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利用多目刺网于2017年9—11月在江苏典型水域长江南京段、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及淮河江苏段采集湖鲚样品。通过胃含物鉴定以及测定摄食率、平均饱满指数、食物选择指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不同水域湖鲚的食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水域湖鲚皆为浮游动物食性,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偶尔出现轮虫和小型鱼虾;在摄食强度、食物选择性不同水域湖鲚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在食物组成上差异明显;洪泽湖湖鲚食物种类最多,高邮湖次之,长江最少;长江、洪泽湖、骆马湖水域湖鲚食物中,桡足类占优势,高邮湖中枝角类占优势;桡足类中,长江、高邮湖、洪泽湖水域湖鲚食物中以剑水蚤为主要优势种(数量百分比为29.2%~70.1%),骆马湖则以刺剑水蚤为主要优势种(数量百分比45.4%),淮河以剑水蚤、温剑水蚤为优势种(数量百分比18.6~18.9%);枝角类中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淮河水域湖鲚食物中象鼻溞为主要优势种,数量百分比76.9%~100.0%,长江水域湖鲚则以溞为主(数量百分比81.5%)。聚类分析表明,根据食性差异,5个不同水域湖鲚可以归为长江种群、高邮湖洪泽湖种群以及骆马湖淮河种群3个种群。  相似文献   

2.
溞类的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节肢动物門甲壳綱中的枝角类(Cladocera)一般簡称为溞类。它們在天然水域(特別是淡水水域)中,种类和数量通常很多,成为淡水魚类的一項重要的天然食料。在有些漁場,大量培养溞类投喂魚苗和魚种,更是一項节省成本、促进魚体成长的良好措施。如果我們要估价某个水域的漁业生产力,亦要注意到这类动  相似文献   

3.
武汉东湖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东湖Ⅰ、Ⅱ站1974—1975,1979—1980四个周年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现存量的调查结果。束湖浮游动物的种类在减少,Ⅰ、Ⅱ站间种类组成的差别亦在缩小。浮游动物现存量的总趋势为逐渐增加。年数量变动曲线一般有夏季和秋季两个高峰,秋季高峰比夏季高峰更为突出。浮游动物总数的消长完全受原生动物数量的支配。年生物量的变动曲线不甚规则,不同的年份,Ⅰ、Ⅱ站均有所不同,以冬、春两季的生物量较高。四年年平均生物量统计结果:Ⅰ站原生动物占浮游动物总量的18.93%,轮虫占25.25%,枝角类占46.02%,桡足类占9.80%;Ⅱ站原生动物占总量的13.92%,轮虫占15.24%,枝角类占58.93%,桡足类占11.91%。本文还对影响浮游动物现存量变动的生态因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水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H  Yang SL  Meng HX 《动物学研究》2012,33(3):255-260
根据2005年4和11月、2006年4和9月在长江河口水域进行的鱼卵、仔稚鱼种类和数量调查,并结合1990年9月和1991年3月的历史数据,对该水域的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季节变化作了研究,其结果共发现鱼卵、仔稚鱼36种(类),以海洋鱼类种类最多。秋季航次鱼卵、仔稚鱼的平均种类数和丰度均高于春季。河口咸淡水区鱼卵总数显著高于淡水区,而仔稚鱼总数略低于淡水区。与1990—1991年数据相比,2005—2006年春、秋季的鱼卵和仔稚鱼丰度均有所增加。1990、2006年秋季(9月)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差异较大,特别是翘嘴红鲌和太湖新银鱼丰度差异较大。这些都说明近20年来,长江河口水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水域夏季鱼卵和仔稚鱼年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5年、2008年、2009年和2011年8月(夏季)在长江口水域(30°30'—31°45'N,121°15'—123°10'E)4个航次的浮游生物拖网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水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年间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采集的鱼卵和仔稚鱼鉴定到种的种类有17种,隶属于8目13科,以鲈形目种类最多,11种,其次是鲱形目,5种,其他各目种类均小于5种;种类数存在明显年间差异,2005年种类数最多(鱼卵3种,仔稚鱼8种),其次是2009年和2011年,2008年种类数最少(鱼卵1种,仔稚鱼5种)。优势种年间更替明显,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虾虎鱼(Gobiidae spp.)和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在2005年是优势种,2008年优势种为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2009年优势种为鳀鱼、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虾虎鱼等,2011年虾虎鱼和小公鱼(包括小公鱼属未定种Stolephorus spp.和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成为优势种。2005年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分布的密集区在嵊泗列岛附近水域,2008年鱼卵和仔稚鱼出现较少,未出现明显的数量密集区;2009年鱼卵数量较少,仔稚鱼数量较多,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在长江口以外123°E附近水域;2011年鱼卵主要分布在在长江北支口门外附近水域,仔稚鱼在调查区内分布相对均匀。  相似文献   

6.
武汉东湖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报道了东湖Ⅰ、Ⅱ站1974—1975,1979—1980四个周年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现存量的调查结果。束湖浮游动物的种类在减少,Ⅰ、Ⅱ站间种类组成的差别亦在缩小。浮游动物现存量的总趋势为逐渐增加。年数量变动曲线一般有夏季和秋季两个高峰,秋季高峰比夏季高峰更为突出。浮游动物总数的消长完全受原生动物数量的支配。年生物量的变动曲线不甚规则,不同的年份,Ⅰ、Ⅱ站均有所不同,以冬、春两季的生物量较高。四年年平均生物量统计结果:Ⅰ站原生动物占浮游动物总量的18.93%,轮虫占25.25%,枝角类占46、02%,桡足类占9.80%;Ⅱ站原生动物占总量的13.92%,轮虫占15、24%,枝角类占58.93%,桡足类占11.91%。本文还对影响浮游动物现存量变动的生态因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在渤海湾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在早第三纪的地层中陆续发现了一些枝角类卵鞍化石。据报道:枝角类属节肢动物门甲壳钢鳃足亚目,通称“溞类”,俗称“红虫”或“鱼虫”。现生枝角类除少数生活于海洋外,绝大部分产于大陆水域,为淡水水域中的重要浮游动物。枝角类的壳瓣、附肢、卵膜、卵鞍等均缺乏钙质,一般难以  相似文献   

8.
东海浮游枝角类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浮游枝角类生态特征、数量变化和相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枝角类丰度夏季最高(17.16 ind.(100 m3)-1),秋季(14.68 ind.(100 m3)-1)次之,春季(0.63 ind.(100 m3)-1)较低,冬季该类未出现。春、夏、秋季的肥胖三角氵蚤(Evadne tergestina)和夏季的鸟喙尖头氵蚤(Penilia avirostris)是影响枝角类数量分布的主要种;春、夏、秋季枝角类总丰度与盐度呈负线性相关关系,与水温相关关系不显著。枝角类较高丰度区常位于沿岸淡水水团与其他水团交汇处偏沿岸水一侧。其数量变化动力主要来自沿岸冲淡水势力,特别是长江冲淡水势力的消长。枝角类在东海出现率较低,有一定的集群性,较高丰度的分布基本上局限在冲淡水势力影响范围内,其高丰度的水域是沿岸水团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略论武汉东湖枝角类种类演替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报道了武汉东湖1980—1988年间枝角类的种类演替,并分析了种类演替与主要生态因子间的关系,同时还与他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十年来,枝角类种类组成已趋于简单,并由六十年代的47种减少为八十年代的26种。优势种群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冬、春季节仍以透明溞(Daphnia hyalina)为第一优势种,但以往夏、秋季节的优势种群隆线溞一亚种(Daphnia carinata ssp.)规模却日趋减少,并趋于消失;而杂食性的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种群规模则不断变大,最终跃为东湖夏、秋季节枝角类的优势种群。即在夏、秋季节,优势种群已由专性植食性种演变为杂食性种。在种类演替的同时,枝角类小型化现象也十分明显。其平均体长与时间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 隆线溞一亚种:Y=122.23-0.06107X 透明溞:Y=142.28-0.07117X 短尾秀体溞:Y=61.56-0.03067X 渔业的强化,浮游植物的演替及水体富营养化的日趋严重导致了东湖枝角类的种类演替。同时,这也是引起枝角类小型化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北运河浮游动物调查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2010年对北运河水系浮游动物和水质进行了周年调查,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群落多样性和水体理化因子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浮游动物有79种,其中原生动物12种,轮虫34种,枝角类23种,桡足类10种;春季、夏季和冬季轮虫数量占优,秋季原生动物数量占优;主要优势种为轮虫、枝角类中的耐污种;北运河的水质普遍较差,主要污染物为总氮、铵态氮和总磷,大于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的2.12~9.79倍;大部分断面为中度污染,部分断面为重度污染,水质质量在中-重污染之间。  相似文献   

11.
韩小玉  徐磊  陈向  韩博平 《生态科学》2011,30(3):273-279
为了解华南地区深水水库中枝角类休眠卵在底泥中的种群特征,于2009年2月对广东省流溪河水库沉积物中的枝角类休眠卵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研究。在湖泊区、过渡区和河流区共设置8个采样点,采集表层15cm柱状底泥,经600、200和35μm三种孔径的网筛分离休眠卵后显微镜下计数。15cm样品根据柱状底泥的纹层确定为18~24年的沉积物。共检出12种枝角类休眠卵,河流区采样点未检出,两条入库河流汇合区种类数为10,其余采样点有4至5种。15cm沉积物中休眠卵的平均密度为1.3×105 ind.·m-3。休眠卵的多样性及密度分布特征与生境相关,过渡区底泥中的多样性高于湖泊区,但湖泊区底泥中密度高。卵库中的优势种类为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船卵溞属(Scapholeberis sp.)和溞属(Daphnia sp.),均为逃避能力弱的种类。流溪河位于热带北缘,水温常年较高,多数枝角类可通过孤雌生殖终年存在于水体中,导致休眠卵的种类数量与密度均明显地低于温带湖泊。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东平湖枝角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4年,分别于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对东平湖枝角类种类组成、种类水平分布及种类变化进行了采样调查。共检出枝角类4科9属21种,其中19种为东平湖新记录,以盘肠Sao科种类最多(12种),仙达Sao科最少(2种),长肢秀体Sao为常年优势种。  相似文献   

13.
1951和1952两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了江苏无锡五里湖的集体调查工作,经常每隔半月在湖内探集水样、浮游生物标本及湖底动物标本。本文所用枝角类材料,主要的是取给于定期采集所得到的标本。另外,还时常在湖边近岸水域及沿湖的鱼池中随时采集标本,补充定性材料。现经鉴定的技角类共有30种及1变种,隶属于18个属,6个科。其中大多数种类属于溞科(Daphnii-  相似文献   

14.
用1959年全国海洋普查中网浮游动物标本,分析渤海水母类,枝角类,糠虾,毛虾和幼虫类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水母类以近岸低盐种为主,主要出现在莱州湾,渤海湾和辽东湾近岸水域,冬季出现的种类较少,优势种为八斑芮氏水母;夏季种类较多,优势种为半球杯水母和嵊山多胃水母等,鸟喙尖头蚤为近岸高温低盐种,主要出现在莱州湾,数量在6月份达到最大值,箭虫是海主要肉食性种类之一,其数量高峰期出现在9月份,长住囊虫的季节变化呈双峰型变化,第1次数量高峰出现在5月份,第2次数量高峰出现在8月份。该种大部分时间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渤海湾和辽东湾近岸水域,渤海出现的糠虾有长额刺糠虾和漂浮囊糠虾,其中长额否则糠虾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在春,夏秋,各有一个数量高峰;漂浮囊糠虾在秋末数量明显增加,这两种糠虾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和辽东湾近岸水域。/三叶针尾涟虫属于低温种类,主要出现在秋季和冬季,细长脚绒属夏季高温种,在6,7月份数量较高,该种的分布受盐度影响比较大,主要出现在受黄海海流影响的谪盐水域,数量较大的幼虫有桡足类的六肢幼体,多毛类海稚虫科的幼体,以壳类幼体和腹足类幼体,其中桡足类六肢幼体和海稚虫科的幼体在5月份出现较多,腹足类幼体在6.7月份数量较高,双壳类幼体在8月份数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福建中部近海浮游动物数量分布与水团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丰歌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12,32(4):1097-1104
根据2009—2010年在福建中部近海24°55'—25°13'N、119°11'—119°32'E水域冬、春、夏3个季节的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水域浮游动物总丰度与生物量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台湾海峡水团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在冬、春之交变化较大,而在春、夏季变化较小。浮游动物冬、春两季的平均丰度分别为8.90 个/m3和245.65 个/m3,夏季为236.82 个/m3。冬、春两季,该水域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相近。其数量在近岸较高,向外侧水域逐渐降低。冬季浮游动物的丰度最高为31.56 个/m3,春季最高达到831.67 个/m3。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冬、春季影响总丰度变化最主要的种类。与冬、春季不同,夏季浮游动物的数量在离岸水域较高,丰度最高达1053.13 个/m3,而在近岸较低,最低值仅19.17 个/m3。汉森莹虾(Lucifer hanseni)、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是影响总丰度变化最主要的种类。浮游动物在各季的不同分布特征与台湾海峡的季节性水团变化有关。受季风转换影响,从冬季到夏季,海峡内沿岸流势力逐渐减弱,台湾暖流水势力逐渐增强,并影响到沿岸的水文环境。这导致调查水域内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由暖温种向暖水种演替。由于冬、春季的重要优势种类中华哲水蚤与夏季的汉森莹虾、双生水母具有不同的温度适应性,受不同性质水团的影响,在近岸和离岸水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数量高低。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各季浮游动物总数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枝角类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的一个亚目,通称为“溞”,俗称“红虫”或“鱼虫”。现生枝角类除少数生活于海洋外,绝大部分产于大陆水域,为淡水水域中的重要浮游动物。它在正常情况下行孤雌生殖,产夏卵;但是有些种类遇环境恶化,如水温过低,食物贫乏或池沼将干涸等情况出现时,则改变为两性生殖,产生冬卵。冬卵经一滞育阶段,待条件好转时再自然孵化发育,故冬卵的出现有时可作为环境变化的良好标志。冬卵又分具卵鞍的与不具卵鞍的  相似文献   

17.
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种类演替及水华发生趋势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三峡水库一期工程蓄水前半年(2003年1月—2003年6月)和蓄水后(2003年7月—2004年12月)期间,香溪河库湾浮游藻类的种类演替和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与蓄水前的数据相比,蓄水仅半年绿藻的种类数就明显增加,约相当于蓄水前的3倍;硅藻的种类数略有减少;其余各门藻类的种类数亦有轻度变化。整个调查期间,藻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峰值均出现在S6采样点,细胞密度达6.93×107cells/L(2004年6月),生物量达87.24mg/L(2004年3月),其余采样点基本显示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趋势。本文参考早期资料并比较不同类型水域中藻类的种类演替和垂直分布情况,对三峡湖北库区水域水华的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三峡干流江段形成藻类水华的几率较小;流动的支流水域,在阳光充足、水温逐渐升高的春季容易发生藻类水华;在较封闭的静水区则随时都有发生藻类水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枝角类是淡水水域中常见的甲壳动物,营养丰富,是淡水鱼类的优质饵料,也是禽畜的优良促长剂。研究枝角类的培养技术,对促进淡水养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枝角类中的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是淡水鱼苗转食后的适口饵料,也是某些成鱼的终生饵料。该溞最适的生长繁殖季节正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摄食和生长旺季。它具有生长快,性成熟期短,生殖量较大等优点,可作为优良的培养种类。对发头裸腹溞的培养研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鱼卵和仔鱼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5月和8月共2个航次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保护区及其邻近水域16个定点观测站进行的鱼卵和仔鱼调查资料,对该水域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有关的环境影响因子作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季种类组成变化大,种类数春季高于夏季;其中,以凤鲚(Coilia mystus)卵和仔鱼分布最多,其变动直接影响总量的变化;平面分布范围夏季较春季小,数量主要集中于崇明岛北部的北支水域和崇明东滩的东南部水域,崇明岛南部沿岸的北港水域相对较少;由于调查水域受长江径流的作用十分明显,因而数量分布和种类组成上随径流的变化表现出较明显的季节变动;南、北支水系的水文条件不同,海水由东向西楔入的程度不同,产生的环境状况影响了鱼卵仔鱼的平面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2015—2016年4个季节,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结合调查鸟类并基于遥感信息分析生境结构,研究了大山包自然保护区9个1 km~2样点鸟类多样性及其与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山包共有鸟类16目41科127种,包含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4种;雀形目、雁形目、鸻形目鸟类为主,共27科80种,数量最多的是斑头雁(Anser indicus)、小云雀(Alauda gulgula)、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共占总数量的50.09%;种类以留鸟(占49.61%)和鸣禽(51.97%)为主,数量以冬候鸟(58.13%)和水鸟(60.28%)为主;40.94%的种类和60.28%的数量均偏好水域湿地生境类型;Pearson相关系数表明,水域面积占比与冬季和春季鸟类数量显著相关(P0.05),森林-灌丛面积占比与夏季和秋季鸟类种类显著相关(P0.05);大山包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和越冬地,其生境结构对鸟类种类和数量有巨大影响;营建水域、森林-灌丛、沼泽湿地等多种生境类型及其空间组合,是保护大山包鸟类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