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牙周状态下分离的血链球菌和口腔链球菌过氧化氢(H2O2)生产能力。方法:随机选出不同牙周状态下分离的血链球菌和口腔链球菌各30株,采用酚红还原-微量板法测定厌氧条件下两种细菌H2O2的产量。结果:血链球菌各组和口腔链球菌各组H2O2的产量差异未见显著性;口腔链球菌产生H2O2的能力强于血链球菌。结论:提示牙周病变部位与健康部位的血链球菌和口腔链球菌产生H2O2的能力基本相似,是否存在基因型的差异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血链球菌在不同牙周状态下的分布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主要过氧化氢产生菌血链球菌和口腔链球菌在不同牙周健康状态下龈下菌群中的分布,及与牙周健康状态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群中分布的相互关系。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30人,受试位点86个,其中健康组11人,位点30个,龈炎组9人,位点29个,慢性牙周炎组10人,位点27个,检查记录牙周健康状态[包括牙龈指数(GI)和牙周袋深度(PD)],采集龈下菌斑标本,经厌氧菌培养基和AP-PCR及PCR鉴定后,将各受试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获得草绿色链球菌523株,产黑色素菌241株。经AP-PCR及PCR鉴定后,得到血链球菌112株,口腔链球菌56株,牙龈卟啉单胞菌84株,健康组龈下菌斑中血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与牙周炎组相比有差异显著性;血链球菌和口腔链球菌与GI、PD呈负相关,牙龈卟啉菌与GI、PD呈正相关;血链球菌的构成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构成比呈负相关。结论:血链球菌等过氧化氢产生菌在龈下菌斑中比例的下降。可能是微生态失衡,致病菌过度增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非选择性培养基对22名健康青少年的唾液、沟裂菌斑、龈上菌斑及龈下菌斑中的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及专性厌氧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计算其在不同标本中占可培养菌的百分比及检出率。结果共分离到包括18个菌属的35种细菌。其中,链球菌、放线菌、奈瑟氏球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类杆菌、梭杆菌,奴卡氏菌及棒状杆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检出率及所占比例均较高,是健康青少年口腔中的优势菌群.通过比较还发现,其中一些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还采用刚果红负性染色涂片法,镜下观察龈上、龈下菌斑中的螺旋体,并计算其相对比例.结果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的相对比例明显高于龈上菌斑.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微生态治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幽门螺杆菌 (H 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 ,也是胃癌的主要诱发因子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 类致癌物质 [1 ] 。有效地治疗和根除 H.pylori感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治疗 H.pylori的方案很多 ,目前多采用抗生素多联疗法 ,但细菌抗药性的出现导致 H.pylori根除率降低 ,并可能造成菌失调、霉菌感染 ,甚至发生肝功能异常性改变。 Adamasson等 [2 ] 报道了几例使用抗生素治疗 H.pylori导致的菌群失调 :口腔内出现抗药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 ;胃粘膜中细菌数增加 ,且出现抗药性共生菌 ;肠道内微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细菌16S rRNA基因文库分析健康人龈上菌群的组成。方法取1例健康成年女性龈上菌斑并构建细菌16S rRNA基因文库,分析其龈上菌群组成。结果 1例健康人龈上菌斑细菌的种水平分类有62种,其中可以培养的细菌有34种而尚无法培养的细菌有28种(45.1%);新发现的细菌物种有17种(27.4%);缓症链球菌是克隆子数最多的优势菌种;链球菌属、奈氏菌属和嗜血杆菌属占文库的60%,为主要菌群;构建的细菌16S rRNA基因文库的覆盖率为95%,文库的均匀度值为0.016。结论 1例健康人龈上菌群中45.1%的细菌尚无法分离培养、27.4%的物种尚不清楚,未培养菌及尚不清楚的菌种中可能藏匿着与口腔疾病密切相关的致病菌,全面地了解健康人龈上菌群的组成有助于研究龋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口臭患者龈下菌斑和舌苔上主要相关厌氧菌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口腔门诊中口臭患者29例,鼻闻法来确定产臭部位和非产臭部位;分别采集龈下菌斑和舌苔标本接种在非选择性培养基和核梭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厌氧培养5d后记录非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总数、产黑色素细菌总数及核梭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的目的菌总数。结果29例患者中,15例患者的口臭主要来源于龈缘菌斑,10例主要来源于舌苔,4例患者的口臭由龈缘菌斑和舌苔共同产生;产臭部位和非产臭部位相比,细菌总数、产黑色素菌和具核梭杆菌数都明显上升(P〈0.01)。结论口源性口臭患者口气变化与产黑色素细菌、核梭杆菌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儿与其口腔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相关性,为儿童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分别随机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来我院口腔科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儿和牙周健康的儿童作为观察组(92例)和对照组(92例)。应用PCR技术检测采集的牙菌斑和含漱液样品中的H.pylori,并比较两组儿童口腔H.pylori检出率的差异及龈上、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程度牙周炎患儿检出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口腔中H.pylo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8 1,P0.05);慢性牙周炎患儿龈下菌斑H.pylori检出率明显高于龈上菌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119 9,P0.05);不同程度牙周炎患儿H.pylori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度、中度和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83 1,P0.05)。结论口腔中H.pylori可能在儿童慢性牙周炎致病过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探讨2%氟化钠对正畸患者牙面菌斑内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的影响.方法:选择34例正畸儿童,分为两组,试验组涂布2%氟化钠;对照组不做处理.分别于戴用矫治器前,戴入后1月采集上颌牙唇颊面菌斑,测定菌斑中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结果:对照组戴用后1月,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明显增加(P<0.01).对照组与试验组戴用后1月相比,试验组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戴用固定矫治器后,牙面菌斑内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增加,应用2%氟化钠可明显抑制正畸患者口腔内变形链球菌数,减少龋坏发生.  相似文献   

9.
应用PCR与温度梯度凝胶电泳分析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PCR与温度梯度凝胶电泳(PCR—TGGE)分子技术对成年健康口腔的龈上菌斑中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分析。方法8例成年个体包括4男4女,年龄19~29岁,分别采取每例个体上下颌牙周龈上菌斑样品,共18份(个体Subl间隔10天采集2次样品)。提取菌斑DNA,PCR扩增16SrDNAV3可变区,产物经TGGE后进行相似系数分析。结果同一个体的上下颌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性系数为81%~95%,而不同个体的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性系数,均在60%以下。结论不同个体具有其独特的牙周微生物群落,而且在一定时期内组成稳定。  相似文献   

10.
牙周炎患者菌斑细菌的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细菌对于口腔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分离培养牙周可疑致病菌,测定6种口腔常用抗菌药物对其的最低抑菌浓度,分析以上致病菌对这几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从50名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中分离培养72株革兰阴性厌氧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全部实验菌株都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对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未见耐药株产生.结论:对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分离的厌氧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硝基咪唑类药物甲硝唑、替硝唑和奥硝唑的抑菌作用强.  相似文献   

11.
营养条件对兽疫链球菌发酵生产透明质酸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透明质酸 (Hyaluronicacid ,简称HA)是N 乙酰氨基葡萄糖胺和葡萄糖醛酸以 β 1 3糖苷键和 β 1 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二糖单体重复构建而成的杂多糖 ,广泛存在于高等动物的结缔组织内。由于结构上的特点 ,HA具有很高的粘弹性和极强的保水性等特征 ,已被大量用于医学医药、化妆品工业[1,2 ] 。1937年Kendall[3 ] 等发现用溶血性链球菌 (Streptococcushaemolyticus)可以产生HA。其后 ,陆续发现许多能产生HA的微生物菌种 ,逐渐开发出一条可替代传统的动物组织提取法[4 ] 生产HA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口腔的不同部位进行细菌分离,扩展对口腔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以期为后续的口腔菌群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培养组学方法分离口腔不同部位的细菌,采集2个健康人扁桃体、唾液、牙菌斑3个部位的样本,使用13种培养基并于需氧和厌氧条件下进行培养,采用16S rRNA基因全长测序分析。结果 总计获得144株菌,分属36个种,10个科,3个门。其中,链球菌属细菌种类最多。基于16S rRNA基因全长相似度98.65%的阈值判定,获得5种潜在全新细菌。3个部位中,扁桃体分离的细菌种类多样性最丰富。结论 13种培养基中,BHI培养基获得的口腔细菌多样性最好;BAB培养基与TSA培养基更适合口腔链球菌生长,链球菌的比例更高;LBB培养基上只有较单一的口腔细菌生长,不适于广谱分离口腔细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天和晚上所形成牙菌斑生物膜中变异链球菌的数量,比较早晚牙菌斑中变异链球菌定植的差异.方法 收集30名健康成人全口口腔洁治后白天和晚上形成的龈上菌斑,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合成变异链球菌特异性引物,纯化PCR产物获得目的基因连接于pTA-TA载体,克隆于大肠埃希菌DH5 α感受态细胞.选取阳性克隆测序后纯化质粒DNA,获得质粒标准品.将样本和梯度稀释的质粒标准品进行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确定标准曲线,定量样本中变异链球菌DNA的拷贝数.结果 早晚牙菌斑细菌基因组DNA样本的扩增曲线均在标准品的扩增曲线范围内.晚上所形成牙菌斑中定植的变异链球菌数量(对数值7.67 ±0.77)高于白天定植的变异链球菌数量(对数值7.25±0.62)(P =0.007).结论 牙菌斑的微生物定植存在日夜节奏变化,晚上所形成牙菌斑中变异链球菌数量多于白天.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对49例正常口腔的龈上和龈下菌斑内的可疑牙周致病菌(SPB)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 49例研究对象男21例,女28例;6~25岁,无龋,无牙周病的健康人。三月内未服用抗生素,未接受任何牙周治疗。定对在右上颌第一磨牙(No.3)的龈上及龈下菌斑。用BHI培养基厌氧培养37℃,4天以后进行细菌菌落计数,转种分离和鉴定。龈上菌斑内SPB的检出率按其高低顺序依次为:二氧化碳噬纤维菌、梭杆菌、消化链球菌、唾液弯曲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优杆菌,溶蚀艾肯氏菌、生疾月形单胞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中依次为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黄褐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及生疾二氧化碳噬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复方茶多酚含漱液对正畸儿童牙面菌斑中细菌总数和变形链球菌数的影响,以及牙菌斑内原位pH的改变。方法选择42例戴用固定矫治器的正畸儿童,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用复方茶多酚含漱液漱口,对照组用蒸馏水漱口。分别于戴用矫治器前,戴入后1月采集上下颌牙唇颊面菌斑,测定菌斑中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同时测定牙菌斑原位pH。结果对照组戴用后1月,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明显增加(P0.01),牙菌斑原位pH较戴用前降低(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戴用后1个月相比,试验组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牙菌斑原位pH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戴用固定矫治器后,牙面菌斑内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增加,牙菌斑原位pH较戴用前降低,应用茶多酚含漱液可明显抑制正畸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数,减少龋坏发生。  相似文献   

16.
作者等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法)对34例成人干周炎患者(AP)的龈下菌斑标本和40例健康对照者(H)口腔龈缝菌斑标本中的黄褐嗜CO_2噬纤维菌(C.ochracea)和生痰嗜CO_2噬纤维菌(C.sputigena)进行了快速鉴定,同时用KV选择培养基对标本中的嗜CO_2噬纤维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两种方法的符合率达85.1%,C.sputigena在AP组的检出率显著高于H组(P<0.05)。结果提示:C.sputigena与AP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IF法是对龈下菌斑中C.ochracea和C.sputigena快速鉴定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是溶栓药物的重要来源。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可产生纤溶活性酶的微生物主要有:β-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芽孢杆菌属的多种细菌、海洋假单胞菌、链霉菌及真菌。本文就微生物产生纤溶活性酶的来源、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基因结构与改造、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荧假单胞杆菌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  言化感作用 (Allelopathy)是指一种植物或微生物通过产生化学物质而对其它生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刺激或抑制作用[7] .虽然有关高等植物之间化感作用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 ,但微生物对高等植物的化感作用研究报道却较少 ,尤其是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化感作用往往被忽视[1] .荧光假单胞杆菌 (P .fluorescens)是定殖于植物根际的优势细菌种群 ,此类细菌以其分布广、适应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易于人工培养等特点 ,成为最具生防潜力和应用价值的生防菌[5] .对陕西农田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筛选研究中发现 ,一株荧光假单胞杆菌培养液对番茄灰霉…  相似文献   

19.
对氨基苯甲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不同浓度PABA对P.gingivalis生长的影响,以探讨血链球菌在龈下菌斑微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方法:用1/2浓度的BHI培养基为实验培养基,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PABA,对P.gingivalis行厌氧培养后测定培养物的A值。结果:PABA对P.gingivalis的生长有一定影响。结论:血链球菌产生的PABA影响P.ginivalis的生长,该结果提示血链球菌对龄下菌斑的微生态平衡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液相苯甲酰精氨酸萘酰胺(简写BANA)水解试验快速检测牙周病关键厌氧菌的新技术。方法利用牙周病相关关键微生物可产生胰蛋白酶样酶使人工合成的酶底物———BANA水解的原理检测这些重要口腔厌氧菌。结果BANA试验可检测出8.0×105以上的牙龈卟啉菌,特异性良好、不受标本采集中血污染的影响;71.88%活动期牙周炎龈下菌斑BANA试验阳性,4%的健康人龈下菌斑BANA试验阳性。结论BANA试验可望成为牙周病诊断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