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给悬钩子属Rubus植物的分类、系统演化和开发利用积累细胞学证据,对悬钩子属空心莓组sect.Idaeobatus 18个种(变种)和木莓组10个种(变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10个种(变种)的染色体数目和26个种(变种)的核型以及该属植物存在混倍体类型为首次报道.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的空心莓组和木莓组sect.Malachobatus植物染色体均小形,绝对长度均在3 μm以下,染色体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约90%)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构成,核型分类主要属于"1A"型(85%以上),说明这两组植物在整个系统演化中处于相对原始的地位.本研究中的28个种(变种)均为整倍体,未发现有非整倍体类型.但是两个组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结构有较大差异.在空心莓组的18种植物中,除拟复盆子R.idaeopsis为2n=3x=21、茅莓R.parvifolius为2n=2x=14与2n=4x=28的混倍体外,其余种染色体数目和类型均为2n=2x=14.而在木莓组的10个种中,除寒莓R.buergeri为2n=8x=56外,其余种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均为2n=4x=28.此外,本研究所涉及的空心莓组11个亚组中的7个亚组的18个种(变种),亚组内的物种间染色体核型构成差异明显,有些甚至超过了亚组间一些物种的差异;而涉及的木莓组13个亚组的6个亚组10个种(变种),亚组间物种染色体核型结构差异较明显,但亚组内物种间染色体核型结构差异较小.本文依据细胞学资料对这两组植物的系统演化和一些种的分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国产8种蜘蛛抱蛋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了8种蜘蛛抱蛋属植物的核型,其中6种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结果如下:峨边蜘蛛抱蛋A.ebianensis,2n=2x=36=18m+2sm(2sat)十16st;盈江蜘蛛抱蛋A.yingjiangensis,2n=2x=36=14m+6sm(2sat)十16st;海南蜘蛛抱蛋A.hainanensis,2n=2x=36=20m(2sat)十14st十2t;石山蜘蛛抱蛋A.saxicola,2n=2x=36=16m十4sm(2sat)十16st;糙果蜘蛛抱蛋A.muricata,2n=2x=36=18m+2sm(2sat)十16st;啮边蜘蛛抱蛋A.marginella,2n=2x=38=22m+4sm(2sat)十12st;西林蜘蛛抱蛋A.xilin-ensis,2n=4x=76=48m(4sat)十2sm+26st;十字蜘蛛抱蛋A.cruciformis,2n=4x=76=46m(4sat)十12sm十18st。核型类型都为2C型。首次在中国发现了A.cruciformis和A.xilinensis的野生四倍体。根据外部形态性状及已有的38种植物的核型资料分析,认为该属染色体的原始基数可能为x=18,核型向对称性增强的方向演化,其主要表现在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数目的增多,这种演化趋势似与其花部结构的进化密切相关。关键词 蜘蛛抱蛋属;染色体数目;核型;进化  相似文献   

3.
大戟科野桐属4种6个居群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大戟科野桐属4种(含变种)6个居群进行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其染色体数目为2n=22或2n=44,核型均为1A。核型公式分别为:绒毛野桐2n=4x=44m;白背叶2n=20m 2sm或2n=2x=22m或2n=20m(2sat) 2sm;广西白背叶2n=2x=22m;毛桐2n=2x=22m。其中白背叶[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广西白背叶[M.apelta(Lour.)Muell.-Arg.var.kwangsiensisMetic.]和毛桐[M.barbatus(Wall.)Muell.-Arg.]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根据野桐属细胞分类学资料推测,多倍化和异基数变异是野桐属属内物种形成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国产6种铁线莲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我国产铁线莲属Clematis L.6个种的染色体研究结果。其中2种(灌木铁线莲和粗柄铁线莲)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为首次报道,1种(女萎)为国内首次报道。6种均为二倍体(2n=2x=16),基数为8(x=8)。本属基数为8的二倍体核型公式概括如下: 2n=2x=16=10m+2st+(4或2或0)st[(2或0)SAT]+(0或2或4)t[(2或4)SAT]核型特征是:中型(4—10.5μm);1—5号为m染色体,6号为st染色体,7—8号染色体变异于st和t之间;具1或2对随体(SAT)染色体。该属染色体的演化处于两种水平:数目变化(包括多倍化和非整倍体变化)和结构变异。后者是本属物种形成的主要方面。3种具异形同源染色体,这种杂合性可能是缺失所致。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南地区鹿药属4种15居群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于中国西南部的鹿药属(Maianthemum)4种植物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包括染色体数目,多倍化,非整倍性和随体染色体,以及核型不对称性和核型进化。结果表明:1)除了在云南丽江采集的Maianthemum tatsienensis染色体数目为2n=72之外,其余的居群全为2n=36;2)核型在居群间存在变异,特别是在具中部染色体和近中部染色体的数目以及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和位置上。此外,M.nanchuanense和M.szechuanicum的核型是首次报道,B染色体也是首次在该属中发现。我们推测鹿药属的进化方式包括频繁的染色体畸变以及不同水平上的多倍化,而中国西南部是该属的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6.
中国黄连属6种1变种分属叶掌状三全裂和叶掌状五全裂2个类群,前者包括三角叶黄连、峨眉黄连、云南黄连、黄连和其变种短萼黄连;而分布于滇东南的五裂黄连和产于台湾的五叶黄连则归于后者。采用根尖压片法和卡宝品红染色法,对除五叶黄连外的中国黄连属5种1变种,以及日本黄连进行染色体核型比较分析,从细胞学角度为探讨中国黄连属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新的线索和证据。结果表明:(1)五裂黄连(2n=2x=18=2M+16m)、短萼黄连(2n=2x=18=8m+10sm)和日本黄连(2n=2x=18=12m+6sm)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2)7个材料的染色体基数均为9,除三角叶黄连为三倍体外,其余均为二倍体。(3)叶为掌状三全裂的二倍体种核型一致,为2A型,染色体类型以及不对称系数均很相似;叶为掌状五全裂的五裂黄连与五叶黄连的核型更接近,为1A型,核型特征的共性表明了这2个类群的自然属性。(4)三倍体三角叶黄连的不对称程度较高,核型为3A型,其染色体大小与峨眉黄连最接近。(5)根据核型不对称程度和染色体大小,结合地理分布,推测叶掌状五全裂种为本属的原始类群。  相似文献   

7.
中国独活属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独活属10种(含1变种)的核型,其中8种的染色体数目亦为首次报道。研究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2,为二倍体,其核型为中部着丝点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仅具1A和2A两种类型。有4种具随体染色体,在部分H.vicinum植株中发现有1条B染色体,在H.millefolium var.longilobum中同时存在2n=22和2n=24的非整倍体.不同种的染色体形态不同,为分类研究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本文在核型分析基础上讨论了该属分类群的划分、种间亲缘关系及演化,并结合我国毗邻地区该属细胞学资料和地理分布规律,提出我国西南部的横断山区是独活属的频度中心和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8.
天门冬科黄精族细胞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收集和整理黄精族染色体数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黄精族各类群间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并从染色体的多倍化和非整倍化与系统发育关系和地理分布方面探讨了黄精族内各属的起源和演化关系问题。黄精族包括黄精属、舞鹤草属、异黄精属和竹根七属,共约100余种,其中舞鹤草属(x=18)、异黄精属(x=16)和竹根七属(x=20)的染色体基数稳定,而黄精属染色体基数波动较大,主要为x=8~16,既有多倍化也有非整倍化现象。染色体数据表明黄精族4个属的染色体进化模式各不相同,揭示了黄精族内染色体从高基数向低基数演化的规律;各属内染色体的演化主要是体现在二倍体水平上的核型变异,多倍化在本族中不占主导地位;仅黄精属内伴有非常强烈的非整倍化现象;细胞学证据与分子系统发育的结果比较吻合,为黄精族内属间以及属下的系统发育与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首次报道了华南地区兔儿风属(Ainsliaea DC.)(菊科-帚菊木族Asteraceae-Pertyeae)3种植物共4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中长穗兔儿风(A.henryi Diels)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2n=16m+8sm;三脉兔儿风(A.trinervis Y.C.Tseng)的染色体数目为2n=26,核型公式为2n=16m+10sm;莲沱兔儿风(A.ramosa Hemsl.)2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6,核型公式为2n=26=22m+4sm。所有居群的染色体由大到小逐渐变化,核型没有明显的二型性。这些结果表明兔儿风属植物确有x=12和x=13两个基数,其中x=13可能是该属的原始基数。  相似文献   

10.
对青藏高原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18个居群和大车前(Plantago major)2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和C-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亚东县和林芝县的平车前居群染色体数目为2n=4x=24;其它平车前和大车前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12;染色体基数均为x=6;核型类型均为1A型,核型组成和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平车前的2C-值为首次报道,随着倍性水平的增加1Cx-值降低。大车前的2C-值和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着差异。平车前和大车前不同居群的2C-值发生了变异。流式细胞仪不能用来估测车前属植物的倍性水平。  相似文献   

11.
国产十四种苋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国产14种苋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部分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34,即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刺苋A.spinosus,红苋A.cruentus,腋花苋A.roxburghianus,合被苋A.polygonoides,皱果苋A. viridis,凹头苋A.lividus,苋A.tricolor。其他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32,即尾穗苋A.caudatus,绿穗苋A. hybridus,千穗谷A.hypochendriacus,繁穗苋A.paniculatus,北美苋A.blitoides,白苋A.albus。其中腋花 苋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该属染色体基数为x=16,17。两种染色体基数在苋属2个组(sect.Ama- ranthus和sect.Blitopsis)中均存在。由于苋属植物染色体大多为小型染色体,因此对苋属植物目前尚不 能进行详尽的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沙芥属植物根尖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其染色体数及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属植物间期核特征为前染色体核型;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沙芥染色体数为2n=2x=22,基数为x=11,宽翅沙芥、斧形沙芥、距果沙芥和齿冠沙芥染色体数为2n=2x=20,基数为x=10;染色体有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和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2种;沙芥、距果沙芥属于2A型,宽翅沙芥、斧形沙芥、齿冠沙芥属于1A型,本属植物的核型均为首次报道。根据核型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将染色体数为2n=2x=20的沙芥属4种植物分为两类:第一类距果沙芥;第二类包括宽翅沙芥、斧形沙芥、齿冠沙芥。  相似文献   

13.
蒋露  张艳武  郭强  刘莹  李春妹 《广西植物》2018,38(3):324-331
该文研究了我国原生植物假泽兰(Mikania cordata)台湾花莲居群、苗栗居群、宜兰居群以及台北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结果表明:所有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为2n=36,第一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长臂中部具有次缢痕,显著大于其余染色体。各居群的核型公式皆为2n=18m+18sm,核型均为2B型,染色体内不对称性指数(A_1)的变化范围为0.38~0.39,染色体之间不对称性指数(A_2)的变化范围为0.30~0.32。此为我国假泽兰居群染色体数目的唯一报道,也是对该种核型的首次报道。结合前人对假泽兰染色体数目的研究结果,认为假泽兰存在种内非整倍性现象,但在中国台湾的居群中目前仅发现基于x=18的二倍体(2n=36)。假泽兰的第一对染色体的长臂中部具次缢痕,与假泽兰属已报道的核型相似,这一次缢痕可作为假泽兰属的细胞学标记。核型资料、野外观察以及ISSR数据显示薇甘菊(M.micrantha)在我国的成功入侵与入侵种和本土种之间的杂交渐渗无关。根据标本记录和野外考察结果,我国假泽兰现在的分布区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缩减,推测生境的破坏和薇甘菊的侵入可能是导致假泽兰在中国台湾地区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的细胞学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和同属土著种一枝黄花(Solidago decurrens Lour.)的染色体计数,并对核型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加拿大一枝黄花染色体数目为2n=54,核型公式为k(2n)=6x=54=46m 8sm(0-6SAT),核型类型为2A型;一枝黄花染色体数目为2n=18,核型公式为k(2n)=2x=18=16m 2sm(0-2SAT),核型类型为1A型.通过对一枝黄花属(Solidago L.)植物染色体数目的统计分析,判断该属的染色体基数为9.通过对多倍体基因表达导致植物适应进化的讨论得出:多倍体是入侵植物特征,可能是植物入侵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钠猪毛菜、准噶尔猪毛菜、小药猪毛菜和薄翅猪毛菜等4种新疆猪毛菜属植物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并对已报道的12种新疆猪毛菜属植物核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钠猪毛菜体细胞染色体数2n=2x=18=12m+6sm,准噶尔猪毛菜、小药猪毛菜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x=18=18m,该3种均属于1A型;薄翅猪毛菜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x=54=50m+2sm+2st,属2A型;(2)12种新疆猪毛菜属植物核型比较结果证明,猪毛菜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为9,钠猪毛菜、准噶尔猪毛菜和小药猪毛菜均为二倍体,薄翅猪毛菜为六倍体,钠猪毛菜和准噶尔猪毛菜具有随体.准噶尔猪毛菜、小药猪毛菜、薄翅猪毛菜属植物的核型均属于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异叶苣苔属(苦苣苔科)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中国特有异叶苣苔属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该属所研究种类的染色体数目均为 2n=18,染色体长度在2.0µm以上,在尖舌苣苔族所报道的染色体中显示出较原始的性状。尖舌苣苔 族的染色体基数可能是x=9。异叶苣苔属的间期核均为复杂型;前期染色体呈渐变型。核型从对称型 向不对称型的演化主要表现在近中部着丝粒,尤其是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比例的增大。毕节异叶苣苔 W.bljieensis和峨眉异叶苣苔W.tsiangiana var.wilsonii的核型分别为2n=2m+8m+8sm(1sat)和 2n=2m+8m(1sat)+8sm(2sat),较为对称。紫红异叶苣苔W.purpurascens和白花异叶苣苔W. tsiangiana var. tsiangiana的核型分别为2n=4m+6sm+8st(1sat)和2n=4m+8sm(2sat)+6st,比较 特化。河口异叶苣苔W.hekouensis的核型是2n=4m+10sm(1sat)+4st,处于二者之间。峨眉异叶苣 苔和原变种白花异叶苣苔的核型差异较大,在外部形态方面二者之间的性状变异也间断较大。本文建 议将该变种从白花异叶苣苔W.tsiangiana中移出自成一种,并和毕节异叶苣苔近缘。  相似文献   

17.
裸蒴属的核型及三白草科四属间系统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首次报道三白草科裸蒴属中华裸蒴(Gymnotheca chinensis Decne)和白苞裸蒴(G. involucrata Pei)的染色体数目。两个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18,染色体基数为x=9。三白草科原始祖先的染色体基数假定为x=11,裸蒴属可能是经非整倍减少演变而来。裸蒴属间期核型属球状或棒状前染色体型。本文根据三白草科染色体研究的结果和现代地理分布格局,结合其他分枝学科的研究资料,对科下四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提出了初步假设。  相似文献   

18.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风毛菊属(Saussurea)5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耳叶风毛菊(S.macrota)核型公式为2n=2x=26=10m+12sm+4st,属2A型;长梗风毛菊(S.dolichopoda)核型公式为2n=2x=26=14m+8sm+4st,属2A型;川陕风毛菊(S.licentiana)核型公式为2n=2x=28=12m+16sm,属2B型;杨叶风毛菊(S.populifolia)核型公式为2n=2x=28=6m+18sm+4st,属2B型;尾叶风毛菊(S.caudata)核型公式为2n=2x=30=14m+14sm+2st,属2A型。这5种风毛菊属植物中,除大耳叶风毛菊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类型与前人报道的一致外,其余4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类型均为首次报道,并在川陕风毛菊中发现1对B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蜘蛛抱蛋属的细胞分类学研究Ⅱ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文章报道了13种蜘蛛抱蛋属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并对属内核型进化规律作了总结。作者认为随体染色体和第1对染色体可以作为本属核型的特征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变异与花部式样密切相关。本属植物原始的染色体基数为x=19。此外,对非整倍性变异的主要机制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国产8种蜘蛛抱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报道了8种蜘蛛抱属植物的核型,其中6种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结果如下:峨边蜘蛛抱蛋A.ebianensis,2n=2x=36=18m 2sm(2sat) 16st;盈江蜘蛛抱蛋A.yingjiangensis,2n=2x=36=14m 6sm(2sat) 16st;海南蜘蛛抱蛋A.hainensis,2n=2x=36=20m(2sat) 14st 2t;石山蜘蛛抱蛋A.saxicola,2n=2x=36=16m 4sm(2sat) 16st;要蜘蛛抱蛋白A.muricata,2n=2x=36=18m 2sm(2sat) 16st);啮边蛛抱蛋A.marginella,2n=2x=38=22m 4sm(2sat) 12st;西林蜘蛛抱蛋A.xillinensis,2n=4x=76=48m(4sat) 2sm 26st;十字蜘蛛抱蛋A.cruciformis,2n=4x=76=46m(4sat) 12sm 18st。核型类型都为2C型。首次在中国发现了A.cruciformis和A.xilinensis的野生四倍体。根据外部形态性及已有的38种植物的核型资料分析,认为该属染色体的原始基数可能为x=18,核型向对称性增强的方向演化,其主要表现在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数目的增多,这种演化趋似与其花部结构的进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