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比较引种植物和本土植物的生长状况,主要是果熟现象,讨论了引种植物对引种目的地的适应性。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种和保存了国内外万种以上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并对多种引种植物进行了长期连续生长监测。本文统计分析了其中观测4年以上的569个编号的引种植物生长适应状况。结果表明:1)引种植物基本适应植物园的环境,但是不同气候区来源的植物适应性表现不同,不同地区来源植物适应性顺序为:热带亚洲植物〉亚热带和热带北缘植物/热带非洲植物〉热带澳洲植物〉热带美洲植物;2)不同科属植物个体适应表现也有差别,无患子科,蝶形花科,楝科和紫葳科等的植物个体适应性和本土植物比较相似,而大戟科植物个体适应性和本土植物差异最大;3)分析表明引种植物对植物园的适应受到来源地气候和区系起源两个因素的影响;4)紫蒇科,桃金娘科和含羞草科的一些引种植物个体果熟年比高于本土植物,其入侵性有待于进一步入评估。  相似文献   

2.
稀土元素对植物的生物效应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何跃君  薛立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0):1983-1989
综述了稀土元素对植物根系发育、生物量、品质和抗逆性的影响.适量稀土浓度可促进植物生长,提高种子萌发能力和根系发育,提高植物生物量,并改善植物果实的品质.施用适量稀土元素还可以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并且对一些植物病害有一定防治作用.介绍了植物对稀土元素的吸收特性和稀土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分布、存在形式及细胞定位.重点探讨了稀土元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叶绿素形成、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稀土元素与钙相关性和稀土元素对细胞膜及酶的作用机理,内容包括稀土元素可提高植物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效率,从而增加植物生物量.适量的稀土元素能够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转化和利用.稀土元素有类似钙的功能,可置换出酶中的钙离子而参与酶的反应.稀土离子可以维持细胞膜的透性和稳定性,提高膜的保护功能,增强植物对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最后,对稀土元素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对广西靖西县常见植物进行了调查,完成了103种当地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编目.通过分析这些植物的命名规律,结果发现:靖西县壮族民间对植物的命名采用了“双名”法,植物名称的前面部分包含了植物的形态型或用途类型,而后面的部分则包含了植物的形态特征、颜色、生长环境、性状和用途等方面.本文还对靖西县壮族民间植物命名与双名法以及其他民族命名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其相似之处和不同点.从对植物的命名和发音等方面来看,壮族和傣族两个民族具有语言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植物抗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对近年来植物抗盐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阐明了植物对盐分的反应及盐分对植物的不同伤害,并从盐生植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子水平上综述了盐生植物的抗盐机理,最后对今后植物抗盐机理的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叶有华  彭少麟 《生态学报》2011,31(11):3190-3196
概述了国内外露水对植物作用效应争议的两个方面,一是露水有利于促进植物生长,二是露水对植物生长具有负效应。前者主要包括干旱胁迫下植物生长重要的水资源、调节植物体内水分、改善土壤水分平衡、调节森林植物生长环境、有利于农作物管理及其病虫害防治等生态效益;后者包括导致植物发病、降低植物产量和质量等。文章还指出了露水对植物作用效应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1)露水对植物作用效应的机理研究;(2)干扰条件下露水对植物作用效应研究包括酸露对植物作用效应研究和城市热岛条件下露水对植物作用效应研究;(3)露水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4)露水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克勤 《植物学通报》2001,18(6):691-706
本文总结了和讨论了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分布特征,在对植物群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早石炭世(杜内期、维宪期和纳缪尔A期)分布一个全球一致性的植物群,即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 flora。中国的晚石炭世(纳缪尔B-C期、维期发期和斯蒂分期)和二叠纪植物群为华夏植物群。本文还对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和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植物群进行了对比,并论述了这两个植物群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丛枝菌根真菌在外来植物入侵演替中的作用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植物入侵不仅是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生理学和生态学问题,尤其是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入侵植物和本地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外来植物入侵程度。丛枝菌根真菌(AMF)作为土壤中一类极为重要的功能生物,在外来植物入侵演替过程中发挥多种不同作用。文章系统总结了AMF对入侵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影响,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竞争中AMF发挥的促进和抑制作用;探讨了AMF与入侵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环境因子对AMF一入侵植物关系的影响:对AMF在外来植物入侵演替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旨在为探索控制生物入侵的新途径、为我国开展外来植物入侵研究与防控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低温是限制植物生长和分布的一种非生物胁迫因素。因此,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对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植物抗寒性的最新进展,包括植物抗寒性机理研究,提高植物抗寒力的方法研究和应用情况;提出了在植物抗寒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植物入侵是最严重的全球问题之一,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着植物入侵现象日益严峻,要控制和解决外来植物入侵问题,了解和掌握植物入侵机制尤为重要。本文概述了植物入侵的多种机制及不同机制间的协同作用,阐述了植物入侵过程中的化感作用、植物-土壤反馈机制、互惠共生关系,以及植物功能性状和表型可塑性对入侵过程的影响,并对多种机制协同与植物入侵轨迹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外来植物在侵入地的入侵时间轨迹分为引入、定植、建立和侵入4个阶段,把遇到的各种阻碍和促进因素融入其中,提出外来植物入侵曲线图,有助于未来对入侵植物及其影响的研究和管理。对现有的植物入侵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提出现阶段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0.
孙克勤 《植物学报》2001,18(6):691-706
本文总结和讨论了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分布特征,在对植物群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早石炭世(杜内期、维宪期和纳缪尔A期)分布一个全球一致性的植物群,即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 flora。中国的晚石炭世(纳缪尔B_C期、维斯发期和斯蒂芬期)和二叠纪植物群为华夏植物群。本文还对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和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植物群进行了对比,并论述了这两个植物群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获得蜚蠊目昆虫触角感受器外部形态的资料,为蟑螂的系统学研究积累一些新的基础资料.使用KYKYAMRAY 1000B型扫描电镜蜚蠊目8种昆虫触角感受器进行观察和拍照,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结果表明,蜚蠊目昆虫的触角均分布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蜚蠊目昆虫触角感受器的外部形态在科、属水平表现的差异程度与昆虫的分类地位相符合.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结构也许能成为鉴别蜚蠊目科和属的有用特征.  相似文献   

12.
蛙类下丘脑—脑垂体—性腺轴的内分泌调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下丘脑-脑垂本-性腺”轴方面,综述了蛙类生殖内分泌学研究领域所限得的主要成就和研究进展。对于今后的工作,从理论和生产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振荡与周期性节律已经在生物医学的众多领域及各层次的研究中出现,此文首次建立了一个关于蛋白C的凝血动力系统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这些结论将对血液学理论与临床血液学提供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周期性振荡的终态存在性是十分有趣的现象,另外还得到了一些与临床医学及实验相吻和的定性结论,展现出模型化方法研究凝血系统动力学的重要作用及预测性能力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瓢虫复合体分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近年来对马铃薯瓢虫及其近缘“种”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食性选择、杂交试验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及其在分类上的应用,对马铃薯瓢虫复合体的分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认为该复合体包括A、B两组。A组内1种即马铃薯瓢,B组内有多种类型,但以同一生物种对待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极低频磁场致癌效应的细胞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极低频磁场致癌效应的细胞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多数研究表明,极低频磁场本身对正常的动物细胞并没有诱发癌变的效应,但它可作为促进因子或协同促进因子使具有癌变倾向的、以及已经癌变的细胞加快癌变的进程。这种影响可发生于细胞生理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如细胞信号转导、第二信使、基因修改、转录及翻译、酶的活性、自由基产生以及与细胞增殖有关的生理活性物质等。  相似文献   

16.
魔芋葡甘露聚糖化学结构及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综述了魔芋葡甘露聚糖的理化性质、化学结构及改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While these experiments are not exhaustive, a sufficient number have been made to warrant the statement that the effect of polarized light of the visible spectrum on the growth of various seedlings and See PDF for Structure more particularly on the growth of Lupinus albus is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that of non-polarized light. This is especially convincing in view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 double sets of plants which were alternately exposed to polarized and non-polarized lights of the same intensities and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In every experiment thus performed the set which was placed in a polarizing chamber grew better. It is, furthermore,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the phenomenon above observed did not take place when the seed portion of the plants was protected from light by wrapping with tinfoil. This agrees well with previous findings concerning the action of diastase on starch in polarized light. The above researches will be continued on a more elaborate scale but the results so far obtained are deemed worthy of publication in the form of a preliminary communication at the present time.  相似文献   

18.
东海陆缘(浙南段)晚第四纪硅藻的发现及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海陆缘(浙南段)温州沿海以往第四纪沉积已开展了一些研究,见有丰富的有孔虫、孢粉等生物化石,但未发现硅藻。本项研究在温州CH6井、台州CH5井岩心中发现了大量硅藻化石,本文以温州CH6井丰富的硅藻化石为依据,建立了晚第四纪硅藻组合序列,划分为12个硅藻带,并恢复其古环境演替,根据四个AMS ^14C年代数据,其时代属早、中全新世。  相似文献   

19.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植物环境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1,自引:2,他引:89  
近年来叶绿素荧光技术在植物,包括藻类对各种环境胁迫响应的机理和应用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述了这方面的部分工作和进展.  相似文献   

20.
波对生物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选取次声波、超声波和毫米波为代表,概述波对生物组织的作用和相应的机理。提出从波的能量角度出发,结合构成生物组织的物质本身特性,研究和开发波对生物组织更多的有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