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6年3—6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在四川省南充市太和白鹭自然保护区对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的巢址选择和春夏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对比分析,巢址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雉鸡的巢都是选择在乔木盖度小、距水距离较近、草本高度和盖度都较大的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干草丛中;影响雉鸡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为:坡度、总盖度、乔木平均胸径、乔木盖度、郁闭度、距水距离、距路距离、灌木平均高度、巢周围干草比例、裸地面积、巢上方覆盖物厚、灌木盖度和巢所在草丛宽度等13个因子。春夏季栖息地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雉鸡在春夏季倾向于在植被总盖度大、坡度适中、乔木盖度适中、草本盖度和高度较大、灌木盖度较小、灌木高度较大、隐蔽度较大、距路距离较远和郁闭度较大等的生境栖息。  相似文献   

2.
2014年2月、2014年12月—2015年1月和2015年6—7月,在陕西省周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斑羚冬季和夏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斑羚夏季对14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而在冬季斑羚对16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夏冬季斑羚对植被类型、坡位、海拔、坡度、郁闭度、乔木大小、乔木距离、灌木密度、灌木距离、灌木盖度、草本盖度、草本种类、距隐蔽物距离和距人为干扰距离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坡向、坡位、乔木大小、乔木距离、灌木大小、隐蔽级、距隐蔽物距离、距人为干扰距离是斑羚夏季生境选择的主导因子。坡向、坡位、郁闭度、乔木距离、灌木大小、灌木距离、草本种类、隐蔽级、距水源距离是斑羚冬季生境选择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3.
李乐  万冬梅  刘鹤  殷江霞  李其久  霍雅鹏 《生态学报》2011,31(24):7492-7499
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是一种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种群数量稀少,在中国大陆仅见繁殖于辽宁省的东南部山区和毗邻辽宁的吉林省西南部山区,为当地留鸟.为了探讨巢址选择对杂色山雀繁殖的影响,找出影响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巢址选择方面的主要因子,于2009-2011年3-7月,在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悬挂人工巢箱,进行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的巢址选择以及不同的巢址对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杂色山雀多在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和繁殖,对位于赤松与蒙古栎混交林中的巢箱有一定偏好.野外共发现24巢杂色山雀在人工巢箱中繁殖,其中15巢繁殖成功,9巢繁殖失败.对杂色山雀利用的巢址样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巢位因子( 19.826%)、乔木因子(17.571%)、灌木因子(13.11%)、光照因子(11.587%)、隐蔽因子(10.562%)和边缘效应因子(7.572%)是影响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选择的重要因子.利用巢箱与对照巢箱相比,两者在距水源距离、距路距离、乔木平均高度、灌木平均高度和植被类型这5个环境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繁殖成功巢与繁殖失败巢相比,繁殖成功的巢箱所在位置距路稍远,坡度较高,乔木最大高度较高,灌木盖度略低于繁殖失败巢箱.人为干扰和天敌捕食是造成杂色山雀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巢向偏南、距地面2 m以上、周围乔木高大、灌木平均高度大于1.5m、盖度在45%-55%之间、距水源20 m左右、距路20 m以外的位于针阔混交林边缘的巢箱是杂色山雀繁殖的最优巢址.目前杂色山雀的种群数量还很稀少,希望本研究能对这一珍稀鸟类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2012年4~8月,在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对血雉春季和夏季的栖息地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雪深度、灌木盖度和距水源距离是影响血雉春季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夏季血雉以乔木数量、灌木高度和坡向作为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t检验和U检验结果表明:乔木胸径、针叶树数量、灌木高度、灌木盖度、苔藓盖度、草盖度在春、夏两个季节内差异极显著,而坡向在两个季节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四川南充市夜鹭的巢址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3~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太和保护区对夜鹭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调查了夜鹭巢47个,对照样方26个,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对比分析,表明影响夜鹭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为:营巢树高度、植被平均高度、巢高、竹平均直径、隐蔽度、巢上方盖度、距水(西河)距离、距白鹭巢距离、植被盖度、巢下盖度。  相似文献   

6.
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栖息地选择周年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Li W  Zhou W  Liu Z  Li N 《动物学研究》2010,31(5):499-508
采用比较利用和可利用栖息地的方法,分别对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秋冬季、春季和夏季栖息地展开调查。检验和Bonferroni置信区间分析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不同季节均偏向选择常绿阔叶林,偏向选择或回避选择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的种类不尽相同。利用和可利用样方差异性检验显示,不同季节对地形因素的选择性不明显,仅夏季距水源距离一个因子差异显著;植被因子中,春季差异显著的仅有乔木层盖度因子,夏季有乔木密度、乔木层盖度、落叶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等4个因子,秋冬季有乔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藤本密度等3个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季节利用样方负荷绝对值较大的因子在各主成分中的序位不尽相同,即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随季节发生变化。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表明,秋冬季与春季栖息地特征较接近,而与夏季差别较大。χ2  相似文献   

7.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栖息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 David栖息分布于秦岭主脊以南海拔2000~2500 m中山地带、乔木高度较矮(5~10 m)、郁闭度较低(0.3~0.5)、林下灌木稀疏(≤0.2)的针阔混交林中.从地形情况来看,则多活动于山坡的上坡位或梁脊处、坡度相对较为平缓(≤25°)地带的半阴半阳坡.距离水源较远(150 m),对人为干扰的敏感性相对较弱.从对各生态因子的偏好性来看,血雉比较偏好坡度相对较陡(25°~40°)、乔木高度低矮(≤5 m)、郁闭度低(≤0.2)的针叶林,以及盖度在0.3~0.6的竹林、隐蔽性较高(≤5 m)、距离水源较近(50~100 m)的环境,而对其他因子的选择性和偏好性则无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血雉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种:干扰因子(依次为坡向、植被类型、坡位、乔木高度与人为干扰距离)、隐蔽因子(灌木盖度、竹林盖度、隐蔽性、坡度、乔木郁闭度和水源距离)和食物因子(灌木盖度).人为活动干扰是影响血雉对栖息地各生态因子选择的最根本的诱因.  相似文献   

8.
闫永峰  刘迺发 《生态学报》2009,29(8):4278-4284
2004和2005年的4~7月,采用样方法和直接观察法,对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量36个巢址.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雪鸡的巢主要分布于2601~3000 m之间,多在高山岩石草地和裸露岩石区、突出大石下和灌木下或草丛中、中坡及中坡以上的坡位、坡度26°~40°之间的阳坡和半阳坡上营巢.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可分为捕食因子和食物因子两类,其主要因子依次为灌丛高度、距悬崖的距离、草本盖度、灌丛密度和物种丰富度;作为捕食因子与食物因子权衡的结果,其巢址选择有利于喜马拉雅雪鸡的野外生存.此外,悬崖环境(距悬崖的距离和500m内的悬崖数)在巢址选择中起到重要作用,这可能与雪鸡的避敌方式及飞翔能力较差有关.  相似文献   

9.
Liu P  Huang XF  Gu SS  Lu CH 《动物学研究》2012,33(2):170-176
2009年10月—2010年11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白鹇、勺鸡和灰胸竹鸡4种雉类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调查了6条样线上的388个样方,选取了与这四种雉类栖息地相关的17个生态因子进行观测和测量。结果显示,4种雉类均偏好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阳坡或半阴半阳坡的生境。Kruskal-Wallistest检验表明,4种雉类在海拔、坡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数量、灌木高度、草本盖度、草本种类、草本数量、落叶层盖度和水源距离11个生态因子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乔木种类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典则判别函数图显示,4种雉类在生境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又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逐步判别表明在区分4种雉类生境选择差异方面有一系列的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海拔、草本数量、灌木高度、水源距离、灌木盖度、乔木盖度、坡度、落叶层盖度、灌木数量、草本盖度。由这10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4种雉类生境选择差异的正确区分率为74.7%。  相似文献   

10.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春季夜栖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4~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22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一个10 m×10 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貌特征、夜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的数量、灌木层盖度、草本盖度、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林缘距离、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等参数;通过9条样带测定54个随机样方,除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外,指标相同.结果表明,褐马鸡春季夜栖地多偏向以坡度较大、山坡和山脊、接近水源、远离林边、人为干扰距离较远、乔木盖度和密度较大、栖树胸径较大、灌木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较小为主要特征的地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2.746%,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春季夜栖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春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形和林下植被因子、气象因子、稳定性因子和水因子.影响褐马鸡夜栖地选择的关键因素是安全、舒适和栖息地转换的方便程度.  相似文献   

11.
小相岭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利用 Forage Ratio指数对小相岭山系大熊猫与放牧牲畜的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 ,研究涉及 1 1种生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大熊猫喜欢选择在山体的脊部和中部的凸坡 ,坡向南坡 ,喜欢选择 0~ 2 4 %的灌木盖度 ,喜欢竹子盖度大于 5 0 %的原始针叶林 ,对坡度、乔木高度、乔木郁闭度、灌木高度不存在选择性 ,都为随机利用。放牧牲畜喜欢选择利用复合坡、山体的下部、坡度小于 2 0°的山坡 ;喜欢利用的生境类型是草坡和灌丛 ;选择的森林起源是次生林 ;所利用生境的乔木高度为 5~ 9m,对坡向、乔木郁闭度、灌木高度、灌木盖度、竹子盖度都随机利用。放牧家畜与大熊猫在对生境因子的利用上有许多共同点 ,对许多因子类型大多都是随机利用 ,因而 ,在对一些生境因子的利用上 ,放牧对大熊猫的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 ,它们在生境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特别是在对植被类型和森林起源的选择上差异较大 ,只要合理的规划和控制放牧活动 ,也就可能达到大熊猫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Loss of nesting habitat is believed to be a factor in the decline of greater sage-grouse (Centrocercus urophasianus) throughout its range. Few data are available for sage-grouse in Mono County, California, USA, in the most southwestern portion of the species’ range. We studied habitat selection of nesting sage-grouse in Mono County, California, from 2003 to 2005 by capturing and radiotracking females to identify nesting locations. We sampled vegetation at nest sites and randomly selected sites within 200 m of nests and within each of 5 subareas within Mono County. Nest 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42.4 ± 1.3% ( ± SE) shrub canopy cover, 10.5 ± 1.0 cm residual grass height, and 2.7 ± 1.0% residual grass cover. Shrub cover was the only variable found to differentiate nest sites from randomly selected sites. Unlike some other studies, we did not find understory vegetation to be important for selecting nest sites. Mean shrub cover was 38.7 ± 1.5% at random sites within 200 m of nests and 33.6 ± 1.6% at random sites at the approximate scale of home ranges, indicating that nesting females selected nesting areas that contained denser shrubs than their home range, and nest sites that contained greater shrub cover than the vicinity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nest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managers should consider managing for greater shrub cover in Mono County than what is currently called for in other parts of sage-grouse range and that management for sage-grouse habitat may need to be tied more closely to lo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3.
巢址选择作为鸟类繁殖的重要环节,是动物生态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探究中等体型湿地鸟类普通鸬鹚的巢址选择偏好及主要影响因子,2019年4—10月运用秩和检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黑龙江龙凤保护区内普通鸬鹚巢特征、巢址特征、巢址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普通鸬鹚偏好选择巢树乔木相对较矮(P<0.05)、周围灌木相对较矮(P<0.01)、植被盖度较低(P<0.01)、人为干扰距离较远(P<0.01)、距水面距离较远(P<0.05)的区域筑巢;(2)影响普通鸬鹚巢址选择的因子为隐蔽因子(20.634%)、巢稳定因子和干扰因子(27.614%)、植被因子(13.901%)、水因子(5.782%)和巢忠诚度(5.069%)。进一步分析表明:(1)普通鸬鹚倾向选择粗细适中的巢材,巢材来源于优势植被,巢深随纬度增高而增大;(2)巢区植被特征符合普通鸬鹚对能量支配的权衡,巢区粪便对该特征有强化作用。基于上述结果,建议龙凤保护区在巢区内加种高大乔木。  相似文献   

14.
斑翅山鹑巢址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1991-1993年在山西宁武县对斑翅山鹑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工作中共发现60个巢,其中绝大多数位于远离林地的农田或灌丝地带,66.67%的巢位于向阳的东南坡和西南坡上,对巢址与随机选取的非巢样点所进行的对比分析发现,在12个栖地参数中,影响巢址选择的5个因素依次为:落叶的数量、地缘宽度、干草的数量、灌丛宽度和梯田高度,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落叶的数量和干草的数量是区别巢址与非巢样点的两个最重  相似文献   

15.
张广才岭藏獾洞穴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路云  杨会涛  滕丽微  刘振生 《生态学报》2015,35(14):4836-4842
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在黑龙江省方正林业局新风林场,用不定宽样线法对藏獾洞穴生境选择进行研究,共记录了55组藏獾洞穴,藏獾洞口平均直径为(27.40±7.15)cm,洞深平均为(84.18±22.04)cm,倾角平均为(26.36±9.10)°,洞口总数=3.02个常用洞数+0.80个不常用洞数+0.56个废弃洞数。相对于对照样方而言,藏獾洞穴更偏爱选择位于郁闭度和植被盖度小,灌木密度大、距离近,乔木距离远,距水源和农田近、人为干扰距离远,坡度较缓的向阳中坡位的生境。资源选择函数模型为:logit(p)=246.980-1.059×植被盖度-0.703×距水源距离-1.403×坡度-45.005×坡向,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3.9%。  相似文献   

16.
Nest predation is assumed to be an important factor driving avian life histories. Altitudinal gradients offer valuable study systems to investigate how avian nest predation risk varies between bird populations. In this study, a hypothesis postulating an increase in avian nest survival rate with elevation as a result of decreasing predation pressure was experimentally tested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300‐2250 m) in West‐Central Africa. Three types of artificial nests (cup‐shrub, cup‐ground and bare‐ground) were used along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 Overall, elevation had no effect on the daily survival rate (DSR) of the artificial nests. Howev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elevation‐nest type interaction. Daily survival rate for cup‐shrub nes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elevation, but for cup‐ground and bare‐ground nests, elevatio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We tested the effects of the same vegetation parameters (tree density, herb and shrub layer coverage, and canopy openness) on the DSR of different nest types to understand how different vegetation layers or combinations of them affect DSR. Daily survival rate for bare‐ground nes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anopy openness, and was positively influenced by coverage of herb layer and tree density. For cup‐shrub nests, DS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shrub layer coverage. Finally, for cup‐ground nests, we found a positive effect of shrub coverage and canopy openness on DSR. In summary, we found that different forest vegetation layers affect predation risk of different nest types along elevations on Mt. Cameroon.  相似文献   

17.
微生境选择分化是生境相似的物种间共存的重要原因。社鼠和大林姬鼠为北京东灵山地区常见鼠种,生境需求、活动节律及食物组成等相似,但二者共存的原因尚不清楚。2016—2017年,我们对北京东灵山地区社鼠和大林姬鼠的微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不同季节和生境类型中,社鼠和大林姬鼠微生境选择存在明显分化。灌丛生境中,春季社鼠偏好于乔木密度、草本盖度更高和落叶盖度相对偏低的微生境,而大林姬鼠选择郁闭度、落叶盖度较高而草本盖度较低的微生境;主成分分析表明,地表覆盖物是影响二者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秋季社鼠喜好乔木种类多、灌木密度和草本盖度更高的微生境,而大林姬鼠选择乔木胸径、灌木距离、落叶盖度和空地比例更高的微生境,食物丰富度是影响社鼠和大林姬鼠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弃耕地生境中,春季社鼠倾向于灌木密度和草本盖度较高的微生境,而大林姬鼠首选郁闭度、乔木胸径、落叶盖度较大而草本盖度较低的微生境,地表覆盖物是影响二者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秋季社鼠偏好郁闭度和落叶盖度都相对较低的微生境,大林姬鼠则相反,食物多度是影响二者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次生林生境中,春季因样本量太少,未作分析;秋季社鼠优先选择灌木密度、灌木基径和草本盖度更高的微生境,大林姬鼠更倾向乔木胸径、落叶盖度较高,而灌木密度、草本盖度较低的微生境,地表覆盖物是影响二者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生境和季节,两种鼠的微生境选择具有明显分化,这可能是二者共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冬季清凉峰山区小麂和野猪的生境选择及差异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2005 年11 月5 日至2006 年1 月21 日,为了评估小麂和野猪的生境选择及其差异,我们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共设置了248 个样方群。研究发现,两者都选择平缓坡的灌丛植被、草本密度小、离住宅较近和离隐蔽物距离适中的生境,表现了它们的生境选择有一定的重叠性。但是它们也表现出生境选择的一些差异,小麂选择乔木密度适中、灌丛密度大和郁闭度适中的生境,而野猪选择乔木密度小的生境,随机地使用各类灌丛密度和郁闭度的生境。小麂还选择北坡、离水源距离较远的生境,野猪只是随机地使用不同的坡向和离水源距离的生境。分析两者共存的机制,我们发现小麂采取隐藏策略而野猪采取逃跑策略来避敌和利用资源,即它们之间存在与反捕食策略相关的生境选择差异。
  相似文献   

19.
广西黑颈长尾雉对夜宿地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3年12月、2004年5月和12月、2005年4月,通过野外调查及设置样方的方法对广西金钟山鸟类保护区黑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2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做一个10m×10m和5个1m×1m的样方,记录夜宿树特征(种类、胸径、栖枝高度、栖枝直径、栖枝上方盖度),测量每个样方的11个生境因子(海拔、林型、坡向、坡度、乔木层盖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距水源距离、距林缘距离、距道路距离和乔木密度);并随机设10个对照点,测量相同的生境因子。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夜宿地主要位于阔叶林中,一般,夜间在乔木上休息,一树栖息一只,也有2—3只同宿一树。黑颈长尾雉选择有一定坡度、林下灌木和草本较少以及在森林内部远离林缘并且乔木密度较大的地方作为夜宿地,其夜栖树主要为生境内的中等大小的阔叶树,栖枝直径约为2·5—4cm,栖处高度为2—5m,黑颈长尾雉夜宿地的选择与距水源距离的远近无关。影响黑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因素依次为:位置及林下植被、栖枝、天气。影响黑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最终原因可能是安全、舒适和栖息地转换的方便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