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心脏监护仪主要用于心律失常监护,它适用于各种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塞中,心律失常的监护更显得重要。实践证明,自建立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后,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明显下降,这与使用心脏监护仪,及时发现和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有很大关系。因此运用心脏监护仪是降低心脏病死亡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位心肌急性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1],死亡率为10%—15%。特别是近年,心肌梗塞病例在逐年增加,且有年青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早期康复训练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92例AMI患者经PCI治疗后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各96例,分别予早期心脏程序康复训练与传统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在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律失常、心绞痛及死亡率等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多于康复组(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行早期心脏程序康复训练安全、有益,可明显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病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入住我院CCU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院CCU的2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于发病12小时内行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急诊手术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的靶病变,均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评价手术成功率、并发症、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再狭窄率等.结果:200例患者急诊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植入支架数量为1.41±0.711枚,未发生与介入治疗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2例,非心源性死亡1例,无院内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心梗,临床随防7.3±1.9(5-15)个月,136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造影随访率72.3%,随访终点内死亡5例(死亡率2.66%),含心源性死亡3例,非心源性死亡2例,其中再发心肌梗死1例,6例患者进行了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3.19%).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中安全可行,且院内、术后7个月随访观察显示疗效显著,并明显降低靶血管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5.
ICU和CCU     
ICU(intensive care unit)即集中监护设施、在医院的固定区域收容重症患者,平时有专职医生和熟练护士值班待机,并备有自动监护装置及专用设备,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急救处理。CCU(coronary care unit)是指冠脉监护设施而言,专门收治急救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冤脉系统疾病的专门病区。为了防止发生室颤造成突然死亡,必须备有做心电图的  相似文献   

6.
农大雄 《蛇志》2017,(2):232-233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冠状动脉血供明显减少甚至中断,最终导致部分心肌组织出现严重的缺血、缺氧性病变~([1])。20世纪60年代以前,AMI死亡率高达30%;20世纪70年代经积极治疗心肌梗死并发症,死亡率下降至15%;20世纪80年代实施溶栓治疗后,死亡率下降至5%左右。及早开通AMI相关闭塞血管,恢复血运重建,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防止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可明显提高患者存活率~([2,3])。而目前溶栓治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年龄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至2012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CCU住院的AMI患者共3434例,依年龄分为四组:青年组(≤44岁)338例、中年组(45-59岁)1194例、老年组(60-79岁)1740例、高龄组(≥80岁)162例,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538例,恶性心律失常134例,心源性休克134例,心脏破裂24例,死亡58例,联合事件(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述不良心血管事件)162例,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心脏破裂和联合事件的发生率在四个不同年龄组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高龄组外,其他各年龄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结论:年龄是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80岁的AMI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80岁的AMI患者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内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心理应激和护理疏导方式。方法:从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中选出15例,其均进入重症冠心病监护病房内接受治疗,对这些患者的心理应激表现进行研究,同时记录采用护理疏导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心理变化情况。结果:15例患者治疗前抑郁评分为(18.61±3.72)分,治疗后为(8.47±1.08)分;治疗前焦虑评分为(30.22±9.17)分,治疗后为(10.18±1.26)分。患者治疗前后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护理疏导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使其能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接受治疗,稳定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从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入住我院CCU并行IABP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例3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情况,观察使用IABP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变化,IABP相关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及时在IABP支持下成功完成急诊PCI手术,患者应用IABP治疗后心率血压均得到明显改善.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仅9例,严重并发症0例,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2例.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期间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周冬娜 《蛇志》2003,15(4):40-41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冠心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急症 ,且并发症多。在美国每年有 90万人患急性心肌梗死 ,大约 2 2 .5万人死亡 ,其中包括 1 2 .5万人在未获得医治之前死于“现场”。早期治疗不及时 ,会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 ,入院前及时正确处理是关键 ,时间是抢救的前提。我科自 2 0 0 1年 1 2月~ 2 0 0 3年 3月共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1 0 9例 ,抢救成功 1 0 6例 (97.2 % ) ,死亡 3例 (2 .8% ,其中有 1例是安装人工起搏器后 )。现就其抢救护理方面谈几点体会。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 1 0 9例 ,男 83例 ,女 2…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QRS-T夹角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15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作为研究组(n=42),未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作为对照组(n=78),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并分析QRS-T夹角对AMI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120例患者中42例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5.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低血钾、Killip分级>II级、肌钙蛋白I(TnI)≥12 ng/mL、左室射血分数(LVEF)<50%、心脏下后壁梗死、窦性心律RR间期标准差(SDNN)≥90 ms、QRS-T夹角>90°是AMI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QRS-T夹角>90°对AMI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诊断的灵敏度为83.33%(35/42)、特异性为93.59%(73/78),准确度为90.00%(108/120)。结论:年龄≥70岁、低血钾、Killip分级>II级、TnI≥12 ng/mL、LVEF<50%、心脏下后壁梗死、SDNN≥90 ms、QRS-T夹角>90°是AMI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QRS-T夹角>90°对AMI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任果  蓝洲  李金鹏 《蛇志》2014,(2):186-188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2005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其中溶栓治疗34例,常规治疗68例,并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溶栓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非溶栓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内溶栓治疗死亡率为8%,超过6h溶栓治疗死亡率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有效、安全的,早期溶栓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循证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MI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29例。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在抢救成功率(94.5%)、并发症发生率(36.5%)、满意度(97.8%),与参照组对比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AMI患者过程中,具有提高护理满意度以及知识知晓水平等优点,并且可降低心律失常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文博  谢江深 《蛇志》1999,11(4):66-66
我院自1992年以来对失去溶栓时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性地应用蝮蛇抗栓酶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限于发病10h以上,均为临床、心电图及血清酶学等检查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蝮蛇抗栓酶使用禁忌症。本组6例,男5例,女1例,年龄为48~65岁。梗死部位:广泛性前壁3例,前壁间壁2例,前侧壁1例。梗死范围12%~27%。1.2 一般处理 患者入院后即送入CCU病房,积极镇痛、镇静、吸氧,持续心电示波监护。常规使用钾镁极化液、抗生素,纠正电解质紊乱,静滴硝酸甘油等治疗。如出现心律失常、心衰等则临…  相似文献   

15.
卡托普利对急性缺血心肌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对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在体电生理指标的改变,探讨卡托普利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采用S1-S2程控电刺激方法同时测定无心肌缺血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AMI早期缺血组(AMI组)和用卡托普利(浓度0.1mg·kg-1·min-1)灌流AMI早期缺血的卡托普利组对家兔心室易损期(VVP)、室颤阈(VFT)、舒张阈(DT)、有效不应期(ERP)、T波顶点与VVP外缘处的时间关系(TT-VVP)等电生理指标。结果:VVP、VFT、DT、ERP和TT-VVP在假手术对照组与AMI组和卡托普利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AMI组与卡托普利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1),相对于假手术对照组,AMI组VVP延长,VFT和DT降低,ERP缩短,心室易损期外缘向T波方向延伸增加;相对于AMI组,卡托普利组早期VVP缩短,VFT相对升高,ERP相对延长,心室易损期外缘向T波方向延伸相对减少。结论:卡托普利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的产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硅胶、反相、凝胶等分离方法从放线菌A5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相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采用MS、1H NMR、13C NMR、COSY等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分别是6-benzyl-3-isopropylpyrazin-2(1H)-one(1),N-(4-hydroxyphenethyl)acetamide(2),3-(4-hydroxyphenyl)-2-((2-oxotetrahydro-2H-pyran-3-yl)oxy)propanoic acid(3)和尿嘧啶(4)。其中3的波谱数据首次报道。生测结果表明,在样品浓度为0.1 mg/mL时,1、2和3的海虾校正死亡率依次是43.2%,38.3%,43.2%,表明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7.
赵燕喜 《蛇志》2003,15(2):47-47
对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进行分析 ,以了解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有关因素。1 临床资料  我院 1 995年 1月至 2 0 0 2年 5月住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 1 2 6例 ,男 89例 ,女37例 ;年龄 <60岁 70例 ,≥ 60岁 5 6例 ;前壁梗死 (包括前间壁、前侧壁、高侧壁、广泛前壁 ) 72例 ,下壁梗死 (包括后壁、右室 ) 42例 ,无 Q波梗死 1 2例。按 Killip分级 : 级 76例 , 级 35例 , 级 8例 , 级 7例。有快速性心律失常 68例 ,缓慢性心律失常 2 3例。合并高血压 5 8例 ,糖尿病 1 8例。本文分别按梗死部位、心功能情况、心律失常、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采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方案所用的门-囊(D_2B)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行PCI术治疗的18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患者同意行介入治疗。记录患者院前延迟时间和D_2B时间。通过问卷调查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因素、疾病发生的背景及心理因素等相关资料。以D_2B时间≤126 min为短D_2B组(n=96),126 min为长D_2B组(n=84),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D_2B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D_2B时间的中位数为126 min,仅有26.7%的患者D_2B时间控制在90 min以内;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突然发作、重视症状、发病时有人在场、症状进展快、节假日住院、入CCU时无症状、门诊就医、应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转运、入CCU时间(6 am-10 pm)、梗前心绞痛及院前延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节假日住院、门诊就医、入CCU无症状、重视症状、应用EMSS转运、入CCU时间(6 am-10 pm)等均为D_2B时间的影响因素(OR=2.62,2.04,1.59,0.52,0.28,0.61,P0.05)。结论:多数STEMI患者的D_2B时间均未达到指南要求,患者、医生、院内接诊机制等因素均与D_2B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9.
研究导向型教学是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创新性教育模式,其核心目标与“金课”的建设目标一致,强调培养学生的研究技能,使其具有创新性和高阶性。在微生物学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将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与BOPPPS课堂[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组织形式相结合,并创新性引入“提升”模块,以问题为驱动,聚焦科学前沿,融入思政材料,形成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提升—总结(七步法)的新型模块化闭环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逻辑性和组织性,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阶性,为学生将来开展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金课”课堂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AMI患者1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并发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观察组,n=36)和非感染组(对照组,n=124),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左室射血分数(LVEF)、基础疾病等变量,研究上述变量与肺部感染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AMI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在年龄、合并糖尿病、吸烟等变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LVEF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些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EF水平及合并糖尿病是老年AMI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住院时间为(24.5±2.6)天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8.2±3.8)天,病死率为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龄、低LVEF、合并糖尿病是老年AMI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合并上述危险因素患者应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降低老年心梗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