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白色念珠菌氟康唑耐药相关基因的差异显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差异显示PCR技术 (DifferentialDisplay PCR ,DD PCR)寻找白色念珠菌的氟康唑耐药相关基因。体外用含氟康唑的酵母培养基 (YEPD)诱导培养临床白色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 4 35 (对咪康唑耐药 ) ,诱导 80d后得到氟康唑耐药子代 4 35 2 (MIC =1 2 8μg mL)。DD PCR比较 4 35 2、4 35分别在含氟康唑、不含药的YEPD液基中的基因表达 ,找到 3个明显差异片段 ,分别与数据库中白色念珠菌的醇脱氢酶基因ADH1、多药耐药基因CDR1及拓扑异构酶基因TOP2有高度同源性。半定量RT PCR中证实了ADH1、CDR1在氟康唑耐药株中的差异表达 ;对已知氟康唑耐药基因MDR1作半定量RT PCR时发现MDR1在氟康唑耐药株 4 35 2中无表达 ,而在氟康唑敏感株 4 35中有表达。结果表明 ,ADH1、CDR1基因的高表达与白色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性形成相关 ,ADH1可能是新的耐药基因 ;MDR1的表达可能在氟康唑敏感株或其它唑类耐药株中也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常用免疫抑制剂、降血脂药、抗抑郁药、抗生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中筛选出可能与氟康唑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药物.方法 将5类28种药物配制成相同浓度(100 μg/mL)后分别单独及与低浓度氟康唑联合加入白念珠菌耐药菌株(l00、103)及敏感菌株(sc5314、y0109)菌悬液中,24 h(敏感菌)及48 h(耐药菌)后观察菌液澄清情况,菌液完全澄清为“+”,混浊为“-”,并重复上述实验3次.结果 舍曲林等7种药物在该浓度下单用即可抑制所有实验菌株生长,与氟康唑合用后抑菌作用更加显著;利福喷丁等6种药物在该浓度下单用只能抑制敏感菌株生长,但与低浓度氟康唑合用后对耐药菌株也有抑制作用.结论 舍曲林、利福喷丁等药物与氟康唑联合后对白念珠菌可能具有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SRB1在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和敏感株表达差异,探讨与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使用同一亲本来源的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CA-16和敏感株CA-3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扩增各菌株的目的基因SRB1、CDR1、ERG11,观察各菌株目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CA-3相比,在mRNA水平氟康唑耐药株CA-16的SRB1和耐药基因CDR1、ERG11表达升高,SRB1、CDR1、ERG11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念珠菌SRB1的表达增高和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密切相关,SRB1可能是一个新的耐药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黄芩苷( baicalin,BA)联合氟康唑( fluconazole,FLC)对白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C. albicans)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棋盘法考察BA联合FLC对白念珠菌浮游菌与生物膜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 FI?CI);通过时间?杀菌曲线检测两药联合对白念珠菌标准株(C.albicans SC5314)的杀菌作用;以XTT减低法和干重法检测两药联合对白念珠菌SC5314生物膜代谢及生物量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观察两药联合对白念珠菌SC5314生物膜形态结构的影响;以水?烃法检测两药联合对白念珠菌SC5314生物膜细胞表面疏水性( 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CSH)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 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RT?PCR)检测两药联合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和CSH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黄芩苷与氟康唑联用抗白念珠菌浮游菌的FICI介于0.28~0.75之间,对生物膜的FICI介于0.16~0.5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SEM和CLSM在生物膜结构上验证了两药的协同效果;两药联合可降低生物膜表面疏水性,以及使ALS1、ALS3、EAP1、SUN41和CSH1分别下调6%、51%、24%、13%和39%。结论黄芩苷具有协同氟康唑抗白念珠菌生物膜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黄芩苷(Baicalin,BA)联合氟康唑(Fluconazole,FLC)对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形态转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在菌丝诱导培养基(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上观察两药联用对白念珠菌酵母-菌丝形态转化的影响;ELISA法检测两药联用对胞内cAMP含量的影响;回补实验验证两药联用对胞内cAMP的影响;qRT-PCR检测两药联用对白念珠菌cAMP相关基因RAS1,CDC35和PDE2表达的影响。结果黄芩苷联合氟康唑能显著抑制白念珠菌酵母-菌丝形态转化,降低胞内cAMP水平;外源性cAMP能逆转两药联用所造成的菌丝抑制;两药联用使RAS1和CDC35表达分别下调35%和27%,使PDE2上调1.21倍。结论黄芩苷协同氟康唑显著抑制白念珠菌形态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胞内cAMP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体外不同唑类药物诱导热带念珠菌耐药性产生的特点以及耐药机制的不同。方法选取1株临床分离的唑类敏感菌,分别在含16μg/mL氟康唑,2μg/mL伏立康唑,1μg/mL泊沙康唑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传代培养。显色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每一代菌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对第50代传代菌的唑类作用靶位点基因ERG11进行扩增测序,并对ERG11基因、泵蛋白基因MDR1、CDR1以及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b进行荧光定量检测。结果体外氟康唑、伏立康唑暴露的情况下,菌株很快出现耐药性;相比,泊沙康唑并未诱导出耐药菌;氟康唑、伏立康唑诱导耐药性产生的方式呈现不同特征。氟康唑诱导下菌株MIC值逐渐上升,但伏立康唑诱导菌出现了明显的跳跃式升高。耐药机制研究发现,伏立康唑诱导菌ERG11基因出现了与耐药密切相关的G/G1390G/A碱基杂合突变。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仅伏立康唑诱导耐药菌CD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热带念珠菌在体外氟康唑、伏立康唑暴露情况下会很快出现耐药性,但其出现的特征以及耐药机制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中药卷柏中炔多酚类成分卷柏素与氟康唑、酮康唑联用对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效果,并初步探讨对氟康唑增效的分子机制。采用棋盘法测定两类药物联用对念珠菌体外抗真菌活性,以FICI法评价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卷柏素与氟康唑、酮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表现协同作用(FICI≤0. 5);对克柔念珠菌表现无关作用(FICI=1)。qRT-PCR检测卷柏素与氟康唑联用对白念株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显示,卷柏素能显著地逆转氟康唑诱导白念珠菌ERG5、ERG11、CDR1、CDR2、MDR1、FLU1和SIR2表达上调。Western-blot检测结果亦表明,卷柏素逆转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2的上调。卷柏素显示出对氟康唑、酮康唑的抗念珠菌活性的体外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生长形态的影响;采用 XTT 法考察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应用水-烃两相测定实验考察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细胞表面疏水性( 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 CSH)的影响;应用实时定量 RT-PCR(Real Time RT-PCR)实验考察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 CSH1、EFG1、HWP1、ALS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能够协同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经黄芩素与氟康唑处理的白念珠菌不能形成正常的生物被膜,其生长动力学及细胞表面疏水性下降,细胞疏水性相关基 CSH1、菌丝形成调控基因EFG1、黏附相关基因 HWP1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可协同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柴胡中提取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五环三萜类单体Bp3,研究该单体对伊曲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菌株的作用及其与伊曲康唑的相互作用.方法 参照CLSI标准,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单用Bp3、伊曲康唑及两者联合使用时对20株伊曲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菌株的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判定两药相互作用.结果 单独用药时Bp3及伊曲康唑对伊曲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菌株MIC的几何均数值(GM值)分别为1.941 μg/mL和1.008 μg/mL.联合用药时Bp3和伊曲康唑的GM值分别降低为1.189 μg/mL和0.346 μg/mL.2种药物单用和联合使用时MI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时在20株耐药株均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结论 五环三萜类单体Bp3对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伊曲康唑有协同或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将临床分离对氟康唑敏感的白假丝酵母菌种,经体外诱导产生耐药.半定量PCR检测敏感株、耐药株、回复敏感株多药耐药基因CDR1、CDR2、MDR1和转录调控因子TAC1编码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对TAC1编码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与敏感株和回复敏感株比较,耐药株CDR1、CDR2相对表达量增高,发现1株TAC1 N977D氨基酸置换.结论 氟康唑体外诱导白假丝酵母菌产生耐药的机制与CDR1、CDR2表达相关.TAC1基因突变在诱导耐药中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大蒜素对白色念珠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大蒜素对白色念珠菌生长的抑制作用。以NCCLS方案检测了胡桃楸提取物和伊曲康唑(ICZ)、氟康唑(FCZ)、两性霉素B(AMB)和5-氟胞嘧啶(5-FC)对133株白念珠菌体外生长抑制作用。标准菌株JC1A的M IC结果表明大蒜素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的抗菌作用相当于FCZ,略低于ICZ、AMB和5-FC;临床分离株对ICZ和FCZ的耐药率很高,对大蒜素提取物的耐药率较低。大蒜素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生长有强力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氟尼辛葡甲胺(FM)对克柔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以及和唑类药物联用对克柔念珠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以患真菌性乳房炎奶牛奶样临床分离克柔念珠菌为试验菌株,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FC)初步探讨FM对克柔念珠菌的抑菌活性。水-烃两相法测定细胞表面疏水性(CSH)并通过XTT法测定FM对克柔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早期1~3 h黏附阶段的影响以及培养24 h后成熟生物膜的影响;以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作为检测指标,通过棋盘法检测与唑类药物联用对克柔念珠菌体外静态抗菌作用;采用酶标比浊法测定绘制不同药物处理后的时间-抑菌曲线。结果 FM单药对克柔念珠菌的MIC均为0.625 mg/mL;FM可以降低CSH,对不同生长阶段(早期黏附、成熟)的克柔念珠菌生物膜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联合用药发现,FM与伊曲康唑联用抗克柔念珠菌的FICI介于0.5~1.5之间,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与酮康唑联合用药的FICI指数介于0.375~1.25之间,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与氟康唑联用则表现为无关;时间-抑菌曲线显示,部分唑类药物与FM联用能增强其对克柔念珠菌抑制作用,并维持较长的作用时间。结论 FM是一种有效的抗真菌增效剂,可以促进伊曲康唑和酮康唑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利福喷丁(Rifapentine)对氟康唑(Fluconazole)体外抗耐药白念珠菌的增效作用。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M27-A2方案测定利福喷丁与氟康唑对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利用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利福喷丁联合氟康唑体外抗白念珠菌的效果。结果利福喷丁单药时对实验所用12株白念珠菌均无抗菌活性(MIC801 024μg/mL)。在氟康唑敏感白念珠菌株中,利福喷丁联合氟康唑后未表现出协同效应(FICI0.5);在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中,利福喷丁联合氟康唑后均表现出显著的协同作用(FICI0.1)。结论利福喷丁单用无抗白念珠菌活性,但利福喷丁能显著增强氟康唑抗耐氟康唑白念珠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罗米地辛对氟康唑体外抗白念珠菌活性作用的影响。方法参考CLSI的M27-A3方案检测氟康唑对受试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不同浓度罗米地辛联合氟康唑检测其对受试白念珠菌的抗真菌效果。结果受试菌包括氟康唑敏感株、剂量依赖株、耐药株各5株。2μg/mL罗米地辛和4μg/mL罗米地辛联合氟康唑对氟康唑的抗真菌活性有增效作用,表现为MIC值降低、菌量减少和抑制拖尾现象。结论罗米地辛对氟康唑体外抗白念珠菌活性的增效作用,可抑制氟康唑的拖尾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og-MAPK信号通路在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比较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与耐药株Hog-MAPK信号通路相关的HOG1等基因的mRNA表达,以及磷酸化p38 MAPK蛋白表达的差异,并应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白念珠菌HOG1基因缺陷株及其原始亲代菌株/标准株对氟康唑MIC值的差异。结果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与耐药株之间Hog-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性,敏感株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低于耐药株,HOG1基因缺陷株对氟康唑更为敏感。结论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性可能与Hog-MAPK信号通路中部分基因和蛋白表达有关,这些基因和蛋白表达的降低可能使耐药性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6.
张晋卿  张迪  何焱玲 《菌物学报》2019,38(8):1366-1370
本文用两种方法评价了联苯苄唑与氯己定联用对临床分离念珠菌的抑菌活性。微量液基稀释法显示,氯己定单独作用于念珠菌时,对念珠菌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均大于16μg/mL;与联苯苄唑联合应用时,对17株念珠菌均表现为协同抑菌作用。纸片扩散法也观察到,含氯己定和联苯苄唑的纸片对4种念珠菌均能产生直径大于单药纸片的抑菌圈。结果显示,联苯苄唑联合低浓度氯己定对多种念珠菌具有协同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牛源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 parapsilosis)为试验菌株,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PCR扩增测序检测ERG11基因突变,Realtime PCR检测ERG11、CDR1、MDR1、MRR1基因的mRNA表达量,探讨耐药相关基因在牛源近平滑念珠菌耐唑类药物中的作用,为牛源近平滑念珠菌的耐药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近平滑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均高于75%,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50%,其中对氟康唑的耐药率最高,达58.3%;所有菌株的ERG11基因中均检测出错义突变A395T,耐氟康唑和剂量依赖菌株的ERG11基因中检测出同义突变T591C;氟康唑耐药组ERG11、CDR1、 MDR1、MRR1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敏感组(P<0.05)。牛源近平滑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且具有多重耐药性。牛源近平滑念珠菌ERG11基因中的T591C突变以及ERG11、CDR1、MDR1、MRR1基因的高表达都可能在其对氟康唑耐药性的产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唑类药物耐药热带念珠菌菌株ERG11基因突变及表达情况。方法连续收集临床分离的热带念珠菌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及伊曲康唑的药物敏感性,对唑类药物耐药菌株及部分敏感菌株进行ERG11基因测序,同时采用RT-PCR测定ERG11基因表达量。结果临床共分离92株热带念珠菌菌株,其中有29株为唑类药物耐药菌株,耐药率31.52%。40株热带念珠菌(29株耐药菌株和11株敏感菌株)ERG11基因序列共发现2个错义突变(S154F、Y132F)和5个同义突变,其中24株唑类药物耐药菌株同时出现上述两个错义突变位点。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29株唑类药物耐药菌株中有19株其ERG11基因表达量较敏感菌株增高。分析16株对3种唑类药物全耐药菌株及其余13株仅对一种或两种药物耐药菌株,显示前者ERG11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热带念珠菌唑类药物耐药与ERG11基因突变及过表达有关,有关热带念珠菌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为应对真菌耐药率的增加,我们尝试筛选出一些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具有协同作用且易获取的药物。先前的研究已经观察到28种非经典抗真菌药,如他克莫司、舍曲林和利福喷丁与适当浓度的氟康唑联用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其中他克莫司(FK506)和环孢菌素A(CyA)对氟康唑表现出最显著的体外协同抗白念珠菌作用[1]。我们采用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对他克莫司与部分常用抗真菌剂的体外协同作用进行了比较,进而筛选出药物组合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吸毒人群口腔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念珠菌病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美国CLSI推荐的微量稀释法测定75株念珠菌对4种常用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和酮康唑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75株吸毒人群口腔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和酮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0%、4%、8%和13.3%(P0.01),对氟康唑和酮康唑的交叉耐药率为8%;非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酮康唑的耐药率高于白念珠菌(P0.05)。结论吸毒人群口腔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高于对氟康唑和酮康唑的敏感性。吸毒人群口腔念珠菌存在着对氟康唑、酮康唑和5-氟胞嘧啶的天然耐药株和对唑类药物的天然交叉耐药株,且非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酮康唑的耐药率及交叉耐药率高于白念珠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