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系统分析了各大动物地理界叶蜂总科特有属现象、特有属间亲缘关系及其分布,并探讨了其起源与传播途径。叶蜂总科在世界各大动物地理界的分布格局为:一个东亚主要分布和分化中心,4个次级分化中心:非洲中部、南美中偏西北部、北美、地中海地区。各个次级中心均与主要中心具有相当密切的联系。北美的特有属集中分布现象不显著。叶蜂总科的起源地区可能位于东亚中南部或其附近。非洲界和新热带界分布的叶蜂总科属数比较少,但特有属比例很高,说明其隔离分化程度较大。新北亚界和西古北区分布的叶蜂总科属数较多,但特有率较低,表明隔离分化程度较小。东方界的叶蜂区系既贫乏且特化程度很低,所分布的属除个别特有属外均与东亚区共有,可能是由东亚区系向南衰减弱化而成。澳洲界处于叶蜂总科区系的外缘,区系成分十分贫乏。  相似文献   

2.
东亚植物区系的一些分布式样和迁移路线   总被引:50,自引:5,他引:45  
本文根据毛茛科等科的一些植物的地理分布划分出由西到东方向的7种分布式样和由西南到东 北方向的8种分布式样,并列出了属于每种式样的植物。根据这些分布式样和对一些植物的地理分布 和亲缘关系的分析,看出了自我国西南部分别向东、向西和向东北诸方向伸展出的三条迁移路线:(1)由 西南部向东,在北部沿秦岭和大别山(秦岭-大别山走廊),在中部沿武陵山、幕阜山等山脉,在南部沿南 岭(南岭走廊)到达华东沿海地区、台湾或进一步到达日本和邻近地区;(2)从西南部向西达喜马拉雅山 区(喜马拉雅走廊);(3)从横断山区向东北方向经秦岭、黄土高原东部、阴山、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到达西 伯利亚及相邻地区;这条迁移路线可称为中国西南-东北走廊,在第四纪冰期中曾是一些植物从西伯利 亚或我国东北到我国西南部之间的往返通道。此外,还根据半蒴苣苔和吊石苣苔的地理分布,根据光萼 唇柱苣苔和芒毛苣苔的分布,根据斑叶唇柱苣苔、齿叶吊石苣苔、华丽芒毛苣苔、显苞芒毛苣苔、毛线柱 苣苔、光叶楼梯草、多序楼梯草、华南楼梯草、细齿崖爬藤和长蓖木兰的地理分布,根据山豆根属、山桂花 属、盾片蛇菰、滇黔楼梯草、微柱麻和单蓖麻的地理分布,以及根据檬果樟属的地理分布,分别区分出下 列迁移路线:(1)从云南东南和广西西部向东北分布到华东和日本的一条迁移路线;(2)由云贵高原南部 向东沿南岭走廊达台湾的一条迁移路线;(3)由云贵高原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向西沿云南高原的南缘和 西缘达我国西藏东南部或印度东北部,最后沿喜马拉雅走廊达尼泊尔的迁移路线;(4)由云南高原南部 和中南半岛北部向南经马来半岛到苏门答腊和爪哇岛,以及向东南经婆罗洲到菲律宾的二条迁移路 线。根据对一些植物的分析,以及上述诸迁移路线的辐射状分布格局,并根据有关古植物学的研究(被 子植物可能起源于赤道地区;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温带植物区系是在中白垩纪分化出来的),以及李惠林、 ВУЛЪВ和吴征镒等学者对我国植物区系的起源、性质等方面的重要论断,作者推测云贵高原和四川一带 可能是在中白垩纪,被子植物在赤道地区起源后向北半球扩展到达上述地区形成的一个重要发展中心,在这里发生了强烈的演化辐射,上述的诸条迁移路线就是这个辐射出现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魏美才 《昆虫分类学报》1997,19(A07):138-144
本文系统分析了各大动物地理界叶蜂总科特有属现象、特有属间新缘关系及其分布,并探讨了其起源与传播途径。叶蜂总科在世界各大动物地理界的分布格局为:一个东亚主要分布和分化中心,4个次级分化中心:非洲中部、南美中偏西部、北美、地中海地区。各个次级中心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北美的特有属集中分布现象不显著。叶蜂总科的起源地区可能位于东亚中南部或其附近。非洲界和新热带界分布的叶蜂总科属数比较少,但特有属比例很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绘制我国有尾两栖类的地理分布图,分析该类群的地理分布格局与可能的起源和扩散路线。研究结果表明,有尾两栖类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格局,有三个关键区域:1.位于长江上游的、有尾两栖类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横断山区,是有尾两栖类的分布中心,该区域很可能亦为有尾两栖类的起源中心及主要特化中心;2.三个次级分布与特化中心,大别山-淮河流域区、南岭-珠江流域区、浙闽山地-江南水乡区;3.四个小型的三级分布与特化中心,台琼海岛区、东北长白山-三江流域区、秦巴山地-汉江渭河流域区、天山-伊犁河流域区。另外,该类群可能的迁移和扩散路线可归纳为:沿着各水系,从分布中心分别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迁移和扩散,其中以向北和向东为主,向南和向西扩散的种类较少。向北扩散的主要是小鲵科(Hynobiidae)的一些种类,向东扩散的种类则以蝾螈科(Salamandridae)物种为主。广布于我国东部的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种类,极可能是该类群向北和向东这两个方向扩散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东亚两栖动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即东亚两栖动物区系是单源的、本地起源的。本项研究结果支持中国日本界假说。  相似文献   

5.
侧金盏花属修订(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文采 《植物研究》1994,14(1):1-31
(1)本文承认毛莨科侧金盏花属植物共30种,4亚种,11变种和2变型,并将其等区分为2亚属,6组,6系。(2)根据有关特征分析,发现了一些重要演化趋势,据此确定以特产尼泊尔的Adonis nepalensis为代表的Sect.Leiocarpa为此属的原始群,此属的其他群均源出于此群。(3)根据Sect.Ancistrocarpium,Ser.Amurenses,以及Ser.Apenninae和ser.Vernales的地理分布可分别看出三条迁移路线:(a)由喜马拉雅西部向西到达欧洲西南部,(b)由我国西南部山地向东北沿中国西南-东北走廊到达西伯利亚东部和日本,(c)从我国西南部山地向北到达亚洲北部。(4)一年生的亚属Subgen.Adonis有9种,在中东集中分布了8种,1亚种,6变种,这里是此亚属的次生分化中心,其起源中心可能位于喜马拉雅西部。(5) A.nepalensis具原始的瘦果,但同时又具进化的羽状复叶,因此不是此属的最原始种,后者可能尚未被发现,或已绝灭,根据上述三条迁移路线的分布格局,以及A.nepalensis和Ser.Amurenses的原始种的分布,推测喜马拉雅东部至横断山区一带可能是最原始种和Adonis属起源中心的所在地区。(6)简要回顾了此属的分类历史,并综述了此属的经济用途。  相似文献   

6.
亚洲疣猴面颅和脑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亚洲疣猴123个头骨的面颅和脑颅的14项变量作了分析。讨论了东亚古环境的变迁对亚洲疣猴辐射的影响。据分析结果,似乎获得了几个新结论:1)亚洲疣猴可能还有另一条迁移路线——沿特蒂斯海北岸的西藏南部进入我国横断山区,故它们可能有两个分化或辐射中心,即“Sundaland”和我国的横断山地区;2)Nasalis(2n=48)可能是亚洲疣猴中最原始的一个属;3)Pygathrix与Presbytiscus具有最大的相似性,但前者与Phinopithecus相差甚远;4)Phinopithecus无论面颅和脑颅或是起源都是亚洲疣猴中更为特化的一个属。提出了亚洲疣猴系统发育支序图。  相似文献   

7.
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的分布及特有分布区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升全 《动物学报》2005,51(4):624-629
按照150km×150km对中国陆地部分进行栅格划分,收集整理了中国斑腿蝗科237个特有种在各栅格的分布信息,建立了物种(237)×栅格(168)数据矩阵,研究了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的分布规律并用PAE法进行特有分布区划分。结果表明:除天山山地分布的少数几个种外,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基本分布西南-东北走向。在该范围内南多北少。华南和西南是中国斑腿蝗科特有种最丰富的地区,在秦巴山区、藏东南和浙闽丘陵地带各有一个高密度的分布区。11个特有分布区中5个分布在东洋界部分,两个在中国东部古北和东洋界交界区,天山山地有一个分散的特有分布区,东北有2个特有分布区。特有分布区的分布和划分基本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及区系相一致,但台湾地区归入华中区;横断山和秦岭山地的栅格在支序图中多形成未决分类单元,特有分布区划分困难;华南和华中地区的特有分布区可以进一步划分成更小范围的特有分布区;从云南西北的腾冲、保山经过贵州南部到广西桂林的一个东西狭长的区域可以作为一个特有分布区  相似文献   

8.
以金虎尾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迁移历史总结出来的“金虎尾路线”, 是解释热带植物洲际间断分布与长距离扩散格局的重要模式。金虎尾路线阐明了金虎尾科植物历史时期7次独立的从起源中心(南美洲)向旧世界(非洲和亚洲)的洲际长距离扩散事件。本文总结了金虎尾路线植物起源地与扩散地主要类群的花部特征与传粉系统, 以探讨这些类群及类似植物长距离扩散后的花进化与传粉转变等适应规律。金虎尾科的南美洲类群都有分泌油脂的萼片腺体, 花的形态结构非常保守, 是与美洲当地特有的条蜂科集油蜂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金虎尾科的非洲类群花保守性消失, 花白色、辐射对称且无萼片腺体, 繁育系统为雄花-两性花异株(功能性的雌雄异株), 传粉者是采集花粉的蜜蜂科昆虫。亚洲的一些属发生了类似非洲类群的泛化适应转变, 但风筝果属(Hiptage)出现了镜像花、异型雄蕊和极度反折的花瓣, 且传粉者是亚洲特有的大蜜蜂(Apis dorsata), 显示出了非常特化的适应性转变。风筝果属所在支系的现存类群涵盖了南美洲、中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地的地方特有属, 体现了金虎尾路线整个迁移历史过程, 是认识金虎尾路线及其进化适应规律的关键类群, 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对南亚、东南亚及邻近地区胶蚧属昆虫分布资料归纳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实地调查资料,提出了胶蚧属昆虫的自然分布、扩散路线及地理起源。结果如下:胶蚧属昆虫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及邻近地区,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胶蚧属昆虫有2个分布区,即南亚分布区和东南亚分布区。国际流域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及它们的部分支流是胶蚧属昆虫扩散的通道。南亚扩散路线以印度为中心,分别向北、向西和向东3个方向扩散;东南亚扩散路线以马来西亚为中心,向北扩散。胶蚧属昆虫有2个地理起源,南亚范围以印度为中心,东南亚范围内以马来西亚为中心。胶蚧属昆虫的寄主植物是其分布扩散的先决条件,气候条件是限制分布扩散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0.
芍药科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芍药科Paeoniaceae为单属科,芍药属Paeonia L.共30种,隶属三个组,牡丹组Sect.Moutan DC.为该属的木本类型,有6种,分布在中国的一个局部地区,从云南的中部(景东24.4°N)和西藏东部(札囊,90°E)向东北至安徽的巢湖(117.7°E)和陕西延安(36.5°N)。6个种中滇牡丹P.delavayi分布最广,其余5种分布区都比较局限。北美芍药组Sect.Onaepis Lindley 仅2种,是该属最狭域的组,仅分布于北美西部,从太平洋沿岸的俄勒岗州至蒙大拿州,南起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迭戈(32.7°N),向北至华盛顿州与其它两组成间断分布。芍药组Sect.Paeonia是该属种类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组,包括22种,从亚洲温带东部的色丹岛(146.6°E),至欧洲最西部的葡萄牙和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Demnat省,向南至我国云南的宁南,北缘进入北极圈。本文按照一般学者所能按受的演化趋势,并结合细胞学、生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初步结果,推论了该属性状演化趋势。结合在世界各区中种数的比较、各区特有种的比较和在中国的分布,得出下列初步结论:(1)牡丹组Sect.Moutan是芍药属中最原始的组;北美芍药组Sect. Onaepia既有一些原始性状,又有特化性状,它是直接从木本类型分化发生的类群,芍药组Sect.Paeonia 是该属最大,分化强烈、有若干复合体,又有不少特化的类型,因而它是芍药属中相对年轻、特化的类群。 (2)东亚区(尤其是中国中部)是芍药属的多样性中心,该区的中国东亚部分,特别是从云南至山西,陕西一线是现存芍药属原始类群分化发展的中心,地中海区是芍药属的种的分化中心,是次生分化中心。(3)随着Sect.Paeonia的成员从中国东亚部分向西、向北迁移,具四倍性和根纺锤状加粗等特化性状的种数增加。  相似文献   

11.
Surrogate species approaches, including flagship, focal, keystone, indicator, and umbrella, are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means of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conservation biologists to apply surrogates with confidence, they must have some idea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surrogates for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y will be applied. We reviewed test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surrogate species planning to see if research sup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ized rules for (1) determining when and where surrogate species are an effective conservation tool and (2) how surrogate species should be selected such that the resulting conservation plan will effectively protect biodiversity or achieve other conservation goals. The context and methods of published studies were so diverse that we could not draw general conclusions about the spatial or temporal scales, or ecosystems or taxonomic groups for which surrogate species approaches will succeed. The science of surrogate species can progress by (1) establishing methods to compare diverse measures of effectiveness; (2) taking advantage of data-rich regions to examine the potential effectiveness of surrogate approaches; (3) incorporating spatial scale as an explanatory variable; (4) evaluating surrogate species approaches at broader temporal scales; (5) seeking patterns that will lead to hypothesis driven research; and (6) monitoring surrogate species and their target species.  相似文献   

12.
评世界保护联盟新的物种受威胁分类系统草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了解物种受威胁的情况和发展,以加强物种保护工作,世界保护联盟制定了一个新的物种受威胁分类系统草案,把物种受威胁的程度分为9个级别,即绝灭种、野生状态下的绝灭种、极危种、濒危种、渐危种、敏感种、安全的/危险性小的种、不充分了解的种和未估价的种。本文对这个分类系统草案作了简略的评介。  相似文献   

13.
Florida has one of the two worst non-indigenous invasive species proble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ll such species are considered by statute to be a potential ecological problem. Unfortunately,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bout most of Florida's invasive species. Here, we provide information on range expansion of a population of one of the lesser-known species. The Palm Beach County, Florida, population of the northern curly-tailed lizard, Leiocephalus carinatus armouri, was examined for north–south expansion of its previously documented range. Observations were conducted as contiguous expansion outward from the previously known range. We found a substantial contiguous range expansion by a minimum of 46.3 km to the south and 34.1 km to the north. This species appears to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oastal habitat degradation in the form of human infrastructure, especially ageing pavement, sea walls, buildings, and bridge bases.  相似文献   

14.
洪德元 《生物多样性》2016,24(9):979-662
物种概念(species concept)是生物学家们持续关注的中心问题。物种概念决定物种划分, 而物种划分的合理性关系到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本文把现有较流行的物种概念分为6类, 并对它们予以述评后指出: 虽然生物学物种概念、遗传学物种概念、进化物种概念、系统发生物种概念等从不同方面认识了物种的客观真实性和物种的本质, 但在实践中都难以操作。绝大多数物种是由分类学家划分的, 但目前所有的分类学物种概念都包含有不同程度的主观因素, 从而造成物种划分的人为性, 对生物多样性研究造成负面影响。因此, 生物多样性事业需要科学、可操作的物种概念。本文在吸收了生物学物种概念、遗传学物种概念、进化物种概念以及系统发生物种概念等的长处, 也分析了它们的不足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物种概念, 即形态-生物学物种概念。最后, 以芍药属(Paeonia)几个物种的处理为例, 说明这一新的物种概念是可操作的, 划分的物种在形态上区别分明, 易于鉴别。更重要的是, 其结果得到基于25或26个单拷贝或寡拷贝核基因DNA序列所作的系统发生分析的强有力支持。各个物种在系统发生树上形成单系和独立的谱系, 表明其间各自形成独立的基因库, 没有基因交换, 它们独立进化, 有各自的生态位和独立的分布区。因此, 利用这一新的物种概念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5.
系统研究了南方5个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地表植被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方法是:在每个研究区域内,按照地形梯度分别布设50个1m2 的样方,记录样方内所有物种的频度及相关的环境变量,5个研究区域共设250个样方,每个样方分别调查两次.通过单元及多元统计方法分析表明:维管植物物种频度在一个区域明显下降,另二个区域显著增加;苔藓物种频度在一个区域有明显下降,另一个区域明显增加;苔藓物种数量在3个区域显著增加,另二个区域显著下降;维管植物物种数量显著增加在二个区域;物种组成沿着第一个植被梯度轴DCA 1没有显著变化,沿着第二个植被梯度轴DCA 2在二个区域有显著变化.综合分析表明,苔藓对气候变化及其波动反映敏感,是较好的气候变化及气候波动生物指示因子,而管植物数量及频度的变化没有明显证据显示与土壤酸化和大气污染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6.
姚一建  李熠 《生物多样性》2016,24(9):1020-414
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与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元, 物种识别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物种的划分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 这使得分类学多少带有主观的色彩, 并经常被看作艺术而不完全是科学的研究。本文简要概述了菌物分类学研究中常见的3个物种概念, 即形态学种、生物学种和系统发育学种的背景和应用现状, 并通过实例讨论了这3个物种概念的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各个物种概念之间的交错, 以期为菌物分类学研究和物种概念探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The impact and significance of modern taxonomy on other fields in biology have been subjects of much debate.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increasing numbers of vertebrate species are largely owing to ‘taxonomic inflation’. According to this hypothesis, newly recognized species result from reinterpretations of species limits based on phylogenetic species concepts (PSCs) rather than from new discoveries. Here, I examine 747 proposals to change the taxonomic rank of birds in the period 1950–2007. The trend to recognize more species of birds started at least two decades b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PSCs. Most (84.6%) newly recognized species were supported by new taxonomic data. Proposals to recognize more species resulted from application of all six major taxonomic criteria. Many newly recognized species (63.4%) were not based exclusively on PSC-based criteria (diagnosability, monophyly and exclusive coalescence of gene trees). Therefore, this study finds no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idea that the increase in species is primarily epistemological rather than data-driven. This study shows that previous claims about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taxonomic inflation lack empirical support. I argue that a more appropriate term for the increase in species is ‘taxonomic progress’.  相似文献   

18.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是一个通过控制贸易的方法来维护物种生存及其持续利用的国际法规,其附录中所列的物种是重点管理的对象,主要根据现有的Berne标准来确定。但是,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1992年6月CITES常务委员会要求世界保护联盟协助制定一个简明、实用、科学和客观的新标准,本文对此作一简介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指示种、伞护种和旗舰种等的运用常常可以作为解决保护生物学问题的捷径。指示种被用来评价环境中人为干扰因素的程度,监测其他物种的种群动态,或用于确定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伞护种则常用来确定需保护生境的类型和面积;而旗舰种被用于引起公众对保护行为的关注。本文试图对上述术语和概念在使用上加以明确区分,并对其应用提出一些指导性原则。认为针对上述不同类型的代理种,使用的目的和选择的标准应有所不同,彼此不能混淆使用。  相似文献   

20.
物种分布模型(SDMs)通过量化物种分布和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外推到未知的景观单元,模拟、预测地理空间中生物的潜在分布,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保护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然而,目前物种分布模型主要采用非生物因素作为预测变量,由于数据量化和建模表达困难,生物因素特别是种间作用在物种分布模型中常被忽略,将种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