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养殖对虾的一个主要病原,也是目前发现的基因组最大的动物病毒(基因组约290kDa,双链环状)。WSSV病毒粒子为卵形杆状,外被囊膜,囊膜在尾部延伸成一长尾。它不仅能感染对虾,还能感染其它淡水及海水甲壳类。养殖对虾被感染后,3—10d内累积死亡率可达100%,给对虾养  相似文献   

2.
康桦华  陆承平 《病毒学报》2007,23(6):490-493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virus,WSSV)是对虾养殖的主要病原之一,它是目前发现的基因组最大的动物病毒,为环状双链DNA病毒[1,2],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和其他杆状病毒相差甚远,最新病毒分类报告已将该病毒划归新建立的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属(Whispovirus)[3,4]。目前Gen-Bank公布有3个版本的WSSV全序列[1,2],其基因组大小的测定结果相差较大。不同的WSSV毒株可能在形态结构、理化性质上无法区分,但病毒基因组限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可以将之区分开来,Marks等[6,7]通过计…  相似文献   

3.
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同源性比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比较我国沿海不同海域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三个分离株即唐海分离株(渤海湾),宁波分离株(东海),深圳分离株(南海)的同源性。三个WSSV分离株基因组的限制性内切酶(Sac I,Hind III,Pst I)酶切多态(RFLP)以及病毒结构蛋白图谱完全一致,证实造成我国从南至北对虾爆发性流行病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为同一种病毒。利用高保真Taq酶,分别以报道的日本对虾杆状病毒(RV-PJ=PRDV),斑节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BV=PmNOBIII)基因组核酸片段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均能从中国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SV)基因组中扩增得到相应大小的PCR产物,扩增产物序列分析表明中国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SV)与斑节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BV=PmNOBIII),日本对虾杆状病毒(RV-PJ=PRDV)同源率分别为100%与97%,其结果为证实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为同一种病毒或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株系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4.
比较我国沿海不同海域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三个分离株:即唐海分离株(渤海湾)、宁波分离株(东海),深圳分离株(南海)的同源性。三个WSSV分离株基因组的限制笥内切酶(Sac Ⅰ,HindⅢ,PstⅠ)酶切多态(RFLP)以及病毒结构蛋白图谱完全一致,证实造成我国从南对北对虾爆发性流行病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为同一种病毒。利用高保真Taq酶,分别以报道的日本对虾杆状病毒(RV-PJ-PRDV),斑节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BV-PmNOBⅢ)基因组核酸片段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均能从中国一杆状病毒(WSSV)基因组中扩增得到相应大小的PCR产物,扩增产物序列分析表明中国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SV)与斑节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BV-PmNOBⅢ),日本对虾相状RV-PJ=PRDV)同源率分别为100%与97%,其结果为证实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为同一种病毒或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株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渤海西岸急性致死性对虾病的病毒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全世界养殖及野生对虾中已发现至少有10~20种病毒。近年来,我国沿海省份相继发生养殖对虾大批死亡现象,造成大部分虾场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对滩涂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虾病已成为对虾养殖业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研究虾病的病原,传染途径,对有效防治暴发流行性虾病,发展对虾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导我们对渤海西岸养殖的中国对虾暴发流行病病原的部分研究结果。1材料与方法1.五病好和病虾组织的超薄切片观察病虾取自辽宁锦西首钢前所虾场加工厂冰冻中国对虾,以及上海东海水产研究所固定保存的活病虾组织。从已死…  相似文献   

6.
对虾肝胰腺坏死病的爆发造成了对虾养殖产业的严重亏损。从上海地区凡纳滨对虾中分离出1株欧文氏弧菌(Vibrio owensii SH-14),该菌株可导致凡纳滨对虾死亡,且死虾出现对虾肝胰腺坏死病的典型症状。经PCR扩增欧文氏弧菌毒力蛋白PirA与PirB对应基因序列,并将其连接到表达质粒pET-21b(pirA)和pGEX-4t-1(pirB)。通过优化诱导表达和亲和层析纯化条件,最终获得大量高纯度的目的蛋白。经冷冻干燥保存为后期抗体合成以及进一步毒力效应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对虾外部生长性状表型数据的获取效率,利用拍照获得的对虾外部表型照片,采用基于区域生成网络RPN(Region Proposal Networks)的Faster R-CNN(Faster Regio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深度学习神经网络,通过对8400张对虾表型照片的学习和训练,构建了快速识别对虾全长并输出位置信息的模型。该模型可识别图片中的对虾并以识别框的形式表示出具体的位置。对于不同角度拍摄的对虾,模型生成识别框的长度或对角线长度与人工测量的对虾全长之间呈高度相关。研究以此建立了对虾全长性状表型数据高通量测定技术,该技术的建立可以在对虾生长性状表型数据测定中节省人工测量的时间,提高了对虾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的效率。此外,该模型的建立也为对虾头胸部长度及不同体节长度等其他外部表型数据的测定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对虾生长性状表型组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是价随很高的水产品,近年来随着人工养虾面积的不断扩大,虾病也不断蔓延,严重影响了对虾的产量。对虾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回接、鉴定和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从辽宁省的丹东、营口、锦州、  相似文献   

9.
当前慢病高发的现实对"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巨大挑战。虽然众多医疗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付出巨大努力,然而如果仍然沿袭现有慢病防控模式和医疗改革理念,恐怕很难在近期内实现慢病防控的突破,迫切需要引入新思路,才有可能破解慢病高发这个难题。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报道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与人体多种慢病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甚至因果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此启发下我们实验室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饥饿源于菌群",结合诸多文献报道证明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微生态可改善多种慢病,为"慢病源于菌群"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提出"医学遗传学2.0"(Medical genetics 2.0, MG2.0)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将复杂性疾病(主要指慢病)的致病因素优先归因于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基因组异常,而人类基因组异常则是跟随前者发生顺应性改变的结果,即人体共生微生物基因组异常是慢病的主要矛盾,人类自身的基因组异常是慢病的次要矛盾,两套基因组通过联立交互作用,最终导致人体慢病持续发展。如果只是通过纠正人类基因组异常,而忽视了纠正菌群基因组异常,则难以从根本上治疗慢病,因为异常的菌群基因组仍然会持续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慢病防控方面,建议医学遗传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可向肠道菌群等人体共生微生物领域进行深化,广泛开展以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基因组为主、人类基因组为辅的人菌双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建立不同慢病的菌群图谱(含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以及生命组学等相关研究),并研究纠正异常菌群图谱的方法(含靶向肠道菌群的新药研发),为慢病防控找到新出路。  相似文献   

10.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一种无包含体、具囊膜、杆状的双链DNA病毒 ,其全基因组序列为 300kb左右 ,是目前已知的基因组最大的动物病毒之一1,2.该病毒的基因组结构非常特殊 ,与已知的病毒的基因组相差很远 ,拥有许多该病毒特有的基因 ,很可能为一种新的病毒科成员 ,其分类地位待于进一步研究。从已经登记到GenBank1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全序列知道 ,该病毒存在着至少两种不同的分离株 ,但基因组序列非常保守。本文报道该病毒的一个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以及三个不同的白斑综合症病毒分离株的同源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