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鼬獾(Melogale moschata)是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一种占优势的鼬科动物,取食多种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于2006年秋季在后河保护区调查了鼬獾消化时间及其对枳椇种子的选择,并初步探究了鼬獾对枳惧的种子传播作用.结果表明:鼬獾个体间的消化时间无明显差异.鼬獾对枳椇有较强的选择性,主要取食种子个体大,较为成熟的枳棋果实,这对枳棋的分布与扩散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南京中山植物园鸟类对香樟 果实(种子)的取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是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常绿阔叶树种,其果实数量多、果期长,可为鸟类提供大量食物资源。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借助Safari 10×26变焦双筒望远镜,采用焦点扫描法对南京中山植物园内访问香樟果实(种子)的鸟类行为进行观察,详细记录鸟类的种类、取食基质、取食次数、取食时间、取食数量和取食方式等信息。研究期间有效记录达48d,累计记录到27种鸟类1021次取食香樟果实(种子)行为,存在2种取食基质(地面和树上)和3种取食方式(整吞果实、啄食果肉和取食种子)。T检验显示,不同鸟类对香樟果实(种子)的取食次数存在显著差异(t=3.096,df=26,P 0.01);不同月份间鸟类对香樟香樟果实(种子)的平均访问只数、平均取食次数、平均取食时间和取食数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乌鸫(Turdusmendarinus)和灰喜鹊(Cyanopicacyanus)是访问次数及取食量最多的3种鸟类。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表明,上述这3种鸟类的取食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F3, 598=25.219,P 0.001)。按照时间统计,11月份访问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最多,1月份鸟类的取食次数、时间和数量最多。鸟类的形态特征(体重、体长和嘴峰长)与取食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体重和体长对取食数量的影响比嘴峰长的影响更显著,但嘴峰长影响鸟类对果实的取食方式。在鸟类常活动和停歇的树木下方地面往往散落着较多表面洁净、无果肉包裹的香樟种子,且园内人工林和自然更新林地可见许多香樟幼苗,表明鸟类对香樟具有潜在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3.
鸟类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方式及其对种子的传播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2003年9月~2004年3月,定期观察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及其取食方式。共记录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18种,其取食果实的方式主要有:1)直接在树冠上吞食果实,有时候在吞食后将种子呕出;2)将果实从树上衔走后,在栖息处吞食或啄食;3)将果实啄落至地面,然后取食果肉和种子,留下果皮;4)啄破果皮,吸食果肉,留下果皮及种子;5)从顶端将果皮啄破后,仅取食里面的种子。不同的取食方式决定了它们对沙棘种子的传播作用不同。收集鸟粪便中的种子与完整的干果实及人工剥离果肉和内果皮的种子做萌发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鸟类消化道过程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影响,但萌发率仍较高。沙棘为多种鸟类提供食物,而鸟类则为沙棘传播种子,它们之间形成一种互利关系。  相似文献   

4.
肉质果植物通常依赖食果鸟类等取食果实后经消化道过程传播种子, 以完成种群的更新。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是亚热带森林的代表性种类, 其果实具有依赖鸟类等动物取食后传播的特点。2012 年、2013 年在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鸟类对红楠果实的取食及种子的传播作用。结果如下: 取食红楠种实的鸟类共计18 种, 其中整吞果实的鸟类12 种,啄取果肉的鸟类5 种, 啄食种子的鸟类1 种。整吞果实鸟类中4 种鹎科和2 种鸦科鸟类访问频次和取食量较大, 是主要的种子传播者。鸟类主要以呕吐方式传播种子。取食后初停栖点与母树距离及地面种子散布地点的分析结果表明, 鸟类可以远距离扩散种子。地面种实可被啮齿动物或蚁类再次捕食或搬运。研究表明, 红楠可以借助鸟类实现种子传播和种群更新。  相似文献   

5.
云南无量山黑长臂猿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对无量山一群黑长臂猿进行观察,研究黑长臂猿在植物种子传播中的作用.观察记录黑长臂猿一天的排便次数并收集粪便.通过直接观察和收集长臂猿粪便确定长臂猿取食的果实种类.以森林中采集的果实种子为对照标本,对粪便中的种子进行鉴定,并记录各种种子的数量,测量其长度、宽度和重量.结果表明观察期间黑长臂猿共取食31种果实,其中有1种在被取食时尚未成熟,另有2种果实的种子在取食后遭到破坏,还有1种植物的种子不能被长臂猿吞食而得不到传播,黑长臂猿可为27种植物传播种子.黑长臂猿个体平均每天排便2次,粪便的平均湿重为22.7 g,每份粪便平均含有1种植物的种子;在不包含小种子(直径<3 mm)的情况下,平均每份粪便中含有12粒种子.总的来说,黑长臂猿是有效的种子传播者.  相似文献   

6.
食果鸟类在红豆杉天然种群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朱琼琼  鲁长虎 《生态学杂志》2007,26(8):1238-1243
2005年10月初至2006年2月,在南京中山植物园研究了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天然更新种群的分布格局,野外定点观察了鸟类对红豆杉种子的取食行为,记录了红豆杉落果的命运,分析了食果鸟类在红豆杉种群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红豆杉天然更新种群集中分布于距母树群10m以外面积约0.5hm2的山坡上,全部红豆杉幼苗、幼树共213株,主要分布在中下坡;幼苗和幼树的空间水平格局符合聚集分布特征。"果实"成熟后,一部分被鸟类直接在树上取食,一部分掉落母树下地面。经过对结实母树的定点、连续观察,记录到4种鸟类取食红豆杉"果实",其中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和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为主要的取食者和传播者。食果鸟类整吞"果实",消化果肉(假种皮)后,种子经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以此过程传播种子。在取食完红豆杉"果实"后,食果鸟类多飞向坡上。坡上排水良好,有适量的荫蔽,生境适宜红豆杉种子萌发和幼苗的成长。因此,食果鸟类将种子传播至适宜萌发和生长的环境中,对该红豆杉种群的天然更新起主要作用。同时,鸟类传播对于红豆杉种群扩散、占据新的生境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南蒲桃(Syzygium cumini)是亚热带地区城市绿地中常见的绿化植物, 其果实数量多、果期长, 可为鸟类提供大量食物资源。2020年6月—8月借助 Safari 10×26 变焦双筒望远镜, 采用焦点扫描法对访问海南蒲桃果实(种子)的鸟类行为进行观察, 详细记录鸟类的种类、取食基质、访问频次、取食时间、取食数量和取食方式等信息, 探讨鸟类在海南蒲桃种子传播及种群更新中的生态作用。结果表明: 成熟的海南蒲桃能吸引7种食果鸟类对其种子进行取食,其中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白喉红臀鹎(Pycnonotus aurigaster)和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4种鸟类以整吞的方式取食海南蒲桃的种子, 属于种子潜在传播者。不同种鸟类对海南蒲桃果实的取食频次间存在显著差异(t=4.310, df=6, P < 0.01), 平均访问只数、平均取食时间和平均取食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01)。食果鸟类的形态特征(体长、体重和嘴峰大小)与取食数量间均呈正相关。鸟类主要以呕吐的方式传播海南蒲桃的种子, 观察期间在鸟类取食后停歇的树木下方地面上常散落着较多表面洁净、无果肉包裹的裸露种子, 且有大量的海南蒲桃幼苗成功更新, 说明城市绿地中的植物是可以借助鸟类的取食和传播来实现其种群的更新。  相似文献   

8.
黄檗的更新特点及食果实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在帽儿山实验林场和哈尔滨实验林场 ,黄檗母树下没有幼苗分布 ,不能进行天然更新 ,需要靠食果实鸟类等将果实和种子传播至远离母树的其他林下。捕食黄檗果实的食果实鸟类有 9种。其中 6种是食果肉鸟类 ,吞入果实后 ,消化果肉 ,而种子完整地随粪便排出而得以传播。其余 3种是食种子鸟类 ,没有传播作用。果实在鸟类消化道内的滞留时间达 2 0~ 30min ,具有很长的潜在传播距离。将鸟类消化后的种子与完整果实和人为去果肉种子进行萌发对比实验 ,消化后种子的累计萌发率与其余二者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食果实鸟类的消化 (道 )过程对种子萌发没有明显影响 ,同时证明果肉对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 ,果肉中不含萌发抑制物质。黄檗提供多种鸟类以食物 ,而鸟类也同时以多种肉质果植物为食物。因此食果实鸟类和肉质果植物 (包括黄檗 )之间形成了松散的互利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2009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观察到黑尾蜡嘴雀冬季取食12种树木的果实及种子。该鸟通常咬破果皮或种皮,取食种子的胚和胚乳等营养物质,为种子捕食者。由于其他一些食果鸟类也同期取食有关树木的果实,并传播其种子,黑尾蜡嘴雀的取食对这些树木的种子传播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初冬季节,黑尾蜡嘴雀常在树冠层取食果实,而在深冬季节,则主要在地表取食落果。黑尾蜡嘴雀能够咬碎枫杨等坚果的坚硬果皮,可为一起在地表觅食的麻雀取食种子碎屑物提供便利条件。黑尾蜡嘴雀与麻雀之间的偏利取食关系属于首次报道。文中对于城市环境管理中合理利用树木落果,为黑尾蜡嘴雀等鸟类提供越冬食物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动物对花楸树种实的取食与传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花楸树是我国东北林区重要的非木质资源树种,其种实既有自然散布方式,也有动物散布方式.本文通过对花楸树种实散布过程中动物活动特点的研究,探索动物取食和传播花楸树种实的规律及其对花楸树天然更新的影响.在2008和2009年花楸树果实成熟期,通过定期观察取食花楸树果实的鸟类及其取食方式,确定对花楸树果实有拜访行为的鸟类有8种,其中食果肉鸟类斑鸫、灰喜鹊和白背啄木鸟对花楸树种实有传播作用,它们对花楸树果实的拜访频率分别为54%、12%和7%,取食后第一落点集中于距离母树5~10 m之间(占68.2%),其次为距离母树5 m以内(占27.3%),距离母树10 m以外的比例很小(占4.5%).果实在鸟类消化道内的滞留时间可达20 min,表明潜在传播距离会很长.人工摆放果实和种子试验表明,在不同生境地面摆放的果实6~7 d内全部消失,果实的取食者主要是啮齿类和地面取食的鸟类,取食率均较高(50%~70%);种子的取食者为啮齿类、地面取食的鸟类和蚁类,取食率均较低(1%~5%).花楸树为多种动物提供食物,而动物为花楸树传播种子,动物的取食对花楸树的天然更新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南京中山植物园秋冬季鸟类对树木果实的取食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南京中山植物园中观察了19种乌类在秋冬季节对21种树木果实的取食情况。这些树木果料大多数为肉质的核果、梨果、浆果及球果等类型,在果熟时通常具有鲜艳的颜色。乌类取食果实的方式主要有:①直接在树冠上蚕食果实或在树下蚕食掉落的果实,有时在蚕食后将种子哎出;②将果实从树上衔走后,于停栖处吞食或啄食;③磨破果皮,仅以食其内的种子。鸟类取食果实虽然对园林树种的观赏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乌类通过取食树木果实获得了营养,同时也促进了肉质果实中那些种皮坚硬,或者包被于坚硬果核中的种子的自然传播。  相似文献   

12.
潘扬  罗芳  鲁长虎 《生态学报》2014,34(10):2490-2497
在种子植物-动物的互惠关系中,植物果实成熟后需要吸引种子传播者取食果实,传播其种子至适宜萌发的生境,同时又要防御种子捕食者过度消耗种子。果实内的次生物质(如:配糖生物碱、大黄素、辣椒素)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依赖脊椎动物传播的肉质果中往往含有与植物茎、叶内相同的次生物质,其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含氮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未成熟果实内富含次生物质(如:单宁、大黄素),主要保护未成熟种子不被潜在的捕食者和食果动物取食,这些次生物质的含量通常随果实成熟而降低;其它次生物质(如:脱辅基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果实成熟而增多,可能起到吸引食果动物的作用。在对脊椎动物捕食的抵御中,果实内不同类型的次生物质促使成熟果实对所有脊椎动物都有毒性(专毒性)或者仅对种子捕食者有毒性(泛毒性)。肉质果内的次生物质对植物-食果动物相互关系的调控作用,还可以通过调节动物取食频次和数量、抑制和促进种子萌发、改变种子在肠道的滞留时间、吸引传播者等生态作用而实现。某种次生物质往往集多种生态作用于一身。目前对肉质果内次生物质与脊椎动物相互关系的探讨还不够深入。未来研究需要综合考虑植物次生物质与果实生理生化、形态学等特征对食果者的综合调控机理;次生物质在种子传播后的调控作用对植物种群或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的影响;从动植物协同进化角度探讨植物次生物质的产生、防御和吸引策略与脊椎动物对果实的选择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等。开展脊椎动物传播肉质果实中次生物质的研究,对完善种子传播机制、植物繁殖和更新格局,丰富动植物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阮海河  白冰  李宁  潘扬  鲁长虎 《生态学报》2013,33(1):110-119
喀斯特森林的生态环境较其他类型的森林更为脆弱.由于抗干扰和恢复能力低,喀斯特森林中种子扩散对维持植物种群的续存与更新具极其重要的作用.叶猴以叶为主要食物,果实是仅列其后的第二大食物资源.对分布于喀斯特生境的叶猴来说,它们对果实的取食具有潜在的种子传播作用.基于此,于2009年7月-2010年12月,在越南广平的风芽-格邦国家自然公园,通过实地跟踪观察结合粪便收集调查了河静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hatinhensis)对果实的选择及其对种子的潜在扩散作用.河静黑叶猴全年共采食果实类食物38科131种,取食的果实种类和取食高峰持续期均高于其他地区黑叶猴对果实的取食.这得益于当地原始雨林中丰富的果实食物资源.河静黑叶猴对果实种类没有明显的选择偏好(-0.3<S112种果实<0.3),果实资源的可获得性亦不影响其对果实的取食频次(r=-0.13,P=0.15>0.05),在雨季的果实食物种类和取食强度上均高于旱季(z=-2.903,P=0.02<0.05).在果实性状的选择上,河静黑叶猴对处理难度较小的浆果和核果(两种类型的果实共106种,占80.9%)有明显的选择偏好,更多地选择黄色(46种)、红色(29种)和绿色(14种)(三种颜色的果实占果实种类的68.7%),重量多为5 g以上较大的果实(共104种,占果实种类的79.4%),更多地选择果实内仅有1-2颗种子的果实.河静黑叶猴多吞食直径小于3 cm的种子,在猴群的粪便中发现了85种果实的种子,尤以肉质的浆果和核果最多,如垂叶榕(Ficus benjamina)、柿叶青梅(Vatica diospyroides)、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等.最远传播距离可达397 m.对其他的果实,则以吐出或丢弃的方式短距离传播,多集中在6-20 m范围.河静黑叶猴是一些果实较大或果皮较硬的植物重要的潜在扩散媒介,因为此类种子不能依靠鸟类吞食传播,如水浦桃(Syzygium jambos)、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和木奶果(Baccaurea ramiflora)等.河静黑叶猴一年中在雨季的夏秋两季(8-12月)对果实的取食强度达到高峰,这期间每月在猴群粪便中发现的种子数量均超过1000.结果反映出河静黑叶猴对喀斯特森林中的果实植物种子有潜在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都江堰林区小型兽类取食林木种子的调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肖治术  张知彬 《兽类学报》2004,24(2):121-124
在都江堰林区, 采用活捕喂养法调查了取食栓皮栎、枹树、栲树、石栎、青冈和油茶种子的小型兽类及其对这些种子的选择。结果表明, 捕获的小泡巨鼠、针毛鼠、青毛鼠、大足鼠和褐家鼠大都取食这些林木种子,且存在一定的选择差异性。小泡巨鼠对6 种林木种子的选择指数均较高, 其他鼠种的选择有显著差异。在6 种林木种子中, 所有鼠种均喜好取食栲树种子, 很少取食石栎种子。小型兽类个体的大小、种子质量和取食林木种子所耗用的时间可能是影响小型兽类选择和利用不同林木种子的主要因素。活捕喂养法虽然能够了解小型兽类对林木种子的选择差异, 有其优点, 但也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用转Bt基因棉和亲本常规棉饲养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幼虫,测定了不同取食时间后甜菜夜蛾4龄幼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和消化酶、保护酶、解毒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分别取食Bt棉和常规棉,甜菜夜蛾幼虫体内的营养物质含量和消化酶、保护酶、解毒酶活力差异显著.与取食常规棉相应时间的个体相比,取食Bt棉1,6,24h后,幼虫体内的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含量显著提高;取食Bt棉1,4,6,24h后,幼虫体内胰蛋白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显著增高,脂肪酶、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则显著降低.取食相同品种棉花,幼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和消化酶、保护酶、解毒酶活力受甜菜夜蛾危害时间的显著影响.取食Bt棉24h的幼虫,其体内游离脂肪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取食1h的个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取食1和4h的个体,但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酶活力显著高于取食1,4,6h的个体.棉花品种和甜菜夜蛾为害时间的交互作用可显著影响甜菜夜蛾体内脂肪酶、胰蛋白酶、乙酰胆碱酯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通过测定甜菜夜蛾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力对Bt棉响应的时间动态,对于评价植食性昆虫在毒素蛋白持续选择压力下的生理反应和抗性变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鸟类对山黄麻种子的传播及其生态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宋和勐仑地区观察和研究了传统山黄麻种子的鸟类。在野外持网捕获摄食山黄麻果实的鸟类,称量后分别放在布袋内,让其自然排泄,然后标志释放,观察和网捕共记录到摄食山黄麻果实的鸟类36种,其中26种挂网捕获并从排泄物得到种子。用鸟类排泄物中的山黄麻种子、山黄麻树上采摘的成熟果实及人工分离山黄麻种子播种,进行萌发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直接播种成熟果实,在阳光充足的空旷地、林冠下或用树叶覆盖遮光等条件下都未萌发,种子容易霉烂或被虫蚀;从山黄麻果肉中分离出来的种子具有萌发能力;而经鸟类摄食、消化后从果肉中分离的种子,具有较好的萌发活力。在不同条件下山黄麻种子萌发情况差异明显,林冠下条件对种子有抑制作用,阳光作用下种子显示出很好的萌发及成活率。鸟类排泄物种子放在林上或用树叶覆盖遮光,经过较长时间便可萌发,而人工分离种子不能萌发。鸟类摄食及消化过程对山黄麻种子的处理表现出很好的生态互惠关系,观察萌发后的山黄麻幼苗的生长情况还表明,幼苗生长也需要光照和较开阔的生境条件,鸟类取食山黄麻果实及其将种子远距离传播适宜生境,正好具有这样的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地下芽地下结实是指由植株地下芽分化形成的具长管状花被的花伸出地表开放、而子房在地下发育成果实的一种特殊结实现象。白番红花(Crocus alatavicus)是生长于天山西部亚高山带、具地下芽地下结实特性的多年生早春短命植物。本文采用野外观测和控制实验方法,对该物种地下子房和幼果的发育特点与种子扩散特性及其适应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番红花从开花到地下果实露出地表的发育时间约需35 d,地下果实在花梗的伸长生长作用下露出地面开裂并扩散种子,且种子具有油质体等典型蚁传植物种子的特征。蚁类是白番红花种子的主要传播者。在搬运种子的Formica pressilabris、栗色林蚁和黑褐蚁中,F.pressilabris出现的频率最高,但栗色林蚁搬运的速度最快、距离最远。3种蚂蚁搬运白番红花种子的平均距离为62.4±1.7 cm。Formica pressilabris将白番红花种子搬运至蚁穴中后取食油质体,且有超过50%的种子被储藏在蚁穴中。啮齿类和鸟类不传播白番红花种子,但水媒和风媒对种子的短距离散布具有一定作用。这些结果说明:白番红花的地下结实及蚁传特性不仅可保护发育中的子房及果实躲避地表草食动物的取食,避免自然火灾对地上果实的伤害,以及延长果实和种子的发育时间以保障其安全成熟,还可避免真菌和其他病原体的侵扰、减少同胞之间以及母株与子代间的竞争,使种子在适宜环境中萌发并建立新的种群。  相似文献   

18.
棕果蝠取食对两种榕树种子萌发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利用聚果榕(Fieus racemosa)和对叶榕(Fieus hispida)成熟的果实饲喂笼养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比较了不同处理的3组种子的萌发行为:(1)棕果蝠粪便中的种子;(2)被吐出的果渣中的种子;(3)成熟果实中的种子(对照)。棕果蝠取食行为显著影响了两种榕树种子的萌发过程,3种不同处理的种子萌发过程及最终萌发率(GP)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聚果榕种子经过棕果蝠消化道后GP显著降低,而对叶榕种子的GP显著提高。棕果蝠粪便中的聚果榕种子萌发开始(GS)和最短萌发时间(Tmin)均比对照种子延迟了2d,但其粪便中的对叶榕种子G5比对照种子提前了1d,Tmin提前了2d;与之相似,前者种子萌发比果实中种子提前2d达到萌发总量的50%(T50),但后者没有改变T50。不同种榕果果渣中的种子萌发行为也有重大差异:聚果榕果渣中种子的Tmin和T50均比对照种子延迟1d,GS没发生改变;而对叶榕果渣中种子的Tmin比对照种子提前了3d,GS提前1d,T50没有改变。棕果蝠取食两种榕果后在飞行过程中排泄,进而有效的散布种子;而且通过消化明显改变了种子萌发行为,使种子萌发类型更为多样,增加了种子在不同时空条件下萌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灵长类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种子的主要传播者,有助于森林植被的更新,然而受研究方法的限制,灵长类种子传播潜力常被低估。为全面评估温带灵长类动物的种子传播潜力,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粪便分析法评估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黑白仰鼻猴的种子传播潜力。于2018年11月—2019年10月采用直接观察法(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黑白仰鼻猴的活动时间分配数据,获取每月取食果实的比例;同时每月收集黑白仰鼻猴的粪便,采用粪便分析法分拣猴粪中残留的植物种子,统计有完整种子残留的月份和粪便比例,应用这两种方法评估黑白仰鼻猴种子传播潜力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直接观察法收集到黑白仰鼻猴取食果实的月份数为6个月(7—12月),月均取食果实的比例为(15.31±20.15)%,共取食13种果实;而粪便分析法发现黑白仰鼻猴粪粒内全年都有完整种子残留,粪便中月均完整种子残留比例(35.19±35.43)%,其中9月至第二年1月粪便中种子残留比例都大于50%,共取食18种果实;综合两种方法发现云南拉沙山黑白仰鼻猴共取食20种植物果实,具有较高的种子传播潜力。直接观察法可确定黑白仰鼻猴取食果实的物种数,而粪便分析法能...  相似文献   

20.
野外研究于2002和2003年秋季在帽儿山地区进行。帽儿山地区秋季可供鸟类取食的肉质果植物种类繁多,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和山荆子(Malusbaccata)是最主要的两种植物。帽儿山地区迁徙性食果实鸟类共9种,包括夏候鸟和旅鸟5种,冬候鸟4种。主要的食果实鸟类是斑鸫(Turdusnaumanni)、灰背鸫(T.hortulorum)和北朱雀(Carpodacusroseus),前两种为食果肉鸟类,后一种是食种子鸟类。斑鸫主要取食黄檗果实,灰背鸫主要取食山荆子果实,北朱雀主要取食黄檗种子。食果实鸟类在秋季也捕食一些动物性食物。3种主要食果实鸟类的迁徙日期不同。灰背鸫最先迁离,斑鸫稍晚,北朱雀最后到此越冬。果实丰歉年对鸟类的迁徙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