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955年麦秆蝇发生及为害的情况 1.种类 根据内蒙农业干部及我们的观察,在内蒙麦秆蝇已发现的有两种,一种是麦秆蝇(Meromyza saltatrix Linn.),另一种经详细从形态和化蛹地位等观察与田夫所指的“小麦蝇”  相似文献   

2.
麦秆蝇是春小麦的主要害虫,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根据1958年在坝上的调查,小麦被害株率平均达30%以上;产量损失约三成左右,因此掌握麦秆蝇的发生规律,及时进行防治是保证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的重要措施。目前对麦秆蝇发生消长的观察记载资料不多,需加以研究,现仅根据几年来的初步观察,提出几点预测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3.
麦秆蝇是华北春麦区的主要害虫。不同的春小麦品种受麦秆蝇为害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麦秆蝇对产卵植株有严格的选择性。抗虫品种的主要生育和形态特性是成熟早,尤其是前期生长快以及叶片基部窄、叶面茸毛长而密。本项工作从1960年开始,在内蒙西部前国营中滩农场进行。在当地,土壤盐渍化和锈病的危害也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问题。因此,选育新品种的目标除高产及抗麦秆蝇外,还要求能耐盐碱和抗锈。从当时掌握的品种材料中,选丰产、抗锈、不倒伏的为亲本的一方。以抗麦秆蝇、耐盐碱的为亲本的另一方,进行杂交选育。1967年从自育品种中,选出了“6407”和“6410”两个品种应用于生产。1974年又出圃5个新品种。根据联合田间小区试验及大田生产的比较,“6410”较当地主要农家品种“小洋白”及主要推广品种“白欧柔”产量都高。选育的新品种都能抗麦秆蝇、耐盐碱、耐锈,在当地盐碱化较重、较瘠薄的土地上,表现出丰产的性能,缺点是抗倒伏能力还不强。已从1974年开始与一些新引进的矮秆品种杂交,以期选育出更好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一、发生及为害情况 麦秆蝇在内蒙西部各产麦地区,近年来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但以往为害,只是在小麦成熟期发现受害的白穗,从未有如1955年情况严重,有许多小麦,因生长衰退,根本就没有抽出穗来。据观察麦秆蝇对寄主的选择性很强,同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试验评价的方法研究了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种衣剂对麦田宽背金针虫Selatosomus latus F.和麦秆蝇Meromyza saltatrix L.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药剂对麦田宽背金针虫、麦秆蝇的防虫效果分别为71.43%-86.27%、55.35%-74.65%,以每10 kg种子80 g药剂处理防效最好;处理区小麦产量明显增加,增产率最高为15.87%。该三元复合种衣剂在防治小麦病虫害中具大面积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麦秆蝇是小麦主要害虫之一,陕西关中地区每年发生4代。成虫盛发期在4月中下旬,5月下旬至6月中旬,7月中下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以幼虫在麦苗幼茎内越冬。寄主以小麦为主,大麦为次。每年秋苗期和春季拔节至孕穗期两次为害小麦。麦收后以落粒自生麦苗为夏季寄主。成虫羽化在早晨6—8时盛;羽化后取食补充性营养;苗期产卵在芽鞘上、拔节后在顶端第2、3叶基为多。幼由在苗期和拔节期入侵率高,孕穗期为次,抽穗以后不能入侵,在不同生育期植株上,入侵后表现害状不同。麦秆蝇的为害程度与栽培条件关系密切:早播小麦秋苗期受害重,晚播小麦在春季受害重;合理灌水、密植受害轻:施肥充足、土壤肥沃、生长良好的小麦受害轻。成虫发生期是药剂防治的良好时期。γ666粉剂、烟剂、液剂杀成虫均良好,E605既能杀成虫又具一定的杀卵能力。  相似文献   

7.
兔角膜缘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靓  周余来  成岩  顾国贞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10):1578-1581,1593
目前,角膜移植是临床上治疗角膜疾患的最有效途径,但供体角膜非常有限。新近兴起的干细胞技术,为组织工程角膜的研制和应用提供了契机。对于以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或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也有治疗效果。采取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应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兔角膜缘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及一些生长因子对其增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三种分子标记研究缘毛类纤毛虫的系统发育地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缘毛类纤毛虫的系统发育地位 ,利用RAPD方法得到了 9种缘毛类纤毛虫、 1种四膜虫和1种喇叭虫的 3个随机引物的电泳带谱 ;测定了 7种缘毛类纤毛虫rRNA基因中的间隔区 1(ITS1)和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 (SSrRNA)基因序列 ,并构建了相应的系统树。在比较和分析RAPD、ITS1和SSrRNA基因序列在缘毛类纤毛虫系统发育研究中的适用范围的基础上 ,以SSrRNA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研究了缘毛类纤毛虫系统发育地位 ,结果表明 :①缘毛亚纲是单系的 ,作为寡膜纲中一个亚纲的分类地位是合理的 ;②缘毛类纤毛虫可能是寡膜纲中较高等的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9.
在已有比较形态学研究基础上,本文选择了15个特征方面(外生殖器为主)的74个新征,以支序分析方法探讨了缘蝽科族(或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棒缘蝽亚科、希缘蝽族、沟缘蝽族较为原始,与其余类群差异较大,缘蝽科的范围值得进一步研究;除Chariesterini外的缘蝽亚科是高等的缘蝽类群;Chariesterini似应从缘蝽亚科中独立出来;狭义巨缘蝽族以及萧的鼻缘蝽族、梭缘蝽族、昧缘蝽族、曼缘蝽族成立;拟黛缘蝽属、副黛缘蝽属、华黛缘蝽属、异黛缘蝽属应从”黛缘蝽族”中分别独立出来成立新族,即拟黛缘蝽族、副黛缘蝽族、华黛缘蝽族和异黛缘蝽族,以使原有的黛缘蝽族成为自然类群。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叙述了缘蝽科的基本特征以及缘蝽科中22个族或亚和及单元的比较形态学特征,特别是外生殖器的特征描述其图解多为首次报道。认为瘤缘蝽族、喙缘蝽族、竹缘蝽族、沟缘蝽亚科、达缘蝽族、同缘蝽族、特缘蝽族及美洲各族(或亚科)为单系群;梭缘蝽族(包括唯一属梭缘蝽属)的族级地位成立;缘蝽族各属关系复杂;黛缘蝽族是一个复系类群,各属关系复杂,在头部、阳茎和雄虫生殖腔等方面的构造已呈明显差异,此族似不成立;岗缘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西方化石人头骨面部三项非测量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传统的人类学观察方法,对一些中国和西方的化石人头骨模型的犬齿窝、颧骨缘结节和梨状孔上外侧部的膨隆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希望为研究头骨形态的发展变化及现代人起源问题,特别是中国现代人的起源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信息。得到如下提示:(1)在欧洲犬齿窝似乎是随着人类的进化逐渐出现的,(2)在化石人头骨上,颧骨缘结节的出现似看不出明显的地域差异,(3)梨状孔上外侧部的膨隆这一性状似乎在大荔头骨与其他中国化石人“不融洽”,而与欧洲尼人接近,这一现象可能反映了某种程度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2.
缘蝽科族级单元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已有比较形态学研究基础上,本文选择了15个特征方面的74个新生,以支序分析方法探讨缘蝽科族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棒缘蝽亚科、希缘蝽族、沟缘蝽族较为原始,与其余类群差异较大,缘蝽科的范围值得进一步研究;除Chariesterini外的缘蝽亚科是高等的缘蝽类群;Charieserini似应从缘蝽亚科中独立出来,狭义巨大级蝽族以及萧的鼻缘蝽族、梭缘蝽族、昧缘蝽族、曼缘蝽族成立、拟黛缘蝽属、副黛缘蝽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记录亚热带地区独栖性膜翅目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乔木树种多样性对缘叶舌蜂Hylaeus perforata及其天敌窄头褶翅蜂Gasteruption corniculigerum的影响。【方法】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在江西省德兴市新岗山镇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验样地人工林设置了标准化的人工巢管收集缘叶舌蜂与窄头褶翅蜂,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分析缘叶舌蜂和天敌窄头褶翅蜂多度以及窄头褶翅蜂寄生率与乔木树种丰富度、海拔、坡度、北向指数和东向指数5个环境变量的相关性。【结果】缘叶舌蜂一年多代,每年5-9月筑巢,4-8月羽化活动;使用树脂筑巢;平均每次建造巢室3.75±2.24个;巢的平均直径4.73±1.31 mm;以末龄幼虫越冬;后代性比显著偏向雌性。窄头褶翅蜂营盗寄生;每年仅在7月寄生缘叶舌蜂,后代会消耗掉寄主巢内所有蜂粮;9月羽化活动;羽化时间远晚于同期的寄主缘叶舌蜂。缘叶舌蜂和窄头褶翅蜂的多度与树种丰富度呈正相关,而其他4个环境变量对缘叶舌蜂和窄头褶翅蜂的多度没有显著影响。【结论】缘叶舌蜂是典型的独栖性蜜蜂,每次筑巢会产下多个后代,在春夏及初秋活动;窄头褶翅蜂在夏季寄生缘叶舌蜂,秋季羽化活动,发育时间远长于寄主,其他盗寄生类群一般寄生单个寄主的巢室,而窄头褶翅蜂会将寄主的所有巢室破坏并消耗掉寄主储存的所有蜂粮;树种多样性更高的环境更有利于高营养级的物种生存。  相似文献   

14.
青毛鼠(Rattus bowersi)为我国鼠属中大型的鼠类,在我国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近年来在贵州东南缘的黎平、从江、榕江等地采到一些标本。关于青毛鼠的形态,1964年寿振黄主编的《中国经济动物志》(兽类)一书中,作了较为详  相似文献   

15.
缘蝽科的比较形态学研究Ⅰ(异翅亚目:缘蝽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叙述了缘蝽科的基本特征以及缘蝽科中22个族或亚科级单元的比较形态学特征,特别是外生殖器的特征描述及其图解多为首次报道。认为瘤缘蝽族、喙缘蝽族、竹缘蝽族、沟缘蝽亚科、达缘蝽族、同缘蝽族、特缘蝽族及美洲各族(或亚科)为单系群;梭缘蝽族(包括唯一属梭缘蝽属)的族级地位成立;缘蝽族各属关系复杂;黛缘蝽族是一个复系类群,各属关系复杂,在头部、阳茎和雄虫生殖腔等方面的构造已呈明显差异,此族似不成立;岗缘蝽族应是一单系群,但Plinachtusbasalis似应独立成属并移出岗缘蝽族;曼缘蝽族、昧缘蝽族及鼻缘蝽族[仅1属1种,该属另外1种SinotngusrubromaculusHsiao被移到类缘蝽属中,即Anacanthocorisrubromaculus(Hsiao)(n.comb,新组合)为单属族,它们的系统学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希缘蝽族(或亚科)身体构造很特异,是较原始的缘蝽类群;棒缘蝽亚科亦为较原始的类群,其中棒缘蝽属群各属组成一单系群,证明Stal(1873)将它们成立棒缘蝽族合理;其余棒缘蝽亚科各属虽在某些外部形态上表现出一定的亲缘关系,但属间特征交叉,且与棒缘蝽族有许多共同特征,若归为一族,则造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已有大量比较形态学研究和各科支序分析研究基础上,对缘蝽总科的科、亚科、族等亚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作了支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缘蝽总科、蛛缘蝽科、姬缘蝽科的单系群地位得到证明。而缘蝽科由于其棒缘蝽亚科和希缘蝽亚科分别占据支序图的两个最低位置,它们在缘蝽总科中具有较多的原始特征,缘蝽亚科的Chariesterini族与南美缘蝽亚科互为姐妹群而与缘蝽亚科其它族差异较大;姬缘蝽科的红缘蝽亚科处在该分支的最高位置且与姬缘蝽亚科中的Harmostini族互为姐妹群,与姬缘蝽亚科其它族关系也较近,因而传统的缘蝽科、缘蝽亚科、姬缘蝽亚科为并系群。为使各分类单元为单系群即自然类群,使分类系统更忠实于系统发育关系,本文将棒缘蝽亚科和希缘蝽亚科分别提升为科,Chariesterini族提升为亚科;红缘蝽亚科降为族,姬缘蝽科不设亚科。据上述分类学变动提出了缘蝽总科族以上高级阶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7.
利用瓢虫防治蚧虫,在害虫防治史上有过光辉的历史。利用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 Muls)成功的防治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Mask)是人所共知的。 解放以来,我国在研究与利用大红瓢虫(Rodoliarufopilosa Muls)、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和澳洲瓢虫防治柑桔蚧虫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天敌资源非常丰富,加之过去这方面工作做的不多(尤其是北方),所以毫无疑问,还有很多有益的天敌需耍我们去发掘、研究并加以利用。 黑缘红瓢虫遍布于我国北部及长江流域大部地区,是朝鲜球蚧的重要天敌。本文系报导1959—1960年对朝鲜球蚧及其天敌黑缘红瓢虫的一些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了中国缘蝽科17属20种,属于棒缘蝽亚科(Pseudophloeinae)4种,姬缘蝽亚科(Rhopalinae)6种,蛛缘蝽亚科(Alydinae)10种;其中有4个新属12个新种,另有6个属和8个种是在中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了中国缘蝽16个新种和二个新属,属于巨缘蝽亚科(Mictinae)四种,缘蝽亚科(Coreinae)三种,棒缘蝽亚科(Pseudoph1oeinae)二种,姬缘蝽亚科(Rhopalinae)四种,蛛缘蝽亚科(Alydinae)三种。其中Mygdonia Stal,Leptoceraea Jak. 和Mirperus Stal三属,系在我国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20.
1964年,湖南省地质局区测队在茶陵盆地“红层”中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确定了该盆地“红层”中有古新统存在。为了作进一步的研究,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出湘东队到该盆地进行调查,并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这两批材料的研究结果。钝脚目 Pantodonta 阶齿兽科 Bemalambdidae 叉齿兽属(新属)Hypsilolambda gen.sp. [词意]Hypsil:“希”,希腊字母γ,意即颊齿的附尖明显分叉如γ的阶齿兽。属的特征与Bemalambda相似的一阶齿兽类。个体大小中等。头骨关节后突和关节窝横向很窄。下颌骨较细弱,水平支下缘呈弧形凸出,无前外凸缘;咬肌窝不显著;下颌髁很小,不呈横轴状;下颌角小,但明显地向后突出超过下颌髁的后缘。P单齿根;P~2—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