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本工作记录和分析了豚鼠内膝体调频诱发电位的反应特性、反应类型及反应阈,并与听皮层的反应作了比较。和听皮层的一样,内膝体调频诱发电位也有“给”、“撤”和“给—撤”等反应类型,平行记录表明,同侧听皮层的反应类型和内膝体的有严格的一致性变化。内膝体调频诱发反应阈△Fm随载波F(250Hz—16kHz)的变化而变,其趋势也和听皮层的相似,但阈值较听皮层的为高。当F小于 2kHz左右时,内膝体的 △Fm没有随F而增大的明显趋势,一般分布在30Hz上下,比听皮层的约高15Hz。当F大于 2kHz时,△Fm随F的增高而相应地增大,和听皮层的△Fm差值也随之而渐次增大(差15—33Hz)。这说明对精确的频率分辨,内膝体不是最高级中枢。在内膝体分析的基础上,听皮层可进一步提高分辨精度。  相似文献   

2.
调频感受实质上就是音调辨别。其阈值⊿f因声音的频率、强度、调频时程等的不同而变。频率范围在125—500赫时正常人的⊿f较小,在适当的强度和调频时程时平均约为1.2赫,在500—2000赫时⊿f与频率的2/5次方成正比,在2000—8000赫时⊿f与频率成正比.当声音强度在阈上10-80分贝的范围内变化时,⊿f随声音强度的增加而变小。当调频时程t小于某一临界时间时,⊿f大致上与t的平方根成反比,当t大于这一临界时间时,⊿f便变化不大.文中把用调频法测得的⊿f值与文献资料中用信号比较法测得的进行了比较,并对所用的调频法作了肯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在麻醉和麻痹的猫上用微电极记录到的原发听皮层神经单位对简单声和调频声的反应。从89个单位测得的调谐曲线可分为四类:宽型、段型、点型及无调谐曲线型(对恒定的纯音不起反应)。前三型单位在皮层的垂直分布上没有差异。对皮层单位调谐曲线的类型和它们对白噪声及短声反应之间的关系,文中作了统计分析。纯音的调频(f±⊿f,调制信号为方波)可以在不同的皮层单位分别引起易化或压抑反应,这二种反应的产生和调频声的强度有关。皮层细胞对调频声的反应与声强度之间存在非单调性的关系。皮层细胞对调频声的反应与频率变化的方向也有关,但在不同的频段,反应的方向敏感性是不同的.未观察到只对频率增加或只对频率减少起反应的神经单位,也未发现在不同频段中调频的反应敏感方向都指向最佳频率。  相似文献   

4.
我们利用电生理学的方法测定了蟾蜍延脑听反应的区域,并研究了延脑听神经元对短声及纯音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1.从内耳来的传入冲动主要是向同侧的延脑听区传递的。2.蟾蜍听觉系统感受的频率范围在4,000周/秒以下,对于500—600周/秒以及1,000—1,200周/秒的频率最为敏感。多数听神经元的反应阈值在人听阈上25—35分贝左右。少数在人听阈上5—10分贝或45—55分贝。3.根据短声及特征频率的纯音所引起的反应,可将延脑听神经元的反应分为长潜伏期(平均约12毫秒)及短潜伏期(平均约3毫秒)两种形式。反应潜伏期的长短,可能是由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的特性所决定的,但在同一神经元,在改变声音刺激的频率或强度时,反应的潜伏期也有变化。4.延脑听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的反应有连续发放的、给声的、给-撤声的以及撤声的几种形式。其中以连续发放的反应形式最为常见。5.有时,纯音引起的连续发放是迭加在振幅达十几毫伏的正相慢波之上的,发放的波形为正单相锋形电位,它的上升相较陡,下降相缓慢。短声也可以引起这样的锋形电位,它们可能是细胞内记录到的反应。  相似文献   

5.
鸟类的Herbst小体是一种形态特殊的感觉性神经末梢器官.本文利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了家鸽腿部胫骨-腓骨之间的Herbst小体对振动刺激的反应特征.这种小体对振动刺激非常敏感,当振动频率在600—800赫时,它们有反应的最低阈值约为0.3微米.不同的Herbst小体的反应阈值与频率的关系曲线表明:这种小体具有明显的带通滤波的特征,对振动反应的最佳频率范围为400—1000赫.在适宜频率、超阈值强度的振动刺激下,Herbst小体能以1:1的方式作出反应,即相对于每次正弦波振动刺激都有一个锁相的神经脉冲产生.在背根脊神经节内的细胞外记录表明:对振动敏感的神经节细胞具有和Herbst小体完全相似的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6.
邵殿华  欧钟文 《生理学报》1988,40(4):349-355
重复短声调频在豚鼠诱发的皮层慢反应的基本特征与其他声刺激诱发者相似,它为一正负正三相波,第一正峰的潜伏期约50ms。以调频深度表示的反应阈△f_r较易测定,可以作为动物频率辨别能力的定量表达。对从250至4000pps的复频,豚鼠△fr的均值只在2.0至2.6pps间波动,因此对需要比较不同状况时△fr的变化,一般只取复频1000pps的△f_r便可代表,不必取整个△f_r曲线。听觉系统对重复短声的频率变化比纯音的容易检别,本文对可能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用微电极在猫外膝体进行记录时,有时同一支微电极能同时记录到两个神经元放电,通常是一个给光中心细胞和一个撤光中心细胞。这一对神经元具有共同的感受野,并且对光刺激的反应类型也相同(同属于瞬变型细胞,或者同属于持续型细胞)。当正弦调制的光点投射在它们的感受野中心时,在不同的刺激强度下,给光中心细胞和撤光中心细胞的反应相位彼此相差半个周期(180°)。在低的刺激频率(5Hz)下,给光中心和撤光中心细胞的反应峰值延迟时间(相对于光调制信号的最大和最小值)也相同,表明它们具有相同的反应潜伏期。这种相位互补特性使具有共同感受野的一对细胞工作于“推挽”方式。对于瞬变型细胞来说,尽管它们在单独活动时显示半波整流特性,然而组成互补对以后则能传递全周期光调制信号。  相似文献   

8.
昆明小鼠下丘神经元对调频声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昆明小鼠下丘神经元对纯音的反应已有深入研究,但其对调频声的反应情况却未见报道。本研究在自由声场条件下,采用单单位细胞外记录方法,观察了昆明小鼠下丘神经元对调频声刺激的反应情况。根据神经元对调频声及纯音反应的阈值差异,所记录的99个下丘神经元可分为三种类型:对调频声刺激反应的阈值低于纯音的为Ⅰ型(57/99,57.6%),二者阈值相当的为Ⅱ型(12/99,12.1%),而纯音阈值低于调频声的为Ⅲ型(30/99,30.3%)。与Ⅲ型神经元相比,Ⅰ型神经元具有较低的CF和Q20dB(P<0.05和P<0.001)和较高的RB20dB(P<0.05)。通过分析下丘神经元对上、下扫时发放数的差异,发现有36个(36/99,36.4%)神经元表现出方向选择性,其中22个(22/99,22.2%)为上扫敏感,其余14个(14/99,14.2%)为下扫敏感,且上扫敏感性神经元比下扫敏感性神经元在Ⅰ、Ⅱ和Ⅲ型神经元中有更广的分布范围。通过比较发现,Ⅰ型神经元和方向选择性神经元的特征频率都非常集中地分布在10kHz-20kHz范围内(77.2%和83.3%)。此外,对其中24个神经元采取了不同调制速度的调频声刺激,大多数(15/24,62.5%)神经元对快调频声反应最为敏感,并且随着调制速度的升高,方向选择性神经元的比例有下降趋势(45.8%vs41.7%vs33.3%)。上述结果提示,昆明小鼠下丘神经元能有效处理调频声刺激,且具有方向选择性的调频声在昆明小鼠的声通讯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王军  程珍凤 《生理学报》1993,45(3):299-304
在浅麻醉状态下的大鼠,用辐射热烫尾并同步记录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神经元单位放电,按紧随甩尾动作发生前细胞放电频率的变化而将其分为甩尾前放电骤停的撤型细胞,放电骤增的给型细胞和无变化的中性细胞。电针双侧“次髎”穴引起动物甩尾反射抑制时,撤型细胞自发放电增加,与电针前相比差异显著(P<0.001),给型细胞电针后自发放电频率的改变与电针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类细胞的甩尾相关反应均被抑制。结果提示:撤型细胞可能是延髓头端腹内侧区参与针刺镇痛的主要传出神经元。  相似文献   

10.
褐菖鲉的听觉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听觉诱发电位记录技术研究了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的听觉阈值。通过采用听觉生理系统记录和分析了8尾褐菖鲉对频率范围在100—1000 Hz的7种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的诱发电位反应。结果表明, 褐菖鲉的听觉阈值在整体上随着频率增加而增加, 对100—300 Hz的低频声音信号敏感, 最敏感频率为150 Hz, 对应的听觉阈值为70 dB re 1 μPa。褐菖鲉的听觉敏感区间与其发声频率具有较高的匹配性, 表明其声讯交流的重要性。同时, 人为低频噪声可能对其声讯交流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人视觉诱发电位(VEP)反应为指标,在不同的时间频率下测定了 VEP 对方波光栅刺激的反应幅度与光栅方位的关系。当光栅方位固定时,光栅闪烁的时间频率不同,VEP 反应的波形、潜伏期和反应频率差别很大,但其反应幅度均呈现方位选择性。当光栅的时间频率为9.1Hz时,光栅为垂直和水平方位时引起的 VEP 反应幅度比倾斜方位时都大,对任何光栅方位,VEP反应幅度与光栅对比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与此相反,当光栅时间频率为0.4Hz 时,光栅为倾斜方位时引起的 VEP 反应幅度比垂直和水平方位时更大。  相似文献   

12.
1.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了光引起的家蝇复眼和视叶不同深度的综合电反应。2.波形:(1)在网膜记录到的为 Autrum 所描述的快型 ERG,不同深度网膜层的电位变化很少。(2)神经节层的反应主体为一个正方形波和附加其上的正相给-反应和负相撤-反应。(3)髓层的电位为一个负的给-和正的撤-反应。3.关于复眼所产生的反应的主要结果如下:(1)当电极从髓层进入神经节层时,给-和撤-反应同时在外髓层的“壳”反极,表示产生这些反应的偶极子在第二突触区。反极后的给-和撤-反应在神经节层和网膜层衰减很少。(2)除去髓层的给-和撤-反应后,神经节层的 LGP和正常振幅一样,它包括一个通过电紧张形式抑制外髓层的成分,它的解除引起撤-反应。要引起髓层和神经节层本身的给-反应,必须假设 LGP 也包含一个 EPSP 成分。(3)在神经节层和外髓层交界处注射微量局部麻醉剂可以取消基底膜以下组织极大部分的反应,这时网膜层产生的为一个负单相的感受器电位(RP)。(4)如果不考虑到衰减,ERG 为 RP 和通过弥散引导的 LGP 和主要由髓层产生的反了极的给-和撤-反应之和。4.结合本工作,对其它作者对 ERG 反应成分的鉴别和解释加以讨沦。  相似文献   

13.
幼小蝙蝠下丘神经元的听反应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心德 《兽类学报》1993,13(2):98-103
实验在出生6—8天的8只幼龄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 rouxi)上进行。使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中脑下丘听神经元对超声信号的反应。共观察了162个听单位,它们对超声反应的最佳频率分布范围为25.8—60.9千赫,多数集中在43.0—47.0千赫。反应的潜伏期在6.0—38.0毫秒,平均为15.4±5.2毫秒。反应的最低阈值在25—84dB,平均为69.8±10.3dB.这些神经元对超声刺激的调谐曲线都较宽阔,故Q10-dB值都较小。当微电极由下丘表面垂直下插时,所记录到的神经元的最佳频率与记录深度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没有音调筑构现象。听神经元的这些特性与同种成年动物构成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频率是声音的基本参数之一. 听觉神经元对声音频率的反应可以表现为放电率和反应潜伏期的变化. 大部分神经元放电率随频率的改变呈多种变化, 而神经元对声音反应的放电潜伏期往往比较稳定, 提示潜伏期能有效地表达频率信息. 本文研究了BALB/C小鼠下丘听神经元对纯音频率反应的放电率及潜伏期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 神经元对特征频率的反应潜伏期通常最短, 随声强的变化改变不大; 而神经元对纯音频率反应的放电率随频率改变呈多种变化, 尤其当声强增强时. 实验结果提示小鼠下丘神经元的反应潜伏期具有较放电率更准确表征特征频率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试正常听力青年男女的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ASSR和单频刺激声稳态诱发反应探求单频刺激声稳态诱发反应的可靠性。方法:选取32名64耳听力正常的青年人作为受试者,对其进行纯音听阈、ASSR及四个0.5、1、2、4k Hz单频刺激声稳态诱发反应阈值测试,并记录0.5、1、2和4k Hz四个频率纯音阈值及ASSR及四个单频刺激声稳态诱发反应阈值。结果:ASSR在0.5、1、2和4k Hz四个频率的反应阈值与纯音听阈阈值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64、0.81、0.79、0.85;0.5k Hz单频刺激声稳态诱发反应阈值与ASSR阈值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余3个单频刺激声稳态诱发反应阈值与ASSR阈值没有统计学差异,0.5k Hz单频刺激声稳态诱发反应阈值与纯音听阈阈值相关性系数为0.81。结论:ASSR阈值与纯音听阈具有较好的相关性,0.5k Hz单频刺激声稳态诱发反应可以提高0.5k Hz ASSR阈值与纯音听阈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在30只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SD大鼠上记录神经元单位放电,观察短纯音诱发的皮层A Ⅰ区神经元ON-OFF反应的特性及电刺激杏仁外侧核(lateral amygdaloid nucleus,LA)对ON-OFF反应以及调谐曲线的影响.实验证实,A Ⅰ区神经元ON-OFF反应的模式与纯音刺激的强度、频率及作用时程有关;刺激LA可以抑制ON-OFF反应的放电频数,使反应的阈值升高,或使反应放电构型发生变化;此外,刺激LA能使ON-OFF神经元的调谐曲线变窄,Q10数值增大.研究结果不仅表明ON-OFF神经元能对纯音刺激的时程、强度和频率等多种信息进行编码,而且还证明杏仁外侧核可以在皮层水平参与听觉信息的调制,削弱或衰减某些听觉信息,导致整个调谐曲线上移变窄,从而提高A Ⅰ区ON-OFF神经元的频率选择性能,有利于检测外界嘈杂环境中特定的听觉信息.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硕螽听通路单个听觉中间神经元的声反应特征。依据动作电位发放模式的不同,听觉中间神经元可分为两类,即紧张型与相位型。紧张型听觉中间神经元属于窄凋谐带神经元,敏感的频率范围8—18千赫,反应最佳频率在12千赫附近,与同种雄硕螽叫声的主能峰相匹配。相位型听觉中间神经元属于宽调谐带神经元,有二个敏感频率范围,分别为5—8千赫和12—18千赫。它们对声强度的编码方式也不一样:分别以动作电位的数目与反应潜伏期对声强编码。本文还讨论了不同类型听觉中间神经元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30只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SD大鼠上记录神经元单位放电,观察短纯音诱发的皮层AI区神经元ON-OFF反应的特性及电刺激杏仁外侧核(lateral amygdaloid nucleus,LA)对ON-OFF反应以及调谐曲线的影响。实验证实,AI区神经元ON-OFF反应的模式与纯音刺激的强度、频率及作用时程有关;刺激LA可以抑制ON-OFF反应的放电频数,使反应的阈值升高,或使反应放电构型发生变化;此外,刺激LA能使ON-OFF神经元的调谐曲线变窄,Q10数值增大。研究结果不仅表明ON-OFF神经元能对纯音刺激的时程、强度和频率等多种信息进行编码,而且还证明杏仁外侧核可以在皮层水平参与听觉信息的调制,削弱或衰减某些听觉信息,导致整个调谐曲线上移变窄,从而提高AI区ON-OFF神经元的频率选择性能,有利于检测外界嘈杂环境中特定的听觉信息。  相似文献   

19.
电刺激麻痹家兔的腓深神经,在延脑内侧网状结构记录诱发电位和单位反应。此外,还观察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穴对后者的影响。结果如下:1.根据动作电位各成分的大小,测得:腓深神经Ⅰ、Ⅱ、Ⅲ类纤维的兴奋阈分别是1、2和5—10T,而最大反应阈则分别是2、4—10和15—25T。当电刺激强度达到5T 时,通常能在双侧网状巨细胞核区记录到诱发反应,并随强度增大而增大。中缝大核区的反应相似。2.分析了共81个单位对不同刺激强度的放电反应,大体划为三类:Ⅰ类有5个,Ⅱ类24个,Ⅲ类52个。在Ⅱ类单位中,有14个仅对Ⅱ类传入发生反应,另10个则对Ⅱ和Ⅲ类传入均产生反应,称作“会聚型”单位。此外,还观察到半数单位能被皮神经δ类传入所兴奋。3.5个巨细胞核单位和2个中缝大核单位对电针穴位的反应表现为:电针频率为2周/秒时,细胞放电率虽增不多,但在20分钟的电针期间能维持同样的兴奋水平;频率为80周/秒时,初期放电率明显增加,但5分钟后迅速下降至低于2周/秒时水平。这似可提示临床远节段穴位电针以低频刺激为宜。  相似文献   

20.
叶片照远红光后,其叶绿素荧先参数Fm/Fo和两个光系统低温荧光产量比值F685/F735升高,照红先后,其Fm/Fo和F685/F735降低;在照远红光或红先过程中,与F685/F735的变化相比,Fm/Fo的变化幅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NaF预处理的叶片经远红光照射时,其Fm/Fo和F685/F735不增加;DCMU预处理的叶片经红光照射时,其Fm/Fo和F685/F735降低的幅度比对照小。这些结果表明,小麦叶片状态转换过程中两个先系统间能量分配的变化至少部分地与激发能满溢变化有关。这种满溢的变化与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HCⅡ的磷酸化相联,并且,与光吸收截面变化相比,满溢的变化是对两个光系统不平衡光吸收的较快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