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以大肠杆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及其临床多重耐药分离株ETEC-AD9、MRSA-DF12共4株人体病原细菌为靶标菌,采用琼脂块法从越南槐内生真菌中筛选抗菌活性菌株,并以改良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代谢产物的最小抑菌浓度;根据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定拮抗菌株的分类学地位。结果表明,菌株TRPH-35的活菌块对各病原细菌的抑菌圈直径与阳性对照相当;其代谢产物对各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0~40μg/mL;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刺盘孢。本研究结果表明,菌株TRPH-35鉴定为刺盘孢,对参试病原细菌均显示强的抗菌活性,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以2株病原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为靶标菌,采用琼脂块法和改良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越南槐内生真菌JXRPH-24的抗菌活性;根据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定该菌株的分类学地位。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活菌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抑菌圈直径与阳性对照相当;其代谢产物对这2株病原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10μg/mL,仅为阳性对照的16倍;基于形态和ITS序列分析未能鉴定该菌株。菌株JXRPH-24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新内生真菌,对参试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强的抗菌活性,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以3种三七病原真菌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菌丝生长法以及肉汤稀释法测定越南槐内生真菌TRXY-34-1的拮抗活性;根据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定该菌株的分类学地位。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活菌体对病原真菌的抑菌率为65%~79%;其代谢产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值为94.9%~100%,抑制效果约等于或大于阳性对照,对病原菌最小抑菌浓度为2~8 mg/m L,仅为阳性对照的8至16倍。菌株TRXY-34-1初步鉴定为镰刀菌,对3种参试三七病原菌均有强的拮抗活性,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内生菌的种类,筛选拮抗农作物病害菌的生防菌株,从健康丹参植株中进行内生菌分离,依照形态特征以及16SrDNA序列对菌株进行初步分类鉴定,采用琼脂块法进行拮抗菌株筛选,并选取拮抗活性较强的菌株液体发酵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1)从丹参植株中共分离得到69株内生菌(真菌62株、放线菌7株),其中23株内生真菌属于无孢类群或现有条件不适合产孢,其余真菌菌株中串珠镰孢菌属(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和交链孢菌属(Alternaria sp)为优势菌群;7株内生放线菌均为链霉菌属。(2)病原菌拮抗性实验表明,有44株内生菌对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拮抗活性,其中12株内生菌对2种及以上靶标病原菌具有拮抗活性,表明丹参内生菌具有一定的广谱抗菌性。(3)放线菌菌株A232的次级代谢产物对白色假丝酵母(Canidia albicans)和苹果腐烂菌(Valsa mali)都表现出较强的拮抗活性,通过形态、培养特征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Streptomyces luteoverticillatus。  相似文献   

5.
百部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分类及次级代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对叶百部块根为材料分离内生放线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抗菌活性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研究。【方法】样品经过严格的表面消毒,选用4种培养基分离百部内生放线菌;分离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R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采用琼脂移块法测试分离菌株的抗菌活性;通过PCR检测分离菌株的PKS/NPRS和卤化酶基因;使用HPLC-UV/VIS-ESI-MS/MS分析发酵产物。【结果】从6个样品中获得18株内生放线菌,分属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和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分离菌株绝大部分具有抗菌活性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其中13株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绿脓杆菌有拮抗活性,17株具有PKS/NRPS基因,8株菌具有卤化酶基因,且卤化酶阳性代表菌株的发酵产物具有抗细菌活性和卤代化合物特征。【结论】百部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其内生放线菌以链霉菌和小单孢菌为主,在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方面具有很好的潜力,可作为一类重要微生物资源进行活性产物开发。  相似文献   

6.
【背景】玉米弯曲平脐蠕孢是引起玉米叶斑病的主要病原,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利用细菌防治弯曲平脐蠕孢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筛选对玉米弯曲平脐蠕孢有高拮抗性的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并探究其拮抗机制。【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玉米田地表下土壤分离获得22株细菌,再经过复筛得到一株对玉米弯曲平脐蠕孢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菌株L-14。【结果】筛选发现,菌株L-14对层出镰孢(Fusariumproliferatum)、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弯曲平脐蠕孢(Bipolaris papendorfii)和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是一株广谱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通过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生理生化特性检测,鉴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对菌株L-14的抗菌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该菌发酵液的蛋白粗提物对弯曲平脐蠕孢气生菌丝形态无影响,但可致基内菌丝畸变,对弯曲平脐蠕孢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结论】筛选的拮抗菌在防治植物病害上具有广谱性及较高的拮抗活性,能有效防治玉米叶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防治甘蔗赤腐病(sugarcane red rot)的生防菌株。【方法】实验以前期分离获得的甘蔗内生细菌为目标菌,以甘蔗赤腐病的病原真菌镰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该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然后通过琼脂扩散法测定菌株代谢产物对抑菌活性的影响,并对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高效菌株进行抑菌广谱性分析并对其进行鉴定。最后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rDNA和gyrA序列分析对高效菌株YC89进行鉴定。【结果】经初筛筛选到抑菌带均大于1.60 cm的5株拮抗细菌,其中X22、W2、YC89抑菌带均高达1.87 cm。对初筛得到的5株内生菌进行复筛,结果所示菌株YC89、H1、X22、W2、YT93对镰孢炭疽菌的抑菌率都在75%以上,其中菌株YC89对该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抑菌率为78%。菌株YC89的发酵液、上清液、过滤液及粗蛋白提取液对镰孢炭疽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菌株YC89对玉米大斑病、甘蔗梢腐病、草莓灰霉病等7种病原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通过菌株鉴定结果,初步将YC89菌株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结论】菌株YC89对镰孢炭疽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表明其对甘蔗赤腐病的生物防治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飞龙斩血内生菌的种群组成及其抑菌活性,以了解飞龙斩血内生菌的种群分布状态和得到抗菌活性菌株。【方法】采用严格的表面消毒程序、添加抑菌剂的方法分离、培养内生菌株。利用表型和分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内生菌进行分类鉴定。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获得的内生菌进行抑菌活性试验。【结果】从飞龙斩血植株内分离得到了3株内生细菌,1株内生放线菌和82株内生真菌。分类鉴定为14目16科27属,镰孢属(Fusarium)、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曲霉属(Aspergillus)为飞龙斩血内生真菌中的优势种群。通过对30株病原指示菌的抑菌活性检测,18株内生菌对多种指示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6株是内生真菌,分属11属。【结论】本试验研究了飞龙斩血内生菌的种群分布,获得了一些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菌,为飞龙斩血内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研究药用植物飞龙斩血内生菌的种群组成及其抑菌活性,以了解飞龙斩血内生菌的种群分布状态和得到抗菌活性菌株。【方法】采用严格的表面消毒程序、添加抑菌剂的方法分离、培养内生菌株。利用表型和分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内生菌进行分类鉴定。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获得的内生菌进行抑菌活性试验。【结果】从飞龙斩血植株内分离得到了3株内生细菌,1株内生放线菌和82株内生真菌。分类鉴定为14目16科27属,镰孢属(Fusarium)、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曲霉属(Aspergillus)为飞龙斩血内生真菌中的优势种群。通过对30株病原指示菌的抑菌活性检测,18株内生菌对多种指示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6株是内生真菌,分属11属。【结论】本试验研究了飞龙斩血内生菌的种群分布,获得了一些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菌,为飞龙斩血内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活性菌株YIM 61470鉴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多种药用植物中分离到272株内生放线菌,活性筛选表明 146株菌的发酵产物具有抗菌活性,其中94株菌具有拮抗病原细菌活性,127株菌具有抑制病原真菌的功能.分离菌株YIM 61470具有广谱抗菌活性,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化学分类特征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分析等研究,菌株YIM 61470被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氢化链霉菌(S.llydrogenans)的一个菌株.  相似文献   

11.
北细辛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表面消毒法分别从3种北细辛中分离获得10株形态特征不同的优势内生真菌,经形态学和18S rDNA ITS分子分类学分析鉴定为小丛壳属(Glomerella sp.)、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sp.)、柄孢壳菌属(Po-dospora sp.)、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和镰孢属(Fusarium sp.)。对北细辛优势内生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体外抗肿瘤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除菌株E3、E4和E10外,其余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和抗菌活性;镰孢属(Fusarium sp.)菌株E9对A549、MDA-MB-231和PANC-1肿瘤细胞抑制率达75%以上;小丛壳属(Glomerella sp.)菌株E1和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sp.)菌株E2靶向FabI的抗菌活性较强,抑制率达59%。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从安徽道地药材黄精中筛选出一株内生菌HJ-3,采用五点对峙培养法观察该菌株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将HJ-3菌株的发酵产物经萃取浓缩配制成不同浓度,通过滤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4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并用LC-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内生菌HJ-3对8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均表现出明显的拮抗活性,其中对立枯丝核菌等7种病原真菌拮抗活性很明显,盘长孢状刺盘孢拮抗活性较弱;另外发现,不同浓度的发酵产物对4种供试菌均有一定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较好。经形态学分析及16S rRNA基因测序,将该内生菌HJ-3鉴定命名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LC-MS检测分析,获得一种5,5′-methylenebis(2-tert-butyl-4-methylphenol)酚类物质以及三种同系列化合物。研究结果为黄精内生菌药物开发奠定基础,也为植物内生菌药物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背景】植物种子是植物内生菌筛选的重要原料,从中能够分离得到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的内生菌株。【目的】为发掘优良的种子内生细菌资源,对分离自东乡野生稻种子的内生细菌Fse32进行鉴定并研究其抗病原真菌和促生活性。【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采用拮抗试验检测抑制病原真菌的活性,通过促生能力测定试验、水稻种子萌发及盆栽试验评价该菌株的促生效果。【结果】内生细菌Fse32鉴定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命名为Burkholderia gladioli Fse32。拮抗试验结果显示,菌株Fse32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大豆核盘菌(Sclerotinialibertiana)、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和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acid,IAA)产率为17.95mg/L,能产铁载体,其A/Ar比值为0....  相似文献   

14.
陆晓东  王琦 《菌物研究》2010,8(2):103-106,114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鼠伤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F为测试菌种,对从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叶中分离出的14株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8个菌株及10个菌株的代谢产物均至少对1种试验细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1株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对测试病原细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具有抗菌抗肿瘤活性的药用植物内生菌资源,该文对300余株分离自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及越南地区剑叶龙血树的内生放线菌采用琼脂块扩散法进行抗病原细菌活性筛选、平板对峙法进行抗真菌活性筛选、SRB法测定菌株的细胞毒活性及PCR扩增方法筛选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基因及聚酮合酶PKS-I、PKS-Ⅱ基因;对得到的优势菌株经8种培养基进行发酵,采用10种病原细菌、3种病原真菌及2种人肿瘤细胞株测试其发酵粗提物的抗菌及抗肿瘤活性以确定最佳发酵培养基;用16S rRNA基因测序方法初步鉴定5株优势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初筛得到5株抗菌活性、体外细胞毒活性及NRPS、PKS相关基因表达阳性的菌株S01-S05,其中4株(S01-S04)属于链霉菌属、1株(S05)属于类诺卡氏菌属;菌株经不同培养基发酵后产物的抗菌和抗肿瘤活性不同,其中Streptomyces sp. S04在7种培养基中的发酵提取物对8种测试病原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且该菌株用Medium C的发酵提取物对人肝癌Hep G2细胞株抑制率达到100%,为剑叶龙血树内生菌活性成分挖掘及新型抗菌药物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邓振山  高飞  刘玉珍  魏婷婷  李静  李征霆 《广西植物》2018,38(11):1486-1492
为了从酸枣中筛选出内生菌并分析其代谢产物中的活性成分,用于开发和生产药物,该研究通过组织块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从陕北野生酸枣植株体内分离得到内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对7株供试指示菌的抗菌活性,以心神宁片提取液为对照,对各拮抗菌株的发酵液进行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从野生酸枣中共分离得到121株内生菌,其中内生细菌49株,内生放线菌6株,内生真菌66株;通过抗菌试验,发现54株内生菌(细菌33株,真菌21株)对1~7种指示菌具有抗菌活性,占分离菌株总菌数的44.63%,其中A-04、A-05、B-03、C-03、C-06和D-04共6株菌株的抗菌谱较广,对7种供试指示菌均具有抑菌活性;薄层层析检测结果显示菌株B-03发酵产物在R_f值为0.46处有与酸枣提取液层析带迁移率相同的显色带,液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其属于黄酮类物质;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B-03与Bacillus axarquiensis的相似性为99%。菌株B-03能发酵产生黄酮类或产生与黄酮类类似的化合物,表明酸枣内生菌具有合成黄酮类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结果,对1株分离自杜仲茎部的内生真菌菌株DZ05进行鉴定,并对其在PDA液体培养基摇床培养3 d获得的发酵液对多种测试菌进行抗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1)分离自杜仲茎部的内生真菌菌株DZ05经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被鉴定为淡紫色拟青霉。(2)其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6种测试细菌和9种测试植物病原菌均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在13~45 mm之间,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番茄叶霉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抑菌圈直径>40 mm。研究表明,杜仲内生真菌DZ05的代谢产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在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通过抗菌活性初步筛选,从采自云南元江县的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植物茎和果实中已分离到的372株内生真菌中筛选出80株作为复筛菌株,经显微形态特征观察鉴定为5目、6科、29个属。选择16种病原微生物作为指示菌检测复筛菌株发酵产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其中29株内生真菌对细菌、植物病原真菌和皮肤致病真菌中的一种或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生长作用,活性菌株比例占复筛菌株的36.25%,并显示种群多样性,其中7株内生真菌显示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活性较好的菌株主要分布在曲霉属和交链孢属。  相似文献   

19.
筛选和鉴定药用植物菘蓝中对河西走廊常见植物病原菌禾谷镰刀菌、链格孢霉、大斑凸脐蠕孢有拮抗活性的内生细菌。利用常规分离法对菘蓝根、茎、叶、叶柄、花进行内生细菌的分离,采用同步培养法对分离的内生细菌进行活性菌株筛选,并对筛选的活性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16S r RNA全序列鉴定。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19株内生细菌,其中10株细菌对禾谷镰刀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总数的52.6%,其中菌株G2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效果最强,抑菌率为94.63%,19株细菌均对链格孢霉,大斑凸脐蠕孢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总数的100%,其中菌株G2、J1、Y5及B2对这两种病原菌的抑菌率最大,均接近100%,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及16S r RNA序列分析,菌株G2为玫瑰色库克菌(Kocuriarosea);菌株J1,Y5为黄杆菌(Microbacterium maritypicum);菌株B2为人参短状杆菌(Brachybacterium ginsengisoli)。从菘蓝中分离筛选到了对河西走廊常见植物病原菌有强抑菌活性的内生细菌,尤其菌株G2、J1、Y5和B2的抑菌性较强,其抑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杜仲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筛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为测试菌种。对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根、茎、叶中分离出的20株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物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有15个菌株至少对1种实验细菌具有抑菌活性,19株的代谢产物至少对1种实验细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有3株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对测试病原细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