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生代(570—245万年)岩石中发现的牙齿状微体化石—牙形刺,直至最近还是个谜。1983年曾描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样本,在此之前,有过许多关于牙形动物的假设。最近的发现使我们对于牙形动物及其亲缘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牙形刺由磷酸钙(磷灰石)组成,类似于脊椎动物的骨骼,并且它是一种确定岩层时代的有效标准化石。许多牙形刺专家以往仅仅满足于溶解岩石样品,从中取得仅约1毫米长的牙形刺,用之确定地层时代。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3、4种不同类型的牙形刺发现,它们具两侧对称排列特性。这些牙形  相似文献   

2.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Ⅲ.金星蕨科1.毛蕨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产毛蕨属51种植物孢子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属孢子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由周壁形成表面纹饰。表面纹饰可分为3种类型:(1)周壁具流苏状的翅状纹饰,表面有突起或穿孔,有19种属于此类型;(2)鸡冠状纹饰,有11种属于此类型;(3)刺状纹饰,有10种属于此类型。另外有11种具有上述纹饰的混合纹饰,被认为是中间类型。孢子的形态特征可作为该属的分类学和孢粉学研究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问:为什么会夜间磨牙,如何防治?  答:睡眠中,咀嚼肌的无意识收缩可产生磨牙,这是一种无咀嚼目的的咀嚼运动,是口腔的一种异常功能,多见于幼儿。正常人在进食和讲话时也会有磨牙现象,因为进食时,牙与牙之间有一层食物作“垫子”,同时还有适量的唾液起滑润作用,使牙齿不易磨损。但是在夜间磨牙,口内既无食物,唾液的分泌也显著减少,牙齿间形成“干磨”,若经常出现,则牙冠部分的磨损可能会相当严重,牙釉质和牙本质的损坏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敏感症(俗称酸倒牙)。过度的咀嚼还可能导致牙周围的组织破坏,使牙松动移位,甚至引起牙龈萎缩或牙槽骨损…  相似文献   

4.
按照最优化觅食理论,动物在取食时需在能量获取与捕食风险之间权衡。本文通过室内行为实验,研究两种旧大陆果蝠棕果蝠和犬蝠对食物大小的选择规律与取食策略。按体积由小到大将苹果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4 种类型的食物块,通过红外相机观察果蝠对不同大小食块的取食情况,并就其对各类型食块的取食率、取食次数和停留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果蝠对Ⅱ型和Ⅲ型食块的取食率显著高于Ⅰ型和Ⅳ型;对Ⅰ型食块的取食次数显著高于Ⅱ型和Ⅳ型;对Ⅳ型食块的停留时间显著高于Ⅰ型和Ⅱ型。它们在摄取体积较小的食块时,以取走后进食为主要取食方式,但摄取大体积食块时则主要在原地进食。取食过程中,果蝠优先选择大小适于搬运的食块,是捕食风险与能量收益权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长形蛋科一新蛋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发现一新的恐龙蛋类型。依据蛋化石形态、大小和蛋壳柱状层生长纹呈波浪形等特征,将其归入长形蛋科(Elongatoolithidae)。这枚恐龙蛋的蛋壳外表面具网状纹饰,蛋壳锥体层与柱状层界线明显,二者厚度之比近1:2,气孔道细而直,这些特征区别于其他长形蛋科的成员,因此,建立一新的蛋属、蛋种:网纹副长形蛋(Paraelonga-toolithus reticulatus oogen.et oosp.nov.),代表晚白垩世早期长形蛋科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6.
于2010、2011和2012年5—7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喀斯特森林繁殖鸟类群落的集团结构进行了研究。对44种繁殖鸟类的取食方式、取食基层和取食高度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其结果如下:(1)鸟类群落可分为6个取食集团,分别为地面取食集团、下层取食集团、上层取食集团、多层取食集团、树干取食集团和空中出击集团;(2)与其他森林类型的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相比,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的鸟类群落以中、下层取食鸟类为主,多层取食集团次之。其原因可能是:弄岗喀斯特森林植被结构和鸟类食性特点形成了中下层取食的鸟类种数占优势的现象;鸟类以扩展各自生态位宽度方式来缓解竞争压力,从而形成了多层取食集团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江西武宁奥陶系宁国组上部黑色页岩中的牙形刺。共发现牙形刺11属15种,其中Eoplacognathus suecicus Bergstrom,Eoplacognathus foliaceus(Fahraeus)为世界性分布的牙形刺带化石,为宁国组上部黑色页岩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牙形刺的保存状态,笔者推论当时本区水底层为偏酸性还原环境,并认为牙形刺动物是浮游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水层中。  相似文献   

8.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产冷蕨属(Cystopteris Bernh.)8种植物的孢子进行详细的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1)冷蕨属孢子均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但不同种孢子在大小和周壁纹饰等方面均有差异。(2)依据周壁表面纹饰将冷蕨属植物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刺状纹饰(或以刺状纹饰为主),主要有冷蕨(Cystopteris fragilis)、西宁冷蕨(C.kansuana)、膜叶冷蕨(C.pellucida)、藏冷蕨(C.tibetica)、欧洲冷蕨(C.sudetica)和宝兴冷蕨(C.moupinensis);第二种类型是瘤状纹饰,主要有高山冷蕨(C.montana);第三种类型是颗粒状纹饰,主要有皱孢冷蕨(C.dickieana)。依据孢子纹饰的类型支持高山冷蕨作为独立类群,同时发现颗粒状纹饰是皱孢冷蕨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蹄盖蕨属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缨  王全喜  包文美 《植物研究》2001,21(3):T001-T005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我国产蹄盖蕨属44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属孢子形态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豆形。外壁表面光滑,由周壁形成表面纹装饰。根据周壁的结构和表面纹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周壁外层发达,形成粗大的脊状纹饰,有11种属此类型;二是周壁外层很薄或不完全发育,由周壁内层或中层形成表面纹饰,有33种属此类型纹饰。本文还就本属的孢子形态特征以及与本属的属下分类关系、本属与邻近属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发现的巨型长形蛋类可鉴定为西峡巨型长形蛋(Macroelongatoolithusxi xiaensis)和一新蛋属、新蛋种——桥下巨型纺锤蛋(Megafusoolithus qiaoxiaensis oogen.etoosp.nov.)。西峡巨型长形蛋此前仅发现于河南西峡盆地,其特征为个体巨大(35cm),蛋壳外表面具瘤点状纹饰,蛋壳锥体层与柱状层界线明显,呈波浪形,锥体层与柱状层厚度之比为1:5—1:2。已记述的产自天台的张氏巨型长形蛋(M.zhangi)和产自河南西峡盆地的西峡长圆柱蛋(Longiteresoolithus xixiaensis)均为西峡巨型长形蛋的同物异名。桥下巨型纺锤蛋的特征包括蛋壳中部外表面具有棱脊状纹饰,蛋壳锥体层与柱状层界线不明显,二者厚度之比近1:3,这些特征区别于巨型长形蛋属。目前已知巨型长形蛋科仅包含巨型长形蛋属和巨型纺锤蛋属,订正的科征为:蛋化石巨大,长径大于35cm;蛋长形,两端大致对称,长宽之比约为3:1;蛋化石在蛋窝中一般两枚为一组,呈单层圆环状排列,蛋窝直径近3m;蛋壳外表面具瘤点状或棱脊状纹饰,蛋壳由锥体层与柱状层组成。这些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蛋化石,因此它们代表了一个独立的蛋科:巨型长形蛋科(Macroelongatoolithidae)。  相似文献   

11.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伞形科山芹属(Ostericum Hoffm.)9种2变种(21居群)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山芹属植物叶片上表皮表面均较平滑,细胞轮廓清晰或不清晰,若细胞轮廓可见则为多边形与不规则形;初级蜡质纹饰为较密集的粗(细)条状,部分种类具有单层或双层脊状二级纹饰或有颗粒状或分枝状附属结构;下表皮亦有类似蜡质条状纹饰,均匀分布或集中在气孔周围或凹凸部位,气孔器形状多为椭圆形(偶见梭形),内外拱盖表面粗糙或光滑。上述研究表明,山芹属叶片微形态特征具有良好的种内稳定性和种间多样性,尤其是初级纹饰的宽度及排列密度、二级纹饰以及气孔器形状等特征,可为山芹属植物种间和种下的近缘类群亲缘关系与分类修订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师雄  杨鲁红  陈茜 《广西植物》2017,37(11):1455-1462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石韦属(Pyrrosia)19种植物的孢子纹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种石韦属孢子都为黄色,形态均为肾形,两侧对称,单裂缝,说明该属植物是一个自然类群。表面纹饰类型有3种,即瘤状、瘤状—疣状和瘤状—网脊状。孢子表面纹饰特征性状稳定,在种间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形态近似种的分类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石韦属属下分类系统的建立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3.
湘西北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早期牙形石古生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树刚 《古生物学报》1993,32(3):332-345
通过对牙形石器官的对称性、相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湘西北晚二叠世至三叠纪初牙形动物的生态分布.按器官所包括不同对称型分子的比例,牙形动物器官的对称性可分为4级,器官的对称性越高,动物运动能力越强.湘西北晚二叠世一三叠纪初地层可分为6种沉积相,即盆地相、盆缘-台坡相、开阔台地相、边缘浅滩相、局限台地相和泥坪相.具不同对称级器官的属种在6种沉积相中的差异分布,反映了牙形动物的3种生态类型:自由游泳型、浮游型和底栖型.牙形石地球化学组分的变化与当时环境演变相吻合.随水深增加,化石中的P含量升高,而Ca、s、sr的含量降低;Al、Fe和Ba在近岸浅水环境的牙形石中富集;而Mg的富集指示高盐环境.基于上述研究,划分了4个牙形石相,建立了一个组合横向替代的牙形动物生态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4.
利用扫描电镜对假瘤蕨属2系、5亚系22种植物的孢子纹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属孢子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表面纹饰具有6种类型:光滑、粗糙、颗粒、棒状、疣状和瘤状纹饰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研究表明,孢子纹饰特征可以用来区分该属中的近缘种,但不能用以界定假瘤蕨属的属下分类--系和亚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扫描电镜方法对北京地区鬼针草属植物7个种的果实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1)7种鬼针草属植物瘦果的果体形状、表面棱的数目、芒刺(冠毛)数目及其上倒刺数目和生长位置等特征可以作为鉴定各种的重要形态学依据。(2)根据果皮在扫描电镜下表面纹饰类型及表皮细胞形状等特征,可将7种鬼针草分为两类:一类果皮表面为典型的网纹纹饰,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细胞界限明显;另一类果皮表面为条状网纹或纵条纹纹饰,表皮细胞呈长圆形或长条形,细胞界限不明显。由于7个种的果皮表面纹饰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并与根据叶形、地理分布及分子等证据得出的系统亲缘关系结果基本相符,表明这一特征可能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成源 《化石》2007,(4):5-8
地质历史时期的化石是多种多样的,但各类化石的作用是不同的,这是公认的事实。各类化石生物演化速率不同,地层价值不同,应用价值也不同,然而不论从那一个方面看,牙形刺都堪称化石的精英。没有哪一个化石门类能在演化速率、地层划分、石油地质、生物进化意义等方面,可与牙形刺妣美。牙形刺是一类已经灭绝的牙形动物的骨骼,存在于寒武纪到三叠纪的海相地层中。牙形刺形体很小,一般只有1mm左右,最大也不过7mm。形态多变,颜色各异,在海相地层中广泛分布,在生产实践上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在生物演化上也占有极重要的位置。生物地层的主帅现代地层…  相似文献   

17.
介形类壳体表面纹饰及毛孔形态的研究,近十余年来,日趋深入、系统。世界不少学者进行过论述。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已被重视。本文仅以我国广大介形类工作者三十多年来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研究已发表的中国中、新生代海、陆相介形类化石数百种的部分模式标本及等模标本,对其中近千个个体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基于数千张扫描图片的分析,认为所研究的介形类,保存较好且能反映出表面纹饰的,大体可分为六种类型——A.网纹类型,B.斑疹类型,C.条脊类型,D.棘凸类型,  相似文献   

18.
7种獐牙菜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龙胆科(Gentianaceae)獐牙菜属(Swertia L.)7种植物(獐牙菜Swertia bimaculata(S.et z.)HK.f.Thoms.、水灵芝S.davidii Franch.、江浙獐牙菜S.hickinii Burkill.、贵州獐牙菜S.kouitchensisFranch.、大籽獐牙菜S.macrosperma C.B.Clarke.、翼梗獐牙菜S.nervosa Wall.、紫红獐牙菜S.punicea Hemsl.)的花粉形态作了比较观察,找出了它们的鉴别特征,阐明了獐牙菜属植物花粉的外壁外层表面纹饰的三种类型为条纹—网状、网状和瘤状雕纹。  相似文献   

19.
麻黄属(Ephedra)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明显不同于基于雌球果成熟苞片质地的传统分类,指出麻黄属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特征存在冲突。对麻黄属53种植物的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麻黄属的种子表面纹饰包括3种主要类型,即横向片层型(T型)、乳突型(P型)和扁平型(S型)。麻黄属的种子表面纹饰特征既与宏观形态特征不相关,也与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不相关,表明该属微形态特征、宏观形态特征和分子特征之间的更多冲突。在欧洲和东亚发现的与买麻藤类有关的几个大化石带有T型种子表面纹饰,暗示具有T型纹饰的麻黄类植物在早白垩纪就十分多样。  相似文献   

20.
利用扫描电镜对国产阴地蕨科(Botrychiaceae)3属12种植物孢子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孢子具三裂缝;极面观为钝三角形或近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超半圆形.极轴长20~34 μm,赤道轴长31~40 μm.由外壁形成孢子表面纹饰的轮廓;周壁薄,疏松地覆盖在外壁表面.孢子表面纹饰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疣块状纹饰(verrucate-rugulate):孢子远极面形成顶端扁平而大的疣块状纹饰,再由疣块连接成短的条状或拟网状;②疣状纹饰(verrucate):孢子表面具大小不等的疣状纹饰,相邻的疣愈合成短条状或不愈合;③脊状纹饰(lophate):孢子表面具脊状褶皱,并连接成网状.从孢子形态、纹饰类型和孢壁结构看3属属内差异明显,属间差异不明显,研究结果支持阴地蕨科具1属--阴地蕨属,其下可分3个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