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990年5月—10月,采用笼诱法及粘蝇带法,对绵阳城区,北川、梓潼县城作了蝇类种群、密度以及季节消长调查,现将结果简报于后:捕获蝇类71729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6科24属43种。平均密度室内为2.4只/条·24小时,室外23.61只/笼·小时。室外主要以丝光绿蝇Lucilia sercata为优势种,密度8.55,其次是铜绿蝇Lucilia porphyrina为4.1、大头金蝇Chrysomyia megacephala3.07、家蝇Musca dometica2.36;室内以家蝇为优势种,为2.3,其次是厩腐蝇Muscina stabulans0.03、大头金蝇0.02。蝇类密度最高月份室外为6、8月,分别是36.68、36.29,室内最高的是7月,…  相似文献   

2.
1990年7月至12月,作者用目测、笼诱及网捕等法对德阳市所辖五县(市、区)有瓣蝇类进行了调查,共计检索标本6623只,隶5科26属42种。其中花蝇属,种蝇属,地种蝇属,腐蝇属,秽蝇属,芒蝇属,溜蝇属,螫蝇属,阿丽蝇属,粉腹蝇属,带绿蝇属,金蝇属,黑麻蝇属,细麻蝇属,别麻蝇属,辛麻蝇属,突额蝇属,折麻蝇属与粪蝇属各1种;池蝇属,黑蝇属与翠蝇属各2种,而蝇属3种,绿蝇属4种;亚麻蝇属及家蝇属各5种。室内常见种  相似文献   

3.
1986年g月至1987年2月,我们在自贡市沿滩、自井、贡井、大安四个区和荣县、富顺县采用笼捕法和网捕法进行了一次蝇类调查。获蝇类81种,其中常见种25种。所获标本6854只中,丝光绿蝇Luciliasericata占34.6%,大头金蝇Chrysomyiamegacephala占22.5%,瘦叶带绿蝇Hemipyrellialigurriens17.5%,舍蝇Muscadomesticavicina占7.0%,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grahami占6.5%,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peregrina占4.7%,市蝇Muscasor-benssorbens占2.2%,其它合计为5.0%。丝光绿蝇3月入笼,4月高峰,6月迅速下降,10月稍有回升,1月消失。大头金蝇5月开始入笼,8月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双翅目3种蝇类昆虫即家蝇Musca domestica L.(蝇科)、红尾粪麻蝇Bercaea cruentata(Meigen)(麻蝇科)和肥躯金蝇Chrysomya pinguis (Walker)(丽蝇科)足的爪垫超微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每种蝇类的前、中、后足爪垫的面积存在一定的差别,中足和后足爪垫面积较前足大;爪垫腹面均密被刚毛,每根刚毛由刚毛杆(setal shaft)和末端平板(terminal plate)组成,刚毛主要有铲状、勺状和柳叶状3种类型;后足爪垫上刚毛的密度和刚毛末端面积一般小于前、中足;位于爪垫边缘处的刚毛较长.研究还发现爪垫上的刚毛均为中空结构,且丽蝇科昆虫的刚毛末端具开口.  相似文献   

5.
对常见麻蝇早期幼虫的形态观察研究有助于蝇类早期幼虫的分类及其所致蝇蛆病的诊断。有关蝇类早期幼虫形态的扫描电镜研究报道很少。菊池滋(1972,1974)及作者先后对肠胃蝇(Gasterophilus intestinalis)、牛皮蝇(Hypoderma bovis)、纹皮蝇(H.1ineatum)、羊狂蝇(Oestrus ovis)及7种丽蝇与绿蝇(景涛1985)的早期幼虫与三龄幼虫用扫描电镜作过观察研究。但对麻蝇幼虫的观察至今尚未见详细报道。为此,1981年至1983年对常见4种麻蝇早期幼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材料与方法标本来源从野外采到怀孕的雌性麻蝇,或用诱蝇笼在旁边开一12×12cm的口,缝…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家蝇MuscadomesticavicinaMa-cquart的人工饲养时,发现一种有趣的共栖现象,即麻蝇Sarcopohagesp.与家蝇的共栖。笔者于1992年在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期间,曾用罐头瓶装麦麸饲养家蝇幼虫。由于罐头瓶的纱网盖上缝隙较大,发现常有麻蝇飞到罐头瓶中的麦麸内产卵。于是,在同一罐头瓶中同时生活着麻蝇幼虫和家蝇幼虫。当麻蝇卵与家蝇共栖于同一瓶中时,麻蝇卵能正常孵化,幼虫生长良好,幼虫百头重及百头蛹重都为家蝇的2倍多,成虫比家蝇成虫大,所产的卵也比家蝇卵大。将麻蝇与家蝇分开单独饲养时,饲养家蝇幼虫的罐头瓶中的麦茨,经…  相似文献   

7.
武经纬 《昆虫学报》1986,(1):105-107
长期以来,家蝇雄性额宽率一直是区分家蝇复合体(domcstica complex)一些亚种的主要依据。作者在进行甘肃蝇类区系调查过程中,经常碰到一些家蝇标本难以归类的问题,遂对家蝇雄性额宽率进行了一些调查,现将初步结果报道于后,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mtDNA中COⅠ分子标记在常见食尸性蝇类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死后不同时间,在尸体上出现不同种类食尸性蝇类的演替规律,可用于准确推断死亡时间。传统上仅依据蝇类形态学特征来判断种属,但由于蝇类的形态结构复杂和种间形态差异微小等特点,对蝇类尤其是对蝇类幼虫的种属鉴别很难。因此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食尸性蝇类及其幼虫进行种属鉴定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是利用此方法对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常见双翅目食尸性蝇类包括:开普黑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及部分卵,铜绿蝇、棕尾别麻蝇及部分幼虫和蛹的线粒体DNA(mtDNA)上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Ⅰ(COⅠ)中278 bp的基因序列进行鉴别。除个别蝇类如丝光绿蝇与铜绿蝇外,该方法均能有效地将上述食尸性蝇类鉴定到种属水平。在我国,它将成为法医鉴别食尸性蝇类种属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915-920
为评价利用球孢白僵菌F08菌株的分生孢子粉和奋斗呐5%可湿性粉剂制成的双效毒蝇绳对家蝇的控制效果,本研究对其在室内笼中、室外猪舍和垃圾处理场环境条件下对家蝇的控制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室内和室外试验条件下,双效毒蝇绳对家蝇的控制效果都优于奋斗呐毒蝇绳和球孢白僵菌毒蝇绳。3种试验条件下,双效毒蝇绳对家蝇的校正防治效果与球孢白僵菌毒蝇绳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在猪舍试验条件下,其校正防治效果与奋斗呐毒蝇绳组1周时有显著差异(P0.05),2周时有极显著差异(P0.01)。2球孢白僵菌对家蝇的感病率仅在室内笼中狭小空间时在球孢白僵菌毒蝇绳组和双效毒蝇绳组有显著差异(P0.01),而在猪舍或垃圾处理场试验条件下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双效毒蝇绳中的球孢白僵菌F08菌株与奋斗呐具有较好的兼容性,一起对家蝇发挥很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工作者于1977,1978两年曾对托木尔峰进行综合科学考察,采到一批昆虫标本,我们对其中的麻蝇科(sarcophagidae)进行了初步研究整理,共发现31种,其中麻蝇亚科Sarcophaginae有四个新种,现记述如下。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1.巨尾折麻蝇,新种Blaesoxipha(s. str. )magniforcipis sp. nov. (图1)  相似文献   

11.
1980年,从野外捕到一只妊娠麻蝇,带回实验室让其产幼、化蛹及羽化。将羽化出的同胞子代成蝇进行近亲交配,产生的第三代成蝇其雄性外生殖器发生部分变异,即后阳茎侧突端部内侧出现一个突起,变异率为53%(8/15)。然后在第三代成蝇间又进行近亲交配,产生的第四代成蝇雄性外生殖器变  相似文献   

12.
厦门丽蝇科麻蝇科及家蝇料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54年11月即开始采集蝇类,旋即中断,仅得常见种7种。至1956年5月又重新开始,迄1957年5月,共得蝇类39种,分隶于丽蝇、麻蝇及家蝇3科,今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1980~1990年,采集用网捕法,分类用昆虫学分类原理与方法,调查四川省二郎山山区有瓣蝇类种类及其相关情况.结果 显示,二郎山山区蝇类有307种,隶属8科25亚科93属.其中特有种有197种,占已知种的64.16%,发现二郎山新纪录种132种,占已知种的42.99%;区系成分分析表明,二郎山山区有瓣蝇类以东洋区成分为主.成蝇年周期中的密度高峰在5月和6月,优势种为紫兰优毛蝇、家蝇和反吐丽蝇;发现黄粪蝇、密胡邻种蝇和黑尾黑麻蝇幼虫可在大雪覆盖下的孳生地过冬.本研究对二郎山山区有瓣蝇类的区系组成和分布等相关特点有了初步了解;但二郎山为横断山脉一部分,地形地貌相当复杂,是最具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1980年3月至1982年5月对太原市常见麻蝇的生态学调查研究结果,共获麻蝇科35种,其中以棕尾别麻蝇、白头亚麻蝇、红尾粪麻蝇、红尾拉蝇、黑尾黑麻蝇及酱亚麻蝇等为当地优势种群。并对优势种群的季节消长、越冬及其幼虫孳生习性分别作了介绍。太原市常见麻蝇活动期限在3月中旬至11月中旬,7、8月份多数种类出现高峰,高峰季节与当地肠道流行病的高峰有关。优势种类主要以蛹期越冬,但急钩亚麻蝇也有幼虫越冬的现象。发现幼虫孳生场所5类:人粪便类、畜粪便类、腐败动物质、腐败植物质及垃圾。文中并对防蝇灭蝇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整理1982—1983年采集的麻蝇科标本中,发现两个新种,分别隶属于伊麻蝇属(Iranihindia Rohdendorf,1961)和细麻蝇属(Pierretia Robineau-Desvoidy,1863)。现报道如下,伊麻蝇属在我国也是首次记录。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云南省卫生防疫站。 一、密刺伊麻蝇,新种 Iranihindia spinosa sp. nov. (图1—3) 鉴别特征 新种雄性肛尾叶后缘中部特别凹人,端部两侧都有复行的刺状鬃;前阳  相似文献   

16.
呼和浩特市蝇类生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志学 《昆虫学报》1974,(1):120-126
为灭蝇提供科学根据,进而控制或减少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机会,在1963年对呼市地区蝇类的种别、季节消长、孽生地、活动场所以及越冬情况进行了调查。继而在1972年对远郊的不同生境以网捕法采集,初步掌握其种属地区分布。 经调查共发现蝇类23属52种。室内以家蝇属为最多,约占捕获总数的93.76%,室外以腐蝇属为最多。约占诱捕总数的56.84%。呼和浩特地区除11—3月无蝇外,全年出现两个高峰,分别为6月及8月。 对市区和市边缘区季节消长情况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根据调查,市边缘区密度高于市区,主要由于市边缘区是垃圾粪便堆集场所,屠宰场及酿造厂均在城郊,这些废料给蝇类繁殖造成了有利条件。 对越冬蝇的栖息场所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越冬蝇主要为家蝇属中的舍蝇,它们多在温度较高、食物气味较浓的地方栖息。温度高达13℃以上时则飞翔活动,4℃时以指触动稍能爬行,低于4℃时则蛰伏不动,最后趋于死亡。对越冬蝇蛹进行了调查,其主要场所为猪、马粪堆、厕所墙角地面、粪窖周围等。并对家蝇、绿蝇、麻蝇传播痢疾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湖南省永州地区夏秋季常见嗜尸性昆虫及螺类的种类及其群落演替,运用观察法研究2007—2009年永州地区夏秋季家兔尸上常见嗜尸性昆虫种类变化及其演替。结果表明,该地区家兔尸体上发现部分昆虫纲和腹足纲的嗜尸性昆虫,昆虫纲主要涉及双翅目和鞘翅目的部分昆虫,其中双翅目6科14种,主要有蝇科的孕幼家蝇、斑蹠黑蝇、厚环黑蝇;丽蝇科的丝光绿蝇、叉叶绿蝇、亮绿蝇、大头金蝇和绯颜裸金蝇、白头裸金蝇;麻蝇科的棕尾别麻蝇、酱亚麻蝇;鼓翅蝇科1种;潜蝇科的Phytomyza thalictrella;果蝇科的Drosophila cuaso;鞘翅目5科8种,主要有大黑葬甲、Silpha carinata、Nicrophorus fossor、双色葬甲;蜣螂科的金龟子;步甲科的毛婪步甲和蠋步甲;拟步甲科;隐翅甲科的大黑隐翅虫、小隐翅虫;膜翅目2科3种,蚁科的路舍蚁;胡蜂科的墨胸胡蜂、黑盾胡蜂;鳞翅目的丝兰蛾;腹足纲的钉螺。上述嗜尸性昆虫及螺类在兔尸上出现的时间和部位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性。研究结果可望为法医在湖南省永州地区对尸体的死亡时间和地点推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态条件下家蝇生存力与繁殖力的测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广业  张文忠 《生态学报》1988,8(4):330-335
作者通过室内饲养家蝇,对其生存力与繁殖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家蝇世代发育时间随气温升高而缩短,最佳温度为35℃。适于卵、幼虫、蛹发育的最佳基质湿度分别为75—80%,65—70%和45—50%。幼虫的最佳培养基为“喂鼠饲料”,(rodent chow)加麦麸,成蝇的最佳饵料为粉加糖。温度、营养和光照对成蝇的生存及产卵均有影响。动物质类对雌家蝇的诱惑力最强,但牛粪最适于其产卵。文中对各生态因子间的相互联系和营养等问题作了扼要讨论。  相似文献   

19.
陈星  叶麟  谭路  蔡庆华 《水生生物学报》2020,44(5):1070-1079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期香溪河库湾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化, 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香溪河库湾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逐月采样分析。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23种, 其中枝角类10种, 桡足类13种。出现频率较高的物种均为长江流域常见种, 生物量和密度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6月, 在1月和2月则未能采集到标本, 生物量和密度在年际间差异显著, 但群落组成差异不显著, 群落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春季-夏季以蚤状溞(Daphnia pulex)和僧帽溞(Daphnia cucullata)大型枝角类占优势, 秋季以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小型种占优势。库中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库首和库尾, 库首和库尾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明显, 生物多样性在季节上同样具有一定差异。CCA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浓度和水深是解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变化重要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香溪河库湾营养盐、水温、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均未达到稳定状态, 但群落组成在年际间无显著性差异, 浮游甲壳动物物种丰富度也高于蓄水初期, 生物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 适当程度的干扰有利于维持浮游甲壳动物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张明  张东 《昆虫知识》2013,50(1):71-85
本研究在Pape(1996)提出的麻蝇属(双翅目:麻蝇科)分类系统基础上,选取麻蝇属54个物种(分属于30个亚属),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结合雄性成蝇尾器形态特征,对所选取的30个亚属进行了DNA分类研究,初步探明了各亚属的分类地位与系统发育关系.麻蝇属30个亚属内的平均遗传距离为6.0%(1.8%~11.0%),各亚属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10.1%(5.2% ~16.1%),亚属内与亚属间遗传距离差异较为明显,说明COI基因片段对麻蝇属各亚属级阶元能进行有效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