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忠秀  唐忠敏 《蛇志》2016,(4):473-474
目的观察热敷联合握球活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早期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将86例PIC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38例)。观察组置管后24h指导患者进行热敷及握球活动,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指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肢体肿胀情况及渗血发生率、导管脱出情况。结果对照组肿胀发生率为22.9%,观察组为2.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渗血发生率及置管后1周导管体外刻度变化,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ICC患者早期进行热敷联合握球活动,能有效预防肢体肿胀的发生,且不引起穿刺口渗血及导管脱出,具有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韩忠秀  唐忠敏 《蛇志》2015,(1):43-44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热敷预防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我科2012~2013年同期放化疗行PICC置管的鼻咽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浸泡导管后行PICC置管,置管后不给予热敷处理;观察组采用地塞米松浸泡导管后行PICC置管,并常规进行热敷。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4%,对照组发生率为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静脉炎的严重程度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热敷预防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疗效好,而且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蛇志》2017,(4)
目的分析量化物理干预预防血液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栓(CRVT)的效果。方法将175例血液肿瘤行PICC置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行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行PICC置管后给予量化物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CRVT和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CRVT发生率为2.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感染发生率为3.41%,低于对照组的5.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量化物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穿刺侧肌群收缩能力,促进血液微循环和淋巴回流,在预防血液肿瘤患者CRVT发生率和降低感染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比较枸橼酸钠和肝素钠用于成人血液透析导管封管的效果。将68例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透析结束后,分别以枸橼酸钠和肝素钠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封管,持续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PT、APTT、感染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导管堵塞发生率以及导管功能良好率是否有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封管后1 h和4 h PT,APTT时间与封管前相比都有升高,但对照组指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则没有;对照组有8例患者出现出血状况,实验组有一例,同时对照组有7例患者在透析期间出现感染,实验组有2例,两组在封管后出血发生率和感染发生率均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导管堵塞发生率以及导管功能良好率方面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枸橼酸钠较之肝素钠临床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回馈教学对血液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握拳运动依从性、上肢静脉血流速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方便抽样选取南宁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内科一二病区2017年11月~2018年6月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188例,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95例与观察组9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采用回馈教学干预患者,观察患者3个月导管使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握拳运动依从性、上肢静脉血流速度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置管后握拳运动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肢静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回馈教学有利于提高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者握拳运动依从性,可加快上肢静脉血流速度和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提高握拳运动依从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庆华  黄德斌  李焱  谢绍英 《蛇志》2016,(3):331-332
目的探讨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与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收治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实验组采用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和术后血肿发生情况,并于置管后1、2、3、5天于穿刺口取样及拔管前取导管血、拔管后导管头端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细菌培养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和术后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术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江苏省19所三级综合医院ICU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监测,并对置管后的维护进行全过程管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CRBSI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CRBSI的发病密度为3.82/1000导管日,调查时间段中后三个季度CRBSI的发生率分别为2.55%、3.30%和2.99%.明显低于监测开始的4.73%,综合ICU CRBSI的发生率为3.50%,高于专科ICU的1.74%,导管留置天数和置管地点是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有助于降低CRBSI发病率,注重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维护和操作时的最大无菌屏障是降低CRBSI发生率的重要措施,缩短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可以减少CRBSI的概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肿瘤患者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治疗的过程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价值,本研究选取博习诊疗中心实施PICC置管治疗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给予PDCA循环管理护理,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的差别。研究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无差别;干预后,研究组带管日常生活、带管运动、日常导管观察等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7%(p<0.05)。本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实施PICC留置导管治疗的过程实施PDCA循环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PICC留置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2例有恶性肿瘤病史需行PICC置管、浅静脉直视下不明显或触摸不到、不适合盲穿患者42例进行超声引导下改良的PICC术。改良方法包括穿刺支架超声引导以及用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替代Seldinger包内的穿刺针进行,并与23例标准PICC法对比分析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均为100%,其中改良PICC患者41例穿刺一次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7.6%;标准PICC患者21例穿刺一次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1.3%。两种方法一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改良患者中发生2例并发症,包括局部水肿1例及导管异位1例;23例标准PICC患者中发生6例并发症,包括局部水肿2例,导管异位1例,静脉炎1例及局部感染2例。两种方法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的PICC术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15,(3)
目的观察IV3000、3M透明贴膜在PICC置管后换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0例行PICC置管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英国施乐辉公司生产的规格为10cm×12cm的IV3000透明贴膜换药,对照组采用美国3M公司生产的规格为10cm×12cm透明贴膜换药,比较两组患者皮肤过敏发生率及穿刺口局部皮肤感染率。结果皮肤过敏发生率对照组为21.4%,观察组为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口局部感染发生率,对照组为10%,观察组为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IV3000贴膜换药可降低PICC穿刺口局部皮肤过敏反应及局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探讨预防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感染的护理方法,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3年1~11月收治的100例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n=50)使用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n=50)采取强化型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PICC相关性感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发生感染3例,发生率为6%;试验组发生感染1例,发生率为2%,对照组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于试验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与2013年感染菌种没有太大的变化,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率有所下降,其他菌种没有明显减弱的趋势。结论 强化型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PICC患者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预防控制感染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晓琴 《蛇志》2017,(3):335-336
目的观察水胶体敷料预防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行PICC置入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PICC置管术后的常规护理,如使用硫酸镁湿敷等护理措施;观察组行PICC置管术后给予水胶体敷料预防护理措施,即将10cm×10cm的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沿静脉穿刺走向覆盖于置管部位上方约5cm处,置管7天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治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患者为2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对防治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具有显著效果,且操作简单易行,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杨玲娟  邹金梅  倪雪梅  曹梅  熊玮 《生物磁学》2013,(34):6676-6678
目的:比较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三种不同途径进行PICC置管的成功率和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以寻找最佳置管途径。方法:对2010年-2012年入住我科的153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成功率和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三种途径PICC置管成功率比较: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途径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的途径应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最后选头静脉。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枸橼酸钠应用于血透患者封存Cuff导管的效果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我院血透中心长期带Cuff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时间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根据封管药物分为肝素组(采用肝素钠进行封管)和枸橼酸组(采用枸橼酸钠封管),每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封管效果、凝血功能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显示,封管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PT、APTT、PLT、Fg、D-D及血清Ca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管后,研究组患者的PT和APT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PLT和F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封管后透析血流量差、导管相关感染、导管内抽吸血栓以及使用尿激酶封管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2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50%(p0.05)。本研究表明,枸橼酸钠应用于血透患者封存Cuff导管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较小,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及导管相关感染事件发生,但是可能加大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与传统PICC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评价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南楼老年患者PICC置管情况,记录超声引导及传统PICC置管两种方法的成功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引导组共512例次,传统PICC组共384例次,超声引导组均选择肘上静脉置管,传统PICC置管组均选择肘下静脉;超声引导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分别为96.7%,99.6%,传统PICC组分别为78.6%,86.2(P<0.01);超声引导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9%,对照组为12.0%(P<0.01)。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置管术显著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PICC组比较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的有效方式。方法将126例老年危重患者按照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间断脉冲式冲管加脉冲式正压封管,即输液过程中间断脉冲式冲管(冲管间断时间为4h),输液结束后脉冲式正压封管,脉冲频率均5个/s;对照组采用普通冲封管法。两组冲封管液体均为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导管内赘生物形成情况、导管堵塞发生率及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结果两组导管内赘生物形成情况及导管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脉冲式冲管加脉冲式正压封管(脉冲频率均5个/s)能有效减少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内赘生物的形成,降低导管堵塞发生率,延长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保证老年危重患者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枸橼酸钠用于血液透析导管封管的效果,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9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7),观察组给予枸橼酸钠封管,对照组给予肝素钠封管,观察两组封管液堵管率、导管血流量、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次数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3个月内封管液堵管率分别为19.23%和20.95%,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导管血流量和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封管后PT和APTT分别为(13.92±3.87) s和(36.08±4.25) s,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PLT为(149.54±34.44)×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压迫点时间、潜血转阴时间和皮肤粘膜出血停止时间分别为(5.42±1.22) min、(4.18±1.03) d和(4.78±1.25) d,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枸橼酸钠用于血液透析导管封管效果与肝素钠相似,但其可明显降低出血倾向,对机体凝血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8.
《蛇志》2018,(1)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PICC置管困难的原因,并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行PICC置管的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出现PICC置管困难症状。将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患者实施PICC置管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50例患者根据PICC置管困难原因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为94.00%(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41/5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为96.0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39/5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PICC置管困难的老年患者,在准确分析置管困难原因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穿刺成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胡丽娟  张友其  彭韦霞 《蛇志》2010,22(4):351-352
目的探讨预防锁骨下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方法。方法将锁骨下静脉置管的5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实验组(26例)。对照组采用肝素封管;实验组采用肝素加头孢唑啉封管,穿刺点外涂莫匹罗星和氧氟沙星软膏。结果实验组无导管出口部位发生感染患者,对照组4例患者发生导管出口部位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行感染,实验组1例,对照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使用抗生素对锁骨下静脉导管出口部位有预防作用,对血行感染则可能无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患者深静脉置管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表单式记录方法,记录置管前手消毒、置管时机、置管部位、置管顿次、置管时间、穿刺点护理、输液接头、敷料选择等内容.结果 通过对64例置管患者的—预,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7.8%,其危险因素主要与置管技术、无菌原则、插管部位、使用时间、导管维护等有关.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使用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感染的发生难以避免,针对其危险因素,采用表单式的护理方法,可以提醒操作者及维护者在置管前的准备、置管中的配合及置管后的护理方法,从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