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多效抗旱驱鼠剂对田间小麦促长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多效抗旱驱鼠剂浸种与拌种的田间试验,对小麦12个生长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RPA浓度是决定促长与增产效果的关键。药剂A的700倍水溶液浸种或30-50倍液拌种对苗期促长作用最好;与对照相比,除B的700倍水溶液浸种处理小麦种子,小麦产量比对照降低2.79%,其它处理均有增产作用,增产率为4.79%-98.67%。其中以药剂A的70倍水溶液拌种和C的600倍液浸种,增产效果最为显著,增产幅度达98.49%-98.67%;对11个影响产量因子的通径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是决定产量增长率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验证4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效果,筛选适宜的剂量及调查其对作物的安全性,对该药剂进行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每667 m 2制剂用量8~16 g;第1次施用后10 d防效达59.76%~71.87%,第2次药后10 d防效达69.64%~85.86%;最佳施药时间是水稻破口期,推荐最佳用药量为每667 m 2制剂用量16 g,施用方法推荐手动常规喷雾.  相似文献   

3.
麦秆蝇是春小麦的主要害虫,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根据1958年在坝上的调查,小麦被害株率平均达30%以上;产量损失约三成左右,因此掌握麦秆蝇的发生规律,及时进行防治是保证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的重要措施。目前对麦秆蝇发生消长的观察记载资料不多,需加以研究,现仅根据几年来的初步观察,提出几点预测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4.
水稻种衣剂对秧苗生理生化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两优5814’水稻种子为试验材料,用2.5%吡·咪、3%恶·咪、锐胜和适乐时分别包衣种子,测定水稻幼苗抗氧化酶活性、MDA含量、GSH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探讨种衣剂对幼苗的胁迫机理,为种衣剂的安全高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种衣剂能提高水稻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播种后14d,2.5%吡·咪和锐胜处理组叶片的SOD活性上升,3%恶·咪处理组叶片的POD活性上升;播种后22d,2.5%吡·咪和3%恶·咪处理组叶片的CAT活性上升;播种后26d,锐胜和适乐时处理组叶片的CAT活性上升;2.5%吡·咪和3%恶·咪显著提高了播种后22d叶片的MDA含量。4种种衣剂均能提升幼苗叶片GSH含量,并以3%恶·咪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2)4种种衣剂均能降低叶绿素含量,但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叶片内叶绿素含量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3)4种种衣剂对水稻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φPo无显著影响,吸光性能指数PIABS值也未呈下降趋势,比活性参数ABS/CSM值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出现下降趋势,其中以3%恶·咪处理组下降最为明显;同时,3%恶·咪处理组叶片的热耗散DIo/CSM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研究认为,各种衣剂对水稻幼苗生长造成了一定的胁迫,但水稻自身防御体系能有效缓解农药胁迫作用,种衣剂的使用处于安全水平,但3%恶·咪的胁迫较严重,使用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5.
磁化弧光等离子体对小麦种子刺激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磁化弧光等离子体用于提高种子活力的技术已经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实验通过不同剂量的等离子体处理小麦种子后进行盆栽实验,结果表明小麦增产幅度为10.51%-19.73%,产量因素构成中的作用顺序为:穗长〉分蘖数〉千粒重,最佳处理剂量为2.0 A.另外,从生理角度进行机理研究,经2.0 A的磁化弧光等离子体处理种子后电导率提高18.28%,小麦呼吸速率较对照提高了23.32%-35.59%;根系活力比对照增加40.7%;ATP含量在真叶和根系中分别增加65.15%和57.60%.  相似文献   

6.
一、发生及为害情况 麦秆蝇在内蒙西部各产麦地区,近年来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但以往为害,只是在小麦成熟期发现受害的白穗,从未有如1955年情况严重,有许多小麦,因生长衰退,根本就没有抽出穗来。据观察麦秆蝇对寄主的选择性很强,同  相似文献   

7.
饥饿胁迫对褐纹金针虫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褐纹金针虫Melanotus caudex发生为害日趋严重。本研究分析饥饿环境条件下褐纹金针虫的生理特征变化,以期揭示其饥饿胁迫下的生理和生态适应对策。【方法】以2-3龄幼虫为试验的起始对象,以喂食小麦(中旱101)苗的褐纹金针虫为对照,在土壤和蛭石两种饲养环境条件下测定不同饥饿时期金针虫的存活率、活动性、蜕皮次数、体重、含水量及呼吸率的变化。【结果】饥饿胁迫下褐纹金针虫存活率、蜕皮次数与喂食(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饥饿120 d的情况下仍有90%以上的存活率,蜕皮次数10次左右,试虫在触碰时全部具有活动性。土壤和蛭石环境饥饿胁迫下褐纹金针虫的鲜重、干重分别呈下降趋势,与喂食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处理120 d时,土壤和蛭石环境饥饿褐纹金针虫的含水量分别达到72.52%和72.22%,相应对照组的含水量分别为49.01%和51.37%,饥饿组含水量较喂食对照组显著升高。随饥饿处理时间的延长褐纹金针虫呼吸率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土壤和蛭石环境饥饿胁迫下褐纹金针虫的CO2释放率分别下降了62.11%和60.46%。【结论】褐纹金针虫具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在饥饿胁迫下可通过降低呼吸代谢的生理对策维持其生长发育(正常蜕皮)。  相似文献   

8.
以藁城为例,采用淘土、扫网、挂黄板等方法对太行山前平原麦田昆虫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超高产麦田昆虫种类相对较少,总计22种,隶属于6目14科。害虫主要有2类,吸浆虫类和麦蚜类。小麦吸浆虫以麦红吸浆虫为主。天敌昆虫常见有蚜茧蜂、食蚜蝇、草蛉和瓢虫4类。采用氧乐果、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4种常用药剂对麦红吸浆虫成虫进行了田间药效实验,结果表明上述4种药剂对麦红吸浆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均在80%以上。其虫口减退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氧乐果、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建议根据麦红吸浆虫的发生情况,选择中低毒药剂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25%吡蚜酮SC、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25%噻虫嗪WG、14%氯虫·高氯氟ZC、15%高氯·毒死蜱EC、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和40%毒死蜱EC 7种杀虫剂对小麦吸浆虫和蚜虫的防治效果,为科学、合理用药防治小麦害虫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喷雾法和剥穗调查法,研究它们对小麦吸浆虫成虫和麦蚜的防效,及防后对小麦吸浆虫幼虫危害损失的影响。【结果】参试药剂药后1 d对小麦吸浆虫成虫防效均高于90%,药后3~5 d防效为84.81%~93.93%,防后挽回损失76%以上;对麦蚜药后1、3、5 d防效分别高于75%、80%和85%。在供试的7种药剂中,15%高氯·毒死蜱EC药后3~5 d对两种害虫防效、挽回吸浆虫危害均超过90%,应用效果最好;其次为25%噻虫嗪WG和40%毒死蜱EC,药后3~5 d对吸浆虫防效高于90%、对麦蚜防效分别高于86%和90%,挽回吸浆虫危害损失88%以上。【结论】供试药剂对小麦吸浆虫和麦蚜防效存在显著差异,15%高氯·毒死蜱EC对两种害虫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2006年5月从广西武鸣县城5km的地下龙潭中发现了原花鳅属的一个新种.该新种被命名为多鳞原花鳅(Protocobitis polylepis),与该属唯一已知种无眼原花鳅(Protocobitis typhlops)的豁别特征如下:1) 体背和体侧具淡的色素vs.色素完全退化;2) 除头和腹部外身体其余部分被稀疏鳞片vs.稀疏鳞片仪见于体侧中线;头长为体长24.1%-24.8% vs.19.8%-22.1%;体高为体长16.2%-16.3% vs.11.5%-13.0%:内侧吻须长为头长19.8%-21.O% vs.9.4%-11.8%;外侧吻须长为头长28.6%-30.2% vs.1513%-21.8%;颌须长为头长44.6%-46.0% vs.22.4%-31.8%.  相似文献   

11.
麦秆蝇是小麦主要害虫之一,陕西关中地区每年发生4代。成虫盛发期在4月中下旬,5月下旬至6月中旬,7月中下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以幼虫在麦苗幼茎内越冬。寄主以小麦为主,大麦为次。每年秋苗期和春季拔节至孕穗期两次为害小麦。麦收后以落粒自生麦苗为夏季寄主。成虫羽化在早晨6—8时盛;羽化后取食补充性营养;苗期产卵在芽鞘上、拔节后在顶端第2、3叶基为多。幼由在苗期和拔节期入侵率高,孕穗期为次,抽穗以后不能入侵,在不同生育期植株上,入侵后表现害状不同。麦秆蝇的为害程度与栽培条件关系密切:早播小麦秋苗期受害重,晚播小麦在春季受害重;合理灌水、密植受害轻:施肥充足、土壤肥沃、生长良好的小麦受害轻。成虫发生期是药剂防治的良好时期。γ666粉剂、烟剂、液剂杀成虫均良好,E605既能杀成虫又具一定的杀卵能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田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不同还田量以及玉米秸秆还田与生防放线菌S024同时施用对麦田土壤微生物、小麦纹枯病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增加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秸秆还田同时施用生防菌,拔节期土壤放线菌数量与不还田(对照)相比,平均增加50%,土壤中小麦纹枯病菌的数量与对照相比减少了20%。秸秆还田处理在拔节期对小麦纹枯病有较好的防病效果,其中生防菌+秸秆加倍还田(9000kg.hm-2)处理的防病效果最好,病情指数减退率达57.4%。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有一定增产作用,其中生防菌+秸秆加倍还田处理增产幅度最大,增产23.1%。  相似文献   

13.
覆膜对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平膜穴播和垄膜沟播等覆膜方式对晋南旱地麦田土壤水分、氮素平衡及产量的影响,以期在当地确立一套适宜的科学覆膜方式,为晋南旱塬地区乃至我国旱作小麦的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垄膜沟播和平膜穴播处理的冬小麦增产效果显著,且以平膜穴播处理的效果最优,较测控施肥处理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22.71%和25.45%。经过冬小麦一个生育期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两种覆膜处理的耗水量较不覆膜处理有较大的提高,而其水分利用率略低于不覆膜处理,但差异不显著。两种覆膜处理也能提高麦田的降水生产效率和休闲效率,较不覆膜处理分别提高9.46%—30.16%和9.95%—39.22%。覆膜有利于氮的矿化,并能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最终有利于小麦增产。  相似文献   

14.
通过芸豆拌种药剂筛选试验看出:在防治根腐病方面,参试药剂防效不够理想。防效最好的ND药剂(八一农大种衣剂)也只有56.5%。苦宁、菌克毒克,防效均低于30%以下。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化肥减量配施不同有机肥对小麦和燕麦镉吸收变化特征。试验在化肥施用减量20%基础上,设厩肥30000 kg/hm2(AM)、生物有机肥600 kg/hm2(BF)、厩肥30000 kg/hm2+生物有机肥600 kg/hm2(AM+BF)及化肥正常施用量(CK)4个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有机肥对作物镉积累、分配、转运影响。结果显示,有机肥配施可降低作物各器官镉吸收,与CK相比,小麦籽粒镉含量降低15.79%-36.84%,籽粒富集系数降低8.02%-24.55%,根、茎、叶、穗向籽粒的转运系数降低5.79%-56.28%;与CK相比,燕麦籽粒镉含量降低11.76%-47.06%%;处理BF、AM+BF籽粒富集系数降低38.46%、30.77%%;根、茎、叶、穗向籽粒的转运系数降低16.2%-32.77%;并且灌浆后燕麦籽粒镉含量上升伴随着茎镉含量下降。有机肥配施处理下两种作物生物量增加6.78%-11.00%;燕麦抽穗后各器官镉向籽粒的转移量、转移率、贡献率均以茎为最高。上述结果表明,配施有机肥可降低作物籽粒镉含量、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可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且对燕麦籽粒降镉效果优于小麦,研究发现作物抽穗后镉从茎向籽粒转运是籽粒镉积累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宽幅精播条件下小麦高产高效的适宜基本苗密度,于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在山东兖州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4种基本苗密度处理:90×104株·hm-2(D1)、180×104株·hm-2(D2)、270×104株·hm-2(山东高产田常用基本苗密度,D3)、360×104株·hm-2(D4),研究基本苗密度对小麦光合特性、衰老特性以及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D1、D4处理相比,D2处理显著改善了灌浆期间小麦旗叶光合特性,提高了旗叶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了旗叶和根系丙二醛(MDA)含量,延缓了旗叶和根系衰老;与D1、D3、D4处理相比,D2处理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小麦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与D1、D3、D4处理相比,D2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1.8%、2.5%、6.4%和22.7%、5.7%、17.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2%、8.8%、14.2%和21.1%、6.2%、21.5%。综上,基本苗密度为180×104 株·hm-2的D2处理通过提高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改善小麦根系形态,延缓了植株衰老,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山东宽幅播种高产麦田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17.
外源钙离子对小麦幼苗氮素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志强  王春丽  林同保 《生态学报》2008,28(8):3662-3667
以普通小麦豫麦3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Ca2 对小麦幼苗氮素代谢的影响.在小麦第一片叶完全展开后,开始外源Ca2 处理,设0 (对照)、2、4 mmol · L-1 和8 mmol · L-1 4个Ca2 浓度梯度.处理5d后,测定氮同化酶活性、氮同化量及其它相关代谢物含量.结果表明,小麦幼苗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在2 mmol · L-1 Ca2 处理下活性比对照有显著增加,4 mmol · L-1 Ca2 处理的NR活性增加明显,但GS活性增加不显著;8 mmol · L-1 Ca2 处理下NR和GS活性比对照均明显降低.谷氨酸脱氢酶(NADH-GDH)活性在2 mmol · L-1 Ca2 处理下活性增加不明显,而在4、8 mmol · L-1 Ca2 处理下活性显著增加.小麦幼苗氮同化量以4 mmol · L-1处理最大,2 mmol · L-1处理与4 mmol · L-1之间差异不显著;Ca2 浓度为8 mmol · L-1时,氮素同化量明显降低.结果揭示了小麦幼苗不同氮同化途径对Ca2 的响应不同,GS途径比GDH途径对小麦氮素同化量的增加作用更大;4 mmol · L-1对小麦幼苗的氮素利用可能是最有效的Ca2 浓度.  相似文献   

18.
外源NO提高小麦幼苗抗旱性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豫麦49'为材料,采用50μmol·L-1SNP(NO供体)处理自然干旱和PEG模拟干旱下的小麦幼苗,分析外源NO对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相对含水量、光合速率、细胞膜透性以及茎叶中关键性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自然干旱10 d后,对照组幼苗几乎全部枯死,而50μmol·L-1SNP处理幼苗并未发生枯死,其幼苗在旱后复水2 d后能完全恢复正常生长;在25%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下,50μmol·L-1SNP处理也能明显改善受胁迫小麦幼苗长势.50μmol·L-1SNP处理使模拟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显著提高15.98%,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分别显著提高47.11%和42.86%,而胞间CO2浓度(GI)显著降低了8.19%;也使小麦组织浸出液电导率显著降低30%,茎叶的K 含量显著增加24.55%(P<0.01).研究发现,外源NO既可通过降低小麦幼苗叶片蒸腾来维持较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缓解因干旱缺水对植株的伤害;又可增加K 在茎叶中积累,减轻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细胞膜伤害,维持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较高的光合速率,以确保植株正常生长和有机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19.
苦苣菜提取液对亚硝基及·OH清除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苦苣菜水提液对亚硝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以及影响清除亚硝基的因素.结果表明:浸提液对NO2-和由Fenton反应产生的·OH均有很强的清除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在一定条件下,提取液对亚硝基和·OH的最大清除率分别可达75 68%和100%.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缘麦秆蝇Meromyza saltorix(L.)在黄河流域的晋南冬小麦地区发生历史很久,解放前没有记载。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于1955年进行调查与研究,历时三年,摸到了一些规律佳,找到了一些防治方法,通过生产实践应用证明,用改进和提高耕作栽培技术,是消灭缘麦秆蝇的好途径。害虫学名是请谢蕴贞先生鉴定,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