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在胎盘植入介入治疗中的诊断作用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取30例于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胎盘植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标准,分析患者胎盘植入介入治疗前后的MRI检查结果。结果显示,粘连性胎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5%和90.2%,植入性胎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5%和87.7%,穿透性胎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和100%。最好的预测胎盘植入的MRI特征是在T2W磁共振成像(T2W-MRI)序列上存在暗色的胎盘内条带。介入治疗1年后复查时,发现患者子宫恢复为正常大小,宫腔内的胎盘组织基本消失,宫壁与植入胎盘融合、宫腔内膜线和子宫结合带的信号完整。综上结果,说明MRI可作为检测胎盘植入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的工具,并且能够显示胎盘植入部位及子宫肌层受侵程度,可用于评价胎盘植入介入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参数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到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脑胶质瘤患者,根据病理分级的不同分为中低级别组(n=46)和高级别组(n=44),比较两组患者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FA)值、VEGF和Ki-67的阳性率,分析ADC值、FA值、rADC值、rFA值与VEGF、Ki-6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高级别组的ADC值、FA值、rADC值和rFA值低于中低级别组(P0.05)。高级别组病理组织中VEGF、Ki-67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中低级别组(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DC值、FA值、rADC值和rFA值与VEGF、Ki-67的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DTI定量参数与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和VEGF、Ki-67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9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胸科院区)放射科收治的肺部结节患者74例,包括病理证实为肺部良性病变54例(良性组)和非小细胞肺癌20例(肺癌组)。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MRI、增强MRI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记录影像学特征并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肺癌组的病灶形态、边缘等MRI特征与良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b值=0、600、800、1000 s/mm~2条件下,肺癌组的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都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肺癌组的病灶MRI增强Ⅰ型+Ⅱ型比例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MRI鉴别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98.1%和94.4%。结论:MRI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能反映病灶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与水分子活动状况,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建立子宫内膜癌(EC)血清学诊断模型。方法:收集53例EC初诊患者和37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血清,按照2∶1随机分为训练组60例(EC患者35例,良性病变患者25例)和验证组30例(EC患者18例,良性病变患者12例);通过弱阳离子交换磁珠(MB-WCX)提取血清蛋白,经MALDI-TOF MS筛选差异蛋白。根据训练组中差异蛋白建立诊断模型,用验证组验证诊断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效率。结果:筛选出47个差异蛋白峰(P0.05),联合ROC曲线分析筛出AUC0.80的差异峰14个,其中在EC组表达上调的蛋白有7个;m/z分别为1779.63和1866.76 Da的2个蛋白峰差异性最显著,AUC分别为0.935和0.969,且EC组的平均峰值强度和峰下面积明显低于良性病变组。以上述2个蛋白建立诊断模型,经验证其敏感性为88.89%,特异性为91.67%,诊断效率为90%。结论:利用MALDI-TOF MS技术建立的EC血清学诊断模型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望用于EC的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提示蛋白峰m/z 1779.63和1866.76 Da可能成为EC的潜在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WISP2、Slug、E-cadherin的表达与临床参数的关系及WISP2、Slug表达与E-cadherin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5例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30例正常子宫内膜及38例复杂性增生的WISP2、Slug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WISP2、Slug与E-cadherin的表达率分别为35.29%、45.88%及20.00%,与正常内膜(93.33%、10.00%、93.33%)和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31.58%、26.32%、52.6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高临床分期、高组织学分级、肿瘤肌层浸润深度1/2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WISP2表达明显下调(P0.05)。在高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患者中,Slug阳性表达明显上调(P0.05)。在年龄大于50岁及肌层侵犯深度大于1/2的患者,E-cadherin阳性表达明显下调(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在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WISP2和Slug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270,P=0.012),Slug与E-cadherin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r=-0.224,P=0.039)。结论 WISP2的失表达可能通过上调Slug的表达从而抑制E-cadherin的表达,在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鼻咽癌颅底放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复查的40例鼻咽癌患者,分别于放疗前及放疗结束12个月以后对所有患者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及DWI检查,测量放疗前、后ADC值,根据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诊断结果分为复发组(n=5)及未复发组(n=35)。结果:复发组放疗前ADC值为(0.797±0.031)×10~(-3)mm~2/s,与未复发组放疗前ADC值(0.805±0.028)×10~(-3)mm~2/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放疗结束12个月以后ADC值为(1.097±0.091)×10~(-3)mm~2/s,与未复发组放疗结束12个月以后ADC值(1.705±0.128)×10~(-3)mm~2/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作为一种新兴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鼻咽癌颅底放疗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价值,通过DWI对ADC值的测量,可有效的预测患者预后是否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组织弥散定量分析诊断宫颈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到2019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宫颈病变患者88例,包括病理检查为良性病变68例(良性组)和恶性病变20例(恶性组)。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超声、多普勒血流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组织弥散定量分析,记录影像学特征,分析诊断效果。结果:恶性组的超声血流分级2级和3级、超声弹性成像半定量评分4分和5分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SR值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超声弹性成像组织弥散定量诊断宫颈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5.6%和95.0%。ROC曲线结果显示超声弹性成像组织弥散定量诊断宫颈良恶性病变的AUC值为0.914。结论:超声弹性成像组织弥散定量分析能有效诊断宫颈良恶性病变,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DM2和TBX2基因在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亲生物素基因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和组织芯片技术检测20例增殖期子宫内膜、41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45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DM2和TBX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MDM2在增殖期子宫内膜和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中均无强阳性表达,复杂性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DM2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81%和51.11,明显高于增殖期子宫内膜和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DM2的强阳性表达率为51.11%(23/45),明显高于复杂性增生子宫内膜和复杂性非典型增生中的子宫内膜(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DM2强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密切相关,Ⅱ、Ⅲ级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I级(72.41%vs 13.33%,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TBX2在增殖期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5%,45%和72.7%。子宫内膜样腺癌中TBX2基因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TBX2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化程度、TNM分期均有相关性(P<0.05),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MDM2、TBX2基因在复杂性增生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表达明显增强,提示两者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盆腔炎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诊断界限,为临床上正确诊断2种疾病,减少误诊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上18例盆腔炎性疾病误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5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对照,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不同临床指标在鉴别盆腔炎性疾病(PID)后遗症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EM)中的作用。结果:没有性交痛、无骶韧带痛性结节、慢性腹痛和初潮年龄≥14岁诊断PID的敏感性分别为71.2%、94.5%、84.1%、63.3%和68.7%,特异性为57.6%、21.3%、57.6%、61.4%和53.6%。组合指标,敏感性较高的为无继发痛经或无性交痛、无骶韧带痛性结节或无性交痛、慢性腹痛或无性交痛、初潮年龄≥14岁或无性交痛、慢性腹痛或无骶韧带痛性结节,其敏感性为100%、100%、95.6%、96.7%和96.4%;特异性较高的组合指标有慢性腹痛和无骶韧带痛性结节、慢性腹痛和无继发性痛经、慢性腹痛和初潮年龄≥14岁,其特异性为86.7%、85.8%和82.1%。结论:多个指标结合有助于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其抑制物TIMP-2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细胞及在位内膜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MMP-2及其抑制物TIMP-2在46例子宫腺肌病异住内膜细胞,在位内膜细胞及30例子宫肌瘤内膜细胞的表达.结果:MMP-2蛋白在子宫肌瘤内膜细胞组中阳性表达率为33.33%,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细胞组中阳性率为89.13%,在位内膜细胞中阳性率为84.7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TIMP-2蛋白在子宫肌瘤内膜细胞组中阳性表达率为46.67%,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细胞组中阳性率为15.22%,在位内膜细胞中为47.8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MMP-2表达增高,TIMP-2表达降低,使MMP-2与TIMP-2平衡失调,从而参与了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预测宫颈癌患者早期放化疗效果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住院并接受同期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共74例,于放化疗前、放化疗中、放化疗结束时进行磁共振(MR)扫描及DWI检查。记录不同时间段的肿瘤体积和宫颈癌表观弥散系数(ADC)变化,依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比较放化疗前后不同疗效组ADC值及其变化率。对患者进行18个月的随访,以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WI对宫颈癌复发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放化疗前、中、结束时患者的肿瘤体积和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放化疗前相比,不同疗效组放化疗后的ADC值均明显升高(P0.05),且放化疗后各组ADC值和ADC变化率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对宫颈癌复发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83%和95.45%。结论:DWI可以预测宫颈癌早期放化疗临床疗效,并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的筛查、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经我院病理证实的淋巴瘤患者60例作为淋巴瘤组,另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43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进行磁共振WB-DWI检查(淋巴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查),测量其淋巴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淋巴瘤组与对照组、淋巴瘤组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及治疗前后不同疗效淋巴瘤患者的淋巴结ADC值差异。结果:淋巴瘤组平均ADC值为(755.37±48.42)×10-6 mm~2/s,低于对照组的(1185.92±66.53)×10-6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包括不同细胞来源)淋巴瘤患者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疗效淋巴瘤患者的ADC值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不同疗效淋巴瘤患者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瘤患者WB-DWI的ADC值较健康者显著降低,而且不同疗效的淋巴瘤患者具有不同的ADC值,因此,WB-DWI检查可作为淋巴瘤的筛查、诊断及疗效评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5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GDF-15表达情况,采取多种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比较。结果GDF-15在子宫正常内膜组织和内膜样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7%(2/30)和69.2%(36/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947,P=0.000);GDF-15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浸润深度达≥1/2肌层组中阳性率是90.0%(18/20),明显高于浸润深度1/2肌层组的阳性表达率56.3%(18/32,χ2=6.581,P=0.010);GDF-15在FIGO分期Ⅲ以上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00%(11/11),显著高于在Ⅰ-Ⅱ期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61.0%(25/41,χ2=6.201,P=0.013);GDF-15在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为89.5%(17/19),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57.6%(19/33,χ2=5.759,P=0.016);,年龄、月经状态、肿瘤最大直径、病理学分级均与GDF-15表达无关(全部P0.05)。结论 GDF-15表达上调促进子宫内膜样腺癌发展,检测其表达对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发展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erbB-2和TTF-1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erbB-2与TTF-1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65%、36.67%、16.67%(P0.05),TTF-1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75%、53.33%、70.00%(P0.05)。C-erbB-2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分化、肌层浸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病理类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TTF-1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期、组织分化、肌层浸润深度负相关(P0.05),但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C-erbB-2和TTF-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303)。子宫内膜癌中C-erbB-2阳性表达者五年生存率(80.90%)显著低于C-erbB-2阴性表达者(93.80%)(P0.05),TTF-1阳性表达者五年生存率(87.70%)略高于TTF-1阴性表达者(85.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erbB-2的表达显著上调,而TTF-1的表达明显下调,二者表达异常均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且C-erbB-2的表达上调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尿液膀胱特异性核基质蛋白(bladder cancer specific nuclear matrix proteins,BLCA)-1/-4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38例膀胱癌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采集受试者尿液样本,通过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量分析尿液中BLCA-1和BLCA-4的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cut-off值。结果:膀胱癌患者尿液BLCA-1/-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当cut-off值取0.859 ng/mL时,BLCA-1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27/38)、90%(36/40)。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液BLCA-1较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水平显著升高(P0.001),但不同分级膀胱癌患者尿液BLCA-4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高级别膀胱癌患者尿液BLCA-4水平较低级别膀胱癌患者显著升高(P0.05),但不同分期膀胱癌患者尿液BLCA-4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以cut-off为0.859 ng/mL时,BLCA-1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27/38)、90%(36/40)。以cut-off为0.620 ng/mL时,BLCA-4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3%(29/38)、97.5%(39/40)。联合检测尿液BLCA-1和BLCA-4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2%(32/38)和100%(40/40),准确度为0.923(77/78),阳性预测值为100%(32/32),阴性预测值为86.9%(40/46)以及YOUDEN指数分别为0.842。结论:膀胱癌患者尿液BLCA-1和BLCA-4水平显著升高,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联合检测尿液BLCA-1和BLCA-4较单一检测用于诊断膀胱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时期颈髓损伤的MRI表现及DTI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急性颈髓压迫病例15例、慢性颈髓压迫病例23例、颈髓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病例12例。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MRI检查,应用DTI检查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各组间ADC值和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颈髓迫病例,常规MRI显示颈髓增粗,呈等T1长T2信号;慢性颈髓压迫病例,9例呈长T1长T2信号,14例呈等T1长T2信号;慢性颈髓压迫并急性压迫病例颈髓明显增粗,呈等、长T1明显长T2信号。与对照组比较:急性颈髓压迫组的ADC值和FA值均明显降低,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慢性颈髓压迫组的FA值降低,ADC值增高,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慢性脊髓压迫合并急性脊髓压迫组ADC值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FA值低于对照组。颈髓压迫各组间ADC值及FA值比较差异显著。结论:不同时期颈髓损伤常规MRI图像缺乏特异性,根据ADC值及FA值可判断颈髓损伤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EMs患者异位内膜36例、在位内膜36例及正常内膜中的MMP-2、MMP-9、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MMP-9、VEGF在异位内膜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4%、91.7%和91.7%,显著高于在位内膜组、正常内膜组(P<0.05);而在位内膜组和正常内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MMP-2、MMP-9、VEGF的表达可用于判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侵袭转移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100例,其中高、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各44、56例。对所有患者行PWI、DWI检查,比较肿瘤不同区域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不同级别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rADC、rrCBF,根据ROC曲线分析rADC、rrCBF对不同级别胶质瘤的诊断阈值、敏感性、特异性。结果:与对侧相应正常脑实质比较,瘤周水肿区及肿瘤实质区ADC、rCBF均显著升高(P0.05);与瘤周水肿区比较,肿瘤实质区ADC、rCBF均显著升高(P0.05)。高级别肿瘤实质区rADC显著低于低级别肿瘤实质区(P0.05),rrCBF显著高于肿瘤实质区(P0.05)。高级别瘤周水肿区与低级别瘤周水肿区rADC间无显著差异(P0.05),高级别瘤周水肿区rrCBF显著高于低级别瘤周水肿区(P0.05)。在对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分级中,rADC、rrCBF的曲线下面积(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分别为0.957、0.978,均0.9。rADC诊断不同分级胶质瘤的敏感度是90.12%,特异度是95.26%,诊断阈值是13.12;rrCBF诊断不同分级胶质瘤的敏感度是92.31%,特异度是98.57%,诊断阈值是2.62。rADC与rrCBF诊断不同分级胶质瘤敏感度、特异度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WI、DWI能够为脑胶质瘤的分级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联合血浆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对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伴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高危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病例193例,根据患者血浆G试验和GM试验的临床结果,分析其单项和联合检测时在IFD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并同时分析GM试验结果在IFD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在血液肿瘤伴IFD的患者中,单独血浆G试验的检测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是71.7%、89.3%、71.7%、89.3%。单独GM试验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是54.7%、94.3%、78.4%、84.6%。串联检测(两项同时阳性)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是39.6%、99.3%、95.5%、81.3%。并联检测(两项中任意一项阳性)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是86.6%、84.3%、67.7%、94.4%。17例GM试验阳性患者接受抗真菌治疗后,14例有效,3例无效。治疗有效组血浆GM值均从第2周开始下降,第3周降至正常水平,治疗无效组GM值持续升高,有效组和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G试验和血浆GM试验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伴IFD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可作为IFI诊断的指标之一;动态监测GM值有利于评估临床抗真菌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表观扩散系数(ADC)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及其预后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并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患者乳腺癌组织样本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患者对侧正常乳腺组织样本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MRI)检查,分别测量两组样本的ADC值,比较不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与正常乳腺组织的ADC值,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的ADC值与肿瘤直径大小、淋巴结转移状态、有无远处转移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Ki-67表达的关系,并分析ADC值与组织学分级及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I级的ADC值低于对照组,病理分级II级的ADC值低于病理分级I级及对照组,病理分级III级的ADC值低于病理分级II级、I级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肿块直径2 cm、无淋巴结转移、ER阴性、PR阴性、Ki-67阴性患者的平均ADC值均高于肿块直径≥2 cm、有淋巴结转移、ER阳性、PR阳性、Ki-67阳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无远处转移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ADC值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呈现负相关关系(rs=-0.716,P=0.000);与肿块直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ER、PR、Ki-67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s=-0.316、-0.545、-0.667、-0.598、-0.443,P均0.05),与有无远处转移无相关性(rs=0.091,P=0.887)。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与癌组织学分级和预后相关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作为一种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