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模式标本是发表新种的依据,对稳定物种学名至关重要。紫堇属(Corydalis DC.)隶属于罂粟科(Papaveraceae)荷包牡丹亚科(Fumarioideae)紫堇族(Corydaleae),是分类学研究的困难属之一。该研究首先基于《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以及全球物种名录查询获得被认可的526个紫堇属物种,然后通过检索全球数字化植物标本数据库(JSTOR)、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数据库(GBIF)和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获得了其中395个物种1 894份模式标本,最后对获得的标本信息进行核实、整理和归纳,提取模式类型、馆藏地、采集人、模式产地和采集时间等关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紫堇属每个物种平均仅有约5份模式标本; 该属模式标本散落在全球80个标本馆中,其中超过85%为国外采集者采集。未来应当结合文献,加强对该属模式标本的信息考证和规范化整理。  相似文献   

2.
何锴  邓可  蒋学龙 《动物学研究》2012,33(5):542-544
2011年12月5日在云南省个旧市蔓耗镇(N23°00‘43.0",E103°26‘18.9",海拔350m)采集到高氏缺齿鼩(Chodsigoa caovansunga Lunde,Musser and Son,2003)标本1号。该物种为中国新纪录并且是其在模式产地(越南河江省Mt.Tay Con LinhⅡ山)以外的首个分布纪录。该标本头体长、尾长及颅全长明显大于模式产地的标本,线粒体cyt-b序列(JX508288)与地模标本相似度为98.6%。采集地生境为沟谷雨林,干扰类型为香蕉种植。  相似文献   

3.
周毅  杨天友  冉景丞  张旭 《生物多样性》2019,27(12):1345-944
了解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分类学研究历史, 可为遗产地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 对采自该遗产地并确立为模式种的物种, 收集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编制了中国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名录。结果表明: (1)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共有204种, 隶属于3门6纲22目60科; (2)动物模式标本物种采集最早可追溯到1955年, 最近为2013年, 两者相隔58年, 而采集高峰期为1995-2004年; (3)以国内学者3人合力发表的物种最多(93种, 占总种数的45.59%); (4)模式物种的橱柜时间严重滞后, 从采集到发表滞后最长的达47年; (5)模式标本涉及66位采集人(或团队), 以国内学者居多(63位, 占总人数的95.45%); (6)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被保存于27家国内外研究机构或私人收藏, 国内收藏1,504号标本, 国外收藏7号; (7)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物种发表于169篇文献, 中文文献有155篇, 外文文献有14篇。随着研究的深入, 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有更多的新种不断被发现, 说明遗产地物种资源丰富, 生物多样性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 暗示遗产地的物种分类研究工作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相似文献   

4.
模式标本作为新种发表与物种名称的依附实体,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湖北神农架作为华中地区的最高点,历来受到博物学家的青睐。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确定了以采自神农架的标本为模式确立的动物物种,编制了"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名录"。以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采集的模式标本命名的正式发表动物物种275种,隶属于3门5纲22目91科170属。神农架模式标本物种的采集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此后出现两个采集高峰期,即1977–1986和2009年。模式物种的发表略有滞后,从当年发表到最长滞后34年,但主要还都集中在采集后的10年内(222种,占80.73%)。采集于神农架的模式标本物种发表在163条文献上,从2006年开始发表在外文期刊上的物种数在逐步增加,而以中文发表的物种数在减少。以国内学者独立发表的物种较多(245种,占89.09%),而国外学者和国内外学者联合发表的物种相对较少。模式标本当前实际被存放在62家机构或被私人收藏,在45家机构中,以国内单位为主,而17家私人收藏机构则以国外为主。本文对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名录的汇总整理,可为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进一步开展神农架遗产的管理与保护提供依据。近年来关于神农架新物种的不断发表表明遗产地的物种多样性仍然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暗示着遗产地这方面的工作仍需进一步扩大和深入。  相似文献   

5.
2016年4—6月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8°46'8.07″E,27°50'56.77″N,海拔539 m)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8°11'47.2″E,26°22'42.24″N,海拔1 687 m)采集到2号两栖动物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与武陵掌突蟾Leptobrachella wulingensis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构建的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显示,此次采集的标本与武陵掌突蟾聚为一支。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估算本次采集的标本与武陵掌突蟾模式产地标本间的遗传距离为1.6%,小于掌突蟾属物种间的遗传距离。综合形态学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此次采集到的掌突蟾标本为无尾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掌突蟾属的武陵掌突蟾,系贵州省两栖动物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6.
李仕泽  石磊  吕敬才  魏刚  徐宁  陈靖  姜森  王斌 《动物学杂志》2016,51(6):1110-1117
2015年5月至7月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6号臭蛙标本,经鉴定为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属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本文给出了这6号标本的22项外形特征量度,并描述了其生境特征。基于12S r RNA和16S r RNA基因片段构建的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表明,这些标本与宜章臭蛙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且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远远小于臭蛙属物种之间的距离。宜章臭蛙在贵州的新记录将促进该物种的分类与谱系地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鼎湖山物种分类学研究的历史,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采自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主模式标本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主模式标本共含202种生物(亚种或变种),分属3界10门20纲54目104科146属,其中植物界63种、动物界68种、菌物界71种。有194份标本(另8份无采集人信息)涉及77位采集人(或其团队),有67家机构的147人参与新种命名, 67种期刊的140条文献参与新种发表, 38个国内外机构保存了200种的标本,物种在30%的科、目、采集人、第1命名人、期刊和存放地各分配了约70%的数量,呈现类似"二八定律"所述的不平衡现象。1978至1997年是标本采集并命名的高峰期,标本采集率为55.45%、标本命名率为58.91%;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命名早于动物和真菌。鼎湖山物种的橱柜时间(标本采集到命名间隔的时间)平均为7.56 a,且植物的长于动物和菌物。鼎湖山主模式标本生物的物种密度比邻近保护区的要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标本及文献数据对神农架国家公园高等植物标本采集史进行简要概述。该地区有着近140年的标本采集历史, 最早对神农架地区进行植物标本采集的是爱尔兰植物学家Augustine Henry。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标本馆(HIB)收藏了采自该地区的21,402份标本, 居首位; 其次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 16,483份、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CCAU) 1,851份。标本采集年份主要集中在1956-1959、1976-1981、1985-1987三个时间段, 其中以1976年采集数量为最多。标本采集月份主要集中在4-11月, 8月采集量最大。不同植物的标本数量两极分化严重, 标本量多的如桦叶荚蒾(Viburnum betulifolium), 高达295份, 然而有612种植物的标本量仅1份, 约2/3的植物标本量少于10份。因而, 在今后的采集工作中我们应该将重心置于标本数量不足的物种和类群, 而标本数量过剩的类群则应减少或停止采集; 植物标本的采集过程应尽可能全覆盖, 突出对高海拔、峡谷、石壁、无人区等特殊生境的调查。采集时间上应该注重春、冬二季。此外, 我们对该地区的维管植物模式标本进行了考证, 编制了《神农架国家公园维管植物模式标本名录》。该地区共有维管植物模式标本39种2变种3变型, 隶属24科34属。对神农架国家公园维管植物模式标本的整理为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及进一步开展神农架遗产的管理与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模式标本是植物分类和命名的依据和凭证,也是植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重要基本资料。为提高模式标本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充分利用和互惠共享,该文对广西植物标本馆(IBK)馆藏模式标本的种类组成、采集地、采集年代及采集人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本馆完成信息数字化的模式标本共计4 645号,5 736份,隶属于170科619属2 128种(含种下等级),馆藏模式标本收集的优势科有樟科、苦苣苔科、茜草科、山茶科、兰科、荨麻科、百合科、猕猴桃科、大戟科、柿科和杜鹃花科等,优势属有秋海棠属、蜘蛛抱蛋属、马兜铃属、紫金牛属和冬青属等。(2)模式标本分别采自中国的20个省(区、市)以及其他2个国家,模式标本采集较多的省区有广西(48.19%)、海南(24.14%)和广东(11.63%)。(3)历年模式标本采集高峰期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模式标本命名高峰期在20世纪80年代,与我国植物分类学的兴起,以及开展《中国植物志》编研等有关,模式标本的橱柜时间(标本采集到命名的时间间隔)平均为21年,橱柜时间最长为82年。该文还对模式标本的馆藏现状及数字化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发现弄岗狭口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6月,在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21′41″N,104°50′26″E,海拔1 300 m)采集到无尾目(Anura)姬蛙科(Microhylidae)狭口蛙属(Kaloula)标本3号,包括雄性成体标本1号和雌性成体标本2号,并对相应形态特征进行了测量,雄性头体长为35.79mm,雌性头体长为48.01 mm和42.78 mm。根据形态特征比较发现,该种群的标本皮肤光滑,背部呈橄榄绿色,有不规则的深绿色斑纹,指端平切且具两排小乳突,雄性胸部有小柠檬黄色斑点,雄性全蹼,雌性为1/3蹼,与采集自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弄岗狭口蛙(K. nonggangensis)地模标本(海拔186 m)的形态鉴定特征基本一致,仅体色和体型大小稍有差异。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标本与弄岗狭口蛙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共享同一单倍型。可以确定所采集的3号标本均为弄岗狭口蛙,为云南省两栖纲分布新记录物种。新发现的种群分布于中高海拔处,较地模标本的低海拔分布记录有较大的拓展。该物种的发现说明,云南东南部与广西西南部的喀斯特地区具有相似的物种组成,对该区域将来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梵净山地区藤本植物的多样性及区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区系研究对于揭示一定区域植被的起源与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我国贵州省梵净山及周边地区藤本植物(被子植物)区系,该研究基于馆藏标本信息、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等信息,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梵净山地区藤本植物的空间地理分布格局,分析了其物种丰富度及地理分布,同时在全国藤本植物地理分布的背景下,讨论了梵净山地区藤本植物在全国层面的区系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贵州省梵净山地区藤本植物有36科、95属、299个分类群,包含235种、26亚种、38变种,占全国藤本植物66科、268属、1 560种的比例分别为54.55%、35.45%、19.17%。(2)梵净山地区藤本植物主要以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分布的科属为主,温带成分更为明显。(3)梵净山地区藤本植物在全国范围内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大巴山-巫山地区、武陵山区以及黔桂交界处,对所涉及的藤本植物而言,梵净山地区更多地充当了其分布区的南界。以上研究结果为梵净山地区藤本植物的利用以及今后的保护及监测提供了本底数据,也为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巫仁霞  熊康宁  容丽 《广西植物》2017,37(10):1348-1358
梵净山为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区,是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面积约为77 514 hm~2。该研究针对当地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的问题,主要通过对种子植物科属种水平的地理成分、区系古老性、区系过渡性等区系特征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物种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63科843属2 584种,中国特有种1 010种(含梵净山特有种46种),其中属的热带、温带地理成分比例相当,热带成分略占优势。(2)该区植物起源古老,保存有梵净山特有裸子植物梵净山冷杉、长苞铁杉、粗榧、水青树、伯乐树、领春木等大量古老树种。(3)该区与临近区系交汇、渗透现象明显、过渡性质突出,经初步确定以梵净山为典型分布边界点的植物共有120科197属288种,分别有103种、62种、87种、36种以梵净山地区为分布的北界、南界、东界和西界,即梵净山更多的阻碍了热带、亚热带植物的北迁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的东扩。(4)该区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并茂发育,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竞争激烈。因此,梵净山在中国植物区系甚至东亚植物区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贵州梵净山森林树干附生尖叶拟船叶藓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使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无偏对应分析(DCA)两种方法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梵净山树干附生尖叶拟船叶藓在群落水平上的分布与森林群落类型相对应,其所在群落可以分成贵州青冈-箭竹群落、贵州青冈+巴东栎+雷公鹅耳枥-箭竹群落、贵州青冈-短柱柃群落、大钟杜鹃+多脉青冈-野八角群落、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贵州青冈-箭竹群落和贵州青冈-尖叶山茶-野八角群落6类树附生苔藓植物群落类型。尖叶拟船叶藓在梵净山的垂直分布范围为海拔1650~2080m;在树干垂直分布表现为下部显著多于中部,中部显著多于上部;在不同树种间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分析了影响树附生尖叶拟船叶藓生态分布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 ormis (Mitt. ) Nog. in Fanjing Mountain of Guizhou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TWINSPAN and DC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munity-wide distribution of epiphytic D1 diversif ormis is well correlated with forest community types. The forest communities with this species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groups, which are Cyclobalanop sis stewardiana-Sinarundinaria nitida community, Cyclobalanopsis stewardiana+ Quercus engleriana+ Carpinus viminea-Sinarundinaria nitida community, Cyclobalanopsis stewardiana-Euryia brevistyla commun-i ty, Rhododendron ririei + Cyclobalanop sis multinervis-Illicium simonsii community , Fagus lucida + 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 Cyclobalanopsis stewardiana-Sinarundinaria nitida community and Cyclobalanop sis stewardiana-Camellia cuspidata- Illicium simonsii community respectively. The vertical distributive range of this species is 1 650- 2 080 m above sea level;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is species on tree trunks is that on the lower parts a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on the middle parts and on the middle parts a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on the upper parts; the distribution of this species among different tree species is remarkably different. The ecological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piphytic D1 diversif ormis in Fanjing Mountain were also analyz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江西三清山种子植物中国特有属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多年调查,发现江西三清山分布有中国特有属37属(其中3属为华东特有属),含40种,隶属于30科,占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总数的13.75%,占华东地区种子植物特有属总数的53.62%,占江西种子植物特有属总数的66.07%,是江西乃至华东特有属的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三清山分布的中国特有属区系以双子叶植物占优势,生活型以落叶木本和多年生草本为主,地理分布与华东各山地关系最密切,属种起源以原始、孤立为特色,并有许多珍稀濒危保护物种。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性质、特征,对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尧山共有种子植物132科698属1 978种,包括裸子植物5科8属10种,被子植物127科690属1 968种。科的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略占优势,为53.57%,温带成分占44.05%,而属以温带成分占明显优势,占比69.76%,热带性属仅占25.76%,表明热带成分在尧山已不占优势,尧山区系呈现出明显的热带性向温带性过度特征。尧山共分布中国特有属28属,其中木本属有11属,如银杏属(Ginkgo)、杜仲属(Eucommia)、青钱柳属(Cyclocarya)等,仅分布1种及少数种的属占比高达87.25%,包含单型属45属,体现出尧山植物区系的古老、残遗性质。尧山与邻近地区(宝天曼、鸡公山、天目山)的区系组成均呈现出温带性,并以尧山温带成分占比最高。总体上,尧山区系呈现出明显的温带性,在区系来源上主要为华东成分,并受到华北、华中成分的渗透。本研究为尧山地区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珍稀濒危植物的评估和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丽水白云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梅笑漫 《植物研究》2004,24(1):28-34
白云山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境内, 自然植被保存完好, 植物种类丰富, 据统计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17 科、421 属、831 种。其中10 种以上的科有21 个, 498 种, 233 属, 构成了白云山植物区系的主体。本区系历史起源古老, 区域单型属与寡种属共计405 个, 占属总数的96.2%;我国特有分布贫乏, 珍稀濒危植物丰富;地理成分复杂, 可划分为14 个分布区类型13 个变型, 泛热带成分丰富, 温带成分优势明显, 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带。  相似文献   

18.
同域物种的共存往往是通过生态位分化实现的,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为梵净山同域分布物种。为了理解二者的生态位分化关系,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通过在梵净山保护区安放的24台红外相机进行冬春季的野外监测,发现有18台相机捕获到藏酋猴,4台相机捕获到黔金丝猴,有3台相机对二者均有捕获。总共获得了黔金丝猴的照片23张,事件发生8次;藏酋猴的照片373张,事件发生95次;未捕获到黔金丝猴和藏酋猴同一时间段出现。通过海拔高度、采食行为、出现时间这些数据对二者生态位分化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同域分布的这两种灵长类动物生态位分化模式。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梵净山冬春季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分布区域存在部分重叠,但黔金丝猴活动高峰早于藏酋猴约2 h;黔金丝猴更倾向于树上取食,藏酋猴更倾向于地上取食,避免了直接在食物资源上的竞争。二者通过活动节律和觅食策略差异实现生态位分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以实现同域共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2008—2010年,对南岳衡山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南岳衡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7种,其中一级保护3种,二级保护14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14种。列入2007年《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受胁威的珍稀濒危植物87种,其中极危1种,濒危13种,易危36种,近危26种,无危11种。兰科植物23属46种,且具有附生、地生和腐生各种生态类型。另外对银杏、伯乐树居群进行了分析,得出南岳衡山是银杏野生居群保存和现代分布地区之一,保存在该区的银杏,伯乐树的天然林应为原始林的残遗成分,具有古老和残遗特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使用双向指示种分析( TWINSPAN) 和无偏对应分析( DCA) 两种方法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 梵净山
树干附生尖叶拟船叶藓在群落水平上的分布与森林群落类型相对应, 其所在群落可以分成贵州青冈- 箭竹群落、
贵州青冈+ 巴东栎+ 雷公鹅耳枥- 箭竹群落、贵州青冈- 短柱柃群落、大钟杜鹃+ 多脉青冈- 野八角群落、亮
叶水青冈+ 多脉青冈+ 贵州青冈- 箭竹群落和贵州青冈- 尖叶山茶- 野八角群落6 类树附生苔藓植物群落类型。
尖叶拟船叶藓在梵净山的垂直分布范围为海拔1 650~ 2 080 m; 在树干垂直分布表现为下部显著多于中部, 中部
显著多于上部; 在不同树种间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分析了影响树附生尖叶拟船叶藓生态分布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