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苔藓植物与环境的相关性一直是苔藓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研究喀斯特石生苔藓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为深入石生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选择贵州普定石漠化区域石生环境中的5个大样方25个小样方125个采集点进行调查,采集苔藓植物并测定收集了相关的环境因子数据。结果发现:(1)样方共采集到标本267份,经鉴定有石生藓类54种。其中,丛藓科、灰藓科为优势科(属数≥3),曲柄藓属、扭口藓属、真藓属等为优势属(种数≥3),丛藓、细牛毛藓、美灰藓、绿羽藓为优势种(次数≥3)。(2)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了影响该地区石生藓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发现石生藓类分布与坡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其它环境因子相关的重要性依次为岩面倾角、海拔、土壤中全钾含量、土壤厚度和pH。因此,研究环境因子对石生藓类分布的关系可以为石漠化综合治理以及石面绿化植物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恒彬  吴娇娇  余春娅  赵鑫  江洪  李晓娜 《生态学报》2023,43(10):3882-3893
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反映叶绿体状态及光合作用效率,可用于探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响应机制。选择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区,研究了区内28个不同等级石漠化(无、潜在、轻度、中度、重度石漠化)样地中所采集的168份石生苔藓植物标本,探讨了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不同喀斯特石漠化生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石生苔藓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受多种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其中石漠化等级、大气温度、郁闭度、坡向的影响较为显著。(2)相较于低等级石漠化和阴坡生境,中高等级石漠化和阳坡的石生苔藓SPAD值和除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和非调节性能量耗散(ФNO)之外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均降低,可能由于在石漠化生态系统逆向演替后期,石生苔藓植物的叶绿素含量降低,PSⅡ反应中心活性受到影响,PSⅡ电子传递受阻,植物体通过增加热耗散和启动非调节性机制进行自我保护。(3)3种优势石生苔藓植物中,穗枝赤齿藓(Erythrodontium julaceum)的SPAD值显著低于圆枝粗枝藓(Gollania tereticaulis)和密毛细羽藓(Cyrt...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程度石漠化区域苔藓植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苔藓的科、属、种数量随着石漠化程度加剧而下降,其中,强度石漠化的科数最少且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石漠化类型,比潜在、轻度、中度石漠化地区苔藓科数分别降低70.00%、57.14%、33.33%;轻度石漠化地区的真藓科、青藓科、丛藓科、曲尾藓科等包含属数较多,占总属数34.62%;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基本一致,随石漠化程度加剧而下降,其中苔藓植物在潜在石漠化地区Shannon-Wiener指数为1.9393,高于其他三种石漠化区域,比强度石漠化区高43.97%,Simpson指数以轻度石漠化过渡到中度石漠化地区物种丰富度下降最快,下降26.73%;潜在石漠化区较其他三个区域拥有更高的苔藓数量。说明苔藓植物的分布和石漠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石漠化程度加重,苔藓植物的科、属、种总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生态恢复方式对苔藓植物的影响,研究了自然弃耕和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方式对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地区不同生境类型下苔藓植物物种组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有苔藓植物15科26属41种,其中藓类39种,苔类2种,美灰藓(Eurohypnum leptothollum)为主要优势物种;研究区石生藓类植物占比较大,生活型以平铺型和丛集型为主,各生境物种多样性及相似性指数整体偏低,但相比弃耕杂草地、灌木林和经济型林地,竹林和马尾松林中苔藓植物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冗余分析表明,郁闭度和光照强度是影响苔藓植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乔木林为苔藓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更适宜的生境。因此,相比于自然恢复和经济性林地等恢复方式,退耕还林是喀斯特退化生境更为理想的生态恢复方式。  相似文献   

5.
水生藓类植物适宜作为水簇箱植物,许多半水生藓类植物同样能够生长于水体环境中。中国东部地区的水生藓类植物种类不多,陆生藓类植物能否应用于水族箱中?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需要阐明陆生藓类植物对水体环境的适应能力。该研究测定了匐枝青藓(Brachythecium procumbens),弯叶灰藓(Hypnum hamulosum)、 白发藓(Leucobryum glaucum)和虎尾藓(Hedwigia ciliata)在与它们的自然生境相似条件下以及沉水环境下的光合参数,并应用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了它们的光-光合响应曲线。结果表明:这四种藓类植物在最大净光合速率(Pn)、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上存在很大差异。它们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变异范围分别为122.575~19.099 μmol CO2·kg-1 DW·s-1、1 166.00~670.030 μmol·m-2·s-1和85.000~5.3 μmol·m-2·s-1。在沉水环境中生长30 d后,匐枝青藓弯叶灰藓和白发藓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是对照的110.78%、80.84%和109.63%,说明在实验周期里这三种藓类植物能够在水体环境中生存,而虎尾藓在水体中浸泡20 d后,其最大净光合速率仅为对照的5.25%,反映出该种植物并不适应水体环境。综上可知,四种藓类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其形态结构和原生境条件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匐枝青藓弯叶灰藓和白发藓主要分布于陆生环境,但作为水族箱植物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侧蒴藓类植物是苔藓植物中体型较大的类群,形态结构复杂,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该研究以黄土丘陵区6种常见侧蒴藓类植物为材料,采用人工气候室培养,研究了不同侧蒴藓类植物营养繁殖特征及种间差异。结果显示:(1)6种侧蒴藓类植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平均10 d和17 d均萌发新配子体和原丝体;营养繁殖中,6种藓新配子体萌发时间早于原丝体,其中青藓(Brachythecyum albicans)的新配子体萌发最早,镰叶灰藓(Hypnum bambergeri)萌发最晚。(2)6种藓新配子体的发枝长度、发枝数量在培养过程中均呈先增加后平稳的趋势,发枝长度在萌发后第21天均趋于平稳,发枝数量在第28天时均趋于平稳;藓盖度除柳叶藓(Amblystegium serpens)在培养结束前继续增加外其余藓种在生长42 d后趋于平稳,其中青藓的发枝长度、发枝数量、盖度增幅最明显,分别较萌发前增加4.73 mm、1.53条、46.22%。(3)6种藓盖度、新配子体发枝长度及发枝数量的增长速率差异显著,其中青藓3个指标的增长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藓种(P<0.05),分别为0.97%·d-1、0.24 mm·d-1和0.101 条·d-1。发枝长度增加速率最慢的是鳞叶藓(Taxiphyllum taxirameums),为0.17 mm·d-1、发枝数量增加速率最慢的是镰叶灰藓,为0.041条·d-1、盖度增加速率最慢的是荫地绢藓(Entodon caliginosus),为0.46%·d-1。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6种常见侧蒴藓类植物通过人工培养均可进行营养繁殖,但营养繁殖存在种间差异,其中青藓的营养繁殖能力优势显著。本研究明确了侧蒴藓类植物营养繁殖特征及人工培养的可能性,可为该藓类植物在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贵州大学喀斯特山地校园为对象,调查其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境特征,探讨苔藓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苔藓植物共12科27属51种。优势科是丛藓科(Potti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和灰藓科(Hypnaceae);主要生活型为丛集型、交织型和垫型;不同功能区域的苔藓植物生物多样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行政办公区、休闲游憩区、教学科研区、体育运动区、宿舍休息区;不同生境物种丰富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疏林草坪、林下、草坪环境、灌丛花池、道路;人为干扰程度与光照、湿度是影响苔藓植物多样性组成的重要因子。研究区域内苔藓植物多样性较低,多为土生藓类。在苔藓生长的微生境中,人为干扰低、空气湿度大的林地、疏林草坪更利于苔藓生长。  相似文献   

8.
苔藓植物是喀斯特山区公路石漠化边坡的主要植物,其水分保持及重金属富集研究较少。选取黔S305省道石漠化边坡典型路段久长-开阳路段苔藓及其基质样品,研究苔藓对石漠化边坡水土保持能力及其对大气重金属(Pb、Zn、Cd)富集能力。结果显示:研究区内记录藓类植物5科12属33种,优势种为真藓、北地对齿藓、芽胞银藓、小酸土藓和缺齿小石藓,苔藓相对丰富度与石漠化边坡面积呈负相关。5种优势苔藓植物饱和吸水率为849%~1474%,成土率为464%~1025%,饱和吸水量是4.56×104~2.63×105kg·hm-2,成土量为4.01×104~2.45×105kg·hm-2。Pb、Zn、Cd在苔藓中的含量分别是基质中含量的2.25、3.98和2.49倍。基质中Pb、Zn、Cd的含量为16.86、54.58和0.30 mg·kg-1,均低于贵州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相关分析显示,苔藓内Pb、Zn、Cd 3种元素与基质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喀斯特石漠化边坡苔藓不仅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能力,而且对汽车尾气中重金属元素富集能力强,对喀斯特山区公路两侧生态环境及其环境净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丛藓科植物新纪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河南省丛藓科植物新纪录4种2变种:尖叶对齿藓芒尖变种(Didymodon constrictus var. flexicuspis (Broth.) Saito),硬叶对齿藓原变种(Didymodon rigidulus var. rigidulus Hedw.),硬叶对齿藓细肋变种(Didymodon rigidulus var. icmadophyllus (Schimp. ex C. Muell.) Zand.),长肋对齿藓(Didymodon longicostata Li),橙色净口藓(Gymnostomum aurantiacum (Mitt.) Jaeg.),硬叶净口藓(Gymnostomum subrigidulum (Broth.) Chen),对这些植物的识别特征、生境和地理分布做了简要讨论,并绘制了形态解剖图。凭证标本存放于河北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HBNU)。  相似文献   

10.
采用样带调查取样法,初步分析贵州思雅河河谷地区的喀斯特石漠区4座受人类活动影响频繁的峰丛以及3个坡段(坡底、坡中、坡顶)上的苔藓植物群落,研究苔藓植物群落在不同峰丛及其不同坡段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1)在研究区域内,苔藓植物群落组成有8科19属40种,而且苔藓植物群落分为19个类型,其中纯群落有14个,常见群落有穗枝赤齿藓群落、真藓群落和卷叶湿地藓群落。(2)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干燥、贫瘠的环境,该区域苔藓主要生活型只有矮丛集型和交织型。(3)在这种特殊生境下,苔藓植物群落的丰富性也随着人类干扰范围的增大而减小。(4)在每座峰丛的不同坡段中,穗枝赤齿藓群落有着最大的综合优势比。推测穗枝赤齿藓群落对治理此类人为造成的石漠化生境具有实际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贵阳喀斯特城市墙壁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环境对墙壁苔藓植物的影响,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贵阳市照壁山墙壁苔藓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墙壁苔藓植物有9科17属45种,以凤尾藓科(Fissidentaceae)、丛藓科(Potti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真藓科(Bryaceae)和羽藓科(Thuidiaceae)为优势科。不同生境苔藓植物的物种组成、优势种、常见种不同,墙壁上部和中部的苔藓植物优势种和常见种主要为矮丛集型,墙壁下部的优势种和常见种主要为交织型。CCA排序表明,温度和湿度是苔藓植物在墙壁上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卷叶湿地藓(Hyophila involuta)、尖叶对齿藓(Didymodon constrictus)、长尖对齿藓(Didymodon ditrichoides)、小凤尾藓原变种(Fissidens bryoides var.bryoides)在墙壁上部、中部和下部都能很好生长。因此,在城市垂直绿化时可选择适宜的苔藓植物进行配置。  相似文献   

12.
田悦  赵正武  刘艳 《生态学报》2022,42(2):755-765
为探讨高寒草甸苔藓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按网格法在西藏东部的林芝市和昌都市设置了28个高寒草甸样地,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的方法对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结果显示,共记录有苔藓植物19科30属60种,均为藓类植物;其中,丛藓科和真藓科的物种数占总种数的55%。群落优势种为北地对齿藓(Didymodon fallax)、垂枝藓(Rhytidium rugosum)、山羽藓(Abietinella abietina)、厚角绢藓(Entodon concinnus)、尖叶对齿藓芒尖变种(Didymodon constrictus var.flexicuspis)和短叶对齿藓(Didymodon tectorus)。根据TWINSPAN分析结果可将西藏东部高寒草甸苔藓植物群落划分为9个群丛,分别为沙氏真藓(Bryum sauteri)群丛、细枝羽藓(Thuidium delicatulum)+狭网真藓(Bryum algovicum)+羽枝青藓(Brachythecium plumosum)群丛、尖叶对齿藓芒...  相似文献   

13.
申家琛  张朝晖  王智慧 《生态学报》2018,38(17):6043-6054
以研究区域不同石漠化等级为代表,分析苔藓多样性特征及其结皮土壤化学性质变化规律,探索其对石漠化进程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1)苔藓物种多样性:含苔藓14科29属84种,其中苔类2科2属2种;(2)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重度石漠化阶段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极重度石漠化无石漠化;其均匀度为:中度石漠化阶段轻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极重度石漠化无石漠化;(3)随着石漠化程度加剧,苔藓群落组成中混合群落比重下降而纯群落比重上升;群落生活型则呈现交织型递减而丛集型递增的规律。(4)结皮土壤中全氮、全磷和微生物量碳随石漠化加剧均都呈递减趋势。(5)通过Partial RDA分析发现密枝青藓(Brachythecium amnicolum)、褶叶藓(Palamocladium nilgheriense)和美灰藓(Eurohypnum leptothallum)等可用于石漠化生态修复。石漠化程度对苔藓多样性影响不显著,但对其群落特征和生活型影响显著。因此可以结合苔藓群落和生活型特征监测石漠化,同时也可使用苔藓作为先锋植物引进用于石漠化早期修复。  相似文献   

14.
五大连池火山熔岩地貌苔藓植物对土壤养分积累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英  白学良  张乐  毕庚辰  冯超  寇瑾  萨如拉 《生态学报》2015,35(10):3288-3297
为了解五大连池火山熔岩地貌土壤主要矿质养分含量及其特点,同时探讨苔藓植物对土壤养分积累的影响,选取了6座形成年代不同的火山,对其进行了苔藓植物生境分布、盖度调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西焦得布山、卧虎山、南格拉球山、莫拉布山等老期火山阔叶林下苔藓种类匮乏,其盖度1%;老期火山石塘林苔藓种类较丰富,盖度可达10%—15%,主要分布有毛尖紫萼藓、山羽藓、美灰藓、虎尾藓等石生藓类,同时还有石缝藓、卷叶凤尾藓等生于石缝内。(2)新期火山中老黑山的林下以垂枝藓为优势种,盖度可达50%—80%,常见伴生种有山羽藓、狭叶小羽藓、金灰藓、毛尖紫萼藓等。老黑山火山砾生境以砂藓为优势种,盖度可达45%;常见伴生种有垂枝藓、美灰藓、真藓、桧叶金发藓等。(3)新期火山中的火烧山上分布的苔藓以毛尖紫萼藓、垂枝藓、美灰藓等干燥石生藓类为主,盖度为10%左右,峭壁背阴处和石缝等小生境中分布有密叶三瓣苔、毛尖金发藓、桧叶金发藓等。(4)土壤N、P、K三大营养元素含量在老期火山土壤中基本上都为丰;全N、S、有机质含量在新期火山土壤中的含量最低,有随火山形成年代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全K、Ca、Mg、Fe、Zn、B含量在新期火山土壤中都最高,有随年代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全Mn和Cl含量在新期火山土壤中较高,也随年代的增加而有下降的趋势;全P的量在各火山土壤中的含量都较高,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新期火山土壤p H值高于老期火山,土壤酸碱反应总体上呈中性。(5)土壤全N、S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全K含量与全Mg、Fe含量,全Mg含量与全Fe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S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全N含量与全K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全N与全Zn,全K、S与有机质,全Ca与Cl,全S与全Zn,全Zn与有机质含量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6)表面有苔藓植物覆盖的火烧山土壤所含N、S、P、有机质等的含量高于火山砾;老黑山路边土壤养分含量几乎都低于林下样品,老黑山表面覆盖有垂枝藓、山羽藓、砂藓和桧叶金发藓的火山砾所含N、S、有机质的含量高于只有砂藓覆盖的火山砾。  相似文献   

15.
以白云鄂博稀土矿区不同生境下常见的8种藓类(缨齿藓、尖叶对齿藓、真藓、短叶对齿藓、中华赤藓、黑对齿藓、闭蒴盐土藓、卷叶墙藓)为实验材料,以内蒙古贺兰山、桑根达来的同种植物标本为对照材料,利用体式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苔藓植物体的分枝状况和茎叶的解剖结构特征进行观察比较,探讨稀土元素对苔藓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地8种藓类植物在株高、茎宽、叶长和叶宽4个指标方面几乎都存在显著差异,而叶的长宽比和叶细胞(上部、中部、基部)长宽比差异不显著。(2)白云鄂博3个不同矿区的3种藓类植物在叶长和叶宽方面都是西矿主矿东矿,且西矿与东矿间差异显著;3个不同矿区植物的茎宽没有规律。(3)稀土元素含量是影响不同矿区苔藓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并可能通过叶片影响植物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林内不同垂直高度生境下及不同生活型苔藓植物水分特征的差异,该文对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内地生苔藓、林下树干附生和林冠层树枝附生苔藓优势或常见种的生活型组成、持水力、失水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生、树干附生和树枝附生苔藓植物类群分别以交织型、扇型、悬垂型苔藓植物占据优势;地生、树干附生、枝条附生苔藓植物的饱和持水率分别为476%DW、210.98%DW、238.95%DW;地生苔藓植物的持水率和失水速率均高于附生苔藓,树干附生苔藓植物持水率低于树枝附生苔藓,而失水速率高于树枝附生苔藓。在不同生活型苔藓的水分特性上,交织型苔藓具有较高的持水率和失水速率,保水性能较弱,其次为悬垂型苔藓,扇型苔藓的持水率最小,失水速率也较快;地生和树干附生苔藓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树干附生苔藓,交织型和扇型苔藓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悬垂型苔藓。在三种生境下,地生苔藓持水力高,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而保水能力低;枝条附生苔藓持水力低,水分利用效率低而保水能力较高;树干附生苔藓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而持水力和保水能力均较差。因此,不同生境下苔藓植物生活型组成及其水分变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们对不同生境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霖娇  李瑞  盛茂银 《生态学报》2017,37(5):1367-1378
选取中国西南3个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贵州毕节鸭池高原山地石漠化区、贵阳红枫湖高原盆地石漠化区和关岭花江高原峡谷石漠化区)为研究区,广泛建立野外样地,开展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与石漠化等级、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性质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毕节鸭池、贵阳红枫湖和关岭花江3个石漠化生态系统平均值分别为23.42、25.78、26.03 g/kg,且3个不同地貌类型石漠化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明显差异。2)土地覆被变化明显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原生森林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31.32 g/kg,是所有类型中最高的。随着土地覆被由原生森林至石旮旯地退化不断增加的过程,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示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3)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特性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土壤总氮、水解氮、速效钾、总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上层渗透性存在极显著地正相关,与总磷、下层渗透性存在显著地正相关,与容重存在极显著地负相关。4)植物多样性的丰富度指数(R)和多样性指数(H)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5)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差异,随着石漠化干扰程度的递增,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示了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保护、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的减源增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具有土层薄和土被不连续等特征的生态脆弱区,人为过度干扰和土地不当利用导致了生境退化甚至石漠化的发生。从“九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为了有效抑制并逆转石漠化趋势,生态修复措施得到普遍的推广应用。“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从土壤微生物、原生动物、线虫、微节肢动物、蚯蚓和线蚓等方面,综述了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喀斯特生境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高于非喀斯特生境,原因是喀斯特具有较高的土壤pH和钙含量;(2)与非喀斯特生境相比,喀斯特生境土壤动物类群数相差不大而个体密度较低;(3)石漠化过程伴随着植被退化,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种类和功能多样性,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也呈现降低趋势;(4)生态修复促进植被正向演替,土壤微生物量和酶类活性逐渐上升,真菌/细菌生物量比值增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增加,有利于土壤固碳和生态修复。因此,土壤生物多样性是适合指示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修复的生物学指标。研究建议:(1)在传统分类鉴定基础上,结合宏基因组学、宏蛋白质组学和同位素标记等技术,完善生态修复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发生机制与调控对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宋同清  彭晚霞  杜虎  王克林  曾馥平 《生态学报》2014,34(18):5328-5341
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及发展态势的遏制与综合治理是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需要。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采集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试验站部分收集整理和试验数据,尝试性地提出了新的石漠化概念和分类标准,探讨了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阐明了不同石漠化程度生态系统的植被和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属性的表现特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揭示了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机制,提出了不同石漠化程度的治理对策,以促进喀斯特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盛茂银  刘洋  熊康宁 《生态学报》2013,33(19):6303-6313
以中国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定点取样和实验室分析检测方法,研究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土壤理化性质特征;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探讨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及其机制,旨在为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田间含水量、毛管含水量、pH值、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全钾均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间具有显著差异。但这些指标并不是随着石漠化程度增加而一直退化,而是一个先退化后改善的趋势;2)土壤有机质、氮素、毛管持水量、容重和孔隙度与土壤其它绝大多数理化因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是土壤理化性质的关键因子,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起着关键作用;3)主成分分析也表明,土壤有机质、氮素、钾素、容重、持水状况、孔隙度等是基于土壤理化性质评价石漠化程度的关键指标。作者提出了强度石漠化环境裸岩对土壤养分的聚集效应学说和喀斯特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及其机制。研究结果对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