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云金杆菌对中华稻蝗的毒力和致染色体畸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注射法测定了苏云金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B .t)对中华稻蝗 5龄蝻和初羽化成虫的毒力。结果显示 ,B .t对中华稻蝗蝻和成虫均有一定的杀伤力。在 4 8h ,B .t对蝻和成虫的毒力回归线分别为 y =1 15 2 61x (相关系数r =0 993 8)和 y =2 0 6 2 11x (r =0 992 1) ,LD50 分别为 0 18IU/头和 0 2 0IU/头 ,蝗蝻较成虫对药剂稍敏感 ;成虫在 2 4h的LD50 ( 0 2 7IU/头 )比 4 8h的LD50 ( 0 2 0IU/头 )大 ,在较短的作用时间达到同样的杀伤效果需要较高的作用效价。此外 ,还观察分析了B .t悬浮液对 5龄蝗蝻精巢细胞染色体的致畸效应。结果发现 ,B .t可诱发蝗蝻一定比例的染色体畸变 ,其畸变类型主要是染色单体断裂和染色体断裂。统计分析认为 ,它是一种较强的致蝗虫染色体畸变剂。  相似文献   

2.
王绍英  王光明 《昆虫知识》1993,30(4):243-245
<正>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是我市水稻的重要害虫,主要掌握在四龄蝗蝻前进行药剂防治。关于该虫的生活史,柳支英等曾作过报道。为了便于在田间识别其龄期,1989~1991年作者饲养其生活史时,对各龄蝗蝻的主要鉴别特征再作了较详细的观察比较,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日本稻蝗、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小翅稻蝗的种间交配、交配后精子传送等的研究,探讨了其生殖隔离机制及其进化意义。结果表明: 有共同分布区域的日本稻蝗与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及日本稻蝗与小翅稻蝗的交配率显著低于种内交配,即使交配也无精子的传送,存在强烈的行为隔离和完全的机械隔离。分布不重叠的中华稻蝗台湾亚种与小翅稻蝗之间,小翅稻蝗的雌虫与中华稻蝗台湾亚种雄虫的交配率显著低于种内交配,反向交配时则和种内交配率无显著差异;正反交配都能完成精子传送,显示出不对称、不完全的行为隔离,而无机械隔离的存在。分布不重叠的中华稻蝗台湾亚种与小翅稻蝗生殖隔离的进化速度慢于分布重叠的日本稻蝗与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及日本稻蝗与小翅稻蝗。  相似文献   

4.
局部稻区中华稻蝗种群回升的原因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道宏 《昆虫知识》1992,24(4):193-195,206
本文从稻蝗一生的几个主要环节入手,用生态对比调查的方法,分析讨论了主要生态因素对稻蝗种群变化的影响。基本明确单双混栽为稻蝗蝻及成虫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来源,耕作粗放、农事管理的参差不齐为稻蝗提供了孳生地;稻蝗生命的薄弱环节在2、3龄蝻期。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实验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RAPD对稻蝗属昆虫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通过20个随机引物的PCR扩增,得到了日本主要稻蝗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图谱,根据扩增结果,计算了种间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建立了UPGMA系统树。结果表明,分布没有重叠、种间容易交配、能产生杂种的中华稻蝗台湾亚种与小翅稻蝗的亲缘关系最近;分布重叠的日本稻蝗与中华稻蝗台湾亚种、日本稻蝗和小翅稻蝗的亲缘关系较近。小稻蝗与其它3种稻蝗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6.
山稻蝗不同地域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我国分布的山稻蝗OxyaagavisaTsai不同种群进行了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并对山稻蝗武夷山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进行了深入探讨 ,分析了其带型特殊性及该种群与其它山稻蝗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的区别与联系。同时通过对山稻蝗与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 (Thunberg)、日本稻蝗Oxyajaponica (Thunberg)的形态、分布及染色体C带核型等方面的比较 ,探讨了该 3个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认为作为稻蝗属中的大型种类 ,上述 3个种之间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染色体带型的实验结果表明 ,中华稻蝗为较原始的种类 ,而日本稻蝗和山稻蝗则可能是由原始中华稻蝗进化而来 ,其中日本稻蝗L2染色体的形成是由于原始中华稻蝗该染色体常染色质部分异染色质化的结果 ,山稻蝗L2染色体则可能是由于原始中华稻蝗该染色体近端部的臂间倒位所致。通过对武夷山山稻蝗的研究 ,对日本稻蝗和山稻蝗之间的近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山稻蝗不同地域和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我国分布的山稻蝗Oxya agavisa Tsai不同种群进行了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并对山稻蝗武夷山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其带型特殊性及该种群与其它山稻蝗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的区别与联系。同时通过对山稻蝗与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日本稻蝗Oxya japonica(Thunberg)的形态,分布及染色体C带核型等方面的比较,探讨了该3个种之间的进化关系,认为作稻蝗属中的大型种类,上述3个种之间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染色体带型的实验结果表明,中华稻蝗为较原始的种类,而日本稻蝗和山稻蝗则可能是由原始中华稻蝗进化而来,其中日本稻蝗L2染色体的形成是由于原始中华稻蝗该染色体常染色质部分异染色质化的结果,山稻蝗L2染色体则可能是由于原始中华稻蝗该染色体近端部的臂间倒位所致。通过对武夷山山稻蝗的研究,对日本稻蝗和山稻蝗之间的近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镉对中华稻蝗4龄若虫抗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镉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急性毒性的影响.对Cd2 急性染毒的中华稻蝗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研究表明,随着Cd2 浓度的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均发生改变.对4龄中华稻蝗注射不同浓度的Cd2 (0,1.2,1.5,2.5,3.5,5.5,7.5 ms/mL)溶液,结果表明,这3种酶对于防御机体的损伤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丙酮和石油醚的混合液为提取液,通过正交试验,对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Thunberg)成虫体脂肪进行溶剂提取条件的优化研究,并分别讨论了各因素对中华稻蝗成虫体脂肪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料液比4/25、溶剂混比1/1(丙酮:石油醚)、提取时间8h、水浴温度85℃为中华稻蝗脂肪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脂肪得率可达5.875%。  相似文献   

10.
五种稻蝗染色体核型和C带带型的比较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马恩波  郑哲民 《昆虫学报》1989,32(4):399-405
本文研究了五种稻蝗Oxya chinensis、O. shanghaiensis、O. adentata、O. hyla intricara、O. agavisa的染色体核型和C带带型.玻片制备采用压片法,BSG法C带处理.结果表明:五种稻蝗染色体核型差异较小,具有属的保守性,但在C带方面则显示出一定的差别,种间染色体带型的差异大小与形态学上的差异程度具明显的正相关.其中小稻蝗和山稻蝗各自具有独特的带型结构,与其余三种显然不同,而中华稻蝗、上海稻蝗、无齿稻蝗虽在主要标志性染色体上带纹趋于一致,但在一些细微结构和统计数据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五种稻蝗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数目和交叉定位也作了统计和比较,在染色体行为分析方面做了初步工作.据此,本文讨论了五种稻蝗的染色体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运用10个RAPD引物对日本稻蝗(Oxya japonica)、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赤胫伪稻蝗(Pseudoxya diminuta)的种群遗传分化进行分析。10个随机引物共产生135条带,扩增谱带具有明显的属、种间多态性。Shannon信息指数表明中华稻蝗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2.693),日本稻蝗次之(2.319),赤胫伪稻蝗最低(1.042)。中华稻蝗和日本稻蝗的不同地理居群出现遗传分化,由Shannon信息指数估算的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20.7%,42.4%。用UPGMA和NJ法对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构建分子系统树。系统树显示: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优先相聚,而后,同一种的不同种群依次相聚;日本稻蝗广西南宁种群和广东广州种群首先聚为一支,陕西西安种群和浙江杭州种群聚为另一支,两支相聚后与中华稻蝗聚在一起,最后与赤胫伪稻蝗相聚。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地域日本稻蝗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距离呈现一定的相关趋势,日本稻蝗与中华稻蝗亲缘关系较近,Nei’S遗传距离平均为0.142,而赤胫伪稻蝗与它们关系较远,Nei’s遗传距离平均为0.451。聚类图所显示的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程度与形态分类学和细胞分类学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稻蝗属细胞分类学研究(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分布于中国境内11省区,27个采集地点的八种稻蝗进行了染色体C带核型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上海稻蝗O.shanghaiensis,无齿稻蝗O.adentata C带分布型式相似,但染色体分组型式、交叉定位数据以及异染色质含量具有差异;山稻蝗O.agauisa具有本身独特的带纹结构,与本属其它种类迥异;双带稻蝗O.bicingula染色体带型结构相似于山稻蝗及中华稻蝗类群,表明三者在进化历程中有一定联系。小稻蝗O.hyla intricata中一个亲缘种团(Sibling species group),体现在种内的形态差异及染色体带型结构的不同。显示该种近期内分化速率较高。据此,本文讨论了稻蝗属内八个种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本文认为稻蝗属内务物种进化速率是不均衡的,这种状态应归因于各物种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吴明庆  王清文 《昆虫知识》1997,34(6):323-325
稻蝗是陕南稻区主要害虫之一。它是一个混合种群。经分类鉴定,在汉中平坝稻区有4个种: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Thunberg)、日本稻蝗Oxyajopanica(Thunberg)、小稻蝗Oxyaintri-cata(Stal)、无齿稻蝗OxyaadintataWill[1,2].优势种为中华稻蝗和日本精蝗两个种。在稻区共存的稻蝗种群是否独立存在,其发生规律有何差异?在稻煌的研究及其应用方面,弄清这一问题,很有必要。为此,我们将近年的有关资料,整理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捕获成虫鉴定1995~1996年8月10日~9月25日在稻田内每5天网捕1次成虫,数量200头以上,进行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4.
皖西南土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西南地区发生的土蝗有12种,其分布与植被类型有关。优势种中华稻蝗是水稻上重要害虫,岳西大别山一季稻区1年发生1代,为害高峰6月下旬;沿江丘陵圩坂双季稻区1年发生两代,有3次为害高峰,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两代区发生最大,危害重。防治上应采取冬、春灭卵;夏初、秋初灭蝗蝻;沿江双季稻区还应增加盛夏灭成虫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1996年6月至10月,在陕西省汉中盆地对锐劲特(苯基吡唑类新型杀虫剂)进行了笼罩和田间实验。目的在于弄清该杀虫剂对稻蝗的作用方式及防治价值。结果如下:1)低剂量的锐劲特(4 g/ha和8 g/ha活性物质)对稻蝗有很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触杀击倒的作用较胃毒的作用迅速;2)锐劲特对稻蝗的控制作用长达3周以上,明显长于通用杀虫剂;3)两种剂量的锐劲特作用于稻蝗时,其区别只表现在施药后稻蝗存活时间的长短,在控制效果上无明显差异;4)与空白对照田的产量相比,施用锐劲特后可挽回12%的稻谷损失。  相似文献   

16.
稻蝗卵巢发育级别和体重关系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明庆  张建平 《昆虫知识》1997,34(5):257-258
稻蝗由于不属于迁飞性害虫,在国内对其卵巢发育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作者在1994~1995年通过系统解剖,对稻蝗群体的产卵期及其一段时间内精蝗产卵的比例,有了一个量化指标,为预测其发生期提供科学依据。三材料和方法在汉中平坝稻区的同一生态环境内,自稻蝗成虫羽化盛期后第5天,即8月5日~10月10日,每5天从稻田网捕1次。并将当地优势种,中华稻蝗ocyachinensis(Thunbefg)和日本稻蝗ovajaranica(Thunbefg)[1]逐头称重、解剖,同时记载卵巢发育的级别。(称重天平感应量0.029)。2结果与分析2.l卵巢发育分级标准根据稻蝗卵巢小管…  相似文献   

17.
用12S rRNA基因序列研究斑腿蝗科二属六种的进化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中国斑腿蝗科昆虫6种和斑翅蝗科的红胫小车蝗线粒体12S rRNA基因长约345 bp片段的序列。在获得的345 bp的序列中,A+T约占71.8%,其中135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 (约占39.1%)。PAUP4.0b数据分析软件构建该6种蝗虫的MP和NJ分子系统树显示,稻蝗属和蔗蝗属各为独立的一支。在稻蝗属一支中,中华稻蝗与山稻蝗关系很近,而与小稻蝗关系较远,这与形态学结果相吻合;在蔗蝗属一支中,异歧蔗蝗与斑角蔗蝗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等歧蔗蝗关系较远,这与形态学研究结果并不吻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及邻近地区中华稻蝗5个种群RAPD分析及其亲缘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10条10bp随机引物对来自山西省临猗县(山西南部)、屯留县、太原市近郊(山西中部)、代县(山西北部)、内蒙呼和浩特市郊5个不同种群的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广西南宁日本稻蝗(Oxya japonica)共64个个体进行了RAPD分析,探讨了中华稻蝗5个不同种群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0条随机引物对供试的64个个体共产生115条谱带。所获片段的分子量大小为200~2500bp,单个引物扩增的谱带数是5~15条,平均为12条。根据扩增出的RAPD图谱,运用SPSS软件包中的Between-groups linkage法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显示,中华稻蝗不同种群的个体优先聚为1类;供试中华稻蝗5个种群的系统树分为两大分支,山西临猗种群、屯留种群亲缘关系最近,首先相聚,然后与太原种群聚为一支,山西代县和内蒙呼和浩特2种群聚为另一支,两支相聚后与日本稻蝗相聚。表明供试中华稻蝗5个种群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华稻蝗对水稻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柄文  祁景桥 《昆虫知识》1993,30(4):193-195
中华稻蝗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1989~1990年两年,我们在抚宁县、昌黎县、唐山市东矿区进行了扣笼接虫试验,明确了不同虫口密度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得出了中华稻蝗防治的经济阈值,并初步提出了我省北部稻区的防治指标为每平方米10头。  相似文献   

20.
中华稻蝗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晋  李涛  龙文敏  安玮玮  郭亚平  马恩波 《遗传》2010,32(2):163-169
为研究中华稻蝗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文章对我国7省市的7个中华稻蝗种群进行AFLP分析。选取7对引物扩增128个个体, 共产生336条带, 多态性条带292条, 占86.90%。结果表明: 中华稻蝗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其中海南万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各种群。Mantel检验(r=0.27, P=0.89)表明中华稻蝗各种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种群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现象。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average)聚类分析显示, 7个中华稻蝗种群按地理距离分为3支: 北方北京昌平、山西太原和山东济宁为一支; 南方陕西汉中、湖南长沙和广西来宾为一支; 海南万宁单独为一支。上述结果以及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分析均表明由于地理隔离中华稻蝗种群显示出明显的南北分化和岛屿大陆种群遗传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