有大量铁矿化的葛万菌(Girvanella)丝状体。地球化学测试显示铁质叠层石中的含铁矿物为赤铁矿;叠层石样品的主量元素Ca、Al、P和Ti含量较高且Al、Fe和Ti元素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微量元素呈现与地壳类似的丰度和变化规律;稀土元素总量较高,总体偏向于轻稀土相对亏损,重稀土相对富集且无明显Eu异常;这些特征说明铁质叠层石的含铁矿物来自陆源。沉积古地理分析表明,含铁矿物很可能来自鄂尔多斯陆的陆源风化产物随陆地径流南下进入研究区。铁质叠层石中铁含量与葛万菌的密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反映出赤铁矿的沉淀与葛万菌的发育密切相关。葛万菌的光合活性通过增加pH值和氧气浓度来提高铁氧化速率,其细胞外聚合物吸引三价铁离子,为铁矿物的积累提供成核位点,丝状体的运动性有助于捕获沉淀物,从而形成明暗交替纹层的铁质叠层石。  相似文献   

14.
辽宁复州湾剖面寒武系地层出露连续且沉积现象较为丰富,芙蓉统长山组、凤山组微生物岩发育。研究区寒武系芙蓉统微生物岩多为小型柱状,与围岩有明显界限,纹层较为模糊,与华北其他地区寒武系芙蓉统大型柱状叠层石有明显差异。芙蓉统微生物岩主要由暗色致密泥晶和微亮晶颗粒组成,内部发育有生物碎屑、白云石、方解石和黄铁矿颗粒等,显示出微生物岩内部复杂的显微组构,同时柱状微生物岩中保存多种类型的微体生物,如葛万菌(Girvanella)、肾形菌(Renalcis)等钙化蓝细菌,以及海绵骨针集合体等。致密泥晶组构中粘结着大量的生物碎屑,包括三叶虫和腕足类等。因此,复州湾剖面芙蓉统微生物岩中发育的钙化微生物和多样性颗粒的存在,为探索生物丘形成过程中复杂的微生物沉积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也为寒武系叠层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例。  相似文献   

15.
【背景】功能作图(functionalmapping)模型是基于统计方法的分析生物体动态复杂性状发育的全基因组作图方法,旨在定位性状发育过程中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将功能作图应用于微生物研究有助于解析复杂的互作过程。【目的】利用功能作图定位两种微生物在动态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的QTL,通过基因功能注释找到影响微生物表型生长的基因。【方法】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00个菌株单独培养和一一配对共同培养,将取得的各菌株生长丰度表型数据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找到同一物种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对生长起作用的显著QTL。【结果】通过功能作图分析,在大肠杆菌中定位到217个QTL,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定位到152个QTL;通过功能聚类和基因注释分析发现,QTL所在候选基因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cdA、sdrC、sdrD、ftsA和大肠杆菌phr、nagC、eptA、ppsA、priA、flim基因对微生物的生长发挥了较大作用。【结论】本文借助功能作图定位了大肠杆菌和金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卵巢内卵泡发育,即从原始卵泡募集、优势选择、卵泡生长、排卵到黄体形成的调控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表明TGF-β超家族的许多成员在各阶段卵泡发生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TGF-β超家族的两个成员-生长分化因子-9(GDF-9)和骨形态因子-15(BMP-15,或GDF-9B)主要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中表达,对卵泡生长发育起关键作用.本文对GDF-9和BMP-15在卵泡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microRNAs(miRNAs)是一种基因组编码的小RNA,它们通过与目标mRNA分子的3'端非编码区域(3'UTR)互补配对导致mRNA分子稳定性和翻译受到抑制,在调节细胞增殖、凋亡、分化和肿瘤发生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其发育与疾病发生过程非常复杂,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近期的研究表明,miRNAs在心脏的发生发育与疾病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胚胎神经发育过程中,众多基因时空性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相互作用形成精确的调控,其中某些基因表达质或量的改变会引起胚胎发育异常,导致先天畸形的发生.这一精确的基因表达调控过程是在转录及转录后等不同水平进行的.MicroRNAs(miRNAs),是这个基因调控大家族中新的成员.目前研究表明miRNAs在神经干细胞的不同发育阶段和哺乳动物脑发育过程中有不同的表达模式,这表明miRNAs可能在胚胎神经发育过程中起作用.本文就miRNAs在胚胎神经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功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robial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是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在其周围微环境中形成碳酸钙沉积的一种自然现象,根据其原理目前研发出了"微生物水泥".因其具有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的特点,已成为生物、土木、环境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文中就与微...  相似文献   

20.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9)最初发现于人类神经胶质瘤细胞,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的成员之一.研究发现FGF9在多种组织的发育及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FGF9与肝素结合活化FGFR3受体,可作用于软骨细胞,在骨骼发育及损伤过程中抑制软骨细胞增生和软骨内骨化.FGF9基因缺失或突变可分别导致骨骼发育不良或肿瘤.本文简要综述FGF9与FGFR3受体在骨发育中的作用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