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CEA,CA15-3及TPA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8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保乳手术组和改良手术组,每组34例。保乳手术组患者采用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改良手术组患者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以及血清CEA,CA15-3及TP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改良手术组总有效率及5年生存率均优于保乳手术组(P0.05);保乳手术组并发症、局部复发率、肿瘤远处转移率均低于改良手术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EA、CA15-3、TPA水平均降低,且改良手术组低于保乳手术组(P0.05)。结论: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均能有效治疗早期乳腺癌,但保乳手术效果优于改良根治术,不仅能够降低患者血清CEA,CA15-3及TPA水平,而且并发症及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金龙 《蛇志》2016,(4):426-427
目的探讨Ⅰ、Ⅱ期乳腺癌行保乳术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Ⅰ、Ⅱ期乳腺癌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改良根治术治疗,治疗组实施保乳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结果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组术后乳房美容效果优良率达94.2%,对照组为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灶局部复发和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癌患者接受保乳术治疗具有显著疗效,病灶局部复发与转移发生率小,而且患者乳房外形良好,达到美学标准,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乳腺癌保乳手术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生存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乳腺外科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9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保乳手术患者24例(保乳组),行根治手术患者68例(根治组),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个性化综合治疗巩固疗效,对比观察两组疗效及预后状况;通过乳腺癌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2年的生存质量;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乳房美容效果。结果:保乳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以及引流时间均明显较根治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结清扫数则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上肢水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保乳组切缘皮瓣缺血发生率低于根治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复发率以及远处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保乳组患者术后1、2年生理状况、情感状况、社会状况、功能状况、其他因素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均显著高于根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乳组术后乳房美容效果的优良率显著高于根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根治术,保乳手术不仅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患者预后状况与根治术相当,同时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术后乳房美容效果较好,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下乳腺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80例,两组都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照组采用Halsted-Meyer纵切口,治疗组采用Stewart横切口。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的情况以及生存质量的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皮瓣下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淋巴水肿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躯体、心理、社会支持、精神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的局部复发率与远处转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横切口下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方式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患者自主意愿、身体条件、经济状况,将8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A组(23例)和B组(5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EC(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新辅助化疗,在此基础上A组接受保乳术,B组接受改良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乳房美容效果、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结果:A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HAMA、HRSD评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乳房美容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QLQ-BR23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2年生存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乳术联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乳房美观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治疗早期乳腺癌的最佳手术方案。方法:选择早期乳腺癌患者138例,根据自愿的原则,分为保乳组(BCS)和根治组(MRS),保乳组采取保乳手术方案,根治组采用改良根治手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美容效果满意率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美容效果满意率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术后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复发或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时,应首选保乳手术方式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生活质量,并对其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于我院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197例,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采用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统计患者基本治疗情况,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中,共发放197份问卷调查,回收195份,回收率为98.98%(195/197)。其中195例患者中有73例发生复发转移(复发转移组),122例未发生复发转移(未复发转移组)。195例乳腺癌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社会/家庭状况、生理状况、功能状况、情感状况、附加关注条目、总体生活质量等项目评分呈递增趋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为浸润性非特殊性癌、肿瘤大小≥2 cm、临床分期为Ⅲ期、激素受体为ER及PR均阴性均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采用放化疗、联合化疗方案、内分泌治疗以及p53蛋白阳性表达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生活质量呈动态变化,其术后复发转移影响因素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激素受体、化疗方案、p53蛋白、内分泌治疗及放化疗。  相似文献   

8.
赵怡  章骏  杨志刚  曹伟  周咸亮 《生物磁学》2011,(10):1917-1920
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治疗早期乳腺癌的最佳手术方案。方法:选择早期乳腺癌患者138例,根据自愿的原则,分为保乳组(Bcs)和根治组(MRS),保乳组采取保乳手术方案,根治组采用改良根治手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美容效果满意率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美容效果满意率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术后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复发或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时,应首选保乳手术方式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疗效的差别。方法:随机将86例结肠癌患者分为两组,各43例。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传统开腹组采用开腹结肠癌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与传统开腹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开腹组、住院时间短于传统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排气时间短于传统开腹组(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等特点,可达到传统开腹手术的效果,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18,(4)
目的分析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与根治手术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实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研究组采用保乳手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各项指标、生存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附件关注、生理状况、功能状况、社会/家庭状况及情感状况等生存质量评分方面比较,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治疗期间,保乳手术与根治手术均未见明显并发症,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生存质量方面,保乳手术均优于根治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骨桥蛋白(OPN)、趋化因子配体8(CXCL8)、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转移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384例按照术后有无复发转移分为未复发转移组(n=345)和复发转移组(n=39),对比复发转移组、未复发转移组CA125、OPN、CXCL8、NLR,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判断CA125、OPN、CXCL8、NLR检测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转移风险的评估价值。结果:复发转移组的CA125、OPN、CXCL8、NLR高于未复发转移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与肿瘤最大直径、临床分期、术前新辅助化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细胞增殖标志抗原(ki-67)、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术后放疗、术后内分泌治疗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PN偏高、CXCL8偏高、NLR偏高、肿瘤最大直径≥2 cm、淋巴结转移阳性、ER/PR双阴性、临床分期为III期、术前未接受新辅助化疗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CA125、OPN、CXCL8、NLR联合检测评估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5均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与OPN、CXCL8、NLR、肿瘤最大直径、淋巴结转移、ER/PR、临床分期、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均存在一定联系,临床需据此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加以防范。且术前CA125、OPN、CXCL8、NLR联合检测辅助评估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联合癌胚抗原(CEA)、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乳腺超声造影检查获得超声造影特征图像及超声造影定量参数,检测血清CEA水平和NLR,统计术后复发转移的发生情况。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造影定量参数联合CEA、NLR预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结果:两组术前超声造影特征比较,复发转移组增强强度略高,大部分为高增强或整体增强,造影剂分布尚均匀。18例术后发生复发转移(复发转移组),复发转移组峰值强度(PI)大于未复发转移组,血清CEA水平和NLR高于未复发转移组,达峰时间(TTP)小于未复发转移组(P<0.05)。PI、TTP、CEA、NLR预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93、0.764、0.763、0.781,联合PI、TTP、CEA和NLR预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AUC为0.909,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患者超声造影参数PI增大、TTP降低,血清CEA和NLR增高,联合检测TTP、PI、CEA和NLR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及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环加氧酶-2(COX-2)、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sTNFR-P55)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9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5年,其中2例失访,107例完成随访。根据5年内患者复发转移情况将其分为复发转移组(n=31)和未复发转移组(n=76)。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术前血清CA12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术前血清COX-2、sTNFR-P55。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CA125、COX-2、sTNFR-P55对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复发转移组肿瘤直径>5 cm、浸润性非特殊癌、脉管癌栓、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阴性、无内分泌治疗构成比、TNM分期IIIA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数量4~9个构成比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5)。复发转移组血清CA125、COX-2、sTNFR-P55水平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 cm、浸润性非特殊癌、TNM分期IIIA期、脉管癌栓、腋窝淋巴结转移数量4~9个、CA125升高、COX-2升高、sTNFR-P55升高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5年内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18、1.213、1.223、1.137、1.257、1.241、1.313、1.351,P<0.05)。血清CA125、COX-2、sTNFR-P55均可有效预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3、0.749、0.761,三指标联合预测术后复发转移的AUC为0.91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4、0.83。结论:肿瘤直径、浸润性非特殊癌、TNM分期、脉管癌栓、腋窝淋巴结转移数量以及术前血清CA125、COX-2、sTNFR-P55异常升高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5年内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术前血清CA125、COX-2、sTNFR-P55联合检测可预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改良乳腺癌根治术联合表柔比星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对血清抵抗素、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确诊为乳腺癌的60例患者资料,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阿霉素、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治疗,观察组接受表;柔比星与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3年生存率、血清抵抗素、脂联素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93.33%)高于对照组患者(60.00%):(P<0.05);观察组心脏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13.33%,73.33%)低于对照组患者(30.00%,86.67%)(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年生存率(76.67%)高于对照组患者(63.3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抵抗素及脂联素水平均有好转(P<0.05),观察组血清抵抗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脂联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乳腺癌根治术联合表柔比星治疗乳腺癌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血清抵抗素水平、脂联素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与开腹根治术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直肠癌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腹腔镜切除术)和对照组(开腹根治术)各4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临床效果及1年、3年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保肛率、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均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标本长度及远切端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1年和3年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采取腹腔镜切除术与开腹根治术有同样的远期治疗效果,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情况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乳腺增生伴癌症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就诊乳腺增生伴癌症女性患者68例,均为已婚已育女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给予乳房切除术治疗,对照组33例给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美容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达88.57%,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P<0.05);观察组美容效果良好率为74.29%显著高于对照组(30.30%)(P<0.01);观察组局部复发率、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切除术治疗乳腺增生伴癌症不但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疗效显著、预后好,而且能满足形体要求又能保留其乳腺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SP)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清疼痛介质、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麻醉,研究组患者在常规麻醉基础上接受超声引导下SP阻滞。观察两组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对比两组患者疼痛介质、血流动力学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记录两组围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开始后10 min、术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 CD8+低于对照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神经肽Y(NPY)、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SP阻滞可加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血清疼痛介质,减轻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