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索伦沙参Adenophora suolunensis P. F. Tu &; X. F. Zhao与小花沙参A. micrantha D. Y. Hong为同一种植物, 故将前者处理为后者的异名; 坛盘沙参A. urceolata Y. Z. Zhao是壶花沙参A. urceolata C. Y. Wu的晚出同名, 另提出新名库伦沙参A. kulunensis Y. Z. Zhao。  相似文献   

2.
裂叶沙参和泡沙参种群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裂叶沙参(Adenophora lobophylla Hong)和泡沙参(A.potaninii Korsh.)种群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特性的对比,揭示濒危植物裂叶沙参的种群内部致濒机制。结果表明:裂叶沙参种群幼苗抢占草本层上层空间能力弱于泡沙参种群;裂叶沙参种群是以相对长的生殖期和高产籽量来适应环境;裂叶沙参种群开花结实量虽高于泡沙参种群,但其中成熟种子少,种子质量差,致使其种群由种子到一年生幼苗的转化率极低,并且幼苗生活力弱,是导致其种群濒危的重要内部原因。裂叶沙参种群除有性生殖外还兼有较弱的无性繁殖,是对其有性生殖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对来自沙参属全部2组7亚组的10个种和作为外类群的风铃草属2个种的核糖体DNA ITS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在重点探讨裂叶沙参分类地位的同时,分析了ITS片段序列在沙参属系统发育重建中的价值。结果表明,在沙参属中,ITS片段在长度、GC含量和位点变异量上均比较一致;长度539bp~541 bp,GC含量57%~60%,信息位点只占总位点的3.9~6%。采用PAUP软件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裂叶沙参A.lobophylla与大花盘亚组的A.himalayana组成一支,而不是象以往形态学和杂交试验所推断的与泡沙参A.potaninii或A.stenanthina近缘。可见,ITS序列进一步支持将裂叶沙参移出泡沙参复合体甚至移出有齿亚组的推论,但同时也表明将其作为A.stenanthina的近缘种是不适宜的。尽管本研究所测定的类群已涵盖了整个沙参属,但种间序列的两两比较表明,沙参属种间在ITS片段上的分化很小(0.0~3.9%),相比之下,沙参属类群与风铃草属类群间的分化却很高(17.8%~19.2%)。这大概和沙参属起源较晚、遗传分化较小有关。本文还就ITS片段在沙参属和桔梗科系统学研究中的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遮光条件下裂叶沙参和泡沙参气孔行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遮光实验研究了裂叶沙参(Adenophora lobophylla)和泡沙参(A. potaninii)叶片的气孔行为,比较了不同遮光处理对裂叶沙参和泡沙参气孔的生理特性以及生态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裂叶沙参对不同遮光处理的适应性较差,相反,泡沙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在自然光照和轻度遮光条件下,中午时泡沙参叶片的气孔开度逐渐减小和部分气孔关闭;裂叶沙参光合作用的非气孔限制占主要地位,泡沙参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生于漆树科(Anacardiaceae)植物上的两个链格孢新种,-即盐肤木生链格孢(Alternaria rhoicola T.Y. Zhang et J.Z.Zhang)和陕西链格孢(A.shaanxiensis T.Y.Zhanget J.Z.Zhang);生于天南星科(Araceae)植物上的两个新种,即海芋链格孢(A.Alocasiae T.Y.Zhang et M X.Gao)和独角莲链格孢(A. typhonii T.Y.Zhang et J.Z. Zhang),及生于五加科(Araliaceae)植物上的一个中国新记录种,常春藤链格孢[A. hederae (Alm.& Cam.)P. Joly]。新种模式标本保藏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6.
借助于光镜和扫描电镜,系统观察了濒危植物裂叶沙参(Adenophora lobo-phylla Hong.)的根、芦头、茎和叶的解剖特征及茎、叶、种子的表面形态特征,并将有关性状与广布种泡沙参(A.potaninii Korsh.)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沙参在叶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角质层初级雕纹及次级雕纹;叶片气孔形状及外拱盖外缘纹饰及内缘形状,保卫细胞上角质层薄厚及蜡质纹饰;叶表毛状体形状及纹饰,茎中皮层占茎横切面的比例;茎中有无髓纤维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相对于泡沙参,裂叶沙参单株叶面积大,生物量高,表皮角质层薄,单位面积内被毛数量少,栅栏组织薄,气孔周围蜡质沉积颗粒少;茎的直径大,皮层较薄等。这些特征表明裂叶沙参对旱生生境适应能力弱,而泡沙参对旱生生境适应能力强。  相似文献   

7.
阐明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是评估性状分类价值以及揭示类群关系和进化过程的前提。本文根据泡沙参复合体内6个天然居群的材料,利用居群样本分析、子代测定和杂交试验等手段,结合统计学方法对该复合体一些在以往类群划分中起鉴别作用的形态性状进行了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叶形、叶缘锯齿数目和大小、茎叶被毛、花萼裂片齿数、花梗长短等性状都是遗传性比较强的性状,而且性状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这些性状在居群内呈现连续变异且变异幅度非常大,以致于变异的两个极端个体被分别作为不同的种处理。通过对野外居群样本的统计分析和对极端变异类型个体所进行的子代测定及其人工杂交,进一步证实上述性状是受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其变异幅度大,变异式样中并不存在任何程度的间断性,因而至少在本复合体内没有鉴别意义。因此,以往建立在上述性状变异基础上的3个类群(A.biformifolia Y.Z.Zhao;A.bockinan Diels和A.polydentata P.F.Tu et G.I.Xu)均不成立。 最后,本文对形态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及其与类群划分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了产于陕西的卫矛属植物1新种2新变种, 11个新异名。新种新变种是:Euonymus pashanensis S.Z.Qu et Y.H.He, E.hamiltonianus Wall.var.pubinervius S.Z.Qu et Y.H.He, E.sanguineus Loes.var.lanceolatus S.Z.Qu et Y.H.He。  相似文献   

9.
狭叶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通过对狭叶沙参复合体进行居群(共46个)采样、引种、栽培实验,生物学特性观察,染色体观察 (已发表),杂交、同工酶比较、形态性状的定性定量分析、茎解剖和花粉形态的观察,发现:(1)该 复合体主要进行异花授粉,实生苗第二年才抽茎生花;(2)32个居群的染色体计数表明,在辽宁东部、 辽宁西部(绝大部分地区)和山西霍县的居群都为二倍体(2n=34),而其它地方的居群为四倍体(2n 68);(3)叶的酯酶同工酶的变异大,和一些形态特征,尤其是叶的形态和大小的变异相似,而种子的酯 酶同工酶则相当稳定;(4)通过9个居群的杂交试验,在狭叶沙参和石沙参四倍体居群间得到了一 些F1种子,而辽宁西部二倍体与上述的四倍体居群间的杂交未产生任何F1种子;(5)性状分析(包括 聚类分析与主成份分析)和茎解剖的研究,揭示了它们在叶、果实、花和种子的形态、髓纤维组织的有无、 叶锯齿和花萼裂片齿的有无和多少等形状上的变异幅度,并据此分辨出8个宗。其中辽宁西部的二倍 体宗形态上相当独特,被提升为种的等级。 其余7个宗,根据不同的分化程度被处理为三个种和5个 亚种;(6)运用杂交指数法分析了石沙参和狭叶沙参在太行山一带杂交的可能性;(7)分析讨论了复合体内各类群的起源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阐明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是评估性状分类价值以及揭示类群关系和进化过程的前提。本文根据泡沙参复合体内6个天然居群的材料,利用居群样本分析、子代测定和杂交试验等手段,结合统计学方法对该复合体一些在以往类群划分中起鉴别作用的形态性状进行了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叶形、叶缘锯齿数目和大小、茎叶被毛、花萼裂片齿数、花梗长短等性状都是遗传性比较强的性状,而且性状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这些性状在居群内呈现连续变异且变异幅度非常大,以致于变异的两个极端个体被分别作为不同的种处理。通过对野外居群样本的统计分析和对极端变异类型个体所进行的子代测定及其人工杂交,进一步证实上述性状是受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其变异幅度大,变异式样中并不存在任何程度的间断性,因而至少在本复合体内没有鉴别意义。因此,以往建立在上述性状变异基础上的3个类群(A.biformifolia Y.Z.Zhao;A.bockiana Diels和A.polydentata P.F.Tu et G.I.Xu)均不成立。最后,本文对形态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及其与类群划分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遮光条件下裂叶沙参和泡沙参气孔行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遮光实验研究了裂叶沙参(Adenophora lobophylla)和泡沙参(A.potaninii)叶片的气孔行为,比较了不同遮光处理对裂叶沙参和泡沙参气孔的生理特性以及生态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裂叶沙参对不同遮光处理的适应性较差,相反,泡沙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在自然光照和轻度遮光条件下,中午时泡沙参叶片的孔开度逐渐减小和部分气关闭;裂叶沙参光合作用的非气孔限制占主要地位,泡沙参光合  相似文献   

12.
对国产(竹思)(竹劳)竹属(Schizostachyum Nees)进行了系统整理。对属的范围进行了修订,认为本属应包括乔草竹属(Dendrochloa Parkinson),薄竹属(Leptocanna Chia et H.L.Fung),长穗竹属(Teinostachyum Munro)和李海竹属(Neohouzeaua A.Camus),并首次建立了本属的属下分类系统。此外,对二种竹子起了新名:甲竹(Bambusa austro-sinensis Xia)和毛环单竹(B.yunnanensis Xia);作了4个新组合,即Schizostachyum coradatum(Wen et Dai)Xia, S.dumetorum(Hance)Munro var.xinwuense(Wen et J. Y Chin)Xia, Bambusa glaucescens glaucescens(Willd)Sieb. ex Munro var.annulata(W.T.Lin et Z.J.Feng)Xia和B.glaucescens (Willd)Sieb.ex Munro var.pubivagina(W.T.Lin et Z.J.Feng)Xia.  相似文献   

13.
彩云兜兰及其近缘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讨论了彩云兜兰及其近亲种的亲缘关系;描述了两个新种:缅甸兜兰Paphiopedilum burmanicum J.Y.Zhang et Z.J.Liu和短唇兜兰Paphiopedilum brevilabium Z.J.Liu et J.Y.Zhang;并提供了一个图版和有关5个种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4.
琼岛杨(Populus qiongdaoensis T.Hong et P.Luo)是海南热带雨林中杨属一新种[1],曾被误为响叶杨(P.adenopoda Maxim)本文试图从叶片的结构比较它们的异同,为区分这两个种提供比较形态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沙参属10个种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我国黑龙江产桔梗科沙参属的10种1变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对其中 7种作了减数分裂行为的观察。 其中6种1变种为首次报道,并发现2n=68的4x种。该 属染色体基数多为17(x=17),但Adenophora trachelioides和A.remotiflora的基数为18 (x=18),为该属独特基数。核型的共同特征是:小型,以中部(m)、近中部(sm)着丝点 染色体为主,至少具一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和一对随体染色体。该属染色体的演化处于二种 水平: 数目变化(包括多倍化和非整倍体变化)和结构变异。 多倍化是该属物种形成的主要 途径之一。结合其它性状讨论了这些种的分类,并确立1个四倍体新种(A. amurica)和1个新组合(A.pereskiifolia ssp.alternifolia)。  相似文献   

16.
裂叶沙参分布区域和生物学生态学习性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文辉  祖元刚 《植物研究》1998,18(2):209-217
濒危植物裂叶沙参(Adenophora lobophylla Hong)已发现的天然分布区在四川西北部金川县的安宁、曾大、卡撒、马尔邦、观音桥五个乡,分布面积估计不超过5000km2,根据文献记载和50年代采集的标本分析,裂叶沙参的分布区正在缩小。裂叶沙参以有性生殖为主,在外界干挠和春旱严重的条件下也营无性生殖。在海拔2700m以下地区,裂叶沙参星散分布,生长发育不良,年龄结构老化,种群呈衰退趋势。在较为适生的海拔区间(2700-2900m),裂叶沙参生长正常,花果产量高,年龄结构合理。在海拔2900m以上地区,裂叶沙参分蘖数、花果量减少,个体寿命缩短。裂叶沙参所处群落可分为山杨、山棉花林;旱生多刺灌丛或灌丛;旱生灌草丛;和旱生草丛。裂叶沙参种群在各群落中均为伴生种,受到群落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泡沙参复合体整个分布区的15个天然居群进行了等位酶 分析。7种酶系统共10个等位酶基因位点的检测表明,本复合体植物具有高水平的遗传变异性,居群 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指标分别为:多态位点百分率P=0.40~0.70,等位基因平均数A=1.5~2.5,平 均期望杂合度He=0.102~0.291。3个类群在居群水平上的平均多样性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A. wawreana(A=2.10,P=0.63, He=0.237),A.lobophylla(A=1.85,P=0.60,He=0.204)和A. potaninii(A=1.83,P=O.60,He=0.188)。居群遗传结构和交配系统的分析表明,本复合体植物的大 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之内,Fst=0.176(A.wawreana)和0.115(A.potaninii),并以异交为主,异 交率估计值分别为t=0.86(A.wawreana),0.74(A.potaninii)和0.63(A.lobophylla),这是本复合 体植物具有丰富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15个居群的遗传一致度(I)值进行聚类分析发现, 15 个居群可分为明显的2支,由A.lobophylla 2个居群构成的一支与由A. wawreana 和A.potaninii 13 个居群构成的一支在遗传上的分化十分明显,而6个A.wawreana 居群和7个A.potaninii 居群间的 遗传差异不明显,是两个分化不充分的类群。因此,本文的等位酶证据说明,A.lobophylla是遗传上独立的好种,同时不支持将A.wawreana 和A. potaninii 分别作为独立种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库恩菇属一新组合种(国内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宝  陈智博 《植物研究》1993,13(4):342-343
本文报导了A.H.Smith和L.R.Hesler1968年命名的Pholiota conica A.H.Smith et L.R.Hesler在我国的新记录, 并根据R.Singer1975年的分类系统进行了新组合Kuehneromyces conicus(A.H.Smith et L.R.Hesler)J.B.Wang et Z.B.Chen comb.nov.  相似文献   

19.
20.
紫斑牡丹及其一新亚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本文回顾了有关紫斑牡丹的调查和分类历史。它曾被混同于 P.suffruticosa,P.papaveracea 及P.suffruticosa var.papaveracea。它以叶2至3回羽状复叶,小叶17~33,花瓣白色,基部有大紫斑, 花丝黄色,花盘和柱头淡黄色区别于近缘种。种下分化为两个异域的亚种;秦岭北坡的紫斑牡丹小叶全 部或大部分分裂,是一个新亚种,P.rockii subsp.taibaishanica,而P.rockii subsp.linyanshanii T.Hong et G.L.ostii则是P.rockii subsp.rockii的多余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