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西部黑蛋巢属之二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中国西部地区发现两个黑蛋巢菌新种,它们是甘肃黑蛋巢(Cyathus gansuensis)和嘉峪关黑蛋巢(Cyathus jiayuguanensis)。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南林学院真菌标本室(MHSFC)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采自云南的黑蛋巢菌属(Cyathus Haller:Pers.)两个新种,一个新变种。它们分别是:巨孢黑蛋巢Cyathut megasporus Ren et Zhou、角状黑蛋巢Cyathus cornucop-ioides Zhou et Ren和新西兰黑蛋巢卵形孢变种C.no(?)ae-zeelandiae Tul.var.ovisporus R-en et Zhou。模式标本均保存在西南林学院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黑蛋巢菌属Cyathus四个新种和二个新变种,它们分别是:内蒙黑蛋巢菌Cyathus neimonggolensis Liu et Y.M.Li,盘柄黑蛋巢菌C.discostipltatus Liu et Y.M.Li,太原黑蛋巢菌C.taiyuanensis Liu et Y.M.Li,毛被黑蛋巢菌C.hirtulus Liu et Y.M.Li,天山黑蛋巢毛被变种C.tianshanensis Liu et Cao var.tomentosus Liu, Cao et Y.M.Li,环状黑蛋巢武夷山变种 C. annulatus Brodie var. wuyishanensis Liu et Y.M.Li。全部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山西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黑蛋巢菌属 Cyathus Haller:Pers.一新种——潞西黑蛋巢 Cyathus luxiensis T.X.Zhou,J.Yu et Y.H.Chert,一新变种——非洲黑蛋巢宽孢变种 Cyathus africanus H.J.Brodie var.latisporus Y.H.Chert et J.Yu 和一新记录型——壶黑蛋巢布诺德变型 Cyathus olla(Batch) Pers.f.brodiensis Shinners et Tewari。给出了每个分类单元的宏观、微观特征图。新种、新变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南林学院真菌标本室(MHSFC)。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黑蛋巢菌属Cyathus Haller:Pers.一新种——潞西黑蛋巢Cyathus luxiensis T.X.Zhou,J.Yu et Y.H.Chen,一新变种——非洲黑蛋巢宽孢变种Cyathus africanus H.J.Brodie var.latisporus Y.H.Chen et J.Yu 和一新记录型——壶黑蛋巢布诺德变型Cyathus olla (Batch) Pers .f. brodiensis Shinners et Tewari。给出了每个分类单元的宏观、微观特征图。新种、新变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南林学院真菌标本室(MHSFC)。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黑蛋巢菌属Cyathus的三个新种、一个新变种和一个新记录种,它们分别是:四川黑蛋巢菌C.sichuanensis Liu et Y.M.Li,关帝山黑蛋巢菌C.guandishanensisLiu et Y.M.Li,云南黑蛋巢菌C.yunnanensis Liu et Y.M.Li,五台山黑蛋巢菌垣曲变种C.wutaishanensis Liu,Shangguan et Yuan var.yuanquensis Liu et Y.M.Li和栗褐黑蛋巢菌C.badius Kobayasi。模式标本除C.yunanensis Liu et Y.M.Li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外,其余均保存在山西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黑蛋巢菌属Cyathus的三个新种、一个新变种和一个新记录种,它们分别是:四川黑蛋巢菌C.sichuanensis Liu et Y.M.Li,关帝山黑蛋巢菌C.guandishanensisLiu et Y.M.Li,云南黑蛋巢菌C.yunnanensis Liu et Y.M.Li,五台山黑蛋巢菌垣曲变种C.wutaishanensis Liu,Shangguan et Yuan var.yuanquensis Liu et Y.M.Li和栗褐黑蛋巢菌C.badius Kobayasi。模式标本除C.yunanensis Liu et Y.M.Li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外,其余均保存在山西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黑蛋巢菌属 Cyathus的一个新种:五台山黑蛋巢菌Cyathuswutaishanensis Liu,Shangguan et Yuan sp. nov.,袁丕钢、上官铁梁于 1983 年 8月 17日采自山西省五台山,灵境公社,老茅沟林内苔藓丛中。本新种依据 Brodie(1975)分类系统应属于 Striatus group(条纹群),此群原包括11种。本新种不同于此群以及其他群任何种之处,主要是具有长椭圆至圆柱状的孢子。  相似文献   

9.
甘肃黑蛋巢抗松梢枯病菌物质的分离纯化及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斌  余静 《菌物系统》2002,21(3):388-393
采用MS培养基培养甘肃黑蛋巢Cyathus gansuensis,以生测为导向,乙酸乙酯和氯仿从甘肃黑蛋巢MS培养液中萃取出抗菌活性组分。Rp-18反相色谱柱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相结合,从抗菌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出一种抗松梢枯病菌(Sphaeropsis sapinea)的活性物质CXL-I,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表明CXL-I为一纯物质。CXL-I对松梢枯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当CXL-I浓度为50цg/ml时对菌丝生长抑制率可达80%,对孢子萌发抑制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0.
采用MS培养基培养甘肃黑蛋巢Cyathus gansuensis,以生测为导向,乙酸乙酯和氯仿从甘肃黑蛋巢MS培养液中萃取出抗菌活性组分。Rp-18反相色谱柱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相结合,从抗菌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出一种抗松梢枯病菌(Sphaeropsis sapinea)的活性物质CXL-I,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表明CXL-I为一纯物质。CXL-I对松梢枯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当CXL-I浓度为50礸/ml时对菌丝生长抑制率可达80%,对孢子萌发抑制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于2021年3~9月,采用目标观察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广西防城港市钦州湾八路水湿地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的繁殖习性进行全过程观察记录。黑翅长脚鹬的栖息生境主要在盐田、虾塘和鱼塘,而巢主要分布在盐田生境。共发现39巢,雌雄共同营巢,按照主要巢材将其巢分为干草巢、碎石巢、泥皮巢和牛毛毡草巢4种;巢材包括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以及碎石、贝壳等;巢外径为(23.3±10.7)cm,巢内径为(11.2±1.9)cm,巢深为(1.6±0.5)cm,巢高为(6.5±4.3)cm(n=39);筑巢需(3±2)d(n=6)。窝卵数2~4枚,1~2 d产1枚卵,7 d内产完满窝卵(n=6)。雌雄均参与孵卵,雄性孵卵时间比雌性长,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 0.05),雄性(8 550±245.9)min,雌性(7 530±263.3)min,孵卵期为(25±2)d(n=6)。育雏期(26±3)d(n=6),雌雄轮流育雏,育雏前、中期(雏鸟1~20d日龄),雌性育雏时间比雄性长,是雄性的2倍,育雏后期(雏鸟大于20 d日龄),...  相似文献   

12.
2017和2018年每年的4至8月在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人工巢箱中黑冠山雀(Periparus rubidiventri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共悬挂100个巢箱,两年共计招引到15巢黑冠山雀。此外,还记录到4个自然巢,分别位于干枯的糙皮桦(Betula utilise)树洞(1巢)、土坡的缝隙(1巢)和路边水泥护坡的出水管中(2巢)。黑冠山雀雌雄亲鸟共同筑巢,巢内壁为兽毛夹杂少量绒羽,外壁为草茎须根和苔藓。5月中下旬为黑冠山雀的产卵高峰期,清晨产卵,日产1枚,产下最后1枚卵后开始孵卵。平均窝卵数为6枚(4 ~ 7 枚,n = 15),平均卵重(1.12 ± 0.02)g,卵长径(15.30 ± 0.10)mm,卵短径(12.09 ± 0.11)mm(n = 86)。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为15 d(14 ~ 16 d,n = 5)。产卵期,雌鸟离巢时有用巢材盖卵的行为,开始孵卵后则不再盖卵。双亲共同育雏,育雏期为16 d和17 d(n = 2)。所记录的18巢黑冠山雀的繁殖成功率为83.3%,人工巢箱(15巢)中繁殖成功率为86.7%,巢捕食者主要为鼠类。  相似文献   

13.
中国黑蛋巢菌 中国新纪录 图1 Cyathus sinensis Imazeki Bot. Mag. Tokyo, 63:96, 1950 包被倒圆锥状,高5~6mm,宽3~5mm,基部有菌丝垫,红褐色,絮状;壁3层,厚140μm,中间层泡状, 厚70μm,内外两层均由直径2~3μm、壁厚0.4~0.8μm的菌丝所组成;外侧褐色,不具条纹,由直径4~1  相似文献   

14.
黑蛋巢菌属新种新变种和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波  李榆梅 《真菌学报》1989,8(4):289-295
  相似文献   

15.
城市面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一些鸟类种群通过改变营巢特征,在与自然生境截然不同的城市中筑巢繁殖。但目前城市环境对于鸟类营巢影响的研究较缺乏。为了解鸟类营巢对城市环境的适应,于2016、2019年在黑龙江哈尔滨的城市与乡村环境,分别测量家燕(Hirundo rustica)巢(如,大小及形状)及巢址特征等(如,距地面和屋顶距离)参数,以探究:(1)家燕巢特征在乡村及城市生境是否存在差异?(2)家燕巢特征在年际间是否存在变化?并为城市家燕种群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及合理建议。研究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以及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分析所测量的巢特征参数在城乡之间、年际间的差异,并对组间参数进行线性判别分析(LDA,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结果发现,城乡间具有显著差异:(1)与乡村相比,城市巢距离屋顶更远,距地相对更近(P<0.05);(2)城市巢更浅(P<0.05);(3)从2016到2019年,城市和乡村巢都变得更深,半径更大(P<0.05)。根据这些发现,推测城市楼房建筑的楼道为家燕繁殖提供了相对更为封闭、安全的环境,旧巢及较为丰富的支撑物为家燕提供了适宜的巢址,有可能节省亲鸟在营巢上的繁殖投入;但同时应当警惕门窗关闭、资源受限、人为干扰等不利因素可能造成的生态陷阱。  相似文献   

16.
李榆梅  刘波 《菌物学报》2004,23(1):149-149
包被倒圆锥状,高5~6mm,宽3~5mm,基部有菌丝垫,红褐色,絮状;壁3层,厚140μm,中间层泡状,厚70μm,内外两层均由直径2~3μm、壁厚0.4~0.8μm的菌丝所组成;外侧褐色,不具条纹,由直径4~10μm,壁厚1~1.5μm,具隔的黄褐色菌丝所组成,其上布以伸展或有时成簇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栖息地片段化对鸟类巢捕食风险的影响,我们于2010年4-8月,在千岛湖地区选取16个岛屿,分别在岛屿边缘和内部区域用放置鸡蛋(大型卵)和鹌鹑(Coturnix japonica)蛋(小型卵)的方法进行人工模拟地面巢试验,研究不同体积大小鸟卵的巢捕食率及其差异,分析巢捕食率与岛屿面积、隔离度、形状指数和植物物种丰富...  相似文献   

18.
黄翅大白蚁的分群孔图象与主巢方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言 我国南方诸省危害土质堤坝的主要白蚁危害种,一般多为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Shiraki),其次是黄翅大白蚁Macrotemes barneyi Light。然而也有些水库则以黄翅大白蚁为主,如广东湛江志满水库1982年据分群孔普查出黄翅大白蚁21巢,其中分群孔图象标记清楚的有12巢例;黑翅土白蚁只有一巢例;海南土白蚁7巢例;黄翅大白蚁占该坝白蚁危害种数的72.41%。 为提供堤坝白蚁找巢技术,从1978—1982年对黄翅大白蚁的分群孔分布图象与主巢方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构巢曲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根据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基因特异位点设计并合成Taqman探针及引物,建立构巢曲霉实时荧光 PCR检测方法。方法 应用lasergene7.1软件对构巢曲霉与13种常见曲霉主要包括黑曲霉(A.niger)、烟曲霉(A.fumigatus)、杂色曲霉(A.versicolor)、土曲霉(A.terrus)、黄曲霉(A. flavus)、温特曲霉(A.wentii)、寄生曲霉(A. parasiticus)、泡盛曲霉(A.awamori)、米曲霉(A. oryzae )、棒曲霉(A.cavatus)、赤曲霉(A.ruber )、亮白曲霉(A.ochraceus)及赭曲霉(A.ochraceus)GAPDH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在特异位点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构巢曲霉实时荧光 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及敏感性分析。结果 用曲霉属22种41株不同曲霉及其他属的12株病原真菌验证实验表明,所建立的荧光PCR方法特异性强;检测灵敏度可达4.03×10-12μg/ml的模板DNA。 结论 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能够有效检测构巢曲霉,该方法具有特异、灵敏、快速等特点,可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迄今对洞巢鸟类生活史特征的纬度变异(特别是热带洞巢鸟类的繁殖)了解还十分有限。我们于2018年3至8月,分别在海南吊罗山(热带)、河南董寨(亚热带)和河北塞罕坝(温带)的林缘地带,悬挂相同规格的人工巢箱招引洞巢鸟类繁殖,用以比较不同地理区域的洞巢鸟类对人工巢箱的利用情况及其孵化成效和繁殖成功率。野外共悬挂577个木制巢箱,3个研究地的利用率在海南吊罗山为最低(32.6%),河南董寨最高(92.0%)。3个地点均有大山雀(Parus cinereus)入住(占总巢数的84.3%),其孵化成效和繁殖成功率在3个地点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但在河北塞罕坝,大山雀的孵化成效(75.7%)和繁殖成功率(65.7%)显著低于同域繁殖的褐头山雀(Poecile montanus)(97.7% 和97.7%)和煤山雀(Periparus ater)(93.5%和90.3%)(P < 0.05)。研究表明,3个地理区域利用巢箱繁殖的洞巢鸟的种类、数量以及对巢箱的利用率均存在差异,但对于广布种大山雀来说,地理位置的差异并不影响其孵化成效和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