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长江口降海生殖洄游途中的日本鳗鲡为研究材料, 对繁殖群体银化过程中体色、年龄、全长、体重及银化指标等特征作了分析。结果显示, 依据“体侧黑色素沉积是否蔓延至胸鳍下缘”这一体色标准, 可将日本鳗鲡洄游群体分为银化前期和银化期二个发育期。日本鳗鲡银化过程中, 体型、胸鳍长、眼径、性腺指数呈递增趋势, 消化道指数则呈递减趋势。主成分分析亦表明, 银化期较银化前期的眼径和胸鳍增大, 还具有较高的性腺指数和较低的消化道饱满度。由于日本鳗鲡的产卵场位于3000 km之遥的马里亚纳海沟, 这些形态的修正可能是为了适应即将起始的长距离降海生殖洄游。根据银化指标所建立的判别方程, 对雌、雄群体银化前期和银化期的判别分析均取得了95%以上的成功率。研究认为, 长江口日本鳗鲡银化期的野外快速判别, 亦可采用“眼径指数大于5”作为识别依据。  相似文献   
2.
食蚊鱼的生物电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活体记录的方法测量了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生物电场。实验分单尾鱼、两尾鱼同向和两尾鱼反向三组测量,每组10个重复。结果表明:单尾鱼的生物电场表现为头负、尾正的偶极子直流电场,头部相对电势为(–24±2.4)μV,尾部为(21±1.6)μV,且头部附近产生1—3 Hz与呼吸频率对应的交流呼吸电场,大小为(4.2±0.8)μV。两尾鱼生物电场测量表明,其直流电场均大于单尾鱼(P<0.05);两尾鱼同向靠近时产生的交流呼吸电场显著大于单尾鱼(P<0.01),而反向靠近时产生的呼吸电场显著小于单尾鱼(P<0.001)。这表明两条鱼不同方向靠近时,可通过呼吸作用改变交流呼吸电场的大小。此种现象对于依靠感知交流呼吸电场来摄食的被动电感受鱼类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3.
褐菖鲉的听觉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听觉诱发电位记录技术研究了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的听觉阈值。通过采用听觉生理系统记录和分析了8尾褐菖鲉对频率范围在100—1000 Hz的7种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的诱发电位反应。结果表明, 褐菖鲉的听觉阈值在整体上随着频率增加而增加, 对100—300 Hz的低频声音信号敏感, 最敏感频率为150 Hz, 对应的听觉阈值为70 dB re 1 μPa。褐菖鲉的听觉敏感区间与其发声频率具有较高的匹配性, 表明其声讯交流的重要性。同时, 人为低频噪声可能对其声讯交流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日本鳗鲡幼体色素发育时相及其体型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降海洄游鱼类,产卵场位于西马里亚纳海脊南部[1,2],孵化的柳叶鳗仔鱼随北赤道流和黑潮输送至中国、朝鲜及日本的大陆架变态为玻璃鳗,并在河口水域变态为线鳗[3]。柳叶鳗-玻璃鳗-线鳗的变态,伴随着多个形态发育和生理调节过程。其中,表皮和内部器官上渐进沉积的黑色素是最清晰的可视标志[4]。Tesch和White[3]根据色素发育特征,将变态过程划分为I-VI色素发育时相。已有研究表明,幼鳗色素发育过程中个体体长、体重、体型、丰满度以及存活率等指标发生显著变化[5—13]。  相似文献   
5.
研究利用人工偶极子电场来模拟生物电场刺激, 对西伯利亚幼鲟的电感受能力进行了行为探究。结果显示西伯利亚幼鲟对本实验中的偶极子电场产生躲避行为, 其平均感受阈值在2月龄为(457.532.5) V/cm,3月龄为(29.52.5) V/cm, 7月龄为(101.0) V/cm。这表明西伯利亚鲟鱼的电感受敏感性随个体的发育而增强, 而这可能与电感受器官数量的增加有关(2月龄为2234470, 7月龄为5273523)。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业余摄影师,我在环保方面的艺术生命是从邂逅滇金丝猴开始的。那是1996年的夏季,当时云南的一些地方因过度砍伐,致使大片原始森林被夷为荒地,不仅损失了大量宝贵的森林资源,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直接威胁着生活在那里的滇金丝猴。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