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尾松毛虫,是松林的大敌,它对松树林分危害甚大。1978年4月中旬,我们对灵山林区铁铺林点发生松毛虫的林分,全面进行了调查,在120株树上,共有幼虫11760条,平均每株树有幼虫98条;最多的一株树有虫486条,最少32条;危害严重的林分,松针被吃光;危害轻的  相似文献   

2.
柚木野螟(Pyransta machaeralisWalker)是柚木的主要食叶害虫。在沟南岛一年发生11—12代,无冬蛰现象,7—8月是虫口高峰期。幼虫在柚木叶上结疏网,取食叶肉留下叶脉,且具一圆形“逃跑孔”是该虫为害的主要特征。幼虫五龄。化蛹场所主要在柚木叶上。成虫羽化后需行补充营养才能交尾、产卵。成虫白天隐藏在林内地被物杂草上,夜间活动。一雌蛾最多可产卵500粒,平均217粒。卵散产于叶背面。已发现18种寄生和捕食性天敌。用1.5%1605+3%666混合粉剂每亩2—3斤喷粉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柚木Tectona grandis Linn.F.为热带用材树种。嫩叶萌生时,遭柚木野螟Pyransta machacralisWalker的严重危害。吴士雄等1979,在《昆虫学报》第22卷第2期上发表“柚木野螟的初步研究”一文,报道了此虫在海南岛一些消长因素和重要的生活习性,并提出了防治意见,但所举的防治方法,我认为有必要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4.
柚木野螟Eutectona machaeralis Walk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草螟科Crambidae,是危害柚木Tectona grandis的一种主要食叶害虫,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主要观察了柚木野螟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并对其虫龄进行了划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柚木野螟属于全变态昆虫,各个时期形态和体色均不同。卵初产时为近透明球体,后变浅黄色;幼虫体色变化为乳白色→淡绿色→黄褐色;蛹体色变化为黄绿色→茶褐色→黑褐色;雄成虫腹部细长,末端尖,静止时从背面可见腹部末端,而雌成虫腹面粗短,末端钝,静止时从背面很少看到腹部末端。观察可知,在光暗周期L∶D=14∶10、室温26℃±1℃、相对湿度75%-80%的实验室环境条件下,柚木野螟交尾后产卵前期为3.2 d,产卵期为4.4 d,孵化期为4 d;幼虫期为10-13 d。通过测量柚木野螟各龄幼虫头壳宽度并计算得到Crosby指数,可知幼虫不同阶段头壳宽度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得到的Crosby指数小于10%,所以可依据头壳宽度将柚木野螟幼虫划分为5个龄期,1龄幼虫2-3 d,2龄幼虫2 d,3龄幼虫2 d,4龄幼虫2 d,5龄幼虫3 d;预蛹期1-2 d,蛹期6 d,一个世代大约24.5 d。  相似文献   

5.
川东的竹绒野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竹绒野螟Crocidophora evenor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绒野螟属。分布于四川、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广东等省。 在川东,竹绒野螟主要为害白夹竹、寿竹、未见为害慈竹。1979年,梁平县竹山区11万亩竹林内,有9万多亩发生竹绒野螟为害,被害株率达89%,平均每株有虫苞96.3个。竹子被害后,叶片枯白大量脱落、长势减弱、发笋量减少。当年6月,在1.7万亩上,用飞机喷洒马拉松乳剂、乐果乳剂、晶体敌百虫等农药,杀虫效果仅2—19.7%。为了解决这一生产中的问题,1979—1981年,我们对此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柚木野螟Eutectona machaeralis主要取食危害珍贵树种柚木。本研究旨在观察研究柚木野螟成虫复眼的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分析其复眼结构特征,为更好了解该物种复杂的视觉行为与感光、趋光机制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运用光学显微镜以及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柚木野螟成虫复眼的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结果】柚木野螟成虫复眼着生于头部触角基部,呈椭球形,属对称性复眼。雌、雄成虫复眼分别有2 300~2 755和1 950~2 316个小眼。小眼呈正六边形,表面密被角膜乳突,间隙偶有感觉毛。每个小眼由1个角膜、4个晶锥细胞、1对初级色素细胞,6个次级色素细胞、不同水平面分布的12个视网膜细胞和基膜等组成。沿小眼纵轴11个视网膜细胞的向心侧细胞膜特化成细丝状微绒毛,形成放射状排列的视小杆,组合呈融合型视杆;第12个视网膜细胞位于小眼基部。基膜上方,视网膜细胞和次级色素细胞末端膨大,以轴突形式穿过基底膜。【结论】柚木野螟复眼为典型的重叠像眼,雌、雄成虫小眼排列方式及内部结构无明显差异,但雌、雄虫小眼数量和大小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7.
徐州地区的高粱穗虫,以夏高梁被害严重。常见的种类主要有玉米螟、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Gnenee)、小穗螟(Cryptoblabes sp.)、粟穗螟(Mampurabipunctella Ragonot)、棉铃虫五种,高粱条螟和高粱夜蛾(Oruza divisa Walker)发生量很少。据1973年我所调查,在高粱灌浆初期的穗虫中以玉米螟占多数;到灌浆中后期以后,以桃蛀螟占多数;抽穗扬花期迟至8月底9月初的夏高粱小穗螟数量上升(表1)。  相似文献   

8.
白痣姹刺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白痣姹刺蛾Chalcocelis albiguttata(Snellen)又名茶透刺蛾、中点刺蛾。此虫在林果生产上主要为害油桐、油茶、茶、柿、咖啡、可可、柑桔、八宝树等。 在广东此虫经常与丽绿刺蛾、扁刺蛾等混同发生为害。1967年秋,广东新兴县水台林场有1,000多亩油桐受害,300多亩桐叶被吃光,严重影响生产。近年来广州地区引种速生树种八宝树也严重受害。此虫国内未见过详细报道,为此对它的生活史和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压萍不彻底田块,水稻插秧后,剩下少部分红萍,可被萍螟(包括:褐萍螟和黑萍螟)为害。由于虫多,红萍少,当红萍被吃光时(或将被吃光时),迫使幼虫转主,爬上水稻,缀叶化蛹。虽然,幼虫不吃水稻,但由于缀叶做苞,常可严重影响水稻叶片生长。故应注意防治。  相似文献   

10.
<正> 甜菜白带野螟(即甜菜叶螟)Hymenia rec-urvalis Fabricius在山东省春夏播甜菜上普遍发生为害,而且逐年加重,重者大片甜菜叶片被吃光仅剩下叶脉,导致甜菜含糖降低1—3度,产量减少10—20%。 甜菜白带野螟是我国中部地区甜菜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等省区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1.
棉卷叶野螟泛素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用RT-PCR方法,克隆了棉卷叶野螟Haritalodes derogata (Fabricius)泛素基因编码区,GenBank登录号为EU580145。序列分析表明,该编码区长228 bp,编码76个氨基酸,推测的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8.53 kD和5.83。同源性比较发现,棉卷叶野螟泛素基因与其他10种昆虫泛素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具有93%以上的相似性。系统发育树显示棉卷叶野螟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遗传距离较近,通过同源建模获得了该棉卷叶野螟基因编码蛋白的理论三维结构。将棉卷叶野螟泛素基因与pET-32a(+)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ub,经IPTG诱导,棉卷叶野螟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 中高效表达。本研究成功克隆了棉卷叶野螟泛素基因的编码区,并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明实现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该昆虫体内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 Smith)卵寄生效果,室内组建了螟黄赤眼蜂在草地贪夜蛾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调查统计了释放螟黄赤眼蜂后田间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率和幼虫的虫口减退率,并分析了释放距离对寄生效果的关系。结果显示,螟黄赤眼蜂在草地贪夜蛾卵上的净生殖力R0=10.8407,内禀增长率rm=0.2220,周限生长率λ=1.2486,单雌平均产雌率R0′=13.8877。放蜂区草地贪夜蛾卵块寄生率64.44%,卵粒寄生率35.42%,显著高于对照区,释放赤眼蜂第7天田间草地贪夜蛾虫口减退率58.92%,防效50.50%。释放距离为5 m内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寄生效果的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有较高的寄生效能,田间释放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具较高的寄生率和明显的幼虫虫口减退率,释放螟黄赤眼蜂对降低草地贪夜蛾虫源基数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梨吉丁虫(Lampra limbata Gebl.)为梨、苹果、杏、樱桃、山楂的枝干害虫之一,我校梨树自1956午栽植以来连年受害,损失甚重。据了解此虫在南昌、永修、清江、上饶、贵谿、赣县、新干、崇仁等县亦有发生。在我校主要为害梨树,苹果上偶有发现。1961年以来我们对此虫进行了调查研究,所得结果报导于下。 为害情况及虫口密度 据历年调查,我校梨园1,350亩均受此虫为害,死树达5,000多株,占全部梨树22%,有二个果区(170亩)遭到毁灭。61年7月调查的结果如表1。 表1说明,无论虫株率及虫口密度都极严重。从树龄来看,三年生以下的梨树为害较轻,虫道分布在主干上较主枝上多;六午生树,主枝、主干大致相似,有些主枝上的虫数还超过了主干;无论三年生或六年生树,  相似文献   

14.
1958年5月上旬,在江苏省兴化县海河、大邹等乡,发现南大2419小麦田内有不少枯心苗、枯苞(卽死孕穗)及白穗,经检查是大螟和二化螟的越冬幼虫为害所致。我们分别在海河乡钓鱼社、大邹乡双昇、新南等三个农业社检查,9块田計33.9亩,受害率达0.9—1.25%,平均为1.15%。 我们检查被害麦茎100根,共获二化螟5条、大螟37条。在此100根麦茎中,枯心苗36根:16根有虫,二化螟1条,大螟15条;20根无虫枯心苗中,二化螟  相似文献   

15.
<正> 桃蛀野螟Dio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是一种分布广、食性杂的农、林、果害虫。我国、朝鲜、日本、大洋洲、南亚和东南亚都有分布。在浙江省长兴、金华、余杭和安吉县的马尾松林时有发生,而且有时成灾。 1982—1983年,我们对为害马尾松pinusmassoniana Lamb的桃蛀野螟进行了部分生物学观察,现就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讨论。 一、桃蛀野螟为害马尾松的特点 1.以老幼虫群聚松梢虫苞内越冬1982年4月下旬,1983年5月初,在金华和龙泉县观察和采集被害的马尾松松梢,发现幼虫并不蛀入  相似文献   

16.
采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广东省佛山市、茂名市、韶关市和梅州市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发生动态进行监测;以清水作为空白对照,以20%氯虫苯甲酰胺为药剂对照,评价了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螟黄赤眼蜂+苏云金杆菌、螟黄赤眼蜂+金龟子绿僵菌、螟黄赤眼蜂+莱氏绿僵菌、螟黄赤眼蜂+爪哇棒束孢菌、螟黄赤眼蜂+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螟黄赤眼蜂+蠋蝽、螟黄赤眼蜂+蠋蝽+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这8种生防措施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所监测的4个地市全年均有发生,其中佛山监测点的草地贪夜蛾诱捕量高于其它3个监测点,并具有1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期(2019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高峰期与玉米种植面积呈正相关。田间生防试验结果表明,单一释放螟黄赤眼蜂或与其他生防因子联合使用均对草地贪夜蛾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处理7 d后的防虫效果为54.87%~76.49%,其中以螟黄赤眼蜂+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及螟黄赤眼蜂+蠋蝽+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分别为76.49%及71.56%,但均低于氯虫苯甲酰胺的防虫效果(94.60%);但14 d后,20%氯虫苯甲酰胺的防虫效果下降至78.51%,而螟黄赤眼蜂+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及螟黄赤眼蜂+蠋蝽+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防效呈上升趋势,防效分别为81.31%与83.35%,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是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的理想生物防治组合。研究结果为了解广东草地贪夜蛾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相关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调查获得了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有虫株率和幼虫密度数据,建立了两者指数函数模型:Y=1.1518X~(1.1694),提出了玉米苗期以有虫株率和幼虫密度为指标的草地贪夜蛾发生程度分级标准。研究结果可为进行草地贪夜蛾田间虫情调查、分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枣绮夜蛾力兰州地区枣树的毁灭性害虫。据在西固泉枣产区的调查访问,1956年开始发现有此虫,以后逐年增多,为害甚烈。该地共有3,250株枣树,平均年产量20万斤左右,最高达50多万斤。自1956年后枣产量大幅度下降,1960年以后每年几乎没有收成。在其他枣区本种夜蛾也有不同程度的为害,实为目前枣树生产上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自1963年以来,我们对该虫进行了初步惆查与观察,以便摸清其发生规律与为害习性,初步提出防治办法。现将惆查及观察资料整理于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Walker),又名黑缘螟蛾。是小叶黄杨、雀舌黄杨、瓜子黄杨等黄杨类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在中国南方,一年发生3~4代,在贵州一年发生3代,几乎每年在局部地方都会严重发生。幼虫可将叶片全部吃光,造成植株枝叶干枯,乃至整株死亡。2008年11月始,追踪调查该虫1年的发生与消长以及寄生性天敌时,在采回饲养的个体中不仅发现了黑化个体,而且在非黑化个体中的翅斑上也发现了变异。现将这些观察结果及照片比较描述如下:1黄杨绢野螟黑化个体主要色泽特征黄杨绢野螟成虫黑化个体  相似文献   

20.
曲线纷夜蛾Polydesma boarmoides Guenée是我国桉树食叶害虫,已在部分桉树种植区造成严重危害。国内外仅在区域昆虫种类调查中发现并提及该虫,而未见其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报道,因此,有必要对该虫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研究,为防控该虫提供依据。笔者2013年5月首次发现该虫在广东省紫金县危害桉树林,2016年5月再次发现该虫在茂名市危害桉树林。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曲线纷夜蛾起始取食灌木叶片直至叶片被取食殆尽后,逐步转移至桉树林继续取食桉树叶片;(2)曲线纷夜蛾在广东地区1年发生4代;(3)曲线纷夜蛾3-5龄幼虫在桉树林间呈现聚集分布,且聚集密度呈现随种群密度增大而增大的规律,而在桉树树冠上则呈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