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内皮祖细胞是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具有迁移,增殖、分化、黏附和吞噬功能,在体内外均可以诱导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损伤的修复,病理及生理性新生血管的形成等过程,从而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器官移植、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EPC的特性、功能,在血管新生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做一综述,以期为更深入的研究EPC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病因复杂的血管壁慢性炎症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然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效果还不满意。目前已经证实,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发生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过程,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和内皮细胞丢失是动脉粥样硬化症的主要特点;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探索有效措施促进有益的内皮细胞再生并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是血管损伤防治的关键。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体外输注的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向受损部位募集,并进一步分化为内皮细胞,修复损伤血管。然而,也有研究显示体外输注的间充质干细胞还可以分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而在血管局部增生,参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文中综述了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为后续开展的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内皮祖细胞在炎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  汤耀卿 《生命科学》2008,20(2):225-230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出生后,可以在机体内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一种前体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多种伴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疾病都可引起外周血EPCs数量变化。有研究显示EPCs参与炎性损伤修复,并且外周血EPCs数量与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和疾病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EPCs。通过动员、迁移、归巢和分化等步骤修复内皮。炎症反应中受损组织释放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与EPCs相应的受体结合,通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等途径调节内皮修复过程,这是EPCs分化为内皮细胞过程的主要调控机制。此外,EPCs还可通过旁分泌机制促进相邻的内皮细胞增殖分化。目前,EPCs在炎症领域仅用于内皮炎性损伤和疾病预后评估,但是EPCs在心血管疾病和组织工程领域应用研究的成功,为EPCs在炎症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Wang YS  Xu H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2):139-142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细胞和内皮细胞共同产生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中胚层间质细胞。利用多种体内外方法证明,导致中胚层决定和分化形成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祖细胞就是成血管血液干细胞。本文就体内内皮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标记的追踪,体外胚胎干细胞向造血和内皮细胞的决定与分化,影响成血管血液干细胞的关键转录因子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成血管血液干细胞存在的证据、诱导发生、影响因素和多分化潜能,以及未来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种多潜能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外周血EPC可以参与修复多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疾病。目前研究证实EPC通过动员、迁移、归巢和分化等步骤在受损的肺组织处参与内皮细胞修复,调节失控的炎症反应,增强抗氧化能力,对修复和维持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的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EPC在心血管疾病和组织工程领域应用研究的成功,为EPC在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Delta样配体4与血管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tch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发育过程,如神经发育、血管形成等,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表明Notch受体与邻近细胞配体--Delta样配体4(Dll-4)共同参与了新生血管的生长和分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顶端细胞的形成,细胞密度、位置以及行为方式的调节,而有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分化和血管网的及时形成.Dll4在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为相关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发育与血管壁的构建是目前相关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前沿.国内外同行的工作多集中在血管发育初始阶段内皮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调节因素及生物学机制.VSMCs参与血管壁早期构建,特别是VSMCs的募集与分化机制已经成为血管新生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本期发表的《 抑制Rac1蛋白活化阻碍胚胎发育早期血管新生 》(见696~701页)报道了韩雅玲教授及其合作者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结果.Rac1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一类信号传递分子,在细胞信号传递过程中发挥分子开关作用.他们采用胚胎干细胞(ESCs)为模型,建立稳定表达持续型Rac1和显性失活型Rac1编码序列的小鼠ESCs并制备胚胎小体,诱导分化后观察其对内皮细胞分化和迁移的影响,发现抑制Rac1可以干扰血管内皮细胞连接成血管网状结构,细胞骨架F-actin排列紊乱,细胞的迁移受到明显抑制,表明Rac1在胚胎早期血管发育过程中与内皮细胞的迁移有关[1]. 近年来,韩雅玲教授及其研究集体在VSMCs发育与血管构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拟胚体血管平滑肌发育与血管新生机制以及胚胎主动脉VSMCs起源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2~11],可能为闭塞性和增生性血管病的发生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候选基因.详见“相关链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关ephrin及其Eph受体的作用研究已从神经系统方面逐步向血管生长扩展。已有研究表明ephrinB2/EphB4及其独特的双向信号转导几乎参与血管生长的每个方面,涉及血管发育过程中的动静脉分化、胚胎后血管新生包括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粘附和分化等过程,且与VEGF、Notch等血管新生调控因子关系密切。另外,实验表明活血化瘀名方血府逐瘀汤显著的促血管新生作用与ephrinB2/EphB4相关,说明中医药促血管新生中ephrinB2/EphB4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部分总结了ephrinB2/EphB4在血管生长中的作用,并提出中医药在这方面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microRNA-24(mi R-24)属于mi R-23~27~24家族,高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_s),并调控VEC_s多种特异性基因的表达。研究显示,miR-24参与VEC_s增殖、凋亡、血管形成、炎性反应和分化等功能的调节,而它的表达异常与VEC_s功能紊乱及损伤密切相关,且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miR-24参与调控VEC_s功能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李方方  李文庆  荆清 《遗传》2013,35(4):459-467
血管发育包括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两个阶段。近年研究表明, G蛋白偶联受体广泛参与调控成血管细胞的分化、迁移和接合, 尖端细胞和柄细胞命运决定, 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等多个过程。文章以血管发育中的这些关键事件为主线, 总结了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成员特别是视紫红质类和卷曲类受体在调节血管发育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章着重介绍了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在血管发育生物学研究中的独特优势, 并展望了利用斑马鱼深入开展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研究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