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HIV-1辅受体及针对辅受体的艾滋病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虽然近年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明显提高了AIDS的临床疗效,但由于HIV的高度变异性、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价格昂贵等因素,多种新的抗HIV药物的开发研究仍有增无减[1].HIV-1辅受体的发现不仅有助于理解HIV-1感染靶细胞的发病机理,而且为抗HIV治疗提供了新的作用靶点.HIV-1辅受体及其抑制剂已成为目前抗HIV-1治疗研究的热点,现将有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危险性极高的慢性传染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能够阻断正在进行的病毒复制而不能清除潜伏的病毒,目前尚无有效根治AIDS方法。免疫细胞在HIV/AIDS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十分复杂的作用。细胞治疗是通过筛选表达抗HIV基因型的细胞或转染抗HIV基因、受体基因等方法获得抗HIV免疫细胞,并在体外进行扩增,将其转输给HIV/AIDS患者。细胞疗法与HAART等疗法有协同作用,促进HIV/AIDS的治疗。本文综述抗HIV-CAR T细胞、aTCR T细胞、负载HIV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等在HIV/AIDS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  相似文献   

3.
<正>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症的病型 HIV感染症不仅限于AIDS。HIV感染后一周左右出现发热,并出现伴有淋巴结肿大的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流感样症状。多数是一过性的。经相当时间后成为AIDS相关症状(ARC)。在感染HIV的人群中,有10%左右在6个月或5年的潜伏期之后发病。AIDS是由于HIV感染造成免疫  相似文献   

4.
HIV抗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马晶  郭秀婵  曾毅 《病毒学报》2006,22(2):155-158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AIDS的流行已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灾难,全球活着的HIV感染者已超过4 300万人,每天约有14 000  相似文献   

5.
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储存库的存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即便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也无法完全清除体内的潜伏病毒。本文就HIV在人体内可能存在的解剖学储存库、病毒储存库及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以增进参与AIDS防治的工作人员对HIV储存库在人体内研究进展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人类控制HIV感染长远的目标是发展安全、有效、廉价的HIV AIDS疫苗。但经 2 0多年的努力 ,人类探索HIV AIDS疫苗之路仍在继续。分析了疫苗研究的复杂性和发展HIV AIDS疫苗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并对发展HIV AIDS疫苗的可能性从实验和临床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结合HIV感染的免疫应答原理对现有的各种HIV AIDS疫苗研究策略作一综述 ,并根据以往HIV AIDS疫苗研究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未来疫苗的发展思路及展望。  相似文献   

7.
中国株HIV-1外膜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 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世界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相似文献   

8.
9.
<正> 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被发现之前,人们早就认识到血液中含有潜在致病能力的抗原,多次输血患者的免疫功能会发生异常改变。70年代末期,认识到供体血液中可有嗜T细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污染。HIV是可传染性病原体,能导致AIDS相关性免疫学改变。  相似文献   

10.
从人类分离到AIDS病毒(HIV)以来已有九年了,HIV感染机体,导致CD_4+T细胞的死亡为AIDS的发病机理为大家所公认,可是1991年开始有关AIDS的发生机理研究领域里出现了新的争论,这场争论的结果将影响今后AIDS的机理研究,特别是HIV疫苗的研制。争论的起点是由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的Peter Duesberg挑起的,他认为HIV根本不是AIDS的病因,AIDS的机理是由机体产生抗T淋巴细胞的抗体,从而引起T细胞的损伤、清除,因而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该论点的主要依据为HIV感染的T细胞仅为1/100,000,不可能引起大量T细胞的死亡,尽管大多数学者不同意此论点,但有些实验结果却令人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1.
郑文锦  冯龙  李志慧 《病毒学报》2021,37(1):219-225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又称"艾滋病",是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5(Chemotactic cytokine receptor 5,CCR5)作为嗜巨噬细胞性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进入宿主细胞的必需的辅助受体自发现以来被广泛关注。CCR5在HIV靶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与靶细胞的病毒载量呈正相关且和艾滋病的进程强相关。因此,通过干预CCR5在靶细胞表面的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HIV进入靶细胞。因此,本文从分子水平阐述干预CCR5的主要生物学机制,并对近几年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遏制和终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虽然中国在应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AIDS流行方面确实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终结AIDS流行愿景仍面临重重挑战。在筛查和诊断方面:HIV的扩大筛查和早期发现仍是中国应对HIV的关键;在治疗方面:HIV感染者的免费抗病毒治疗策略存在局限性,HIV感染者拒绝或中途退出治疗的状况时有发生,AIDS难以治愈等,解决这些问题困难重重;在预防方面:预防药物推广存在难度,疫苗研究仍未取得突破;在社会支持方面:对HIV/AIDS患者的歧视依然存在,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度存在局限性。因此,针对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吸毒者、老年人等关键易感人群及流行率较高的特定地区设计和制定包括诊断、治疗、预防及社会支持在内的HIV感染防治综合策略,对中国消除AIDS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即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慢性传染病。如何有效控制和预防AIDS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HIV DNA整合在CD4+T细胞基因组中形成HIV储存库,使部分HIV逃避了宿主免疫清除和抗病毒药物的治疗作用。如何彻底清除患者体内HIV储存库成为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重大障碍。了解HIV储存库的病毒学特征及其检测方法,是目前HIV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对HIV储存库特征及其主要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解答     
问:蚊子为什么不能传播艾滋病 答: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来陕西地区就诊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患者感染状况、流行特征。方法:收集来我院就诊的HIV/AIDS患者的基本信息,对其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在调查的1225例HIV/AIDS患者中,男性占83.51%,平均年龄为(35.55±11.61)岁,50.98%为农民,小学及以下学历占33.55%,经血液途径感染250例,经性传播途径感染916例,其中同性性传播337例,经母婴垂直传播16例,就诊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值为(222.82±190.49)个/μL,56%的HIV/AIDS患者采用的抗病毒方案为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依非韦伦(Efavirenz,EFV)方案。结论:陕西地区HIV/AIDS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且年轻化加剧,同性性传播比例大幅增加。虽然治疗较为及时,应进一步在高危人群中积极宣传防艾知识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逐渐进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期,我国HIV感染者病死人数逐渐增加,已超过结核病与狂犬病的病死人数,位居第1.如何降低HIV/AIDS患者的病死率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我国HIV/AIDS患者的特点,应采用多种措施.其中关键为:落实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以增加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加大检测力度,早诊断和早治疗以延长患者寿命,改善预后;注意对患者并发症的治疗,并科学分析病死原因.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努力.  相似文献   

1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已在全球蔓延并且出现了耐药性,急需开发新的高效、低毒的抗艾滋病药物和新的治疗策略。衣壳蛋白(CA)在HIV病毒颗粒的组装、成熟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其单体主要由N端区域(NTD)和C端区域(CTD)组成。近年来HIV衣壳蛋白的空间精细结构得到了解析。本文总结了HIV衣壳蛋白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下的空间结构特征,分别介绍了CA的NTD-NTD、NTD-CTD和CTD-CTD界面处的结构特征。本文也分析了基于HIV CA结构的AIDS治疗方法,并结合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阐述了以CA为靶点的AIDS治疗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一种能抗AIDS的实验性疫苗在灵长类动物上显示了出人意料的保护作用,美国政府AIDS研究单位的负责人认为,该项研究在人类AIDS疫苗的研制过程中是个飞跃。类人猿AIDS病毒(SIV)和HIV一样可以感染并抑制免疫系统,导致发病和死亡。科学家一直把SIV作为HIV研究的模板,特别是在疫苗研制方面。Murphey-Corb用经福尔马林灭活的完整SIV对12只恒河猴进行了免疫,同时注射能激发免疫反应的苏氨酰胞壁酰二肽,  相似文献   

19.
268例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血液、体液培养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人体后造成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进行性下降,表现出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或肿瘤,称之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本文总结分析了两年来268例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血液、体液等样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1981年首先在中美洲发现的一种人类传染病。1984年确定其致病因子是艾滋病毒,又称人类免疫缺损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主要侵害免疫系统。游离HIV存在于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液中,其主要靶细胞为T4淋巴细胞(或称辅助性T细胞)。在HIV复制的第一个高峰中有发热、出疹和流感样症状,神经系统疾病也时有发生;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