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阴道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菌丝相和酵母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活性以及与其毒力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牛奶平板和卵黄培养基法检测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200株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分别将致病产酶株的菌丝相和孢子相菌悬液(5×10^6CFU/ral)注射小鼠尾静脉,1个月内观察小鼠死亡率及平均存活时间,以平均存活时间评价菌株毒力。结果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分泌型酸性蛋白酶检出率分别为83.3%和35.7%(P〈0.01);细胞外磷脂酶阳性率分别为87.5%和39.3%(P〈0.01)。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白色念珠菌致病株菌丝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孢子相(P〈0.01,P〈0.005);注射菌丝相白色念珠菌的小鼠死亡率高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P〈0.01),且平均存活期短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P〈0.01)。结论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是白色念珠菌重要毒力因子,致病株毒力高于携带株,菌丝相毒力高于酵母相。  相似文献   

2.
目的 随着恶性肿瘤化疗等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临床中发现念珠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非白色念珠菌与白色念珠菌的比例有所增加,这与抗真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有关.临床常见致病念珠菌中以白色念珠菌与热带念珠菌毒力最强,念珠菌的致病力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一组因素决定,包括二相性转换、疏水性、粘附性、磷脂酶活性、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溶血性等.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非常复杂,对这些致病菌的致病性的了解,必将有助于对念珠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口腔念珠菌分离株的细胞外磷脂酶活性、分泌型酸性蛋白酶活性及溶血活性。方法采用含漱法收集25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漱口液标本,运用念珠菌分离鉴定方法,了解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口腔念珠菌的检出及分布情况;并将分离鉴定的念珠菌分别接种在蛋黄培养基、BSA-琼脂培养基及羊血琼脂培养基,检测这些口腔分离株的胞外磷脂酶活性、蛋白酶活性以及溶血活性。结果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口腔念珠菌检出率为38.4%。99株分离鉴定的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67株,近平滑念珠菌16株,热带念珠菌5株,克柔念珠菌5株,光滑念珠菌3株,葡萄牙念珠菌3株。在99株念珠菌中细胞外磷脂酶、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及溶血性,检出率分别为74.7%、87.9%、86.9%。这三种毒力因子在白色念珠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2.5%、100%、98.5%,在非白色念珠菌中分别为37.5%、62.5%、62.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67株白色念珠菌分离株中,92.5%的菌株同时产生了蛋白酶和磷脂酶,且半数以上为蛋白酶高活力。在非白色念珠菌中,62.5%(10/16)的近平滑念珠菌检出磷脂酶、蛋白酶、溶血性,具有最高的检出率;而5株克柔念珠菌均未产生胞外磷脂酶、蛋白酶、溶血性。白色念珠菌与非白色念珠菌的毒力因子比较中,白色念珠菌的磷脂酶活性(PZ=0.74±0.12)、蛋白酶活性(PA=0.37±0.33)、溶血指数(HI=0.36±0.10)明显高于非白色念珠菌(PZ=0.92±0.13、PA=0.73±0.24、HI=0.65±0.29)(P<0.001)。结论细胞外磷脂酶、分泌型酸性蛋白酶、溶血性是白色念珠菌的重要毒力因子。在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口腔念珠菌分离株中,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明显高于非白色念珠菌。  相似文献   

4.
白色念珠菌蛋白酶与其毒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 探讨白色念珠菌蛋白酶活动与其毒力关系。方法的采用牛奶平地检测54株白色念珠菌蛋白酶的分泌能力,然后选择6侏菌分别经摇瓶培养测定其蛋白酶活力,并以静脉内注射方式感染小鼠进行毒力试验,以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来评价菌株毒力。结果 54株白色念珠菌全部能分泌蛋白酶,检出率为100%。动物试验表明蛋白酶活力愈高的菌株,相应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愈短;蛋白酶活力与菌株毒力直接正相关(γ=0.934,P<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210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其中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组76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组134例。运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法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210例病例中,RVVC组中白色念珠菌54株(71.05%),光滑念珠菌15株(19.74%),热带念珠菌4株(5.26%),克柔念珠菌2株(2.63%),近平滑念珠菌1株(1.32%)。非白色念珠菌中以光滑念珠菌为主,在RVVC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VV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敏试验显示,RVVC的念珠菌株中仅8株对7种药物全部敏感,23株敏感药物<5种,其中1株仅对制霉菌素敏感;对药物的敏感率为制霉菌素(97.37%)>克霉唑(60.52%)>酮康唑(51.32%)>伊曲康唑(36.84%)>咪康唑(35.53%)>氟康唑(23.68%)>特比奈芬(10.53%)。结论:白色念珠菌仍是RVVC的主要致病菌,非白色念珠菌比例在RVVC组中显著高于VVC组,其中以光滑念珠菌为主。念珠菌对制霉菌素敏感率最高,对唑类药物耐药性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原检测及体外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STD门诊患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菌种分布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取STD门诊疑似念珠菌感染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用沙氏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然后用ATB ID 32C酵母菌鉴定系统和ATB Fungus3药敏系统进行菌种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950份标本中检出306株念珠菌,占32.21%,其中白色念珠菌226株,阳性率为73.86%;光滑念珠菌37株,阳性率为12.09%;热带念珠菌24株,阳性率为7.84%;近平滑念珠菌13株,占4.25%。药敏结果显示: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伏立康唑(VRC)耐药率〈6%;近平滑念珠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均敏感;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FCZ)、伊曲康唑(ICZ)耐药率依次:9.29%、11.06%,光滑念珠菌药耐药率依次为37.84%,67.57%,热带念珠菌药耐药率依次为8.33%、12.5%。结论STD门诊患者阴道念珠菌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妇科门诊患者,检出菌种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但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生殖道感染有明显上升趋势;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敏感性较高,对唑类药物有耐药菌株。因此,念珠菌鉴定和药敏监测是非常必要的,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沈阳和抚顺地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胃黏膜念珠菌感染状况。方法胃镜下钳取沈阳和抚顺地区214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胃黏膜,快速尿素酶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采用CHROMagar培养基显色培养念珠菌,对分离到的各病患组念珠菌菌株进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ITS)测序并申请Gen Bank登录序列号,与正常人群组口腔黏膜的念珠菌菌株共同建立进化树,观察进化情况,比对分析序列同源性。结果胃黏膜寄居念珠菌阳性率为40.65%(87/214),各组间念珠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85,P0.05)。消化性溃疡患者H.pylori与念珠菌同时感染的阳性率(44.44%,24/54)高于慢性胃炎患者(13.46%,29/156)。ITS测序鉴定出6种念珠菌,分别为白色念珠菌71株(80.46%),光滑念珠菌8株(9.20%),热带念珠菌1株(1.15%),克柔念珠菌1株(1.15%),C.caribbica 1株(1.15%),葡萄牙念珠菌7株(8.05%)。慢性胃炎组、溃疡组、正常人群组白色念珠菌菌株的进化树分支方向明显不同。结论沈阳及周边地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胃黏膜感染的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为优势菌种;念珠菌与H.pylori同时感染者有胃黏膜损伤程度加重现象。  相似文献   

8.
酵母样真菌感染的菌型分布及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酵母样真菌在临床标本中的菌型分布情况;了解临床常见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使用抗真菌药提供依据.方法: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菌株分离和鉴定;对分离的菌株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FUNGUS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剂盒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酵母样真菌256株,其构成比:白色念珠菌161株(62.88%)、热带念珠菌58株(22.8%)、高里念珠菌12株(4.69%)、酵母菌10株(3.91%),未定型7株(2.73%);91株酵母样真菌药敏结果:5-FC敏感率95.6%、AmB 100%、NYS 93.4%、MIZ 80.2%、ECO 81.3%、KET 84.6%.11株MIZ耐药株,2株同时耐ECO与KET,9株为ECO中介、8株为KET中介,15株耐药株有10株为热带念珠菌.结论: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的酵母样真菌种类日渐增多,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大部分酵母样真菌对抗真菌药敏感,咪唑类药物有交叉耐药,多数热带念珠菌有耐药性.因此,酵母样真菌的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对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STD门诊复发性外阴道念珠菌病(RVVC)和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分布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用沙氏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然后用ATB ID 32C酵母菌鉴定系统和ATB Fungus3药敏系统进行菌种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80份标本中检出白色念珠菌201株,占71.79%;非白色念珠菌79株,占28.21%,其中光滑念珠菌42株,占15%.VVC组与RVVC组抗真菌药物比较,VVC组对氟康唑的敏感率高于RV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D门诊患者阴道念珠菌病检出菌种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但RVVC组非白色念珠菌比例高于VVC组.非白色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占比例最高.VVC组氟康唑的敏感率高于RVVC组.  相似文献   

10.
研究白色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家族在扁平苔藓患者唾液中的表达,进而探讨白色念珠菌病与扁平苔藓的关系。选取白色念珠菌携带者、白色念珠菌病患者、携带白色念珠菌的扁平苔藓患者、伴有白色念珠菌病的扁平苔藓患者各20例,念珠菌培养阴性的扁平苔藓患者10例。从唾液标本中直接提取RNA,进行RT-PCR。白色念珠菌携带者唾液中有SAP2、SAP4-6、SAP7的不同表达,携带白色念珠菌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中有SAP2、SAP4-6、SAP7、SAP8、SAP9的不同表达,所有携带者中均未表现SAP1、SAP3和SAP10的阳性扩增。白色念珠菌患病者及伴有白色念珠菌病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中有SAP1-10的不同表达。念珠菌培养阴性的扁平苔藓患者均无SAP1-10的阳性扩增。SAP9与扁平苔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5.
16.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