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本文用自行研制的883L型增菌培养基对51例次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作L型培养,结果检出L型细菌27例,占52.9%,经返祖和药物敏感性测定,证明本组L型细菌特性与其他来源的L型细菌基本相符,提示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理机制可能与细菌L型的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2.
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本地区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状况.方法:对131例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1例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6.3%,从113例阳性标本中共分离培养出14种117株细菌,其中以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常见(45.2%),其构成比显著高于其他病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前列腺液分离菌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生素耐药,而对万古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呋喃唑酮、多粘菌素B等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是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原菌,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内的微生物种类。方法慢性前列腺炎81例,其中Ⅱ型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11例,Ⅲ型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70例。前列腺液取材行细菌培养、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培养、沙眼衣原体(CT)检测,并行淋病奈瑟菌(NG)、结核分枝杆菌(TB)、UU、CT、HPV、HSV-2、CMV的PCR检测,以及细菌16SDNA检测。结果Ⅱ型前列腺炎的病原谱涵盖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还有CT、CMV、HSV-2和HPV。Ⅲ型前列腺炎中解脲支原体阳性率为37.0%(30/81),沙眼衣原体阳性率为13.6%(11/81)。前列腺液病毒感染率分别为HPV8.6%(7/81),HSV-211.1%(9/81),CMV18.5%(15/81)。研究组前列腺液细菌16SDNA阳性率为66.7%,其中Ⅱ型前列腺炎为100%,Ⅲ型前列腺炎为61.4%。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内微生物种类繁多,其中许多微生物可能是Ⅲ型前列腺炎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慢性前列腺炎与细菌L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前列腺炎与细菌L型感染的关系,探索慢性前列腺炎延不愈,反复发作的机制,提供临床用药的参考。方法:对108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进行普通培养和细菌L型的同步培养,并对检出的L型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普通培养检出细菌28株,阳性率为26.3%,L型细菌检出20株,阳性率为19.1%,总阳性率为45.4%,阳性率显著提高(P<0.01);检出的L型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呈高度耐药性,其他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其敏感性与原菌相似或升高。结论:细菌L型的感染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L型细菌具有特有的抗生素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多功能前列腺治疗仪联合三腔双囊导管药物灌注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多功能前列腺治疗仪联合三腔双囊导管药物灌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70例,采用单纯双囊导管药物灌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70例,单纯静脉药物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70作为对照.治疗结束后分别对病人前列腺按摩液中卵磷脂小体密度,白细胞数量以及分段尿培养的菌落数进行比较.治疗后随访6~12个月.结果: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单纯灌注组总有效率78.57%,单纯静脉组总有效率47.14%.结论:多功能前列腺治疗仪联合三腔双囊导管药物灌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白细胞(WBC)数量与前列腺液尿酸(UA)、锌(Zn)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28例,健康对照组52例。分别进行EPS中白细胞(WBC)数量、尿酸(UA)和锌(Zn)含量测定。结果: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UA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Zn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前列腺液中WBC数量与U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Z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2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治疗前后EPS中的UA和Zn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EPS中的尿酸(U A)、锌(Zn)含量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与评估疗效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Ⅱ型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结石、前列腺液白细胞数及临床症状相关性.方法:我院门诊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327例Ⅱ型前列腺炎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经腹前列腺彩超和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评分(CPSI),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Ⅱ型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结石直径和前列腺液中白细胞计数两者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结石直径和NIH-CPSI评分、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和NIH-CPSI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根据前列腺结石直径将患者进行分组,不同组别的患者的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不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CPS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Ⅱ型前列腺炎患者就诊时前列腺结石、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和前列腺炎患者临床症状无明细相关性,因此Ⅱ型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结石情况和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一样不能作为独立因素评估前列腺炎的临床症状的严重性并用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抗生素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检测以口服、肌肉注射射或静脉注射给药治疗前后慢性前列患者前列腺液内微生物的性质与数量,抗菌药物活性及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判断抗菌药物对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组织的透过性,探讨常规途径与方法给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85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内都可检出细菌、支原体、真菌或衣原体,其中以革兰阳性细菌最多见。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菌药物,不论以口服、肌肉注射或是静脉注射给药治疗后,前  相似文献   

9.
痤疮丙酸杆菌与慢性前列腺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告343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厌氧菌培养,结果105例培养阳性,总检出率30.6%。其中单纯厌氧菌和单纯需氧菌检出率,分别占阳性标本的13.3%和16.2%,混合阳性占71.4%。厌氧菌检出为丙酸杆菌,需氧菌检出与国内李宗晋一致。本文还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混合细菌感染和药物敏感试验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对其合并早泄的影响。方法:选择372例前列腺炎继发早泄的患者进行单纯针对前列腺炎的治疗,评价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包括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前列腺液常规等)及早泄的治疗效果(包括患者性生活满意度评分、配偶性生活满意度评分及阴道内射精潜伏期等)。结果:慢性前列腺炎经综合治疗后,患者的NIH-CPSI评分及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前列腺炎治愈或好转后,大多数患者的早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患者性生活满意度、配偶性生活满意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阴道内射精潜伏期亦较治疗前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继可使大部分患者并发的早泄明显改善,而对少数前列腺炎好转后早泄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可联合应用SSRIs等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广东湛江地区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湛江市两间最大三甲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间共308例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进行细菌学和药敏试验。运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细菌,采用K-B法测定药物敏感性。结果:308例前列腺液标本中,共17例(17/308,5.52%)分离出致病菌。这些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共13株(13/17,76.47%),其中溶血葡萄球菌检测出6株(6/13,46.15%),全部是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4例(4/17,23.53%),包括大肠埃希菌2株(其中一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粘膜炎莫拉氏菌1株,肺炎克雷伯菌亚种1株。结论:绝大多数前列腺炎患者属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症,无需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致病菌感染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对前列腺炎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是临床合理用药、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前列腺炎疼痛模型中L5-S2脊段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变化.方法:通过前列腺完全弗氏佐剂注射制作大鼠慢性前列腺炎疼痛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时间为0、4、12、24d,用热辐射痛阈测定法和前列腺病理进行疼痛模型鉴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L5-S2脊段后角中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慢性前列腺炎疼痛大鼠模型,并观察到L5-S2脊髓背角中存在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结论:慢性前列腺炎疼痛可以引起L5-S2脊髓中枢小胶质细胞活化,小胶质细胞异常活化可引起神经炎性疼痛,有可能与慢性前列腺炎疼痛的持续和泛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PSA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PSA与其主要临床指标间的关系;及血清PSA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程度的评估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4月至2010年2月门诊304例已确诊的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病例,并抽血测其PSA值,经腹B超测前列腺三径,直肠指检(DRE)取EPS作常规镜检和细菌培养.结果:①304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PSA值平均为1.49±1.26ng/ml,PSA>4.0ng/ml者20例,年龄均在45岁以上;前列腺体积平均17.1±7.4ml,PSAD平均0.081±0.052ng/ml.cc-1.②PSA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PSAD有正相关性,与病程、EPS WBC计数、脓球数、卵磷脂小体无明显直线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前列腺体积均进入方程,前列腺体积对PSA的决定系数R2=0.213;年龄和前列腺体积对PSA的总的决定系数R2=0.277;前列腺体积和年龄标准化系数β分别为0.336和0.282.结论:年龄和前列腺体积都是影响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PSA水平的高危因素,而炎症本身仍是影响其血清PSA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联合特拉唑嗪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8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特拉唑嗪(2mg,每晚1次)+白芍总苷(0.6g,每天3次)和特拉唑嗪(2mg,每晚1次)治疗,12周后观察临床总体疗效、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及前列腺液常规.结果:观察组和时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NIH-CPSI评分及前列腺液WBC计数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白芍总苷联合特拉唑嗪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较单用特拉唑嗪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L型细菌的诱导、培养、返祖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研究,并用自制的L型细菌培养基(883培养基)在66份血、尿标本及51例前列腺液标本中培养出L型细菌分别为29.4%,30.7%及52.9%,与Kagan氏、857、863培养基对比效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6.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病原学必药敏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0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以无菌手续取得前列腺液进行需氧菌及厌氧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证明慢性前列腺炎为混合感染,其中,需氧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120株占40%),其次是棒状杆菌(52株占17.33%)。厌氧培养主要是痤疮丙酸杆菌(88株占29.33%)。消化链球菌(70侏占23.33%),表皮葡萄球菌(55株占18.33%)。因而兼性厌氧菌是该病主要的病原菌。药敏试验证明:使用时间长、频繁的抗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证实依诺沙星对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作建立了细菌性前列腺炎动物模型,并用依诺沙星栓腊门直肠给药和用依诺沙星粉喂饲给药分别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动物的尿液、前列腺液化验检查,同时观察研究了前列腺组织的形态和酶组织化学反应。结果表明:依诺沙星栓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中药熏蒸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疗效和前列腺液中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8月我院接收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评价并比较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以及前列腺液IL-17、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P0.05)。治疗后,两组NIH-CPSI评分中的排尿症状、疼痛或不适、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总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NIH-CPSI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Qmax、Qave明显上升,且观察组Qmax、Qave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前列腺液IL-17、TNF-α水平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L-17、TNF-α水平明显更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其能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和尿流率,降低患者前列腺液中IL-17、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慢性前列腺炎与假丝酵母菌感染的相关性及假丝酵母菌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常规沙堡平板分离36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标本中的假丝酵母菌,疑似菌落用ATB Expression鉴定仪进行鉴定。采用ATB-Fungus真菌药敏板,对假丝酵母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1.7%前列腺液标本(42/360)似丝酵母菌阳性,其中自假丝酵母菌23例(54.7%),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3例(30.9%),其它6例(14.3%)。假丝酵母菌菌株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敏感率均为100%,其次为酮康唑,敏感率为97.0%;对5-氟胞嘧啶耐药性最强,其耐药率为56.5%。结论 白假丝酵母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是慢性前列腺炎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优势菌种,假丝酵母菌株最敏感的药物是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普适泰治疗慢性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对前列腺液干扰素-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接诊的120例慢性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普适泰片治疗,均连续治疗连续用药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WBC)、卵磷脂小体(HP)、IFN-γ、TGF-β_1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CPSI评分中疼痛和不适、排尿症状、症状严重程度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05±0.69)vs(6.33±0.74)分,(1.56±0.43)vs(2.70±0.55)分,(6.31±1.50)vs(7.92±1.64)分,(12.92±2.44)vs(16.95±2.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列腺液WBC、IFN-γ、TGF-β_1明显低于对照组[(8.52±1.70)vs(10.04±1.58)个/HP,(8.06±1.32)vs(9.72±1.61)ng/L,(27.34±3.06)vs(42.57±3.89)ng/L],HP明显比对照组高[(81.06±5.75)vs(70.22±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恶心呕吐、乏力、心悸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普适泰治疗治疗慢性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症状恢复,降低前列腺液IFN-γ、TGF-β_1的表达,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