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后的数年来,上泥盆纪的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在中国陆积有所发现,如湖北西南部长阳县及松滋县的黄家磴层,广东花县的打鼓领层,江西安远县的盘古山层以及甘肃天水县的巴都系红层,植物化石经作者的研究,发表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外文版)第1卷第2期。在那里对於中国上泥盆纪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和全世界同时代的地层及化石的关系,讨论比较详细。和全世界上泥盆纪相似,中国上泥盆纪植物群最重要的代表,是一  相似文献   

2.
宁夏南部晚泥盆世植物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斯行健(1954)报道宁夏上泥盆统植物化石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以来,虽有多种植物化石发现(沈纪祥,1959;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宁夏分册,1979;潘江等,1980;蔡重阳、李星学,1982),但均未详细描述。近年来,宁夏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调查中宁、中卫、青铜峡等地泥盆系时,在其上统中宁组中采得不少植物化石,其中一部份保存较好,经鉴定计有: 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  相似文献   

3.
在华南泥盆纪、石炭纪地层中,发现了一些洲际时代较新的“标准化石”,如北美、欧洲早石炭世的重要分子 Lepidodendropsis hirmeri及石炭纪的 Calamostachys、Palaeostachya 等属种。它们和 Leptophloeum rhombicum、Cyclostigma kiltorkense、Drepanophycus spinaefo-rmis、D.spinosus、Archaeosigillaria vanuxemi、Pseudobornia ursina 共存于晚泥盆世晚期梯子口组。西欧、北美威斯法期标准化石 Neuropteris gigantea、Sphenopteris obtusiloba、Potoniea、Mariopteris acuta f.obtusa、M.acuta、Linopteris和Archaeopteridium、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Triphyllopteris collombiana、Adiantites gothanii 也共同发现于广东测水组上段或忠信组中段,江西梓山组下、中段,浙西叶家塘组、福建林地组(广东测水组上覆地层和江西梓山组上段含早石炭世的(竹蜓)和腕足类可确定含植物化石的地层时代)。据此,笔者认为 Lepidodendropsis hirmeri、Calamostachys、Palaeostachya和 Neuropteris gi-gantea、Sphenopteris obtusiloba、Potoniea、Mariopteris acuta f.obtusa、M.acuta、Lino-pteris 等属种分别起源于我国华南地区晚泥盆世晚期和早石炭世维宪期。文章还探讨了该期植物发生和迁移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报道的鱼类化石产自湖南石门大京州的上泥盆统写经寺组。在中国泥盆纪地层分区上,化石产地属于华南区的湘、鄂、川交界分区(侯鸿飞等,1988)。该分区泥盆系为一套厚度不超过500m的近岸海相碎屑岩沉积,仅发育中泥盆统上部至上泥盆统(图1),并普遍超覆在志留系温洛克统之上,以角度不整合伏于石炭系或二叠系之下。上泥盆统分两个组,从下而上分别为黄家磴组和写经寺组。黄家磴组系杨敬之、穆恩之(1953)创立,标准地点在湖北长阳马鞍山东端的黄家磴。岩性为砂岩夹少量页岩,植物化石丰富,并含有误订为植物化石的湖北长阳鱼(Changyanophyton hupeiense Sze,1952)。根据植物化石组合面貌,黄家磴组的时代被认为是晚泥盆世早期。写经寺组是谢家荣、刘季辰(1927)创立的。岩性分为二段:下段以泥灰岩为主,含Yunnanella abrupta、Yunnanellina triplicata等腕足类化石;上段以砂页岩为主,含植物化石,其组合面貌除大致与黄家磴组相似外,还有一些新的分子,如Leptophloeum guanzhuangense、Cyclostigma hunanense等。根据动、植物化石群的性质,写经寺组的时代大致与法门期早期相当。多年来,在这一分区的泥盆纪地层里,很少鱼类化石。杨敬之、穆恩之(1953)曾提及在湖北长阳写经寺组底部发现的鱼化石,这些鱼化石与腕足类Yunnanella、Tenticospirifer等共生,但种属并未定出。已记述过的鱼化石只有湖北长阳黄家磴组的长阳鱼(潘江,1962)。  相似文献   

5.
1955年9月杨敬之先生及王水在川北江油县马角坝中泥盆纪石灰岩所夹的灰色薄层钙质页岩中采集了很多小化石,笔者等在其中发现一种轮藻类的藏卵器(Oogonium)化石,即本文所描述的Sycidium。和此种化石共生的有介形虫化石。根据侯祐堂先生的鉴定,这些介形虫化石是属于中、下泥盆纪的类型,而不像上泥盆纪的产物。Sycidium 属于Sycidiaceae 科,外形作球状,藏卵器为16行、18行或20行纵分排列的许多细胞所组成,每一个细胞的外表,由于钙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钙化不完全则成小凹陷(pits)(见插图1之b 和插图2之b),钙化完全则成小突起(tuber-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描述的苔藓虫是1951年穆恩之和笔者研究鄂西长阳马鞍山一带的地层时采得的。有关这一地区的泥盆纪地层已在古生物学报1卷2期(1953)发表。写经寺组在马鞍山位于上泥盆统黄家磴组之上,中石炭统黄龙羣之下。苔藓虫化石产在写经寺组中部  相似文献   

7.
《化石》2014,(2)
正最早的柴达木兽化石发现于中国青海柴达木盆地,材料稀少,并自1935年首次报道以来,一直再无此类化石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史勤勤博士在临夏盆地发现了一种新的晚中新世柴达木兽化石——短吻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 brevirostrum),该项发现是相隔70多年之后的该类牛科动物的第二次发现,《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57卷2期)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乌桐系底部地层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的数年中,地层上及化石上新的重要发现时有增加。最近潘江同志对于南京龙潭附近的地质研究颇说,曾在雷鼓山剖面鸟桐系的含铁层中发现鱼化石,经刘宪亭同志鉴定,认为胴甲鱼类(Antiarcha)的一种,属名和种名俱未能鉴定,地层时代应属于泥盆纪。因此潘江同志主张将鸟桐系底部的地层,即自高家边层以上的厚约70—80米左右的一段地层归於泥盆纪。这一段的顶部地层是一层深灰色页岩,顶部产胴甲鱼化石及植物化石并含有赤铁矿及褐铁矿结核和瘤状贫铁锰矿,局部呈薄层状。这一层厚约13米含铁的深灰色页岩层,潘江同志主张是上泥盆纪及下石炭纪的分界线,即在此层以上的地层,仍归於下石炭纪底  相似文献   

9.
(本索引自生物学通报第1卷第1期至第3期;1953年1月号至12月号;及1954年1月号至4月号中各期)一、我们的野生物植物和栽培植物1.初中植物学书上说祖国的树木共有2,500多种而报纸上又说有5,000余种,究竟那一种说法才对?1卷3期206页2.银杏,水杉,水松是什么样的植物?1卷3期216页3.红树,海南岛的芒果,甘肃的醉瓜的大概形状及功用如何?1953,3-4月号156页  相似文献   

10.
斜方薄皮木茎干内部构造在新疆上泥盆统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前言斜方薄皮木(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是加拿大地质古植物学者Dawson于1862年根据产自美国缅因州佩里(Perry)盆地上泥盆统的鳞木类茎干印痕所建立。它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晚泥盆世地层的重要植物化石(李星学等,1986)。其中以我国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几乎晚泥盆世陆相地层出露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介绍的植物化石是一种地理分布很广、地层上的分布则只限於下白垩纪的一种标准化石。它最先发现於欧洲下白垩纪的瓦尔登期(Wealden)的地层中,后来在北美的波托马居(Potomac Formation)及日本的领石统中都有大量发现。此化石除在日本有唯一的例外,一度见於略低的手取统(上侏罗纪)外,其余各处都是出现於下白垩纪的地层中,并且一向被认为是下白垩纪瓦尔登期植物群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份子之一.此种化石过去在中国从无报道,所以此次的发现无论就它的地理分布和封於决定所在地层的时代来说,都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浙江晚泥盆世西湖组的楔叶类化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晚泥盆世西湖组,以往发现的化石极少,主要是一些原始鳞木类化石.经李星学、陈其奭鉴定的化石名单有: 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 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 (Nath.), Eolepidodendron wusihense (Sze), 其次是可能属于楔叶类的 Hamatophyton verticillatum Gu et Zhi, 还有极少数分类位置不明的阔叶 Platyphyllum sp. 等.笔者于1984年6月至8月在萧山虎山的西湖组中采获了极其丰富、保存相当完整、外貌颇为奇特的大型楔叶  相似文献   

13.
藏北申扎地区下石炭统永珠组下部孢子组合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藏北申扎永珠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的永珠组孢子组合,发现孢子43属,70余种(包括未定种)。组合特征如下:1)缺乏欧美植物地理区早石炭世典型的石松类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属及早石炭世晚期(维宪期)重要孢子属;2)出现较多早石炭世早期(杜内期),甚至泥盆纪晚期分子。呈现出新老化石的混合现象;3)北半球和南半球孢子的混合组合,同时也是冷、暖微古植物群混合,既有相当于中国早石炭世晚期大塘期以及西欧维宪期典型属种,又有南半球澳大利亚(包括巴西和非洲大陆)的维宪期的典型种。从孢子化石混合现象看,永珠组应为近岸浅水或滨海条件下的沉积,下伏地层的孢子化石再沉积现象说明当时有一次很大的海平面下降,在邻近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剥蚀区。说明杜内期末期—维宪期初期,申扎地区出现一次由冈瓦纳大陆冰川发育造成海平面相对下降。形成区域上不整合界面———洛工组或“巴日阿朗寨段”底部的不整合界面。混合孢子组合中的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孢子化石的发现,印证了杨式溥、范影年和林宝玉推断的冈瓦纳冰川自早石炭世维宪期(大塘期)开始就影响到西藏申扎的推论。  相似文献   

14.
金花茶拉丁名要更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树刚  梁畴芬   《广西植物》1992,(1):95-96
<正> 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0卷第3期(1991)上,张宏达教授和叶创兴先生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报道他们在研究山茶属(Camellia)植物当中,发现金花茶原植物早在四十年代已为戚经文先生定为新种,命名为Camellia nitidissima Chi,发表在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植物研究所专刊(Sunyatsonia)第了卷第1—2期上,19—20页,图版5。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关于优先律的条款,对1965年胡先骗教授命名为 Theopsis chrysantha  相似文献   

15.
论薄皮木属——据发现于新疆准噶尔地区的新材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薄皮木属创名以来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广布于北半球各大洲,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南非等地也常发现。薄皮木属在中国的确认较晚,但自斯行健(1952)在《中国上泥盆纪植物化石》一文中对它仔细研究以来,产地发现之多,所获标本之佳,均为各国所少见;已经正式鉴定或研究的产地不下五十处,所在地层几全属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北部泥盆纪腕足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前言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的研究,在很早以前就已进行。早期著作中以康尼克(DeKoninck)、达维生(T.Davldson)和凯赛(F.Kayser)为重要。但这些著作中,多是记述一些零星的化石,而这些化石大都购自药铺,化石产地不明,因而对地层意义不大。1931和1938年,先后出版了葛利甫(A.Grabau)和田奇瓗的“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和“湖南泥盆纪腕足类”,奠定了中国南方泥盆纪腕足类的研究基础。解放以后,王钰(1955—1956)又补充描述了南方泥盆纪的若干腕足类新种。然而,所有这方面的工作几乎大部限于南方,即印度太平洋这一古动物地理区。而对于中国北部的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直到现在几乎还没有系统研究。仅有日本学者矢部长克(Yabe)和杉山敏郎(Sugiyama)(1940,1942)以及王钰(1955)报导过极其零星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杨敬之、穆恩之二先生于1951年春季采自湖北西部长阳马鞍山的向家磴、双栗树及白岩槽等地的上泥盆纪写经寺层;因化石大部分都已铁化,保存较好。共计11属15种,共中有4个新属及11个新种不能鉴定者数种。兹将各属所发现的种属分别表列如下:长阳上泥盆纪写经寺层中产丰富化石的岩层仅有30米,除其上部有零星化石不计外,还可分为中下两部:a)中部为薄层石灰岩及黄色泥质石灰岩,含介形类化石(By 230)及(By 7)。  相似文献   

18.
从今年初以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各项科研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形势。与大规模的野外调查、发掘的同时,对近十年来积累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的描述及研究成果的出版,正在加快进行。今年3月,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第11卷第1期和读者见面了(该刊第10卷第2期出版于1966年5月)。面向广大工农兵的科普刊物《化石》(由本所负责编辑)也于今年创刊,它将以通俗的文字和插图向读者普及古生物学、古人类学知识,通过介绍生物史与人类史,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上述两刊今年均出版两期,学报明年起定为四期。本所专刊已自去年重新陆续出版。已出版的三册(甲种专刊第8—10号)是:《合川马门溪龙》(杨钟健、赵喜进);《中国三迭纪水生爬行动物》(杨钟健、董枝明);新疆古生物考察(1963—1966)报告之一,《吐鲁番二、三迭纪脊椎动物化石》(杨钟健、刘宪亭、孙艾玲等)。该考察报告之有关其  相似文献   

19.
川西高原老第三纪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2年在对横断山区北段综合考察中,由植物研究所组成的古植物专业组,在四川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协同下,于6月从四川省理塘县热鲁村出露的一套由砾岩、砂岩、粉砂岩组成的热鲁组中段采集到一批以桉属(Eucalyptus)为主的化石植物。这是继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于1974至1976年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和冈底斯山发现桉属化石以来,在川西高原的再次发现。共采到植物化石标本84号,其中79号为叶子印痕化石,5号为花、果印痕化石。经初步鉴定结果,共计有8  相似文献   

20.
据文献记载,广西泥盆纪腹足类化石仅有Pleurotomaria (Euryzone) itys, P. (E.)de-phinuloides, (Schlotheim), Hormotoma sp.,Platyceras sp.。近几年来,笔者在鉴定地质队的标本时,发现广西泥盆纪腹足类化石相当丰富,广布于各种相区。目前共发现化石点26处(插图1),共17个属。这些腹足类多数生活在浅海陆棚地带,与底栖的腕足类、珊瑚共生,在象州型和过渡型相区化石比较丰富,南丹型相区化石较少。其层位分布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