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9—1981在广西海滩的蟹类及广东山区的淡水虾体内分别检获三种微茎类吸虫囊蚴,通过动物饲喂感染均获得成熟的成虫,对囊蚴及成虫进行了染色、封固、测量及观察。作者认为其中有一个新种——旋圈圆盘吸虫 Sphairiotrema cylista sp.nov.,首次报告了巨卵马蹄吸虫 Maritrema majestova Ke,1976的蟹类中间宿主及囊蚴形态,还发现马坝似蹄吸虫 Maritreminoides mapaensis Chen,1957的囊蚴可以寄生在另一种淡水虾体内。 本文的材料及方法、描述测量单位、模式标本保存地点等悉同作者前文(柯小麟等1976;1980)。  相似文献   

2.
作者前文(1976)报道马蹄属(Maritrema)在我国的种类时,已指出微茎类吸虫在我国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隶属于微茎科(Microphallidae)、马蹄亚科(Maritreminae)中的类茎属(Microphalloides)的种类,迄今在我国尚未见有报道。作者1964年在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滨海城市湛江、北海及其附近海滩、沼泽捕获的鸟类中剖检获得这个属中的二个新种,订名为: 1.裂巢类茎吸虫,新种Microphalloides ovariolobatus sp.nov. 2.南瓜类茎吸虫,新种Microphalloides peponis sp.nov.  相似文献   

3.
类茎属一新种及其囊蚴在体外的培养:吸虫纲:微茎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于1986年5——6月间,检查辽宁省营口二道沟天津厚蟹 Helice tridens tientsinensis Rathbun,发现类茎属 Microphalloides Yoshida,1938的囊蚴,经感染家鸭、大白鼠、小白鼠、犬、猫及体外培养,结果于家猫及IMDM培养液中获得成虫。经鉴定为一新种,订名为辽宁类茎吸虫Microphalloidesliaoningensis,其与日本类茎吸虫相似,但不相同。木新种阴茎囊的肌纤维束有4束,阴茎囊基丁质突起的前端块末端非鱼尾鳍状,分二圆叶,前叶小于后叶,后端块远端钧状,向前弯曲。卵黄腺滤泡16—23个。虫卵较小而囊蚴较大。后尾蚴经体外培养99小时,虫体发育良好,子宫内可见大量虫卵,这对该虫形态、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作者于1980—1981年进行广东山区蟹类的剖检,于阳山县获得一种微茎类吸虫囊蚴,通过动物饲喂感染及人工体外培养,均达到性成熟的成虫期。染色、封固、绘图、测量及观察后。作者认为该虫种是前人未曾报道过的新属新种——阳山似丰体吸虫。现将本虫种的描述及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在内蒙科尔沁草原检查5种淡水螺:耳萝卜螺、卵萝卜螺,豆螺、凸旋螺及半球多脉扁螺共5,616粒。从中查出至少12种吸虫幼虫期,它们是: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有棘血居吸虫、马蹄吸虫、斜睾吸虫、二种背孔吸虫、棘口类吸虫、重盘吸虫、球孔吸虫、异形科吸虫、杯叶科吸虫及鹗形吸虫。其中东毕吸虫、血居吸虫及棘口吸虫的尾蚴分别进行实验动物的感染试验,获得成虫。各吸虫侵袭期幼虫季节动态亦经观察。  相似文献   

6.
1984年11月,重庆动物园从云南省某边区进口4只亚洲象(Elephas maximus),12月下旬开始粪便检查寄生虫,均发现有同一种前后盘吸虫的虫卵。经自然排虫和药物驱虫,获得一种前后盘吸虫的成虫,经鉴定隶于枝睾科(Cladorchidae Soutwell et Kirshner,1937)芬德亚科(Pfenderiinae Fukui,1929)芬德属(Pfenderius Stiles et Goldberger,1910),确认为一新种,命名为象芬德吸虫(Pfenderius elephse sp.nov.)。新种描述Pfenderius elephse Wu et Zhang,sp.nov.模式标本:正模1,副模21,保存于四川省养猪研究所。虫体乳白色,后端为红色。虫体短粗,卵圆形…  相似文献   

7.
闽江叶形吸虫新种的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寄生在闽江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膀胱及输尿管中的闽江叶形吸虫新种Phyllo-distomum mingensis sp.nov.。本新种以其成虫的虫卵大小、睾丸卵巢形态、不具劳氏管及后蚴的焰细胞排列公式等特征不同于现有的已知种。本新种的生活史经阐明,其第一中间宿主是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第二中间宿主是河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与M.aspergillus。本文尚对叶形属吸虫各发育结构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1983年6月—1984年10月,在成都市禽蛋批发部解剖家鸭200只,在郫县、大邑、祟庆、广安、合川、酉阳等县各解剖鹅10~20只,鸭30~50只,从鹅、鸭鼻腔、鼻窦中收到较多的环肠科吸虫。发现有两种平体属吸虫的形态特征与过去报道的不同,经鉴定为两新种,命名为四川平体吸虫Hyptiasmus sichuanensis Zhang sp.nov.和成都平体吸虫Hyptiasmus chengduensis Zhang sp.nov.四川平体吸虫新种Hyptiasmus sichuanensis Zhang sp.nov.(图1)虫体大型,扁平、叶状。前端稍尖,后端钝圆,最大宽度在虫体中后部。新鲜虫体为暗红色,肠支黑色,固定后虫体呈灰白色,…  相似文献   

9.
微茎类吸虫的囊蚴及成虫广泛寄生于咸、淡水领域的甲壳类及各种动物体内,广东及广西等地虫种很丰富。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高原,位处边境,山高林密溪河纵横,地形复杂,甲壳类及动物种类繁多。但过去有关微茎类吸虫仅钟惠澜等,1975论及当地淡水蟹体内有微茎类吸虫囊蚴寄生,但未有进一步作动物饲喂感染或体外培养以获得成虫。故云南省有关该类虫种的材料极贫乏。作者近年曾到云南省进行调查采集,初步整理出微茎科吸虫中两个属内的两个新种。  相似文献   

10.
白洋淀夏季鸟类的几种后睾科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3年6—7月间调查河北省白洋淀地区夏季鸟类的吸虫类区系中,获得后睾科Opisthorchiidae吸虫共4种,经鉴定,其中 1种为新种,1种为地区新纪录,2种为宿主新纪录。 黑水鸡对体吸虫,新种Amphimerus gallinulae sp.nov.(图1)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华北、华东地区家禽寄生吸虫和线虫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1956—1962年间,作者在华北和华东地区的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南京、扬州、合肥和上海等地,检查了鸡863只、鸭1091只和鹅73只。从所获标本的鉴定结果,共找到寄生蠕虫34种(不包括絛虫),分隶于14科20属。其中包括1个吸虫新种、2种吸虫和6种线虫的国内新记录及4个新宿主。 2.在34种寄生蠕虫中,吸虫占2/3,线虫仅占1/3。这可能与禽类的生活习性及吸虫的发育有较密切的关系。 3.同种蠕虫对家禽的危害,以吸虫来说,鸭、鹅高于鸡;以线虫来说,则鸡高于鸭鹅。 4.在华北、华东地区的家禽寄生蠕虫,以卷棘口吸虫、鸡异刺线虫和鸡蛔虫为优势种类。 5.在南京家鸭小肠内发现一新种吸虫,定名为家鸭拟鴞形吸虫Pseudostrigea anatis,sp.nov.,其主要特征为:体形大,长3.90—4.62毫米;虫体前后两部之比为2:3;卵巢类圆形;睾丸横椭圆形;卵黄腺掩盖了生殖器官;子宫中卵子的数目多,54—91个。此外,新种与其他类似种类作了比较与讨论。 6.文中除对新种作了详细的描述、讨论和附图外,并对各旧种与其他作者的记载不同的地方,加以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在湛江市附近海域海鸟体内获得的两种吸虫,经鉴定为新种,命名为巨口类茎吸虫,新种Microphalloides macrostonrs sp.nov.,珊瑚多黄吸虫,新种Multivitellus coralius sp.nov.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在我国首次发现的隶属于微茎科、马蹄亚科中的结实卵腺吸虫(新属新种)及腺顶突吸虫二个虫种。这些材料的处理方法及量度单位同作者前文(动物分类学报,4卷1期,18—22页)。有关标本全部保存于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组。  相似文献   

14.
侧孔吸虫属二新种(吸虫:隐孔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我们在天津北塘一只白腰杓鹬的小肠内获得13条吸虫。1981年,在北大港一只银鸥的肠内获得吸虫7条,经鉴定为侧孔吸虫属二新种(Trematoda:Troglotrematidae)。文中量度以毫米为单位。 1.杓鹬侧孔吸虫Paragono numenii sp.nov.(图1)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广东省梅县市发现四个吸虫新种:1.鼠丽色吸虫,新种Reesella ratta sp. nov., 2.后囊蛙蠕吸虫,新种Batrachotrema optstosacca sp. nov., 3.梅县后平睾吸虫,新种Opisthioparorchis meixianensis sp. nov., 4.大卵后平睾吸虫,新种Opisthioparorchis megaloonos sp. nov.,它们分别归隶于蹲茎科Cathaemasiidae及蛙蠕科Bstrachotrematidae。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医科大学寄生虫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本属虫种,远在1814年Rudolphi就发现了球形球孔吸虫(印Sphaeridiotrema globulus Rudolpbi,1814),但至今经报告的仅有3种。该属吸虫包括本新种,能引起宿主严重溃疡性肠炎,致使幼禽成群死亡,对养禽业危害甚大。国内仅报道在绿翅鸭小肠中找到球形球孔吸虫(李友才,1965;顾昌栋等,1973)。  相似文献   

17.
大亚湾鱼类寄生复殖吸虫的研究(吸虫纲)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记述了1985年春、秋两季对大亚湾鱼类复殖吸虫鉴定的结果,其中有3新种:大亚湾斑点吸虫,新种 Maculifer dayawanensis sp. nov., 大亚湾重肛吸虫,新种 Bianium dayawanense sp. nov.,大亚湾伪类孔吸虫,新种 Pseudopecoeloides dayawanensis sp. nov.。并对种类组成与宿主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文末附有采集的吸虫名录。  相似文献   

18.
对科威特湾微茎科滨鹬马蹄吸虫幼虫期的中间宿主双带盾桑椹螺(Clypeomorus bifasciata)及小相手蟹(Nanosesarma minutum)的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调查期超过一年,在检查的1 600只螺和415只蟹中, 11.8 %的螺感染了8种马蹄属线虫中的一种,且以滨鹬马蹄吸虫的感染占优势(9.9 %螺感染) ; 80 %的蟹感染滨鹬马蹄吸虫囊蚴。虽然一年四季两种宿主都会感染,但吸虫的流行和尾蚴(指成熟期感染)在夏季呈现高蜂。从螺体排出的尾蚴具有明显季节性,在此海湾必须要超过最低温度20℃。总的感染率在较大(较老)的螺里有所下降,显示吸虫影响宿主生存并随之影响宿主群体结构。囊蚴的感染丰度与蟹的个体大小有明显相关性;较大的蟹感染较多的囊蚴,显示宿主能耐受更多的吸虫。调查显示,囊蚴的感染率与蟹的大小或性别无相关性。囊蚴体外脱囊以及产卵吸虫的释放证明,成熟虫体终年存在于所有大小和性别不同的蟹里,显示从蟹到鸟的持续感染是可能的。总的来说,滨鹬马蹄吸虫在海湾的传播动态是由这两种无脊椎动物宿主来协调,并似乎是被一系列依赖于温度的活动控制,这些活动影响易感宿主种群及感染性幼虫期尾蚴和囊蚴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东方杯叶吸虫囊蚴的体外培养和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所 《动物学报》1993,39(3):307-314
本文用含小鸡血清的培养基将东方杯叶吸虫脱囊后尾蚴体外培养至怀卵成虫,但虫卵不正常。添加小鸡小肠粘膜浸出液能明显提高怀卵率和产卵量,但不影响怀卵量,41℃比37℃培养结果更好;后尾蚴的发育经历了精巢、阴茎囊、卵巢和卵黄腺的形成及怀卵和产卵的过程,体外培养中虫体发育延缓。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在鄂东南富水流域收集的吸虫标本中,发现后睾科吸虫二新种,即寄生于大灵猫胆管中的细长次睾吸虫,新种Metorchis elongata sp. nov. 及寄生于鳖胆管和肠道的通山对体吸虫,新种Amphimerus tongshanensis sp. nov. 本文对二新种的形态作了详细描述,对新种与近似种的主要特征列表进行比较,并讨论了建新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