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生物学》教材第 2册在讲述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这部分内容时 ,由于学生没有学过化学 ,所以对蛋白质的化学性消化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采用实验法解释这一过程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制备人造胃液取 10片胃蛋白酶片 ,放入烧杯中 ,用清水溶去药片外面的糖衣 ,然后取出药片 ,放入研钵中研碎 (加少量的水 ) ,加 10 0 m L蒸馏水充分混合 ,并过滤。然后再加 10 0 m L蒸馏水和 2 0 m L3%的盐酸配制成人造胃液备用。2 实验过程  课前教师取两块形状 ,大小相同的瘦肉条 ,一条浸入盛有清水的大试管甲内 ,另一条浸入盛有人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ylori)在胃息肉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胃息肉患者的胃液菌群组成,探究整体菌群变化与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7例胃息肉患者的胃液(GP组),7例胃体黏膜未见异常体检者胃液为对照组(C组),统计H.pylori感染情况。提取细菌总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6S rRNA基因的V3-V4高变区测序,分析比较菌群结构。结果 (1)7例胃息肉患者中5例H.pylori阳性,H.pylori感染率为71.4%;对照组与胃息肉组H.pylori感染率无差异。(2)两组之间菌群α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多样性有显著区别。门水平上,两组之间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属水平上,胃息肉组胃液奈瑟菌属(P0.05)、嗜血杆菌属(P0.05)、Parvimonas属(P0.05)比例显著增加。结论胃息肉患者胃液菌群发生紊乱,以奈瑟菌属、嗜血杆菌属、Parvimonas属显著增加为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胃液酸度对幽门螺旋菌(HP)的影响,我们对609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进行HP检查和pH值测定,结果发现:在257例胃液pH≤2.0患者中,HP阳性率为47.5%(112/257),在311例HP阳性患者中,pH≤2.0者占39.2%(122/311);胃液pH≥4.0患者的HP阳性率高于HP<4.0者,且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另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高胃酸环境下HP阳性率较高(为75%),并对其阳性率较高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双歧杆菌在人工胃液中的存活率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双歧杆菌在人工胃液中的存活率考查大连医科大学科达药业有限公司大连116024刘文佐曲湘昆以双歧杆菌制成的微生态制剂近年来上市的品种较多,如硬胶囊剂、片剂、颗粒剂、液体制剂等。这些制剂均为胃溶型,口服后在胃部崩解、溶散。胃中pH值为1-3,双歧杆菌在此...  相似文献   

5.
胃癌患者胃液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敏  柯旭 《微生物学杂志》1998,18(3):58-59,64
白细胞介素2受体(interleukin-2re-ceptor,IL-2R),因其在IL-2介导免疫反应中的重要作用,SIL-2R作为免疫功能的标志物与调节物已迅速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研究[1,2]。但有关胃癌患者胃液SIL-2R改变的文献报道甚少。本文通过对胃癌患者胃液SIL—2R定量分析旨在探讨其病变局部免疫功能状态及其可能相关因素,并为临床诊断胃癌提供了有用资料。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研究对象共91例患者,其中胃癌组(实验组)34例,其他消化道疾病力例(对照组),后者包括胃溃疡25例、萎缩性胃炎13例、浅表性胃炎19例,上述患者均经电子…  相似文献   

6.
<正>幽门弯曲菌感染常伴发生消化不良症状、治疗前必须做出早期、可靠的诊断。组织学标本的尿素酶试验由于快速、费用低、操作简便被视为有效的方法,但敏感性不足,在找们实验室,这种方法与其他试验方法如培养、活检组织标本刮取物与胃液颗粒球的电镜检查相比,其阳性检出率可有62%。本篇报道根据对胃液尿素和pH的鉴别分析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可以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探讨了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r)在加有两类不同性质营养物的人胃液中产生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简称ST)的条件。发现在26℃斜面静置培养12天后可产生ST。加入半合成物质的最佳配伍是:蔗糖1,000.0mg;蛋白胨50.0mg;KH_2PO_4 7.5mg;MgSO_4·7H_2O_2.5mg;人胃液10.0ml,称之为SPKM人胃液培养基。加入天然物质的最佳配伍是:玉米粉0.5g;豆腐粉0.25g,人胃液10.0ml,称之为CS人胃液培养基。还进一步研究了pH值和培养时间对杂色曲霉产毒菌株在SPKM和CS人胃液培养基中生长及产生ST的影响。根据临床胃酸缺乏程度分级标准,分为pH 1.0,3.0,6.5,8.0四个组。发现在两种人胃液培养基中,无论是杂色曲霉生长,还是产生ST,pH3.0到6.5是发生质变的范围。在两种人胃液培养基pH为6.5时,37℃静置培养8天有痕量ST产生,10天后就明显增加。所以杂色曲霉产生的ST可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易癌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罗汉果皂苷V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及体外代谢特征,该研究首先考察罗汉果皂苷V在人工胃液中的稳定性,然后在体外模拟人肠内环境,研究人肠内细菌对该成分的代谢作用,并采用LCMS/IT-TOF液质联用仪分析了培养液中的化学成分,考察了罗汉果皂苷V在人工胃液和人肠道菌群培养液中的变化。结果表明:罗汉果皂苷V在人工胃液条件下,迅速发生酸水解反应,分别脱去3个糖苷、4个糖苷、5个糖苷及2个氢转化为二糖苷、一糖苷与脱氢苷元,其脱糖反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反应越完全,反应4 h后就只剩下苷元; 该化合物在人的肠道菌群作用下经过脱糖反应转化为四糖苷、三糖苷、二糖苷、一糖苷,经过糖苷化反应转化成六糖苷。通过体外实验,初步了解罗汉果皂苷V在胃液和肠道环境中的降解规律,该研究结果为今后探讨罗汉果皂苷在人体内的代谢与生物转化规律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外周血及胃液HBeAg、HBsAg等标志物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母亲外周血标本和新生儿外周血及胃液标本,ELISA检测HBeAg、HBsAg,PCR方法检测HBVDNA;以ABBOTT试剂检测新生儿股静脉血的HBsAg.采用X2检验、精确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133例母亲、新生儿血标本和胃液标本.5例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133例新生儿中单纯胃液HBsAg阳,阳性有58例,单纯胃液HBeAg阳性9例,胃液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7例,胃液HBeAg、HBsAg均阴性73例.PCR检测显示.胃液标本HBVDNA均阴性.统计学检验显示新生儿胃液HBsAg与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有关系,而胃液HBeAg与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无关系.结论:新生儿胃液HBsAg与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有关,但是由于所有标本HBVDNA均阴性,尚不支持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胃液途径.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乙醇对山羊瘤胃液与水稻秸秆厌氧共培养的影响。利用频繁传代的体外发酵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短链脂肪酸(SCFA)产量和细菌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经体外培养传代8次的稻秸发酵液的总短链脂肪酸产量显著高于瘤胃液(P<0.01);与未添加乙醇的稻秸发酵液相比,添加乙醇显著提高了乙酸、戊酸和己酸的比例,降低了丙酸和丁酸的比例(P<0.01),总SCFA产量及异丁酸和异戊酸比例无显著差异。与瘤胃液相比,稻秸发酵液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下降,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升高(P<0.05),且添加乙醇显著提高了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5);添加乙醇使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未定性的毛螺菌属(unidentified Lachnospiraceae)、产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和未定性的梭菌属(unidentified Clostridiale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乙醇使稻秸发酵液的显著性差异物种(Biomarker)增加;稻秸发酵液与瘤胃液亲缘关系较近,而添加乙醇显著改变了细菌区系;短链脂肪酸比例在稻秸发酵液细菌群落多样性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体外频繁传代和添加乙醇可以提高稻秸发酵液的乙酸、戊酸和己酸产量,乙醇改变了稻秸发酵液的细菌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共检查了56例正常青年(男34人,女22人)的空腹胃液,包括残余胃液及基础胃淑,基础胃液每15分鐘抽一次,一连4次。其结果是:空腹胃液的个体差异很大,分泌类型也很复杂,男女合计,残余胃液的总量为2.0—95.0毫升,自由盐酸和总酸分别为0—85.0与6.0—108.0每升毫克分子量,蛋白酶消化力为0—63罩位。基础胃液每15分鐘的分泌量为0.2—63.0毫升,自由盐酸和总酸分别为0—107.0与7.0—131.0每升毫克分子量,蛋白酶清化力为0—80.0罩位。一般说来,男性的数值大于女性,基础胃液的酸度和酶消化力高于残余胃液。  相似文献   

12.
模拟消化环境对益生菌制剂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胃液及肠液的变化对益生菌制剂中活菌数量的影响 ,向服用者建议合理而有效的服用方式。方法 :采用四种益生菌制剂 ,溶于不同 p H值的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 ,不同的时间后进行活菌计数。结果 :四种益生菌制剂在高 p H值胃液 ,短时间作用后的存活菌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组中的存活菌数 (P<0 .0 5 )。在人工肠液中经过不同时间的作用后 ,在较短时间点检测到的存活菌数明显高于在较长时间点检测到的存活菌数 (P<0 .0 5 )。结论 :建议服用者在进餐的过程中 ,服用益生菌制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Orexin-A对大鼠胃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大鼠迷走神经复合体微量注射Orexin-A后,观察大鼠胃运动、胃液和胃酸分泌的变化。结果:DVC微量注射Orexin-A后,大鼠胃收缩幅度以及收缩频率明显升高,且呈明显剂量依赖关系(P0.05),SB334867可显著阻断Orexin-A对促胃运动效应(P0.05)。DVC微量注射orexin-A后,大鼠胃液及胃酸分泌且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结论:迷走神经复合体微量注射Orexin-A能影响胃的运动以及胃内体液的分泌。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通过16S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青贮饲用高粱对30头肉牛瘤胃液细菌区系组成的影响.选择发育水平相近、膘体基本一致的西门塔尔与安格斯阉牛30头,随机分为10个组,每组3头.在实验最后一天晨饲后3 h,采用瘤胃口腔导管法采集瘤胃液样品,对其细菌区系进行高通量基因测序.结果表明:瘤胃液细菌区系中主要含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其相对丰度分别为49.82%、42.83%,是试验牛瘤胃液的优势菌门.在瘤胃液细菌区系己知属水平分类中优势菌群为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及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DMG组的细菌物种丰富度最高,普通精料组的细菌物种丰富度随着青贮饲料比例的变化而增大,生物精料的细菌物种丰富度随着青贮饲用高粱的比例的升高而降低.普通精料组日粮饲喂肉牛,对肉牛瘤胃液细菌物种丰富度及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不显著.生物精料组日粮饲喂肉牛,显著增加了肉牛瘤胃液细菌物种丰富度及细菌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本工作系以6只不同慢性胃手术狗(巴氏小胃、胃瘘、海氏小胃)为实验对象,連续注射组织胺于皮下,在引起恆定胃液分泌的背景下,观察针刺“足三里”或非穴位点,疼痛刺激,戊巴比妥纳麻醉后针刺“足三里”等情况对胃液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 (1) 针刺“足三里”可使各种不同慢性胃手术狗的组织胺胃液分泌量和胃蛋白酶增多,胃酸(游离酸和总酸)则无明显变化。针刺非穴位对胃液分泌量、酶和酸度均无显著影响。 (2) 强烈针刺狗前腿皮肤使产生防御反射,使组织胺胃液分泌受到显著抑制,可见足三里对胃液分泌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3) 用戊巴比妥纳麻醉动物后,则上述针刺“足三里”的效应消失,而且此时由组织胺所引起的持续性胃液分泌水平较不麻醉时低。故推测针刺“足三里”的效应可能与神经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药典中的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模拟人体胃肠环境,对过辣根氧化物酶的稳定性进行了一系列单独及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辣根过氧化物酶在人工胃液中受到很强的破坏,20min后,其活性仅存1.1%,主要由胃酸破坏,而在人工肠液中则较为稳定,1.5h后,其活性仍存在89%,同时还发现,天然结构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对胰蛋白酶具有较强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胃癌病变局部免疫功能及胃粘膜细菌分布与发病机制的关系.采用放射免疫法对31例胃癌患者(实验组)与56例其它胃病患者(实验组)进行胃液SIgA含量的测定并对胃粘膜病变部位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涂片染色镜检.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胃液SIgA含量显著增多(p<0.05),胃粘膜产亚硝酸真杆菌阳性检出率亦明显升高(p<0.01).胃癌患者胃粘膜局部免疫功能失常,其发病可能与产亚硝酸真杆菌有关,胃液SIgA的测定对估价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罗汉果皂苷Ⅴ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及体外代谢特征,该研究首先考察罗汉果皂苷Ⅴ在人工胃液中的稳定性,然后在体外模拟人肠内环境,研究人肠内细菌对该成分的代谢作用,并采用LCMS/IT-TOF液质联用仪分析了培养液中的化学成分,考察了罗汉果皂苷Ⅴ在人工胃液和人肠道菌群培养液中的变化。结果表明:罗汉果皂苷Ⅴ在人工胃液条件下,迅速发生酸水解反应,分别脱去3个糖苷、4个糖苷、5个糖苷及2个氢转化为二糖苷、一糖苷与脱氢苷元,其脱糖反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反应越完全,反应4 h后就只剩下苷元;该化合物在人的肠道菌群作用下经过脱糖反应转化为四糖苷、三糖苷、二糖苷、一糖苷,经过糖苷化反应转化成六糖苷。通过体外实验,初步了解罗汉果皂苷Ⅴ在胃液和肠道环境中的降解规律,该研究结果为今后探讨罗汉果皂苷在人体内的代谢与生物转化规律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9.
組織胺所引起的降低血压及增加胃液分泌的作用,几十年来,一致認为是單純局部的化学作用,郎通过血液傳遞,直接作用于局部組織的結果。如Dale等認为組織胺使血压降低,系直接作用于外周毛細血管使之扩張,及使肺血管收縮和右心輸出量减少所致。Popielskii,Babkin及Ivy等对于組織胺引起胃液分泌机制的研究,也認为組織胺直接刺激胃腺的分泌細胞,与神經无关組織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研究了老年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患者的胃液pH值及胃内部分菌群数量与正常人胃液pH值及菌群数量的比较,从15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和15例胃癌患者的胃液中发现pH值增高,随之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数量也明显高于正常人,而一些胃内的生理菌少于正常人,由此证明胃内微环境的改变与胃癌的发病率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