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北稻区三化螟种群回升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淑贤 《昆虫知识》1991,28(6):329-330
<正> 螟虫是川北稻区的主要害虫,建国初期种植单季中稻,以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水稻改制后,单、双并存,二化螟种群下降,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上升为优势种群,这时期三化螟三代  相似文献   

2.
我国稻螟灾害的现状及损失估计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我国稻螟为害的确切记载始于 1 0 2 2年。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以前 ,以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为害为主。此后十几年中 ,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普遍大发生。 70年代 ,我国螟害轻微。 1 993年 ,二化螟急剧回升 ,三化螟也随之回升。 1 996年 2种稻螟大发生 ,此后连年暴发成灾。目前我国螟灾的主要特点是虫口密度高、受害范围广、受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大。首要螟灾区是沿江稻区 ,二化螟和三化螟分别约占 2 3和 1 3。全国年发面积约 1 5 0 0万hm2 ,防治约 3 80 0万hm2 次。该文首次估计年防治代价约 45 7~ 60亿元 ,残虫造成作物损失近 65亿元 ,总经济损失约 1 1 5亿元。由此可见 ,当前稻螟已取代稻飞虱、棉铃虫成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头号害虫。  相似文献   

3.
桃源三化螟和二化螟生态分布及其演替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彬  文承志 《昆虫知识》2003,40(5):458-460
对湖南省桃源县 1 95 0年至 2 0 0 0年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发生动态、演替规律及其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耕作制度的变革是引起螟虫分布演替的根本原因 ,二化螟、三化螟各自的生物学特性是引起其种群分布演替的内在原因 ,而化学防治是其中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为害水稻的螟虫,以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我国水稻改制的经验证明,水稻栽培制度的改革,是稻螟种群演替的首要因素。在改制前,多数地区栽培制度比较简单,或单季中稻、单季晚稻,或双季间作,不利于三化  相似文献   

5.
詹金庭 《昆虫学报》1977,(3):289-293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在赣中地区每年发生 4代,如 9月下旬至 10月上旬气温偏高(日平均气温22℃以上)则有不完整的第5代。山区则有3代幼虫过冬现象。一般1、3代为害造成枯心苗,2、4代为害造成白穗。以混栽区或纯双季稻地区发生数量大,为害严重,而单季早、中、晚稻为主地区,因其发生前后期缺乏充足食料,故发生数量小,为害亦轻。现就赣中地区近年来三化螟发生的情势及防治技术措施提出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6.
胡伯海  沈佐锐 《昆虫学报》1998,41(-1):156-162
考查我国农作物重大害虫历史发生状况,研究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stal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二化螟Chilo sup pressalis Walker、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麦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棉铃虫Helicoverpar armigera (Hubner)等害虫的长期发生规律,初步发现粘虫、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螟等长期变化有约16年周 期现象,稻飞虱、三化螟有12年左右周期性规律,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麦蚜、棉铃虫等发生周期约11年。根据害虫规律性作出“九五”期间发展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7.
1974年我站用镇江农药厂提供的25%螟铃畏可湿性粉剂,在秦南公社商侍、秦北、关陈、灯塔大队和楼王公社新沟大队进行治螟试验。小区试验主要有药效观察、不同用药量、不同用药时间、不同用药方法、药剂持效期观察等五项,每小区面积0.2—0.3亩,部分项目采用大田防治比较结合大面积防治示范,用药面积计623.7亩(其中防治一代二化螟280亩,防治二代三化螟26.2亩,防治二代二化螟123.5亩,防治三代三化螟194亩),主要是检查杀虫保苗(或保穗)效果。同时观察对其它病虫的兼治作用。试验和示范均以大面积常用治螟农药1.5%甲基1605、3%666混合粉(简称甲六粉)以及25%杀虫脒水剂和不用药为对照。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名称及分类地位:在我国为害水稻的螟虫共有三种,其中二化螟(Chilo simplex Butler)及三化螟(Schoenobius incertellus Walker)  相似文献   

9.
张坚 《昆虫知识》1992,29(1):7-9
<正> 水稻生育期对三化螟Sciropophaga ince-rtulas(Walker)生长发育有很明显的影响。根据这一结果,在三化螟综合防治措施中,提出了利用水稻对三化螟生长发育不利的生育期来避开三化螟卵盛孵期,以减轻三化螟的为害;具体做法是早稻利用早熟稻早播、早植,使它提前齐穗,以避开第二代三化螟的为害。我们通过田间试验对比调查了三化螟对早、迟熟水稻的为害情况,及其对三化螟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 重庆市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每年发生四代,以第三代的发生量最大,危害最严重。 1976年我们在对第二代三化螟发育进度进行调查中,发现第三代三化螟的主要虫源田——中稻在收割完毕时(8月18日),田间幼虫化蛹率才27.3%,而此时诱蛾已有367头,占当年灯下第三代总蛾量378头的97.1%。当时晚稻田治螟工作已结束,可见这两代螟虫发育进度出现了极尖锐的矛眉,因此,我们对第二代三化螟发生滞育提出了怀疑。 1979年我市一些测报站重复作了这一工作,所得结果列表1。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水稻钻蛀性螟虫都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水稻栽培制度的变更及全球性气候的变化,种群数量逐渐回升,为害日趋严重。因此,科学的调查方法和准确的预测预报,对该类害虫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的生物学特性,总结了这3种水稻钻蛀性螟虫的田间调查方法;阐述了它们的发生期预测方法;探讨了在调查取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期为我国水稻钻蛀性螟虫的综合防治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利用加权列联表分析法预测二化螟发生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在水稻孕穗期做好二化螟Chilo supressa-Iis(Walker)发生程度预测,防患于未然,已是植保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我县1971~1983年的虫情和气候资料,应用加权列联表分析法(李百炼,昆虫知识,1984年第3期第141~144页),对第二代二化螟发生量进行了如下分析。 预测资料的选择 第二代二化螟发生量的预报量可选用白穗率或发蛾量两个指标。但由于二化螟在稻田中的数量分布受水稻品种类型影响,田块间差异很大,如作白穗率调查的取样方法不当,加上此虫有转株习性,调查数据往往不能代表实际发  相似文献   

13.
水稻分蘖期二化螟的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平原稻区的主要害虫。温州地区一年发生四代,其中第一、三代分别在早稻和连作晚稻分蘖期发生为害,对水稻能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为了探求二化螟对分蘖期水稻的为害损失率,拟订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在1984~1986年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大螟生物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在我区历来为害较轻,1970—1976年灯下蛾量[包括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均在2%以下,1977—1978年随着杂交稻的推广,增加了混栽面积,大螟的灯下蛾量也分别增为6.5%和4.3%,为害逐年加重。为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探索防治措施,现将我们饲养观察的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石吉朝 《昆虫知识》1993,30(3):132-134
<正>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is(Walker)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县一年发生3~4代,第三代部分幼虫滞育越冬,形成局部的下一世代。目前对三化螟成虫发生期的中短期预测多采用分龄分级推算法,即根据田间调查幼虫、蛹发育进度(分龄、分级),统计各龄、级虫数占调查总虫数的百分率,然后从最高发育期(蛹壳)向下依次逐级(龄)累加百分率,以调查日期加上累加百分率达16%、50%、84%的蛹级(或虫龄)的相应历期(不足部分从下级蛹或虫龄取出补足),推算出成虫羽化始盛、高峰和盛末期。这种预测方法,是以当代幼虫全部能转化为蛹并羽化为依据的。在本地,用此法预测越冬代及  相似文献   

16.
我国稻螟研究新进展(一)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刘光杰  秦厚国 《昆虫知识》1997,34(3):171-174
水稻螟虫(主要指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和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是我国特别是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长江流域稻区(江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因耕作制度的变更、水稻品种的更换等诸多因素,二化螟的为害仍然严重,王化螟的严重为害又呈上升趋势。为了有效、及时地控制稻螟的发生与发展,许多植保工作者在二化螟与三化螟的种群消长规律、回升原因、田间分布型和取样技术、水稻受害补偿能力、为害损失、经济阈值和防治指标、防治策略与技术等方面,广泛深入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三化螟种群数量年变化的主导因素和预测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是本地区水稻的主要害虫,其发生数量的变动,一直为人们密切注意。六十年代初以前,对三化螟的猖獗因素,曾有过不少研究。许多研究都指  相似文献   

18.
<正> 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我省大发生世代为二代。该虫历来是我省山区玉米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800万亩左右。1958年后在平原稻区频频发生为害,近年有加重为害趋势。1978年仅温江地区发生面积达60万亩,已成为威胁水稻增产的害虫之一。为摸清二代粘虫在水稻上的发生为害,于1981—1983年在崇庆县进行调查研究。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大螟幼虫田间分布的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在我县一年发生四代,过去发生较轻。近几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特别是杂交水稻品种的大力推广,大螟的发生和为害明显加重,个别地区为害较重。据1978年10月和1980年9月分别在坪里、湖上公社调查,个别田块大螟为害率达8.6%和5.6%,大大超过三化螟和二化螟为害的总和,这在我县历史上是没有的,必须引起我们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20.
(一)二化螟在江西的分布情况,根据三年来的考察,在比例上较三化螟有逐渐扩展的趋势。此项原因,与江西三年来厉行三耕的结果是分不开的。因三耕后,三化螟大部死亡,二化螟则在越冬期中的顽强性大,能逃逸到其他杂草根部去躲藏,所以死亡率不高。 (二)同地区二化螟的分布密度,常因水稻品种的不同、栽培制度的不同、早晚稻的不同、以及周围有无菱白而发生差异。一般糯稻与粳稻中的二化螟分布密度,较高于籼稻;一季晚籼和一季晚糯的二化螟数目,又高于二季晚籼;早稻枯心苗中极少三化螟,晚稻枯心苗中渐多,到晚稻遗株中,则又往往超过了二化螟而占优势。 (三)菱白为二化螟及大螟的越冬大本营,能提早该地区二化螟第一代幼虫的发生期,增加该地区二化螟发生化数,又能使周围水稻田中,二化螟的数量增多,故稻区最好不种菱白。如果一定要种,则必须注意处理它的越冬遗株。处理的方法,根据二化螟及大螟在越冬前后部位的转移情形,抓紧在10月底前或5月底后,将菱白地上部位齐泥割去,深埋土下,或晒乾烧去,即可免其变蛹羽化,继续加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