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17年8~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西伯利亚两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试掘。通过调查与试掘,在叶尼塞河支流—阿巴坎河流域确认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马特盖奇克遗址,该遗址石制品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主要是火山岩、燧石和石英岩。通过阶地比对,初步认为该遗址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另外,对库尔塔克卡缅内洛卡遗址的再次发掘出土了44件石制品,包含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主要是燧石、石英岩和火山岩。此次发掘进一步充实了该遗址的考古材料,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该遗址的考古年代学序列。  相似文献   

2.
洛南花石浪龙牙洞1995年出土石制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1995─1997年,经过连续3年对洛南盆地花石浪龙牙洞遗址的发掘,获得20余种哺乳动物、鸟类和水生动物化石以及包括人类生活踩踏面、灰烬层、烧石、烧骨和77000余件石制品在内的大量的人类文化遗迹和遗物。本文是1995年度龙牙洞内顶部扰动层及第4层上部出土的18608件各类石制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显示石制品是以中小型石片和简单的石片工具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而龙牙洞是一处内涵丰富的早期人类居住类型遗址。  相似文献   

3.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从1990年至1995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面积近100平方米,地层堆积厚达20多米,划分为23层,其中第21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第18层向下含有古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制品。发掘出土石制品6546件和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通过对部分古脊椎动物化石和遗物的分析,它是一处以旧石器遗存为主,兼有全新世遗存的洞穴遗址;经对石制品初步研究,它具有中国北方以小石制品为主的旧石器时代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老鸦洞遗址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及动物碎骨。为进一步研究该遗址,明确遗址文化及年代性质,2013年7月至8月,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再次系统发掘,出土包括石制品、骨制品、古人类牙齿化石、动物化石、植物果核、碳屑在内的标本两千余件,其中,石制品在制作技术上显示了典型的小石片石器传统特征。另有未统计碎骨上万件。碳十四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出土物及遗迹记录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7000-20000年,以及距今14000年古人类在老鸦洞内生存的历史,是毕节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初阶段古人类生存栖息的证据。多个石制品及碳屑、灰烬富集的层位表明了古人类对该洞穴的长时间反复利用,以及末次冰期最盛期期间人类活动的消退现象。  相似文献   

5.
《化石》2013,(1):4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课题组彭菲博士等报道了中国西北地区水洞沟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地层(约距今3万年)中发现的一件带有刻划痕迹的石制品.该石制品出土于水洞沟遗址第一地点1980年发掘的下文化层,这是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首次发现带有刻划痕迹的非有机质遗物.2012年9月17日,《科学通报》第57卷26期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了该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桃山遗址发现于2011年,2013年进行试掘,并于次年展开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遗址2014年度发掘总面积36m~2,揭露出3个史前文化层,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石制品1943件,陶片12件,装饰品备料2件,植物果壳1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鸡冠状石叶、削片、刮削器、锯齿刃器、端刮器、凹缺器、斧形器、锛形器和石镞等。此次发掘出土遗物从数量和类型两个方面均突破了2013年试掘工作对遗址认识的局限,更全面地展现出桃山遗址的文化面貌。遗址各阶段石制品原料及技术类型虽存在一定相似性,但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光释光和AMS~(14)C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从旧石器晚期后段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7.
大窑遗址27号洞于1986年被发掘,共有3个层位包含文化遗物,出土石制品总计520件。本文着重对石制品进行研究,发现27号洞的石制品主体为石片石器组合,存在少量细石核预制产品。石核以单台面为主,尤以将石片腹面作为台面进行剥片的石核最具特色;石器类型有边刮器、锯齿刃器、砍砸器、石球/石锤等。结合石制品类型与堆积性质初步推断,27号洞石制品的年代不早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的旧石器考古发掘与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迄今为止已有正式报道或发表的遗址和地点100余处,分布在黑龙江省境内各处,年代上均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2017年初,根据齐齐哈尔市查哈阳农场群众提供的线索,笔者等在甘南县环太平湖水库周边发现多处旧石器地点以及原料产地。经对该地区的踏勘调查和对一处地点的小规模剖面清理发现,环太平湖地区分布着面积广大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地层,其中石制品数量丰富,同时还发现了疑似的半地穴遗迹。这些遗存代表了当时该地区较大的古人类活动规模,周边出产的优质石制品原料为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力要素,使这一地区孕育出了成熟的石叶、细石叶技术产品。对广合屯第1地点下部风化壳中炭屑的14C测年结果表明,这些石制品的年代应晚于距今3万年。  相似文献   

9.
东营坊遗址位于天津蓟县境内。2007年,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00m2,出土石制品90件。石制品原料系就地取材于遗址附近的河床或基岩;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剥片采用锤击法;石器以小型为主,包括刮削器和雕刻器,由硬锤直接加工而成,方向以正向居多。根据文化层底部哺乳动物化石的测年结果,遗址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阶段或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  相似文献   

10.
吉林桦甸寿山仙人洞旧石器遗址试掘报告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记述了吉林烨甸寿山仙人洞遗址试掘所发现的47件石制品及伴生动物化石12种.依动物化石和石器特征分析,将其地质时代暂定为晚更新世后段,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1991年5—6月间.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在吉林地区进行旧石器野外考古调查时,在桦甸市榆木桥子镇发现了寿山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并进行了试掘,在距洞口7米处开了一个横向1×3米深沟,出土了较丰富的文化遗物:47件石制品,少量的骨制品,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一些鸟类化石.  相似文献   

11.
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晚更新世偶蹄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记述了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偶蹄目化石: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更新獐(Hydropotes pleistocenica)、河套大角鹿(Megaloceros ordosianus)、马鹿(Cervus(Elaphus)elaphus)、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和原始牛(Bos primigenius)6个种。灵井遗址的李氏野猪是这个种最晚的代表,马鹿和原始牛是欧洲晚更新世地层中常见的种类,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地层中的常见种类,这一现象不仅说明了马鹿和原始牛是扩散和适应能力很强的动物,而且还证明了在晚更新世期间欧亚大陆存在着动物群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老龙洞史前遗址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子麒 《人类学学报》1998,17(3):212-229
本文记述了老龙洞史前遗址研究初步成果.在对石、骨、角制品的一般性质论述基础上,指出这一组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并有着文化上的广泛联系;依遗物和哺乳动物化石对其年代也作了初步讨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它是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近年来发现的一处重要的包括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在内的史前洞穴遗址,为研究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类型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地点和一批有意义的文化遗物。  相似文献   

13.
马梁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缘,发现于1983年,并于同年及2006、2008年分别进行小规模发掘,出土了少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016年,为建立该区域早-中更新世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低于马梁遗址文化层约3m的马梁第10地点开展试掘,发掘面积18m2,出土石制品197件,动物化石1500余件。石制品原料以燧石、石英砂岩和白云岩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砾石、岩块、断块和碎屑等。技术上,以硬锤锤击为主要打制技术,石核剥坯较为简单,未见修理台面,工具加工缺乏"精制品",表现出较为单一和简单化的石器工业面貌。  相似文献   

14.
方家沟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方家沟村,2014~201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两次发掘,发现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以及原地埋藏的遗迹现象。石制品类型包括备料、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锤、石砧、工具等,整体面貌属于华北常见的石片石器工业。古人类在自然沟内短期活动形成的遗迹(G1)蕴含了空间利用方式的信息,对于进一步研究嵩山东麓MIS3阶段人类活动与行为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田川  徐廷  关莹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9,38(1):19-32
枫林遗址是坐落于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201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抚松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获得了数量丰富的石制品,类型包括细石叶、细石核、石叶和精加工的石器等,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其中,细石核典型、精美,具备从原料采备、初期加工、调整再利用到使用废弃的各阶段特征。本文运用"操作链"的分析理念,以动态的视角对该遗址楔形石核的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对于细石核的技术与类型分析表明,该遗址以楔形细石核、工具类细石核等为主体的细石叶工艺产品,代表了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工艺的特色。该项研究有助于阐释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地区狩猎采集人群的石器技术特点、工具制作能力和生存模式,为探讨更新世末期细石叶工艺在东亚地区的扩散和人群互动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2020年4-6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海原县文管所组队对海原县南华山地区进行史前时期遗存专项考古调查。此次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27处,其中明确地层的有14处。从地层上看可大致分为18000 BP以后的马兰黄土堆积和24000-18000 BP马兰黄土下部河漫滩相堆积两期,分别以石叶-细石叶工业和小石片石器工业为代表。油坊院遗址第1地点和刘湾遗址断面上发现较厚的灰烬堆积,前者还发现有1处明显的火塘遗迹;测年数据显示,两者年代分别为22000 BP cal和11000 BP cal。此次海原县南华山地区旧石器的发现,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旧石器晚期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为进一步探讨LGM阶段中国北方旧石器晚期的环境、文化与人群交流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百色田东百渡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光茂  林强  黄鑫 《人类学学报》2010,29(4):355-371
百渡遗址位于右江南岸,广西田东县附近, 在2002年发掘了700m2, 出土约1500件石制品。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砾石、石锤、石核、石片、断块和碎片; 原料均为砾石, 岩性以砂岩为主; 石核包括单台面、双台面和多台面三种; 打片和加工石器均以锤击法为主, 单面加工; 石器类型有砍砸器、手镐、刮削器。从石制品的特征和组合看, 该遗址既是古人类的石器制造场所, 又是生产、生活的地方。其石制品与百色盆地第4级阶地网纹红土中的石制品有一定的差别, 表现出比较进步的性质。通过地质、地貌和出土遗物的对比分析判断, 遗址的年代可能为中更新世后段。  相似文献   

18.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4—2005年,在湖北省郧西县境内的黄龙洞的两次发掘中,发现了5枚人类牙齿化石、20余件石制品及大量的动物化石。初步分析显示这是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的人类遗址。我们在2006年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又发现了2枚人类牙齿化石、11件古人类打制的石制品与6件骨制工具、1500余件动物化石以及其它古人类活动证据。野外工作期间我们还对黄龙洞洞穴堆积及山体地貌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该洞穴发育及古人类在洞穴内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初步推测。本文介绍了2006年的野外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9.
洛阳考古研究院2012年5月至10月在栾川孙家洞作抢救性发掘,于原生层位发现古人类化石,同时伴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少量人工石制品。根据伴生动物群的初步鉴定,栾川古人类的生存时代为中更新世。6件古人类化石代表3个个体:1个成年人和2个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牙齿生长发育阶段分别与6~7岁和11~12岁的现代青少年相当。栾川孙家洞古人类牙齿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明显区别于现代人,其形态大小位于周口店直立人牙齿的变异范围内,可归入直立人的形态范畴;同时具有东亚古人类及现代蒙古人群的地区性特征。基于幼年个体上下颌骨的牙齿发育,推测栾川古人类第一臼齿萌出年龄可能接近6岁,提示具有接近于现代人的牙齿生长模式和生活史特点。栾川中更新世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假说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20.
王法岗  李锋 《人类学学报》2020,39(2):161-172
“许家窑人”化石发现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西端的侯家窑遗址。该遗址20世纪70年代历经数次发掘,发现古人类化石20件、石制品数万件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虽然已有大量关于遗址的研究成果发表,但人类化石和考古遗物的出土地层仍有些模糊,文化层时代也存在较大争议;年代数据在20 kaBP到500 kaBP的大范围间变化,影响学者们对“许家窑人”及其文化遗存演化位置的认识。鉴于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2007~2012年对该遗址开展了持续的考古调查及发掘,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廓清遗址埋藏的地貌部位和文化层的分布状况等基本信息。侯家窑遗址的地层包含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以下2~3 m(距地表约14.5 m)处确认了不整合接触面,其下为泥河湾层堆积,之上为河流阶地堆积。综合对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地层描述、新发掘地层以及人类化石保存状态的认识,“许家窑人”化石应出自遗址地层沉积序列的上文化层中,而非湖相的泥河湾层中。通过对目前遗址已有测年数据的重新梳理,我们认为,上文化层即“许家窑人”化石的时代为200~160 kaBP,主要对应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早期;下文化层的准确年代仍需验证,目前光释光年龄为198±15 kaBP, 26Al/ 10Be埋藏年代为240±50 ka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