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疆是我国主要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全区拥有90余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约占全国草场面积四分之一,仅次于内蒙,居全国第二位。但这富饶辽阔的草原,蝗害严重,蝗虫种类达15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治蝗工作,据新疆治蝗灭鼠指挥部的资料,1953—1984年,全区累计治蝗面积达5000多万亩,其中飞机治蝗1460多万亩,为发展新疆畜牧业生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如此,由于单一化学防治,人们已经看到生态学上的弊端及伴随而来的严重后果,为此,哈巴河、昌吉等县已把草原养鸡和惊鸟的招引作为防治蝗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偃师市1998年东亚飞蝗大发生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平 《昆虫知识》1999,36(4):221-221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gen)是农作物大害虫之一,1994年秋季,偃师市秋蝗曾大发生,秋粮欠收。以后的几年一直没有发生。1998年秋季,东亚飞蝗在偃师市南部丘岭地区的大口、庞村、李村等乡镇突然暴发,为害面积2000多hm2,其中有100多hm2玉米被吃成光杆,最大虫口密度每平方米有虫224头,单株玉米有虫20~30头。虫情发生后,经过迅速扑火,其本控制了为害。对于东亚飞蝗在非蝗区突然大发生的情况,比较少见,应引起高度重视。下面就大发生的原因进行分…  相似文献   

3.
丁岩钦 《昆虫知识》1994,31(2):111-111
东亚飞蝗Locustamigraioriamanilensis(Meyen)自1987年在我国海南岛突然爆发以来,7年来每年均有发生为害,1993年又是大发生年,这不仅使海南道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由于没有掌握煌区的成因与煌区演变的生态规律,不能提出有效的改造蝗区与控制蝗害的生态对策,只能依靠农药防治,从而使控制煌害陷于被动局面。1992年通过整个煌区的考察,及近6年来的田间飞蝗发生动态规律,参考该岛近500年来该害虫的发生为害资料,结合该岛飞蝗发生地近100年来的生态地理的演变特征与东亚飞蝗的生态学特性的综合分析,明确了海南东亚飞蝗蝗区是“热…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南大港农场2002年夏蝗发生特点及原因浅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进入 90年代以来 ,南大港蝗区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大发生 6次 ,2 0 0 1年夏秋蝗发生面积达 2 6万hm2 ,5龄蝗蝻最高密度为 1 0 0 0 0头 m2 。 2 0 0 2年形势更为严峻 ,仅夏蝗发生面积超过 2万hm2 ;分别造成 1 3 0 0hm2 和 2 70 0hm2 的芦苇被吃成光杆和被啃食的严重破叶。出土时间早、孵化时间长、龄期悬殊大是今年夏蝗发生的主要特点。主要原因是去年越冬卵块基数大 ,其次是受气候条件和农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珍  李坚强 《昆虫知识》1999,36(6):348-349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黄河流经长达162km,黄河滩区宜蝗面积5万多hm2。近几年,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在我市的发生和危害都很严重,1995年发生面积达到5.37万hm2次,其中夏蝗2.5万hm2,秋蝗2.87万hm2。据河南省植保植检站报道[1],60年代以来,河南省先后有20多个县对东亚飞蝗发生期进行了系统观察,明确了其在河南省1年发生2代,即夏蝗和秋蝗。又据南京农业大学等报道[2],东亚飞蝗在黄河下游、江淮流域1年发生2代,少数年份可发生3代,在山东微山湖地区仅在干…  相似文献   

6.
1995年白洋淀东亚飞蝗大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春光  陈福强 《昆虫知识》1997,34(3):133-134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是历史老蝗区,河北省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重点蝗区之一。1995年夏蝗呈特大发生,形成大面积高密度群居型蝗蝻,是20年来极为罕见的。其发生特点为蝗蝻出土集中,非农田蝗区密度高于农田蝗区,高密度群居型蝗螨均发生在淀边苇田蝗区。发生面积1.2万hm2,防治1.l万hm2,其中发生10头/m2以上的有0.7万hm2,100头/m2以上的0.l万hm2。现将分析的特大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报道如下。1大发生原因1.1大发生的蝗虫基数:据调查,1994年秋残蝗面积为1.2万hm2,比中等发生年多0.3万hm2…  相似文献   

7.
<正> 我县地处历史上著名的微山湖滨湖蝗区南端,解放后治蝗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至六十年代初期已基本控制蝗害。但近年来蝗情有回升的趋势,值得注意。现根据过去的工作经验,对本县蝗区的发生与演变作一粗浅分析。 一、滨湖蝗区的演变情况 据历史资料统计,在1950—1965年中,夏蝗与秋蝗累计发生面积大于耕地面积之半的有6年(1952、1953、1958—1961),平均不到3年大发生一次。其中,1953年蝗区面积占耕地面  相似文献   

8.
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关键因子是“水”!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陈永林 《昆虫知识》2005,42(5):506-509
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关键因子是“水”。其主要原因为:(1)水灾是为东亚飞蝗创造发生地和转移到临近地区危害的关键因子;(2)东亚飞蝗产卵的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0%~20%(沙土为10%~12%,壤土为15%~18%,粘土为18%~20%);(3)先涝后旱,飞蝗成片;(4)黄(河)患是东亚飞蝗蝗害发生的源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滨湖(库)蝗区东亚飞蝗的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9.
1958年6月中、下旬在河北大名万堤乡各重点蝗区中,发现大量的寄生蝇,最高密度每平方丈达500头以上,低的100余头左右,一般为250—350头,当时的残蝗密度最高每方丈为3—5头,低的0.1头,一般为0.5头,故寄生蝇的密度几为残蝗密度的500倍以上。经调查,飞蝗的自然感染率为3—11.7%,在人为作用下,凡羽化2—3天后的成虫其感染率即可达100%。 寄生蝇一般喜在天气晴朗,温度高(31.8℃)、风力小(2级风以下)的情况下活动,在风力较大的天气情  相似文献   

10.
长翅黑背蝗(Euprepocnemis shirakii I.Bol.)系黄淮平原广大蝗区主耍有害蝗虫之一。在安徽淮北蝗区发生面积广、密度大且为害较重,甚而可造成作物新翻重种。1962年安徽省五河县发生蝗虫总面积中黑背蝗约占70%以上,虫口密度一般为每平方丈20—30头,较多的约100—200头,最高者可达1400余头。 作者在安徽省五河县蝗区,对此种黑背蝗之生活史及习性作了初步观察。现简要介绍如下供各地蝗虫  相似文献   

11.
防治蝗虫自采用查卵、查蝻、查成虫的三查方法以来,掌握了蝗情,迅速控制了蝗害。但有些蝗区在面积大、虫口密度稀的情况下,由于侦查技术跟不上,蝗情底码摸不透,常造成了盲目防治的浪费。1963年作者等在黄骅县进行了查蝻方法的试验,突出的抓住了三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东亚飞蝗发生动态及未来灾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80年代以来 ,尤其进入 90年代 ,由于受异常气候、农业生态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河北省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 (Meyen)出现了暴发频次增加、发生期提前、秋蝗发生加重、潜在和隐伏蝗区突发等特点。作者分析了 5 0年来影响河北省东亚飞蝗发生动态的 5种因素 :气象因素、生态因素、湖库水位因素、河泛流量因素、人为因素等。并对河北省东亚飞蝗未来灾变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飞蝗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飞蝗作为农业重大害虫,其分布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澳洲。全世界共有10个亚种,我国有3个亚种。飞蝗不但分布广,而且数量多、发生频率高,危害极为严重。作者在查阅了国内外近20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蝗害情况,分别从形态、组织、生理、生化、遗传、毒力及分子系统学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飞蝗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我国飞蝗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亚飞蝗新蝗区——海南热带稀树草原蝗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岩钦 《生态学报》1995,15(1):12-22
本文通过东亚飞蝗在海南岛近6年来的田间发生动态,参考本岛近500年来该种害虫的发生为害资料,结合本岛飞蝗发生地近百年来的生态地区的演变特征分析,提出了海南东亚飞蝗蝗区是“热带稀树草原蝗区”。该蝗区系由于本岛多年来不合理的伐林造田,使大面积的原始林林破坏,生态环境亚化,气候干旱,而演变为次生的热带稀树草原生境而成。这与由大沙河三角洲而成的大陆温带蝗区,在形成原因、结构特征与控制对策等方面完全不同,因  相似文献   

15.
中华稻蝗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正> 近几年,由于对稻蝗高效六六六农药的停用,以及减少对水稻害虫的防治次数与面积,致使稻蝗的发生量与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如信阳地区1983年前极少见到稻蝗,1984年各县主要集中在山边田块成灾,而1985年在全区450万亩稻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成灾面积约150万亩,发生密度一般每亩秧田有蝻12000~46000头;本田每亩有蝗4000~34000头。鉴于国内尚无稻蝗的系统资料,为此,我们从1984年开始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6.
"蝗虫"因其种类多-全世界已知蝗虫超过10000种,我国已知蝗虫近900种:蝗害范围大-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以北地区外均有蝗虫分布,真可谓是"虫"中之"皇"!全世界各大洲都有它们各自代表性的蝗虫,如亚洲的印度黄脊蝗、黑翅竹蝗、稻蝗等;欧洲的意大利蝗、摩洛哥蝗、小翅曲背蝗等;非洲是沙漠蝗、红蝗、塞内加尔小车蝗等等。飞蝗是一种世界分布的蝗虫。不同属种的蝗虫由于它们长期生活栖居在不同的大陆以及不同的生境场所,就具有适应各种生态条件与环境的本领,并有着不同的形态和生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对植物群落的利用特征,采用自然生境中罩笼的方法,观察东亚飞蝗对栖息高度的选择行为,分析发生代数、种群密度、调查时间以及环境温湿度对东亚飞蝗栖息高度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飞蝗夏蝗偏好栖息在0~20 cm,秋蝗偏好栖息在80 cm。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当蝗蝻密度d≤20头/m~2时,东亚飞蝗偏好栖息在植株中上部,以80 cm的蝗虫数量比最大;种群密度d=100头/m~2,飞蝗偏好栖息在植株较低位置,以0~20 cm的蝗虫数量比最大。东亚飞蝗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偏好栖息在植株中上部;在12∶00和16∶00这两个时间段偏好选择栖息在植株中下部。选择栖息在0~20、40~60和80 cm这3个高度的东亚飞蝗数量百分比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但是与环境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这说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或湿度的增加,飞蝗偏好栖息在这3个位置。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及其变化对飞蝗发生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环渤海2类典型蝗区飞蝗发生期资料和同期气候资料,对不同蝗区气候变化和飞蝗发生期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沿海蝗区和洼淀蝗区气候的差异是导致飞蝗发生期差异的重要因素,影响飞蝗发生期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气温;沿海蝗区3、4月气温偏低0.2 ℃~0.4℃,导致夏蝗三龄期以前飞蝗发生期比洼淀蝗区偏晚2~3 d,沿海蝗区其他月份气温偏高,气温的累积效应导致夏蝗三龄期以后发生期偏早;秋蝗发生期变化幅度小于夏蝗,与入夏后气温变异系数小相对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2类蝗区气温变化幅度不同是导致飞蝗发生期变化幅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且夏蝗发生期早晚与3、4月气温高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东亚飞蝗二型的形态测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飞蝗的群居型、散居型,不仅在生物学特性上有显著差异,而且在形态学上也有显著不同。由于二型的发生特点不同,在研究飞蝗的发生规律时,必须弄清二型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首先从形态学来区别二型。国外对沙漠蝗及亚洲飞蝗二型的形态研究已做了很多工作,对不同蝗虫种类所采用的指标是不同的,除了普通所采用两个比较明显的区别特征——体色及前胸背板以外,还采用其他部分的测量指标。关于东亚飞蝗二型的形态测量比较,前人研究较少。作者自1958年开始,从蝗区采集了部分标本进行测量,并以在不同密度饲养下的成虫进行形态比较。现将初步研究结果简单报导,以供参考。 一、工作方法 野外材料采自河北漳河蝗区,饲养的材料分别来自室内及田间。窒内饲养时温度控制30℃,饲养笼容积39×39×39厘米,分别置放蝗蝻6头、54头。田间  相似文献   

20.
蝗灾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影响蝗灾爆发的因素很多,其中土壤湿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以位于河北省黄骅市境内的3个重点蝗区——黄灶、杨官庄和藤南大洼为监测样区,利用高时间分辨率MODIS遥感影像数据,分别提取2002年(东亚飞蝗大发生年)秋蝗产卵期到夏蝗孵化期间的土壤湿度信息以及2004年(东亚飞蝗轻为害年)相同时段的土壤湿度信息,发现蝗灾大爆发年份的土壤湿度明显低于轻发生年份,在秋蝗的产卵期(9—10月)和夏蝗的孵化期(3—5月)差异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