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生物能源的研发引起了全球各界的广泛重视。生物能源包括燃料乙醇(玉米乙醇和纤维素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制氢、生物发电、沼气等,  相似文献   

2.
生物能源专刊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有望减少能源供给中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近年来,我国生物能源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继巴西和美国后的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和消费国。为促进生物能源相关技术研究的发展,本期“生物能源”专刊收录了我国生物能源专家学者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微生物油脂、生物燃料系统分析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生物可再生能源是最有前景的石油替代品之一.生物能源的生产原料包括:植物、有机废弃物和微生物.微生物在生物能源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微生物制备的主要生物能源包括: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生物甲烷等.某些微生物如微藻和真菌可以生产大量油脂,这些油脂可以转化为生物柴油;有些微生物如酵母可以将糖类、淀粉以及纤维素转化为燃料乙醇,添加乙醇的汽油或柴油燃烧排放明显降低;还有些厌氧微生物可以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甲烷,可用做家用燃气、车用燃气或发电.除此之外微生物还具有在生产能源的同时治理环境污染的优势.总之研究开发微生物在生物能源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世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物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可以替代部分石化能源,有望缓解能源供给中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本期专刊结合第6届国际生物能源会议,包括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报道了我国生物能源专家学者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微生物油脂、生物燃料标准、航空生物燃料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发展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尤其是包括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在内的生物燃料,因其原料的可再生性和燃料使用的环境友好性,  相似文献   

6.
生物乙醇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作为可以完全或部分替代化石能源的新型能源,近年来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木质纤维素作为生物乙醇的生产原料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而统合生物工艺(CBP)能有效降低木质纤维素乙醇的生产成本,为纤维素乙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工艺思路.主要介绍利用高温纤维素分解菌的统合生物工艺策略以及国内外对高温纤维素分解茵代谢工程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生物燃料乙醇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替代能源、改善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坚持非粮为主,鼓励原料多元化;坚持市场化运作,敞开收购生物燃料乙醇;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制定并实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规划;加强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体系建设;加强部门之间配合,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8.
发展生物能源是减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可再生矿物质能源依赖程度,实现CO2减排的有效措施。本期专刊包括综述报告和研究论文两部分,涉及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燃气、生物氢能、微生物燃料电池和微生物电解池等主要生物能源产品和系统,比较全面地分析其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现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展望了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当前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和进口国,对石油的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由于石油储量有限,可再生能源,如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的应用,有望减少能源需求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10.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能源植物,对降低能源植物向生物燃料(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的转化成本、提高能源转化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基因工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提高植物总的生物产量、降低或改变植物木质素的含量与成分、在植物体中大量表达纤维素降解酶、提高油料植物的产油量以及改变植物油酯的组成成分等方面的研究。概述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以上方面对能源植物进行改良已取得的进展,讨论了现存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生物能源是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可缓解石化能源短缺危机和环境污染,在巴西、欧美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生物能源还处于发展阶段,有燃料乙醇的生产但需要国家补贴,食用油每年大量进口,非食用油类植物种植加工尚无大规模形成。我国生物能源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与人争粮食,与粮食争地。我国生物能源主要发展方向是:利用第三代生物能源技术开发林业下脚料,农业秸秆、粪,以及在荒漠,水域,边缘性地区栽种油料植物,水藻,第三代生物能源技术没有大规模在我国实现,需加大研发力度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当前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和进口国,对石油的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由于石油储量有限,可再生能源,如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的应用,有望减少能源需求对石油的依赖程度。生物能源可从可再生的原材料生产,因此可作为理想的石油资源的补充。为总结交流世界各地生物燃料开发利用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高校及研究单位,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由清华大学主办  相似文献   

13.
生物燃料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国际油价不断上涨,不可再生能源资源日益减少,石油能源危机即将来到。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都认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全球正在大力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水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开始逐步替代矿物能源。其中,以生物质能发展最为迅速,将成为发展的重点。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两方面:生物质能源发电和制备生物液体燃料如生物乙醇,生物丁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质液体燃料作为液体交通燃料的唯一可再生替代能源,得到了迅猛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生物乙醇是极具应用潜力和代表性的生物能源产品之一。以蓝细菌为光合平台,利用二氧化碳和太阳能直接进行乙醇合成可以同时起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提供可再生能源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本文回顾了蓝细菌乙醇光合细胞工厂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从途径优化、底盘选择和代谢工程策略等层面对其最新进展和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介绍,并对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生物工程学报》2012,(8):1015-1016
我国是当前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和进口国,对石油的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由于石油储量有限,可再生能源,如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的应用,有望减少能源需求对石油的依赖程度。生物能源可从可再生的原材料生产,因此可作为理想的石油资源的补充。为总结交流世界各地生物燃料开发利用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高校及研究单位,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第6届国际生物能源会议(World Bioenergy Symposium,简称WBS)将于2012年9月13~14日在  相似文献   

16.
生物炼制的重要产品不仅是沼气、生物柴油、生物乙醇和生物丁醇等家用能源及移动能源的载体,而且是当今取自天然气、石油或煤炭的化学品的替代品。在诸如专用化学品和聚合物等化工生产领域,生物技术已做出了巨大贡献。手性药物前体、维生素、非蛋白氨基酸和丙烯酰胺的生产都是众所周知的实例。鉴于上述大多数路径仍然基于单步酶转化,  相似文献   

17.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金祥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称,中国生物能源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形成,木薯、甜高粱等非粮原料制燃料乙醇产业化加快,一批生物柴油、秸秆发电项目正在建设,投资快速增长。在未来的30a,中国至少可以发展约20亿t的生物质能源,合10亿t标煤。  相似文献   

18.
生物能源领域国际相关专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近年来生物能源技术的开发引起了全球各界的广泛重视,加之专利保护意识的增强,生物能源领域的专利数量迅速增长,对专利信息的分析可以了解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技术创新和战略发展提供参考。本文选取目前生物能源中的三种重要技术――生物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制氢技术,利用专利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其发展态势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专利申请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被引专利情况,主要技术领域,以及重要专利权人及其相关信息,从专利分析的角度揭示近年来这三种生物能源技术的研发状况。  相似文献   

19.
生物能源因其原料具有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和可再生的优点,作为可替代化石能源的潜在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有些嗜热厌氧菌因为具有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和高温发酵的成本优势,被视为生物质转化乙醇等能源物质的理想微生物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乙醇耐受性较低是限制嗜热厌氧菌在工业化生产中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嗜热厌氧菌乙醇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1)嗜热厌氧菌生产乙醇的代谢途径;(2)嗜热厌氧菌的乙醇耐受机制;(3)提高嗜热厌氧菌乙醇耐受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生物炼制的重要产品不仅是沼气、生物柴油、生物乙醇和生物丁醇等家用能源及移动能源的载体,而且是当今取自天然气、石油或煤炭的化学品的替代品。在诸如专用化学品和聚合物等化工生产领域,生物技术已做出了巨大贡献。手性药物前体、维生素、非蛋白氨基酸和丙烯酰胺的生产都是众所周知的实例。鉴于上述大多数路径仍然基于单步酶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