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河蟹养殖的代表湖泊黄湖与参照水体即黄湖围栏外、天然捕捞湖泊龙感湖以及鱼类放养湖泊牛山湖的比较研究 ,探讨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河蟹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直接摄食 ,二是破坏沉水植物的间接作用。在蟹苗放养强度约 1kg·hm-2 的条件下 ,底栖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明显下降 ,密度和生产量减少 6 0 %以上 ,其中对小型螺类的影响尤甚。作者认为目前最适的养殖模式应是河蟹与非草食性鱼类的轮作经营。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简称河蟹,毛蟹,又名大闸蟹。分布于江河下游湖泊区域。1966年,江苏省苏州地区首先进行人工放流蟹苗的试验,现已在我国22个省市获得成功,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目前全国养殖毛蟹大都依靠在长江口捕捞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河蟹养殖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之一,由于河蟹肉质鲜美,具有丰富的营养,而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从而使目前农村在河蟹养殖方面不断的扩大规模,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河蟹养殖中,不同的生产时期内具有不同的需求,如蟹池环境、生态环境、蟹苗放养、水质等都是养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所以需要针对河蟹的养殖技术进行进行分析,从而加快河蟹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生产出优质的河蟹使养殖的效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螫蟹(Eriocheir sinensis)又名毛蟹,河蟹,清水蟹。在淡水中生活成长,但在秋冬之际,成熟的毛蟹都要到河口附近的浅海进行交配繁殖,待长成幼蟹时再溯江河而上,进入淡水生长。为能大量地人工培育蟹苗,我们于1976—1978年对毛蟹幼体的生态进行了实验和观察。  相似文献   

5.
湖泊放养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性成熟规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于8-11月份,结合中华绒螯蟹捕捞期,即生死洄游期的到来,通过性腺发育的组织学和细胞学观察,重点观察了长江下游安徽杨赛湖等人工放养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性成熟规律。结果表明:①在性成熟时期,性腺发育与肝脏变化极为密切,肝脏指数逐渐下降,而性腺指数逐渐上升;②雌、雄蟹的性成熟存在规律性差异,8-9月份,雄蟹的性腺指数和性/肝指数均高于雌蟹,而10-11月份,雌蟹的性腺指数和性/肝指数均高于雄蟹;③经性腺的组织学和细胞学观察,雄蟹的性腺发育略早于雌蟹;④洄游高峰期的出现是河蟹性细胞走向成熟的外在表现。作者建议把肝脏指数7.5作为捕捞长江水系河蟹最佳时机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水温影响幼蟹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在一些进行人工放流增殖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的湖泊中,河蟹的产量占全湖水产品总产的39.5%。继内陆水域河蟹人工放流获得成功之后,各地又进行了池塘养蟹的尝试。我省1987年池塘养蟹面积达567ha,大水面放养河蟹6.87×10~4ha,成蟹总产达1662t。因此,进一步开展河蟹生态学的研究,对发展我国河蟹养殖业或合理制订河蟹自然种群的繁殖保护措施是很有必要的。许步劭等(1980)、赵乃刚(1980)曾对河蟹的人工繁殖和蚤状幼体的发育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草型湖泊河蟹养殖容量初探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在移栽有沉水植物的网箱和水泥池 ,放养不同规格和密度的河蟹 ,以定量研究河蟹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进而探讨草型湖泊河蟹的养殖容量。草型湖泊对河蟹的养殖容量 (或负荷力 )可以定义为对水生植被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时的最大的河蟹现存量。通过河蟹放养密度与沉水植物相对生长率的分析 ,获得了不同规格河蟹的养殖容量。当年幼蟹规格较小 (壳宽 18 0± 1 2mm) ,其养殖容量为 2 3ind·m-2 ;二龄幼蟹 (35 0± 3 6mmCW )的养殖容量是0 9ind·m-2 ;较大规格河蟹 (6 0 0± 5 7mmCW)的养殖容量是 0 0 83ind·m-2 。进一步分析得知 ,在草型湖泊中河蟹对沉水植物生长不构成显著影响的最大产量密度为 2 9 2 5kg·hm-2 。  相似文献   

8.
高温季节中华绒螯蟹的人工育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俗称河蟹(Mitten crab),是一种甲壳动物,它含低脂肪高蛋白,特别美味可口,近年一直是较昂贵的水产品之一。河蟹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河蟹养殖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蟹苗的来源。由于水利工程、环境污染、狂捕乱捞等原因,天然蟹苗越来越少,濒临灭绝。绝大部分人工育苗利用天然海水,在海边进行,河蟹氵蚤状幼体发育至大眼幼体的最适温度是20℃-26℃1-3,育苗水体加温容易,降温难。冬春季节过后,随着气温升高,海水中有害生物大量繁殖,蟹苗繁殖受到了限制。    相似文献   

9.
在面积为2700hm2的东湖水库,以散养的方式养殖河蟹。在放养密度不同的情况下,研究放养河蟹对水库中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影响。2001年规格为220只/kg河蟹放养量为1500kg、密度为122只/hm2时,对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影响显著,而对其他软体动物和水生植物无显著影响。2002年同样规格的河蟹放养量增加至3500kg、密度为285只/hm2时,对底栖动物和部分沉水植物影响显著。本文对河蟹养殖容量作了讨论,认为东湖水库散养河蟹的放养量不应超过1500kg。    相似文献   

10.
早熟河蟹的养殖生态学及其渔业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池塘育成的早熟河蟹(即一秋龄性腺成熟中华绒螯蟹)放养于湖汊,其群体越冬成活率为11%。在第二年养殖期间,早熟河蟹不脱壳,体重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对鱼肉的日摄食率最高为1.2%,个体不断死亡,至7月中旬,群体全部死完。从当年11月下旬到第二年7月上旬,早熟河蟹成活率曲线公式为:Y=1.09exp(-0018t)[Y:成活率(%),t:时间(d)]。本文还通过对围栏湖汊和扁担塘早熟河蟹逐月跟踪采样、对同龄的末成熟与成熟河蟹的行为及离水成活时间进行对比观察。作者认为,草型湖泊中早熟河蟹没有养殖价值,但若在第二年四月份以前将早熟河蟹全部起捕,当商品蟹出售,仍有一定的渔业效益.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亲体资源动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依据1989-1999年间的连续监测数据表明,长江河蟹平均壳长58mm;平均壳宽63mm;平均体重131g,雌雄性比为1:0.92,汛期高峰10月4日-10月19日;河口段为11月下旬,资源急剧衰退,南京以上江段亲蟹蟹汛已消失,本文对长江亲蟹的捕捞现状,生殖洄游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长江河蟹资源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以鲤、鳜、斑点叉尾、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大口鲇和乌鳢作为捕食者,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作为猎物,在室内水泥池(2.4 m3)进行捕食试验。以日捕获率和日摄食率为指标,评估这些鱼类对幼蟹的捕食作用和危害程度,为提高湖泊幼蟹放流效果、建立蟹—鱼复合的优质高效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在幼蟹完全暴露的条件下,经过多次(至少9次)重复的试验(短期1d和长期7d),鳜对不同大小的硬壳和软壳(刚蜕壳的)幼蟹没有任何捕食作用;黄颡鱼对硬壳和软壳幼蟹也没有捕食作用,但还需做进一步观察;虽然鲤、瓦氏黄颡鱼对硬壳蟹的捕获率低,但对软壳的幼蟹有较大的危害性,对幼蟹的日摄食率分别为0.070%、0.012%;大口鲇、斑点叉尾、乌鳢对幼蟹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对幼蟹的日摄食率分别为0.122%、0.188%和0.284%。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建议:(1)在池塘和湖泊河蟹养殖中,完全可以将鳜作为套养或混养对象,以期提高养殖效益;(2)在河蟹放养的湖泊,需要抑制乌鳢和大口鲇种群,适当减少鲤和瓦氏黄颡鱼丰度,以期减少这些鱼类的捕食作用,提高幼蟹存活率;(3)在河蟹养殖池塘,不能放养乌鳢、大口鲇、斑点叉尾、瓦氏黄颡鱼和鲤。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地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态育苗池中出现的近亲真宽水蚤(Eurytemor affinis)和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与中华绒螯蟹幼体的关系.结果表明:近亲真宽水蚤和细巧华哲水蚤都严重地影响Ⅰ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成活率,其密度越大,Ⅰ期溞状幼体的成活率就越低(P<0.01); Ⅲ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可捕食桡足类无节幼体,且捕食量随着无节幼体密度增加而变大(P<0.01);Ⅴ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容易捕食到近亲真宽水蚤而很难捕食到细巧华哲水蚤;蟹苗池中大眼幼体的产量与育苗初期池塘中桡足类的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且不同桡足类密度下大眼幼体收获量差异极显著(P<0.01).提出了控制和利用蟹苗池中桡足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开展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生物学研究,对指导养殖具有重要意义.1993年6月20日购于上海市崇明县的仔蟹放养于湖北省保安湖渔场的一个试验塘(2330m2),每天投喂小杂鱼和螺蚌肉.在试验期间,河蟹成活率为18.6%.协方差分析表明,性别对各月体重与壳长、体重与壳宽及壳宽与壳长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两性数据混合后的不同月份间回归方程的截距却有显著差异(p<0.01).在每次取样时,雄蟹与雌蟹的壳长、壳宽及体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雄蟹与雌蟹可能具有相同的生长率.在各次取样时统计的性比(雄∶雌)均无异于理论值1∶1(X2检验,p>0.10).在九月中旬发现大部分雌蟹开始青春期蜕壳,在11月下旬雌蟹性成熟比例为88%,性成熟雌蟹壳长变幅为26.2-49.8mm,均值为34.1mm.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属于溯江生长、降海繁殖的洄游性甲壳类。受精卵孵化后经溞状幼体、大眼幼体,而成幼蟹,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幼蟹溯江而上,进入河川、湖泊和池塘等淡水水域栖息生长。 研究河蟹的生物学规律,是河蟹资源增殖的客观根据。以往对河蟹幼蟹的溯江生态研究尚少,作者于1981—1982年,在长江的芜湖江段,对幼蟹的溯江生态进行多方面调查,现将芜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低盐度海水(盐度为15)和淡水(盐度为0)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性腺发育及交配行为的影响,并比较了河蟹交配和产卵前后的性腺指数及肝胰腺指数的变化。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低盐度海水雌蟹组、淡水雌蟹组、低盐度海水雄蟹组和淡水雄蟹组。结果表明,(1)各组河蟹的成活率均在80%左右,无显著差异(P>0.05);(2)实验第15天、30天和45天时,低盐度海水雌蟹组的卵巢指数显著高于淡水雌蟹组(P<0.05),低盐度海水雄蟹组的性腺指数也略高于淡水雄蟹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实验第30天时,低盐度海水雌蟹组的肝胰腺指数显著低于淡水雌蟹组(P<0.05),其余采样时间两组雌体间或两组雄体间的肝胰腺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期间,两组雌体的肝胰腺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4)实验第45天,低盐度海水雌蟹组和雄蟹组实验个体全部能够交配,有66.7%的低盐度海水雌蟹组的个体交配后2 d内产卵,淡水雄蟹组有部分个体在低盐度海水中有发情行为;(5)低盐度海水组,雌蟹产卵后和雄蟹交配后的性腺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但肝胰腺指数下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河蟹学名中华绒螫蟹,又称毛蟹、螃蟹,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毛蟹属。河蟹历来是珍贵的水产品,且有药用功能。中医认为,蟹性寒味咸,蟹肉有清诸热,散血结、理经脉、滋阴,蟹壳具清热解毒破淤消积止痛功能。河蟹适应性强、食性杂、饵料来源广、养殖技术容易掌握,并可与水稻等多种水生作物共生,与鱼虾等水产动物混养,可利用废弃的沼泽地、芦苇荡,种植业不宜利用的低畦地等开展养殖,是一种致富的副业,正在各地蓬勃发展。l河蟹的生活习性河蟹是一种回游性动物,在近海繁殖,淡水中生长,一生要经多次变态蜕皮,寿…  相似文献   

18.
从清河水库鲢鱼的年龄生长探讨提高鱼产量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省的水库养殖事业迅速发展,单位面积产量逐年提高,并涌现出许多先进的高产单位。但目前各水库的产量很不均衡,某些高产水库的年产量还不稳定。我们从1970年起,结合开门办学,曾数次对清河水库的渔业进行了调查。该水库以放养鲢、鳙鱼为主,其中鲢鱼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的66.6%。因此,我们从该水库鲢鱼捕捞群体的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低氧胁迫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感染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影响, 以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 在低氧胁迫后, 取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鳃组织加入组织固定液, 进行HE染色。在低氧条件下使螺原体感染中华绒螯蟹, 计算螺原体拷贝数, 并对血淋巴细胞进行细胞凋亡、细胞坏死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处于长时间低氧胁迫状态下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疏松, 出现大量小空泡, 鳃轴结构弥散, 组织结构被破坏。此外, 低氧组的中华绒螯蟹感染螺原体后的死亡速度相对于常氧组明显加快, 血细胞内的螺原体数量、线粒体膜电位、血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相较于常氧组均显著升高。以上研究说明低氧胁迫可以加速螺原体的感染, 使河蟹死亡速度变快, 使血淋巴细胞凋亡和坏死更显著, 不利于河蟹的生理生化。  相似文献   

20.
溪蟹的采集、饲养、观察及标本制作焦广生(山东省日照师范学校276800)我国生物课本中多以河蟹为甲壳纲代表动物。河蟹虽形体较大,但价格昂贵,因而在很多地方很难用河蟹进行教学。澳蟹体较小,但种类多,分布广(除新疆、青海、内蒙及东北外均有分布),易采集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