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2 毫秒
1.
叶肢介属节腔动物门甲壳纲,主要由外部两瓣壳和内部的软体部分所组成。自泥盆纪出现以来,一直到现在生活在淡水池塘、沟渠中。叶肢介化石多保存为两瓣壳,其软体部分保存为化石是极为罕见的。1979年,我们在河北滦平县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中,首次发现了保存极为完美的叶肢介软体化石,有头部,第二触角,胸腹部体节,尾部,附肢,雄性第1、第2执握肢和雌性卵粒,以及一些幼虫。这一发现,对现生叶肢介和化石叶肢介的分类、化石埋藏条件与沉积环境分析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  相似文献   

2.
论非洲叶肢介科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03,42(4):590-597
叶肢介化石生长线下缘锯齿状构造曾作为非洲叶肢介科(Afrograptidae)分类的主要特征,通过扫描图像,从比较解剖学研究入手,揭示了现生与化石叶肢介壳瓣的锯齿构造是由于分布于生长线的一排刚毛,基部关节脱落而形成的;分析了生长线刚毛的形态是属于长针形的轴刚毛,主要司触角功能;在5科18属现生叶肢介中,至少3科7属32种具有生长线刚毛,22属化石叶肢介有锯齿构造;作者认为这一构造被视为非洲叶肢介科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不合适的,壳瓣的放射褶或粗瘤构造在高级分类上更重要,进而对该科的含义进行了厘定;从壳瓣具有多条放射褶这一构造特征来看,它与小叶肢介超科(Estheriellioidea)的成员在发生关系上比较密切,小叶肢介超科可提升为亚目(Estheriellidea),包括小叶肢介超科和非洲叶肢介超科,是中生代初兴起的一个类群。在白垩纪中期消失。  相似文献   

3.
1962 年, M. J. Copeland 报道了加拿大北极梅尔维尔岛中–上泥盆统梅尔维尔岛组的叶肢介化石。2014 年秋, 作者对馆藏在加拿大地质调查所的模式标本进行了观察、照相, 发现了一些新的重要的分类特征, 在此予以补充修订。1、壳瓣具有 3–5 条放射脊的翼李氏叶肢介属(Pteroleaia)是梅尔维尔岛泥盆纪最具特色的类型, 与其保存在同一层面上还发现有另一类个体十分微小的棒叶肢介属(Rhabdostichus), 该属与美国中北部及加拿大艾伯塔地区同时代的叶肢介可以对比, 之前这一类型的标本仅见于该地区中–晚泥盆世地层, 其在北极地区的出现为首次报道。同时对归于棒叶肢介科(Rhabdostichidae)的另外两属(Rhabdostichops 和 Archaeositum)的含义进行了甄别, 认为前者建属特征不成立, 后者不应属于该科。2、产于梅尔维尔岛 Dundas 半岛的叶肢介, 个体数量多且密集堆积, 曾被鉴定为 Asmussia canadensis 的那些个体的壳顶都发育有一个细小的、凸起的卵形瘤状构造, 依据这一重要鉴定特征, 其分类位置应属于锥顶叶肢介亚科(Vertexiinae)的犄叶肢介属(Cornia), 从而使这一属的地质历程从石炭纪追溯到中泥盆世。这些化石的修订, 丰富了我们对加拿大北极地区泥盆纪叶肢介面貌的认识, 为研究相关类群的起源、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文中也讨论了李氏叶肢介亚目(Leaiina)三个早期叶肢介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为 Pteroleaia (Rostroleaiidae)代表了形态特殊的一个演化分枝, 早仅见于泥盆纪并很快灭绝。壳瓣具有两条放射脊的叶肢介科(如: Leaiidae)被认为是李氏叶肢介亚目的演化主干, 兴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广东中泥盆世早期(Givetian)桂头群中的叶肢介组合以 Hepuleaia (Praeleaiidae)为主, 并包含壳瓣具两条放射脊的种类, 该组合是迄今已知李氏叶肢介亚目的最早代表, 这表明该亚目应起源于中国而非欧洲。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贝叶斯法(Bayesian-inference,BI)、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lihood,ML)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parsimony,MP),基于18SrDNA序列对介形纲4目12超科间以及其它相关泛甲壳动物(Pancrusacea)间的系统分类关系进行了分析,其目的是探讨单独的核基因18SrDNA序列研究介形纲各阶元分类时的稳定性,及分析介形纲两大主要类群内的系统分类关系。结果发现,应用单独的核基因18SrDNA序列对介形类进行研究时,所获的三种系统树的拓扑结构在介形纲的目、亚目和超科阶元均表现稳定,表明单独的核基因18SrDNA序列在该3个阶元的分类研究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进一步对介形类内两主要类群的系统分类研究,结果支持Martin和Davis(2001)对介形纲中壮肢亚纲(又称丽足亚纲,Myodocopa)在目、亚目和超科阶元上的分类;但尾肢亚纲(又称速足亚纲,Podocopa)中各主要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却与Martin和Davis(2001)的分类略有不同,其中Punciidae游离于尾肢亚纲主要类群尾肢目(又称速足目,Podocopida)之外,而该结果却与Liebau(2005)对Punciidae归类一致;此外尾肢目中5个主要类群的分类关系呈现[浪花介亚目Cytherocopina+[金星介亚目Cypridocopina+简肢亚目Platycopina(小花介科Cytherellidae)+[达尔文介亚目Darwinulocopina+巴氏介亚目Bairdiocopina]]]。  相似文献   

5.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23,62(2):301-308
香溪叶肢介亚科(Xiangxiellinae)以壳瓣胎壳较大、壳上具有一条或两条短脊为特征,包括两个属:原单脊叶肢介属(ProtomonocarinaTasch,1962)和香溪叶肢介属(XiangxiellaShen,1976)。该亚科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最早出现于我国晚石炭世,三叠纪末消失。本文建立的新属叉脊叶肢介(Dicerestheriagen.nov.),以胎壳上具有两条呈“人”字形向前后分叉的、粗壮的短脊为特征,与香溪叶肢介的构造特征最为接近。推测新属壳瓣胎壳脊的形成与闭壳肌附着引起的壳瓣变异或与生态环境变化有关。化石产于江西抚州崇礼县礼陂煤矿,上三叠统安源组徐坊段。湘赣一带安源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属于滨海、近海、沼泽沉积区,产半咸水类型的双壳类,时代认为卡尼及早诺利期。植物化石Ptiozamites–Anthrophyopsis组合是诺利期的代表,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滨海环境生长的群落。因此推测新属是一个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近海沼泽环境的类型。  相似文献   

6.
叶肢介化石的壳饰有三种基本类型,即针孔型、网格型和线脊型。新属阿巴嘎旗叶肢介(Abagaqiella)的壳饰属线脊型。具有线脊型壳饰的叶肢介化石大致有20多个属,分属于Asmussiidae Kobayashi,1954和Fushunograptidae Wang,1974(=Orthestheriida e Chang et Chen,1975)。Abagaqiella gen.nov.属于后一科。这一科的壳饰特征是:线脊直或弯曲,疏或密,大  相似文献   

7.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1994,33(2):156-164
描述了采自英国伯维克郡下石炭统下泥石群(杜内附)叶肢介一新属-longesheriagen.nov.据壳瓣生产带上发育大网状纹饰构造。归属于Loxomegaglyptidae科,从而使该科的地质历程从晚二叠世,一直追溯到早石炭世早期。讨论了新属与该科其它属之间的形态特征联系。认为化石为原理藏,含叶肢介崦层属非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8.
介形虫秘史     
在古生代地层中,各门类大化石十分发育,因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微小的介形虫化石。然而在中、新生代地层中,特别是陆相地层和钻井取不到大化石的情况下,介形虫化石已上升成为举足轻重的一个门类了。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硫、磷、钾、天然碱等有用矿床的普查、勘探的不断深入,介形虫化石的身价亦与日俱增。什么是介形虫呢?介形虫在古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中,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介形虫目。从距今约五亿七千万年的寒武纪开始出现,有的属种一直繁衍至今。介形虫是双壳动物,动物体包隐在左、右两瓣大小相等或不相等的外壳里。一般壳长0.4—4毫米,最大者可达30毫米,属于微体古生物。它们的体形不一,侧视有圆形、半圆形、纺锤形、椭圆形、肾形及菱形等。壳面饰以各种花纹,有的光滑如镜。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介形亚纲古足目和速足目两大类的壳瓣形态,据流体力学原理,得出了有关形态因素和游泳能力的函数关系。从而分析了各形态类型对游泳生活的适应,指出它们的游泳能力与觅食方式、生活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10.
沈炎彬  朱彤 《古生物学报》1990,29(3):309-314
中国古生代的叶肢介知之甚少,南方早二叠世的叶肢介迄今尚无正式文献记载。1974年4月,福建地质一团在该省进行煤田勘探时,曾于钻孔中发现叶肢介化石,标注层位为龙潭组。只因化石数量太少,壳瓣保存不完整,产地又不详尽,因此,一直未作报道。之后,福建196煤田地质勘探队王信,在下二叠统童子岩组也找到了这一类型的叶肢介。1982年11月,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亚洲东部对Leaid叶肢介了解甚少。近年来在我国南方中、上泥盆统已有少数报道(张文堂等,1976,Shen Yan-bin,1978,沈炎彬1979),但石炭、二叠纪仍无发现。日本下白垩统的Estheria rectangula Yokoyama(1894),小林贞一(1954),Novolilov(1952,1956,1960)认为它属于Leaid叶肢介。但许多学者仍持否定观点,认为壳瓣上的“放射脊”可能是保存时受挤压所致。由于Leaid叶肢介的分布时限较短,目前仅见于上古生代,壳瓣上具有数条粗稜状放射脊的形态特征又好认,在全世界分布又十分广泛,因此利用其分布以探讨古地理变迁,解释大陆漂移学说,在古生物学的论证方面,是  相似文献   

12.
冀北侏罗纪叶肢介软体化石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好的软体化石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古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态、起源及分类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使研究工作引向深邃的领域。叶肢介软体化石十分罕见,过去报道过的几例大多保存较差,或残缺不全。冀北滦平周营子中侏罗统九龙山组发现了罕见的、完美而又十分丰富的叶肢介软体化石,尤其是软体从壳瓣中脱离,单独保存为化石,其  相似文献   

13.
陕西岐山后周公庙剖面的“孙家沟组”是一套厚524m的早三叠世海陆交互相地层,最近首次发现了叶肢介化石,并发现叶肢介与海相双壳类密切共存。这一新发现充分证明了在地质历史中确实存在海相叶肢介。叶肢介与海相双壳类出现在“孙家沟组”上段的上部,海相双壳类定名为“Bakevellia sp.,共生的叶肢介化石为Palaeolimnadia cf.machaolingensis,Palaeolimnadia  相似文献   

14.
陈丕基  莫S 《古生物学报》1991,30(2):243-245
字母形叶肢介(Ipsilonia)是诺沃日洛夫(N. Novojilov, 1953)创立的1个属,壳瓣发育后期生长带前、后端在接近背缘时都反转向外弯曲,形如翼状,壳顶位于背缘中部,有18条生长带,整个壳瓣外形象1个斜放的希腊字母“ε”,形状非常特殊,模式种Ipsilonia auriculata Novojilov,1953产自苏联库尔斯克图里和布梁地区中泥盆世早吉维特期地层。此后,经过了35年,在世界各地均未再见报道。1988年,笔者之一应邀赴英国研究苏格兰西北部斯凯岛(Skye Island)上大河口群(The Great Estuarine Group)中侏罗世叶肢介动物群期间,曾两次去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观摩150  相似文献   

15.
叠饰伪转叶肢介(Difalsisca)的特征是初生壳大,背缘末端的后背角反弯曲,装饰为小针网状,在壳的后腹部生长带上有叠网状装饰。新属与伪转叶肢介属(Falsisca)的区别就是具有叠网状装饰,其他特征均相似。叠饰叶肢介科(Diestheriidae Zhang et Chen)是1976年建立的。主要特征是在壳表面原有的网、线和线网状装饰之上又叠覆一层更大的网状物,称为“叠网状装饰”,它主要分布在壳的后腹部生长带上。本科包括叠饰叶肢介属(Di-estheria Chen,1976),新叠饰叶肢介属(Neod-  相似文献   

16.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06,45(2):175-181
报道的叶肢介新属(Kenyaestheria gen.nov.)采自肯尼亚Maji ya Chumvi地区的一钻孔,属下三叠统上马几牙楚姆维组(Upper Majiya Chumvi Formation),其特征为壳瓣后背缘最后几条生长线靠近背缘处形成一个凹缘构造,但生长线在背缘并不反转弯曲,同时具有放射线纹饰,据此将其归于凹缘叶肢介科(Ulugkemiidae)。该科是一个灭绝的类群,分布于中泥盆统至上三叠统,古生代的类型都发现于欧亚大陆,晚三叠世的Triasulugkemia见于阿根廷,新属首见于早三叠世,也是在南大陆出现的第二例凹缘叶肢介类。孢粉Lunatisporites pellucidus和叶肢介Aquilonoglypta—Cornia—Palaeolimnadia—Falsisca组合指示含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  相似文献   

17.
1.本文首次报告在陕西猪体内寄生的许壳属新种絛虫,命名为陕西许壳絛虫Hsuole-pis shensiensis sp.nov.。 2.陕西许壳絛虫Hsuolepis shensiensis与盛氏许壳絛虫Hsuolepis shengi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虫体较大,长51.7—147.3厘米,平均75.106厘米;最大宽度4.5—11.1毫米,平均7.206毫米;睾丸数目较多,为27—44个,平均36.79个。后者虫体较小,长7.30—51.3厘米,平均35.15厘米;最大宽度3.76—5.900毫米,平均4.23毫米;睾丸数目较少,为15—32个,平均25个。 3.鉴于陕西许壳絛虫Hsuolepis shensiensis sp.nov.新种的发现,因而对许壳属的定义稍加修改,本属的睾丸数目为15—44个。 4.本文进一步推断在我国西北甘陕地区猪体是膜壳科Hymenolepididae许壳属Hsuolepis絛虫的正常宿主。对许壳属Hsuolepis的分类地位亦稍加研讨。  相似文献   

18.
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是著名热河生物群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甲壳动物,关于它的形态、壳瓣结构及微细纹饰特征的研究已相当详尽,但一直没有关于其软体构造的报道。本文描述的凌源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 lingyuanensis)采自辽宁北票市尖山沟村,产于下白垩统义县组的尖山沟夹层。这些软体构造包括:头部...  相似文献   

19.
陈秉麟 《化石》2001,10(1):29-31
叶肢介是一类神秘动物,这由它的形态和名称就可看出。它有头,有尾,有触角,还有很多叶状游泳足(见图),却藏在两片几丁质的薄壳之内;它的壳十分像蚌壳,却又不是软体动物。古生物学家主要研究它的壳,称它为叶肢介;今生物学家更关心它的软体,也叫它蚌虫或蚌壳虫。它的拉丁文属名常以estheria为词尾,estheria的含义却既非“长有叶状附肢的介”,也不是“生有蚌壳的虫”,它来自女英雄艾斯特(esther)的名字,传说她曾舍身救了犹太人。而且,estheria也早已是一类昆虫的属名。  相似文献   

20.
蒙古东南部早白垩世新水井组的甲壳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蒙古人民共和国早白垩世介形类和叶肢介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文中介绍了一个新的化石产地———蒙古东南部新水井地区和若干属种,主要是介形类和叶肢介,并依据这些年来在中国境内的多处发现,进行了相应地层对比及沉积环境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