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牙周对种植义齿修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接受牙种植修复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2例(70枚)作为观察组及同期接受牙种植的牙周健康患者49例(69枚),作为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种植修复1、3、6、12个月的边缘骨吸收量(MBL)、改良菌斑指数(m 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 SBI)、探测深度(PD)以及种植体龈沟液IL-1、IL-6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种植1年后,对照组的种植成功率为97.10%(67/69),观察组的种植成功率为91.42%(64/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1个月及3个月后,两组的m PLI、m SBI、PD以及MBL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种植6个月后,观察组的m SBI、PD以及MB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 PLI仍无明显变化。此外,种植1个月、3个月时,对照组的IL-1β未检出;6个月后,观察组的IL-1β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种植3个月后,观察组的IL-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可降低牙种植修复治疗的疗效,可能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上颌窦挤压内提升(OSFE)植骨与不植骨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35例患者,其剩余牙槽嵴高度(RBH)为4~8 mm,共植入43颗种植体。A组16例患者为植骨组,20个种植位点,牙槽骨可用骨高度平均(5.87±1.19)mm,植入人工骨粉后植入种植体;B组19例患者为不植骨组,23个种植位点,缺牙区牙槽骨可用骨高度平均(5.67±1.10)mm,上颌窦提升后直接植入种植体。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完成修复。采用临床检查、X线检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两组病例的牙槽嵴高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平均约36.7个月的随访期内,A组种植体的存留率为100%(20/20),B组中有1枚种植体因咬合力过大及口腔卫生较差脱落,种植体的存留率为95.6%(22/23),两组病例的存留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VAS值比较亦相当。所有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无炎症,种植义齿咀嚼功能良好。结论:在严格控制适应症、准确掌握种植技巧的前提下,RBH在4~8 mm之间的病例无需额外植入骨代替材料即可取得理想的修复效果,简化了手术的操作,减少了手术的风险和创伤,节省了手术的时间和费用,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共振频率测量仪(Osstell)连续监测骨愈合期种植体稳定性变化与早期边缘骨吸收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于2010-2011年期间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连续纳入32名成年男性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共植入45枚Strauman种植体,每名患者选择一颗(4.8mm×10mm)种植体,共计32颗种植体,种植区位于下颌后牙(骨质均为Ⅱ或Ⅲ类骨)。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Osstell)测量种植体的稳定性,测量时间点为植入时以及术后第1,2,3,4,6,8,12周。另外,影像学分析测量32颗种植体12周时的边缘骨吸收;结果:本实验中所有种植体在12周均实现骨结合,并成功完成种植修复。通过重复性方差分析,见表1,在种植体植入时,初期稳定系数(ISQ)均值为(79.03±6.756)。术后一周,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均值均呈下降趋势,至术后第2周时达到最低点,与植入时稳定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术后第3周开始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均值逐渐上升。其中,稳定系数(ISQ)均值在第6周时与第12周无统计学差异,已达到延期稳定期。32颗种植体在第12周的边缘骨吸收均值为(0.86±0.068mm),而在第12周的种植体的稳定系数均值与种植体植入时的稳定系数均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实验通过共振频率测量仪(OsstellTM)连续监测,目前的结果认为种植体愈合期边缘骨吸收对种植体愈合期稳定性变化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量ITI和Osstem-SS种植系统的稳定系数(ISQ),评价这两种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为临床确定其上部结构修复时机提供依据。方法:93例牙列缺损患者共植入179颗种植体,根据患者种植区骨量情况分为两组,其中A组为种植区骨量良好,不需骨增量手术病例(62例);B组为种植区骨量不足,需进行骨增量手术病例(31例)。A组共植入125颗种植体,其中ITI种植系统64颗,OSSTEM-SS种植系统61颗;B组共植入54颗种植体,其中ITI种植系统28颗,OSSTEM-SS种植系统26颗。术后即刻及第4、6、8、12、16、24周分别测量各时期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并同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结果:A组中ITI种植系统术后8周ISQ值平均(74.17±1.85),进行负重;OSSTEM-SS种植系统术后12周ISQ值平均(72.00±2.59),进行负重。B组中ITI种植系统术后16周ISQ值平均(65.09±3.42),进行负重;OSSTEM-SS种植系统术后24周ISQ值平均(62.09±6.16),进行负重。负重后临床随访3-24个月所有病例均成功,咀嚼功能良好,患者满意。结论:种植体稳定系数(ISQ)能反应种植体骨结合情况,可以协助医生选择种植后合适的冠修复时机。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骨诱导磷酸钙生物陶瓷(BAMOICPC)与可吸收胶原膜(BME-10X医用胶原膜)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的修复能力。方法:在兔股骨上植入羟基磷灰石涂层BLB种植体,然后在其侧壁制造高4 mm、宽3 mm、深2 mm的骨缺损。对照组为单纯侧壁骨缺损,实验A组骨缺损区仅覆盖BME-10X膜,B组骨缺损区植入BAMOICPC,C组骨缺损区植入BAMOICPC并加盖BME-10X膜。于术后6个月取带种植体的骨段,通过HE染色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对照组骨缺损区种植体表面见纤维包裹,实验A组骨缺损边界区少许骨质移行覆盖,实验B组下半部分缺损区新生骨覆盖。C组新生骨完全覆盖骨缺损区,且较B组硬度高,扫描电镜见与种植体结合更紧密。组织学观察B、C两实验组新生骨均可见比较成熟的哈弗氏管系统。结论:骨诱导磷酸钙生物陶瓷BAMOICPC是一种较理想的骨替代材料,联合运用胶原膜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效果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口腔种植修复患者血清CRP及尿DPd的变化及与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性,本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人工种植修复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种植体周围炎分为种植修复组(n=83)和种植体周围炎组(n=17)。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30)。分别监测不同时间段的各组受试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尿脱氧吡啶啉(DPd)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种植修复组患者在术后1周时血清CRP水平显著升高(p0.05),然后在术后1个月呈现下降趋势,术后3个月时的血清CRP水平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种植修复组患者的尿DPd水平在术后1周后显著升高(p0.05),并且在术后1个月达到最高,此后至3个月时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种植体周围炎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CRP和尿DPd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患者血清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然而,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的尿DPd水平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水平(p0.05)。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的血清CRP和尿DPd水平在甲硝唑治疗前显著高于未感染者和健康体检者(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CRP和尿DP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初步的研究结论表明:种植体周围炎可导致口腔种植修复患者的血清CRP和尿DPd浓度显著升高,并且CRP和DPd参与牙槽骨的吸收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妊娠期妇女龋病及牙周病发生情况和不同产次对妊娠期妇女龋病及牙周病发生的差异。方法以228名妊娠期妇女(其中初产妇140名,经产妇88名)和85名同龄未妊娠妇女(对照)为研究对象,检查其龋病及牙周病发生状况,并记录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牙石指数(CI)和龈沟出血指数(SBI),进行组间统计分析。结果 (1)初产组(47.86%)、经产组(67.05%)的患龋率均高于对照组(29.41%)(P0.05),且经产组的患龋率高于初产组(P0.05)。初产组、经产组和对照组的龋均分别为1.57、2.18和0.90。(2)PLI、CI、PD、CAL和SBI在初产组(0.60±0.06,1.92±0.54,4.38±1.20,0.21±0.05,2.51±1.14)和经产组(0.71±0.59,2.06±0.97,4.77±1.35,0.22±0.08,3.05±1.40)均高于对照组(0.52±0.28,1.26±0.39,2.80±0.78,0.18±0.11,2.06±1.17)(P0.05),且经产组的PD、SBI高于初产组(P0.05),而初产组和经产组间PLI、CI、CA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可能导致妇女患龋率、PLI、CI、PD、CAL和SBI的增加,且产次增加可能导致妇女患龋率、PD和SBI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吸烟对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下菌群分布、龈沟液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RANKL/OPG)比值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收治的种植体周围炎患者99例(共151颗种植体),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45例,68颗种植体)和非吸烟组(54例,83颗种植体),比较两组患者种植体牙周改良菌斑指数(mPLI)、牙龈出血指数(GBI)、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PPD),采集两组龈下菌斑进行细胞培养并进行菌种鉴定,分析两组龈下菌群分布情况,比较两组龈沟液中IL-4、IL-5、IL-6、IL-8、IL-17、RANKL/OPG比值。结果:吸烟组mPLI、GBI、PPD高于不吸烟组(P<0.05)。吸烟组厌氧菌检出率高于非吸烟组(P<0.05),有益菌检出率低于非吸烟组(P<0.05),两组需氧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龈沟液IL-4、IL-5、IL-6、IL-8、IL-17水平均高于非吸烟组(P<0.05)。吸烟组龈沟液RANKL水平、RANKL/OPG比值高于非吸烟组(P<0.05),OPG水平低于非吸烟组(P<0.05)。结论:吸烟可导致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下厌氧菌增加,加重炎症反应,增加牙槽骨吸收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西帕依固龈液联合西吡氯铵治疗牙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10月-2015年2月收治的130例牙龈炎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西吡氯铵治疗,实验组给予西帕依固龈液联合西吡氯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以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8天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92%和81.5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LI、GI、SB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与各自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77%和9.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55,P0.05)。结论:西帕依固龈液与西吡氯铵联合使用治疗牙龈炎具有确切的疗效,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疗效及预后,本研究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病理性瘢痕患者6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A组(n=32)和B组(n=30),其中A组给予光动力疗法治疗,B组给予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疗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同时检测瘢痕组织羟脯氨酸和β-半乳糖苷酶含量。研究显示,A组治疗疗效显著好于B组(p0.05),其中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38%和56.67%;A组治疗后VSS评分为(4.73±1.01)分,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治疗后瘢痕组织羟脯氨酸为(0.34±0.09) mmol/L,显著低于B组(p0.05),而β-半乳糖苷酶为(89.01±10.14) U/L,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和B组复发率分别为0.00%和5.88%,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9.38%和16.67%,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表明,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瘢痕有较好的效果,可促进成纤维细胞老化,抑制瘢痕形成,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心脏超声特点,分析左室重构(left ventricle remodel, LVR)与心肌灌注水平的相关性,本研究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高龄AMI患者104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A组49例(60~79岁)和B组55例(≥80岁),比较两组心脏超声指标,采用声学造影积分指数(contrast score index, CSI)评估两组术后心肌灌注水平。结果表明,B组后下壁心肌梗死比例为27.27%,明显高于A组(p<0.05);B组和A组前壁、下壁、前壁+下壁心肌梗死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为(45.29±12.14)%,明显低于A组(p<0.05),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内径分别为(46.10径和左心室) mm和(57.29径和左心室内) mm,明显高于A组(p<0.05);B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6个月CSI为(0.68±0.20),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术后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内径分别为(50.01±8.10) mm和(64.10±7.02) mm,明显高于A组(p<0.05);左心室内径与CSI呈负相关(r=-0.312, p<0.05)。综上表明,≥80岁患者与60~79岁患者心脏超声特点有所差异,年龄超过80岁的患者心功能以及PCI术后心肌灌注水平较差;心肌灌注水平与左室重构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丝固位修复、粘接固位修复在牙列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龈下菌群分布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牙种植并完成修复体的牙列缺损患者98例,参照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螺丝固位修复组和粘接固位修复组,各49例。对比两组患者修复后3个月、修复后12个月牙周健康指标[种植义齿边缘骨吸收量(MBL)、探诊深度(PD)、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出血指数(mSBI)]、咀嚼功能(咬合力、咀嚼效率)以及龈下菌群分布的差异。结果修复后3个月和修复后12个月,两组患者MBL、PD、mPLI、mSBI水平及咬合力、咀嚼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龈下产黑色素菌、伴放线放线杆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螺丝固位修复组患者龈下厌氧菌、具核梭杆菌数量大于粘接固位修复组患者(均P0.05)。结论螺丝固位修复、粘接固位修复均是牙列缺损修复的有效方法,螺丝固位修复可能导致术后龈下厌氧菌繁殖增加,需进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长托宁联合血液灌流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66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3例。A组患者给予大剂量长托宁及血液灌流治疗,B组患者给予小剂量长托宁及血液灌流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A组治疗后意识恢复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胆碱酯酶(CHE)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64±0.42)d、(4.84±1.25)d、(4.75±1.21)d、(5.43±1.88)d,显著少于B组的(2.10±0.82)d、(5.22±1.84)d、(5.67±1.92)d、(7.24±2.45)d(P0.05),且A组死亡率0.00%(0/33)显著低于B组的18.18%(6/33)(P0.05)。A组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分别为(38.71±1.44)mm Hg、(74.54±6.12)U/L、(24.45±3.57)U/L,显著低于B组治疗后的(42.43±2.45)mm Hg、(82.78±8.57)U/L、(30.12±5.75)U/L(P0.05),A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为(86.91±5.76)mm Hg,显著高于B组治疗后的(83.76±4.87)mm Hg(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8.18%VS 11.11%)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小剂量用药相比,大剂量长托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更好,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联合人工骨粉(Bio-Oss骨粉)在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对照组采用Bio-Oss骨粉联合Bio-Gide生物膜进行干预,研究组采用Bio-Oss骨粉联合PRF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组织愈合情况、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植体周围的骨密度、植骨高度、成骨厚度和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的组织愈合优良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均低于对照组,种植体周围的骨密度、成骨厚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植骨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F联合Bio-Oss骨粉可有效增加种植区骨量和种植体周围的骨密度,促进骨缺损再生和组织愈合,且无明显的并发症,在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罗伊氏乳杆菌辅助治疗种植体周围炎(PIS)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治疗后种植体周围的微生物环境。方法 86例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PI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n=43)和联合组(n=43)。所有患者均给予一次牙周基础治疗及种植体清洗治疗,而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口服拜奥益生菌滴剂(主要成分为罗伊氏乳杆菌),共计治疗90 d。而后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种植体临床冠高度、种植体探诊深度以及以上4组数据于两个时间点间的差值。同时,取患者种植体周围口袋中分泌物,并分析其治疗前后龈沟液中细胞因子间的差异;根据以往经验,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标本中常见致病菌的负荷量。结果联合组治疗后BI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PLI及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等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治疗后龈沟液中IL-1β、IL-6、TNF-α和MMP-8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均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福赛斯拟杆菌及牙龈卟啉单胞菌负荷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罗伊氏乳杆菌辅助治疗PIS能更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同时调节种植体周围细胞因子及微生物环境,对PIS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康复新液对口腔正畸所致慢性牙龈炎临床疗效及对牙龈肿胀及疼痛改善情况的影响,本研究回顾性地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因口腔正畸所致慢性牙龈炎患者8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牙龈清洁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牙龈清洁术联合康复新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度和肿胀度情况、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及龈沟液中炎性因子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度和肿胀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I、PLI、SBI及PD值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I、PLI、SBI及PD值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龈沟液中IL-1β、TNF-α及PGE2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龈沟液中IL-1β、TNF-α及PGE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说明,康复新液可改善口腔正畸所致慢性牙龈炎患者的疼痛度和肿胀度,促进牙龈健康状态的恢复,降低龈沟液中炎性因子和PGE_2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80例需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正畸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治疗结果及随访2周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70.0%,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为(4.54±1.21)mm(增加80.9%)、上中切牙倾角为(27.27±4.45)mm(增加132.3%)、下齿槽座角为(1.49±0.53)mm(增加81.7%)、尖牙间宽度为(1.73±0.69)mm(增加143.7%)、磨牙移位为(3.25±0.73)mm(降低37.1%)、上齿槽座角为(-1.81±0.46)mm(降低147.9%),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2周内,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口腔炎症、口腔感染、不适感降低以及软组织轻度浮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0%)显著低于对照组(30%,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能发挥理想的矫治效果,稳定性好,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一年内Xive种植体周常见致病菌的变化情况,为种植体的定期维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临床选取32名种植患者的44枚种植体,记录了修复后1个月,修复后3个月,修复后6个月,修复后12个月四个时段,入选种植牙的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1),牙龈出血指数(GBI),探诊深度(PD);采用产黑菌、放线菌、具核梭杆菌及厌氧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对龈下菌斑标本进行了分离培养。结果随时间延长,种植体周几种龈下菌的检出量除牯放菌外不断增加,1个月到3个月时增加的趋势最为明显,到6个月左右趋于稳定。厌氧菌总数、产黑菌、核梭菌、粘放菌的统计值在1个月和3个月、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但在6个月和1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临床指标和X-线指标随时问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加强修复后3个月时种植患者的口腔维护,防止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提高种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规范化婴幼儿保健对婴幼儿骨骼生长和智力发育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在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婴幼儿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婴幼儿保健,试验组应用规范化婴幼儿保健,观察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骨矿物量、骨密度、骨面积、身体发育情况、智力发育情况、疾病发生情况差异。研究表明,治疗后试验组骨矿物量(1 464.26±65.71) mg、骨密度(0.76±0.12) S/m2、骨面积(1 874.29±96.49) g/cm2,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试验组身长(81.35±4.59) cm、体质量(9.93±1.37) kg、智力发展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MDI)(125.73±7.26)、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er developmental index, PDI)(118.59±12.6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上呼吸道感染3.23%、贫血1.61%、腹泻1.61%、消化不良3.23%同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本研究初步表明,婴幼儿使用规范化婴幼儿保健可促进骨骼生长和智力发育,降低疾病发生率,有助于婴幼儿健康成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1年5月在我院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60例(78眼),随机分为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36例(46眼)患者为A组,术中不用丝裂霉素C的24例(32眼)为B组,分别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两组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CD)、平均细胞面积(AVG)及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分析其数量的改变及两组间的差异。结果:A组术前眼压为(35.4±13.7)mmHg,B组术前眼压为(32.5±13.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5.7±3.7)mmHg、(17.0±3.2)mmHg,均低于B组的(19.4±3.7)mmHg、(20.2±2.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475±484)个/mm2、(2199±373)个/mm2、(2164±332)个/mm2;平均细胞面积分别为(431.4±67.6)μm2、(480.6±66.8)μm2、(463.8±46.2)μm2;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分别为(31.1±7.4)%、(34.4±6.3)%、(31.2±7.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各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342±94)个/mm2、(2185±215)个/mm2、(2074±218)个/mm2;平均细胞面积分别为(453.9±94.8)μm2、(516.3±100.8)μm2、(499.81±106.4)μm2;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分别为(30.2±3.0)%、(32.7±2.9)%、(31.4±4.3)%;除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与术前比较有意义(P<0.05)外,余参数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0.4%高于B组的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1.1%高于B组的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用丝裂霉素C的降压效果比不用丝裂霉素C的效果好,但短期内前者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