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 曲牙土天牛Dorysthens hydropicus Pascoe属鞘翅目、天牛科、锯天牛亚科,是为害芦苇地下茎的主要害虫之一。关于在苇区的为害情况及生物学特性国内尚无报道,我们于1980—1984年对该虫进行了初步研究,现介绍如下。 一、寄主与为窖 据多年观察,在苇区主要为害获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Benth1—4号品种,其次是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  相似文献   

2.
作者1989~1990年利用回归直线法对变温条件下甘蓝夜蛾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常数进行了研究,井与实际发生情况作了初步验证。测定结果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卵<幼虫<蛹<雌虫产卵前期,并提出了防治适期的预测式。  相似文献   

3.
<正> 芦苇日仁蚧 Nipponaderda biwakoensis(Kuwana)属同翅目仁蚧科,是微山湖芦苇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虫株率达100%。一般每株有虫几百头,多者达千头以上。若虫和雌成虫均刺吸芦苇汁液,致使芦苇长势衰弱,叶片枯黄早落,茎壁变薄,茎秆变黑,影响产量,降低品质。1983—1984年对此虫进行了初步观察,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现行三化螟发生期的预测方法,主要根据田间幼虫发育进度的检查结果,加上不同世代、不同温度条件下所需继续发育的虫态历期,或以前后两代间的期距对照日历推算,从而得出所欲预测的虫态出现期。另外,在划分防治对象田和确定防治次数与适期时,一般根据螟虫发生期与水稻苗情的配合关系进行分类排  相似文献   

5.
金纹细蛾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变温条件下,研究金纹细蛾LithocolletisringoniellaMatsumura各虫态发育历期。结果表明,成虫产卵前期、卵、幼虫、蛹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5,5.2,10.4,11.3和7.1℃,有效积温分别为40.6,59.7,102.2,15.4和203.1日.度。根据有效积温法则,预测该虫在山东省1年发生4~6代,第1、2代成虫发生期分别为5月下旬和6月下旬。  相似文献   

6.
【目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勐海稻区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对当地水稻的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试验旨在研究勐海早稻白背飞虱种群发生动态与虫源地位置,明确迁飞种群发生规律,为实施害虫的异地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模型和Gr ADS软件,分析2000-2016年灯诱峰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分布和气象背景情况;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雌成虫卵巢系统解剖,研究2013年勐海稻区白背飞虱的种群动态以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结果】勐海稻区4月的虫源地主要集中在缅甸中部,部分来自于缅甸南部和金三角地区,5月的虫源地集中在缅甸东部,泰国、老挝、越南的北部也能提供部分虫源;灯诱峰期的天气背景主要为风切变、下沉气流、低温屏障和降水;第2代白背飞虱为危害勐海早稻的主害代,时间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结论】明确了勐海早稻迁入种群的虫源地分布及主害代发生时期,为白背飞虱在当地的防治和异地预测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正> 期距预测法使用简便,适于作中期预测的参考。据此,今将我站通过实践所得的有关红铃虫期距方面的多年资料,按虫态和世代间的期距、期距变异原因及其预测方法,整理报告于后。 一、期距观察结果 根据1958—1967年的室内饲养和1960—1977年的田间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得知红铃虫各世代和虫态间的期距历年变异较大,如越冬红铃虫化蛹高峰至羽化高峰的期距,最长的1976年18天,最短的1967年仅9天,平均14  相似文献   

8.
石吉朝 《昆虫知识》1993,30(3):132-134
<正>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is(Walker)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县一年发生3~4代,第三代部分幼虫滞育越冬,形成局部的下一世代。目前对三化螟成虫发生期的中短期预测多采用分龄分级推算法,即根据田间调查幼虫、蛹发育进度(分龄、分级),统计各龄、级虫数占调查总虫数的百分率,然后从最高发育期(蛹壳)向下依次逐级(龄)累加百分率,以调查日期加上累加百分率达16%、50%、84%的蛹级(或虫龄)的相应历期(不足部分从下级蛹或虫龄取出补足),推算出成虫羽化始盛、高峰和盛末期。这种预测方法,是以当代幼虫全部能转化为蛹并羽化为依据的。在本地,用此法预测越冬代及  相似文献   

9.
荻叉飞虱 Garaga miscanthi Ding et al.是危害造纸原料植物——南荻 Triarrhenalutarioriparia的毁灭性害虫。此虫标本经南京农业大学丁锦华教授鉴定后确定为一新种 [1]。1 991年以来 ,作者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将主要结果整理报道如下。1 分布与危害1 990年 6~ 7月 ,此虫在湖南澧县、津市、安乡、常德等县市芦苇场大爆发 ,发生面积约5 0 0 0 hm2 ,严重地区产量损失 5 0 %以上 ,个别地块几乎失收。澧县芦苇总场当年减产 1千万kg,减收 2 0 0多万元。 1 991年 9月 ,沅水流域的各芦苇场及澧水流…  相似文献   

10.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已成为新疆北疆棉区的一重大新害虫,至今该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都不清楚。在室内5个恒温下(19,22,25,28和31℃),利用有效积温法则和"最小二乘法"对双斑长跗萤叶甲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卵期、幼虫期、蛹期和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8,10.8,12.6和10.1℃;有效积温分别为1 182.2,401.2,111.9和269.0日.度;整个世代完成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为1 971.6日.度,预测在新疆北疆1年发生1代。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照培养箱,在16、19、22、25、28、31和34℃7个恒温条件下饲养金银花尺蠖Heterolocha jinyinhuaphaga Chu,对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16~34℃的温度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但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在31℃以下的温度时,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超过31℃时,发育速度反而减慢,发育历期则逐渐延长;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42、11.44、5.42、13.98和9.74℃,有效积温分别为122.64、303.15、195.95、39.15和673.03日.度;根据有效积温法则预测该虫在滁州市1年的理论发生代数为3.07代,这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相符合。  相似文献   

12.
<正> 我们通过初次虫源调查、发生规律和迁飞习性观察、年最早发生世代的饲养等,初步整理出以褐稻虱迁入主峰的迟早、迁入虫量的多少为主要依据,预测中稻上第二代发生趋势的方法以及用当地第一代若虫稳定期(我市为6月25日前后)田间加权平均虫量,预测中稻上第二代田间平均虫量的方法。 一、有关中稻褐稻虱发生的几个问题 1.褐稻虱虫源的调查与分析 1971年冬季直至1975年春季分别在全市12个区剥查了稻飞虱产卵较多的双穗雀稗、千金子、狗牙根、李氏禾、水蜈蚣等十多种禾本科  相似文献   

13.
<正> 芦苞螟Chilo luteellus(Motschulsky)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微山湖芦苇上又一钻蛀性害虫。1978年—1981年对此虫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生活史 该虫一年三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地面下的苇茬中越冬,少量以三、四龄幼虫在芦苇茎秆中越冬。越冬代幼虫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底化蛹结束。年生活史见图。 生活习性 幼虫昼夜均能孵化,孵后立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了解胡杨春尺蠖(Populus euphratica Apochemia cineraius Erschoft)虫害的发生期规律, 以新疆叶尔羌河流域胡杨林分布区为研究区, 结合2001-2015年的胡杨春尺蠖活动期遥感数据温度和实地调查虫情信息, 基于有效积温法则, 预测春尺蠖发生期, 从而确定最佳防治时间。结果表明: (1)春尺蠖羽化之后各虫态发生时, 环境温度远远超过发育起点温度, 因此各虫态的发生时间大大缩短, 符合新疆春尺蠖发生时间周期短的现象; (2)借助有效积温模型, 可知二龄虫发生时春尺蠖虫卵孵化进入始末期, 且春尺蠖四龄食叶虫基本没有发生, 因此春尺蠖最佳防治时间是幼虫的二龄虫。  相似文献   

15.
王泉章  邰德良 《昆虫知识》1999,36(6):325-327
利用麦粘虫田间2龄高峰期虫量与最高虫量期虫量、达防治标准田块率的相关性,建立直线回归预测式,可在防治前10天左右准确预报其发生程度,为宣传发动和制订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1993-2005年稻瘿蚊灯下虫量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灯下稻瘿蚊诱集虫量与田间稻瘿蚊虫害的发生程度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可利用诱集虫量来预测预报稻瘿蚊的发生;灯下稻瘿蚊每年始见期不定,出现在第1代期的频率为38.46%,出现在第2代期的频率为13.33%,6月底至7月初的第3代期是主要的始见期,其频率为48.21%;第1、2代稻瘿蚊灯下诱集虫量通常极少,从第3代开始,灯下稻瘿蚊诱集虫量迅速增加,测报灯下稻瘿蚊诱集虫量以第3、4、5代居多,这与田间稻瘿蚊以第3、4、5代为主害代的实际危害情况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今年我省植保工作会议上,对于稻螟的预测预报工作进行了全面讨论,兹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关于稻螟发生期的预测 根据虫态历期,结合气象、水稻生育等环境因子,综合分析,进行发生期的预测,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较为准确。 1.越冬代蛹、蛾初见期的预测 据几年来的观察,越冬幼虫在  相似文献   

18.
<正> 棘禾草螟 Chilo hyrax Bleszynski是芦苇主要害虫,在我市一年发生2~3代,第一、二代为害较重。为了探讨该虫的田间分布型,1986~1988年,我们结合虫情测报,对第一、二代幼虫在苇田的平面及垂直分市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 芦苇豹蠹蛾Phragmatoecia castaneae(Hübner)是为害荻芦的主要害虫,分布在湘、鄂、赣等省的芦苇产区。此虫在湖南沅江1年1代,幼虫的为害从5月中旬至11月。为了解该虫空  相似文献   

20.
<正>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我市早、中稻上的主要害虫,1975—83年我们对此虫进行了研究,整理出以当地一代若虫稳定期田间加权平均虫量为基数预测下一代(主害代)发生趋势的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主害代”候最高虫量出现期 据几年来的观察,我市于每年5月下旬初见长翅型成虫,约经30天左右,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繁殖一代,并出现第一代若虫羽化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