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清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9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化脓性脑膜炎62例记为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炎31例记为病毒性脑炎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治疗的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脑脊液CRP、PCT、TNF-α、MMP-9水平及阳性率,并计算血清和脑脊液CRP、PCT、TNF-α、MMP-9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血清、脑脊液CRP、PCT、TNF-α及MMP-9水平及阳性率高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病毒性脑炎组患儿血清、脑脊液CRP、TNF-α及MMP-9水平及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血清、脑脊液PCT水平及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或脑脊液CRP+PCT+TNF-α+MMP-9联合检验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清、脑脊液CRP、TNF-α、PCT及MMP-9水平明显升高,其中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血清、脑脊液PCT水平高于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或脑脊液CRP、PCT、TNF-α及MMP-9联合检验对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哮喘豚鼠IFN-γ/IL-4失衡与IgE水平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ELISA法、放免法和化学发光法分别观察哮喘豚鼠血清及肺组织匀浆中IFN-γ,IL-4,IgE的含量变化,以及IFN-γ/IL-4与IgE的相关性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关系和作用。结果表明:哮喘组血清及肺组织一浆中IL-4,Ig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P<0.01;肺组织 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FN-γ,IL-4和IFN-γ/IL-4与IgE呈显著相关性,其中IFN-γ/IL-4与IgE呈显著负相关(血清中 P<0.05;肺组织匀浆中 P<0.01),提示IFN-γ/IL-4的失衡及IgE水平升高在哮喘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辅助细胞(Th)相关细胞因子在狼疮性肾炎发病中的免疫机制作用。方法:6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2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IL-17、IFN-γ、IL-4水平,并对其与SLEDAI、SDI、24小时尿蛋白量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狼疮性肾炎组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狼疮无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01),狼疮性肾炎组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狼疮无肾炎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IL-4水平在狼疮性肾炎组、狼疮无肾炎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狼疮性肾炎组IFN-γ/IL-4比值显著高于狼疮无肾炎组(P<0.01)和健康对照组(P<0.05);狼疮无肾炎组IFN-γ/IL-4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SLE患者血清IFN-γ表达水平与SLEDAI积分呈正相关(r=0.402,P<0.05),血清IL-17、IL-4表达水平与SLEDAI、SDI、抗ds-DNA抗体、C3、24小时尿蛋白量均无相关性。结论:狼疮性肾炎患者外周血中IL-17、IFN-γ、IL-4等促炎细胞因子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促起炎症发生及组织损伤,参与了狼疮性肾炎的免疫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清、脑脊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36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化脑组)、27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病脑组)、30例非神经系统感染儿童(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3组血清、脑脊液中MMP-9、IL-1β的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分析血清白蛋白和脑脊液白蛋白含量,并计算白蛋白指数。研究显示,化脑组、病脑组患儿脑脊液中MMP-9、IL-1β水平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1);化脑组患儿脑脊液中MMP-9、IL-1β水平显著的高于病脑组(p0.01);化脑组、病脑组患儿脑血清中MMP-9、IL-1β水平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1);化脑组患儿血清中MMP-9水平显著的高于病脑组(p0.01);化脑组患儿脑脊液中MMP-9、IL-1β、血清中MMP-9、IL-1β与患儿白蛋白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0.427,r=0.463,r=0.398,r=0.411,p0.05);病脑组患儿脑脊液中MMP-9、IL-1β、血清中MMP-9、IL-1β与患儿白蛋白指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0.416,r=0.448,r=0.372,r=0.403,p0.0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清、脑脊液中MMP-9、IL-1β的水平变化与患儿血脑屏障功能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包虫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分子3(Tim3)/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包虫病患者40例作为包虫病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人员的血清Tim3、Galectin9、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分析包虫病患者血清Tim3、Galectin9水平与IFN-γ、TNF-α、IL-4、IL-6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包虫病组患者血清Tim3、Galectin9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包虫病组患者血清IFN-γ、TNF-α较健康对照组明显更低,而IL-4、IL-6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包虫病患者血清Tim3、Galectin9水平与血清IFN-γ、TNF-α均呈负相关关系,而与IL-4、IL-6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包虫病患者血清可溶性Tim3/Galectin9水平异常升高,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6水平变化有关,在包虫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MB)患者血清、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TBM患者36例为TBM组,30例无感染症状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并比较两组对象血清、脑脊液TNF-α和IFN-γ水平,分析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结果:TBM组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TNF-α水平和IFN-γ分别为(64.29±6.19)pg/m L、(30.28±3.18)pg/m L、(121.34±21.31)pg/m L与(69.35±8.42)pg/m 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62±0.83)pg/m L、(3.18±0.64)pg/m L、(8.62±1.34)pg/m L与(8.18±1.29)pg/m 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III期患者TNF-α、IFN-γ水平水平显著高于I期和II期,II期显著高于I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M患者血清、脑脊液中TNF-α水平与疾病分期存在正相关(r=0.673,r=0.621,P0.05),IFN-γ水平与疾病分期存在正相关(r=0.726,r=0.692,P0.05)。结论:TNF-α和IFN-γ参与TBM的发病过程,并与患者的病情相关;检测TBM患者血、脑脊液TNF-α和IFN-γ水平,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IFN-γ、IL-12及TNF-α在脊柱结核病人血清和病灶中的表达水平,探讨血清和病灶中IFN-γ、IL-12及TNF-α的表达水平与脊柱结核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期间,纳入符合标准的脊柱结核病人46例为实验组,椎体骨折病人48例为对照组。应用ELISA检测两组人群血清中IFN-γ、IL-12、TNF-α的平均浓度;病灶标本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IFN-γ、IL-12、TNF-α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实验组血清中IFN-γ,IL-12,TNF-α平均浓度分别为26.82±7.81 pg/mL,25.93±12.84pg/mL,68.13±16.24 pg/mL,对照组血清中平均浓度分别为46.89±7.81 pg/mL,49.45±22.38 pg/mL,26.65±10.11 pg/mL;实验组病灶中IFN-γ,IL-12,TNF-α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273±0.076,0.380±0.054,0.306±0.052,对照组病灶中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092±0.024,0.183±0.034,0.180±0.031。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及病灶中IFN-γ、IL-12及TNF-α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结核病人的血清IFN-γ、IL-12浓度呈低表达,TNF-α浓度呈高表达;脊柱结核病人病灶中IFN-γ、IL-12及TNF-α表达增加;检测脊柱结核病人IFN-γ、IL-12及TNF-α血清水平含量能为其机体免疫力的状态、判断结核病情程度和进展及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白介素-12(IL-12)、γ干扰素(IFN-γ)、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铁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视为观察组,初治组31例,缓解组25例,复发组20例;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76例视为对照组。比较急性白血病患者、健康人群及不同疾病阶段的血清IL-12、IFN-γ、EPO、铁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的IL-12、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EPO、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复发组的血清IL-12、IFN-γ显著低于缓解组[(84.21±5.43)pg/mL、(98.7±7.98)pg/mL比(112.43±10.21)pg/mL,(38.54±3.56)pg/mL、(49.87±4.02)pg/mL比(108.32±8.43)pg/mL](P0.05),EPO、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缓解组[(402.32±42.31)mIU/mL、(321.58±30.21)mIU/mL比(98.21±9.45)mIU/mL,(653.21±54.24)ng/mL、(512.87±43.45)ng/mL比(342.15±25.12)ng/mL](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IL-12、IFN-γ水平较低,EPO、铁蛋白的表达较高,可通过监测上述指标变化评估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3(IL-13)与干扰素-γ(IFN-γ)在儿童特应性皮炎(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AD患儿120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欧洲特应性皮炎评分标准(SCORAD)将其分为轻度组(n=33)、中度组(n=53)、重度组(n=34),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IL-13和IFN-γ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免疫球蛋白E(Ig E)水平,比较各组IL-13、IFN-γ与Ig E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IL-13、IFN-γ、Ig E两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儿童治疗前IL-13、Ig E水平高于对照组体检时,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体检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IL-13与Ig E呈正相关关系(r=0.762,P0.05),IFN-γ与Ig E呈负相关关系(r=-0.673,P0.05),IL-13与IFN-γ呈负相关关系(r=-0.672,P0.05)。轻、中、重度组患儿治疗前的IL-13、IFN-γ、Ig E水平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中度组治疗前IL-13、Ig E水平高于轻度组,IFN-γ低于轻度组,且重度组治疗前IL-13、Ig E水平高于中度组,IFN-γ低于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6个月后,IL-13水平和Ig E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IFN-γ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患儿外周血IL-13水平升高,IFN-γ水平降低,二者可能通过影响Ig E水平,引起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Th1/Th2)失衡,从而参与A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宫颈癌根治术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a)、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方式分为腹腔组和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治疗前后血清IL-4、IL-10、TNF-a、IFN-r水平的变化。结果:腹腔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通气时间明显低于或短于开腹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L-4、IL-10、TNF-α及IFN-γ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腹腔组的血清IL-4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其余三组指标水平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和7天,腹腔组患者的血清IL-4、IL-10、TNF-α及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在术中失血量更少,安全性更高,且对于患者术后的IL-4、IL-10、TNF-α和IFN-γ水平抑制效果更加明显,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它们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灌服大黄水煎液+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并结合TNBS(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建立脾肾阳虚型UC动物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脾肾阳虚型UC模型7、14d及21d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脾肾阳虚型UC模型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尤以模型21d组最为明显。结论促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及IFN-γ在脾肾阳虚型UC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对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接诊的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采用低浓度他克莫司治疗,观察组采用白芍总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FN-γ及IL-10水平的变化、糜烂面积、疼痛评分及近期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16±0.61)μg/m L vs(3.04±0.80)μg/m L、(258.93±5.72)ng/L vs(273.41±6.03)ng/L、(319.27±53.46)ng/L vs(290.95±51.03)ng/L(P0.05),糜烂面积、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10±0.03)cm2 vs(0.51±0.10)cm~2、(1.01±0.30)分vs(3.20±0.78)分](P0.05),近期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95.00%(38/40)vs75.00%(30/40)(P0.05)。结论:白芍总苷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效果显著,可能与其调节血清TNF-α、IFN-γ及IL-10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IL-12是由p35和p40两个亚基组成的可诱导细胞因子, 其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促进Th1细胞分化, 调节细胞免疫的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 用半定量RT-PCR结合银染对LPS, LPS/IFN-γ作用下小鼠抑制性巨噬细胞IL-12 p40 和 p35两个基因mRNA的表达及NF-κB信号与表达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发现IFN-γ不仅能显著促进LPS诱导的IL-12 p40 mRNA 的表达, 同样能明显上调IL-12 p35 mRNA水平, 两者表达水平大致相当, 而且IFN-γ 相应地促进了IL-12 p70的分泌. 蛋白酶小体抑制剂PSI显著抑制了LPS, IFN-γ , LPS/IFN-γ 诱导的IL-12 p40, p35mRNA的表达, 并对LPS, LPS/IFN-γ 诱导的Ik Ba 降解也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LPS单独处理可增强NF-κB与小鼠p40基因启动子-146 ~-112区DNA特异序列的结合, 但IFN-gγ并不能加强LPS诱导的NF-k B与DNA的结合, 也不能促进LPS诱导的Ik Ba 降解. 以上结果提示: (ⅰ) IFN-/LPS共同作用, 可促使IL-12 p40和p35 两基因mRNA高水平表达并相互协调. 这种高表达和IL-12 p70的分泌增加相一致. (ⅱ) NF-B是LPS, IFN-g /LPS诱导的IL-12 mRNA表达的基本信号通路. (ⅲ) 蛋白酶小体抑制剂PSI通过抑制Ik Ba 降解, 进而抑制LPS和LPS/IFN-g 诱导的IL-12 p40与p35 mRNA的表达. (ⅳ) IFN-γ 通过非NF-κB信号途径增强LPS诱导的p35/p40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C-CIK细胞输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IL-6、TNF-α及血清微量蛋白水平影响研究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前来我院就诊的已确诊的处于CR期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8例,按照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DA化疗方案进行巩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DC-CIK细胞输注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VEGF、IL-12、LDH、IFN-γ水平的变化,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5年后生存率情况进行系统比较。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及5年生存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VEGF、LDH水平均降低,血清IL-12、IFN-γ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IL-6、TNF-α、VEGF、LDH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IL-12、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C-CIK细胞输注疗法的运用能有效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疗效,推测其机制与血清IL-6、TNF-α、VEGF、LDH水平的降低,及血清IL-12、IFN-γ水平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的变化在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分析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进行了血清TNF-α、IFN-γ、IL-6、VEGF和HGF水平。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TNF-α、IL-6、VEGF和HGF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IFN-γ水平则显著地低于正常人组(P<0.01)。结论:TNF-α、IFN-γ、IL-6、VEGF和HGF水平的变化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相互作用,观察其浓度的变化对探讨其发病机理、预防和指导导用药均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临床特点及血清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检测对RMPP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453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MP)患儿临床资料,包含81例RMMP及372例普通MPP(GMPP),分析和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特征、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肺外并发症、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以受试者工作绘制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因素检测对RMPP的预测价值。结果:RMPP组年龄、热程、发热、寒战、呼吸音减弱、肺部浊音应该是肺部罗音、胸腔积液、大叶性肺炎、心脏损害、氧疗率、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 G)、IL-4、IL-6、IL-10、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GMP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L-4、IL-6、IL-10、IFN-γ水平为RMP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IL-4、IL-6、IL-10、IFN-γ及四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1、0.699、0.693、0.767、0.857,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IL-4、IL-6、IL-10、IFN-γ单独检测。结论:RMPPP患儿的年龄相对较高,且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肺外并发症较GMPP患儿严重,更需吸氧治疗,延长住院时间。RMPP患儿血清IL-4、IL-6、IL-10、IFN-γ水平明显上升,且四者联合检测对预测RMMP的发生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研究解毒祛疣汤联合干扰素局部封闭对多发性跖疣患者血清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 β,TGF-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81例多发性跖疣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干扰素局部封闭治疗,观察组采用解毒祛疣汤联合干扰素局部封闭治疗。检测两组的血清IFN-γ、TGF-β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值,且记录多发性跖疣患者疲劳、发热、恶心、头痛和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多发性跖疣患者的有效率95.00 %,明显高于对照组(70.32 %,P<0.05);治疗后,两组多发性跖疣患者的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TGF-β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血清IFN-γ和TGF-β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多发性跖疣患者的CD3+、CD4+以及CD4+/CD+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D8+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显著(P<0.05);两组多发性跖疣患者的疲劳、发热、恶心、头痛和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解毒祛疣汤联合干扰素局部封闭能明显降低多发性跖疣患者血清IFN-γ和TGF-β水平,提高疗效,改善免疫功能,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对MRL/Ipr狼疮鼠IFN-γ、IL-4表达和Th1/Th2平衡的影响.将发病早期和晚期的MRL/Ipr狼疮鼠分别接受ATO、环磷酰胺(CTX)和生理盐水(NS)治疗2个月,然后用ELISA法测血清中IFN-γ、IL-4的浓度和抗ds-DNA抗体水平及四色流式细胞术测脾脏CD3 (T)细胞、CD3 CD4 (Th)细胞、CD3 CD4 IFN-γ IL-4-(Th1)细胞和CD3 CD4 IL-4 IFN-γ(Th2)细胞的百分率,从而研究ATO对MRL/lpr狼疮鼠IFN-γ、IL-4表达和Th1/Th2平衡的影响.发现给药后,3、5月龄ATO组MRL/lpr狼疮鼠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明显下降(P<0.05),其血清IFN-γ和IL-4浓度、Th1、Th2和CD3 细胞百分率均低于相应月龄的NS组(P<0.05),且NS组中5月龄组Th1/Th2值较3月龄组显著升高(P=0.003),而在ATO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7).因此,研究显示ATO能显著降低发病早期和发病晚期的MRL/lpr狼疮鼠血清抗ds-DNA抗体的水平,可抑制T细胞和Th细胞增生和活化功能,降低IFN-γ和IL-4的血清水平和细胞诱生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发病晚期的MRL/lpr狼疮鼠的Th1偏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维生素D联合抗结核药物对老年脊柱结核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到2016年7月我院诊治的老年脊柱结核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与试验组(48例)。对照组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滴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脊髓损伤程度、血清IL-1β及干扰素γ水平。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脊髓损伤程度减轻(P0.05),血清IL-1β及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脊髓损伤程度减轻更为显著(P0.05),试验组血清IL-1β及IFN-γ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维生素D联合抗结核药物对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疗效显著,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推测其与血清IL-1β及干扰素γ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他克莫司软膏联合氯雷他定片治疗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共计82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患者采取氯雷他定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SCORAD评分情况、复发情况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3(IL-13)、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7(IL-17)水平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皮损严重程度、皮肤病变范围、瘙痒和睡眠程度的评分以及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4、IL-13以及IL-17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FN-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克莫司软膏联合氯雷他定片治疗特应性皮炎能够有效提高其临床疗效,可能与其降低血清IL-4、IL-13、IL-17水平及提高IFN-γ水平,进而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