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路颈椎显微镜辅助下精准减压联合前路椎间隙Zero-P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3例颈椎病患者,处理节段共73个;患者均行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减压、髓核切除、Zero-P置入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患者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并发症。手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和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不同时间点的评分进行分析,评估临床疗效。并同期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测量和评估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的改变情况和邻近节段异位骨化形成(Adjacent Level Ossification Development,ALOD)。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9±2.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82.2±20.9)min,失血量(91.5±33.7) m L;未发生神经和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椎间隙高度及Cobb角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随访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2例,中度和重度吞咽困难各1例。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获椎间骨性融合,未发生Zero-P融合器松动、滑脱或断裂,椎体未出现继发性骨折。结论: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Zero-P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能够精准的去除神经脊髓组织的压迫,术后短期和中期临床疗效良好,同时显微镜下止血、术中出血少;视野清晰、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比较使用脊柱SDS9800系统与传统牵引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共选取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住院并行相应牵引保守治疗的患者1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使用SDS9800进行治疗者114例(实验组),常规传统牵引治疗70例(对照组)。结合详实、认真的治疗后随访,对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后的VAS疼痛评分、腰椎功能,生活质量及手术率等指标进行总结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治疗中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治疗后的腰椎功能、生活质量及手术率方面都显著的优于对照组,其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S9800在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保守治疗特别是牵引治疗中,有其独到的优势,优于传统的保守牵引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应当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三种类型颈椎病患者在康复阶段采用颈椎康复操后的恢复效果。方法:将211例颈椎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在基础性治疗同时采用颈椎康复操进行康复训练,在训练前以及训练2个月、4个月后,分别检测患者颈部肌肉电生理状况,对其疼痛进行评分。结果:三种类型颈椎病患者的肌肉动作电位峰值、电位传导速度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交感神经型与神经根型患者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混合型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康复操对不同类型颈椎病康复训练效果不同,有助于改善患者颈部肌肉运动,但在缓解疼痛方面存在差异,交感神经型、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康复操效果较好,但混合型颈椎病效果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脊柱矫形手术在改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站立平衡中的作用,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本研究选择了68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脊柱融合术治疗。通过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的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垂直轴和躯干偏移)和矢状面平衡参数(C7SVA,胸椎后凸,重力线,骨盆倾斜,骨盆入射角和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并考察患者的脊柱侧凸研究学会患者问卷(SRS22)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本研究发现术后2年随访时患者的Cobb角和躯干偏移显著小于术前(p0.05),然而冠状面垂直轴在手术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年随访时的C7SVA、重力线、骨盆倾斜、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显著小于术前(p0.05),然而,胸椎后凸和骨盆入射角在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2年随访时的SRS22量表总均分(4.0±0.6)显著高于术前(3.3±0.7)。并且,除了心理健康在手术前后无显著差异之外,SRS22评分的其他4个维度(疼痛,功能,自我形象和满意度)在术后2年随访时均显著升高(p0.05)。患者术后2年随访时的ODI评分(32.0±9.8)%显著低于术前(60.5±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8,p=0.001)。患者术后2年随访时的ODI评分(13.28±1.21)显著高于术前(7.65±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25,p=0.001)。后路脊柱融合术可显著改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的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并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LTPNPA)治疗高原地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LBP)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5年9月到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原地区DLB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9)和观察组(n=59),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腰椎牵引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予以LTPNPA术式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并对比两组疗效、临床指标(疼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的椎间隙高度R值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不同时期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是98.31%,高于对照组的88.14%(P0.05)。观察组的疼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偏低(P0.05)。治疗后两组的椎间隙高度R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高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高于治疗后3个月,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偏高(P0.05)。结论:对高原地区DLBP患者应用LTPNPA术式治疗,具有明显疗效,还可提升其生活质量,临床上可考虑在高原地区推广LTPNPA术式,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入院的59例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7例,进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对照组32例,单纯进行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研究过程中对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所用时间、VAS、手术前后椎体高度、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治疗进行记录,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明显低于对照组(4.31±2.867.13±4.41,4.72±3.9811.57±4.72,P0.05),术前Cobb角两组患者无差异,而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96±3.477.25±5.29,5.17±4.3311.21±6.2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显示,对照组高于观察组(5.68±2.371.86±1.41,P0.05),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术后内固定物失效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可降低术后痛感,提高固定即时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及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植骨融合组(25例)和假体置换组(23例),其中植骨融合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假体置换组采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邻近节段活动度、下邻近节段活动度,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假体置换组的NDI评分明显低于植骨融合组(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组的颈椎活动度低于假体置换组(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假体置换组的手术节段活动度高于植骨融合组(P0.05);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组的上邻近节段活动度、下邻近节段活动度高于假体置换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更佳,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颈椎生物力学,降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蛇志》2019,(2)
目的探讨推拿配合耳穴磁疗对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并比较其治疗成本。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经临床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耳穴磁疗对贴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颈椎功能评分以及颈部浅表肌肉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76.47%)(χ~2=9.012,P0.05);观察组颈椎功能各维度(自觉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动作)评分与总评分、颈部浅表肌肉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011、3.536、3.467、4.697、4.123,P0.05)。观察组总治疗成本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4,P0.05)。结论采用推拿配合耳穴磁疗对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缓解患者颈部浅表肌肉疼痛,临床效果显著,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的椎体成形术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脊柱压缩骨折患者150例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组给予椎体成形术。通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局部Cobb角的差异评价治疗效果,其中,疼痛评分采用VAS量表,局部Cobb角通过脊椎侧围X片测定。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疼痛评分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同时术后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局部Cobb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局部Cobb角都明显下降(P0.05),同时术后治疗组的局部Cobb角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的椎体成形术应用能有效缓解疼痛程度,改善椎体前中部高度脊柱后凸情况,对于患者的创伤比较少,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疼痛、Cobb角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接诊的脊柱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39)。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压缩率、Cobb角水平及伤椎椎体高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角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角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椎体前、后缘高度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栓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疼痛、Cobb角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四个节段以上同时伴有椎间不稳的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颈椎病患者64例,其中A组33例,采用传统颈前路分节段开窗减压植骨内固定术;B组31例,采用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轴侧植骨Arch钛板内固定术。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评价,并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日数、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0.7±30.3)min,B组为(90.8±22.2)min,较A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为(320±50)m L,B组为(180±45)m L,较A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B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短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出院时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出院后6个月时,A组患者的Ishihara指数较术前显著改善(2.2±1.6),而B组无明显改善,A、B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活动度丢失(4.2±3.3)°,B组活动度丢失(4.0±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P0.05)。结论:颈前路及颈后路手术方式治疗四个节段以上伴有椎间不稳颈椎病的患者均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但颈后路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周期短,安全性高,适应症广,是治疗四个节段以上颈椎病伴椎间不稳首选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颈前路"杂交式"减压融合与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36例行"杂交式"颈前路治疗及33例行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一般资料、出血量、手术时间、颈椎生理曲度、JOA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颈前路组:56.23±7.64岁,颈后路组:55.76±8.18岁)、性别(颈前路组:22男/14女,颈后路组:20男/13女)、颈椎生理曲度D值(颈前路组:7.41±3.14,颈后路组:8.19±2.74)、JOA评分(颈前路组:9.08±1.09分,颈后路组:8.82±1.26分)、病程(颈前路组:17.24±7.36月,颈后路组:15.75±5.78月)和受累节段(颈前路组:3.11±0.26个,颈后路组:3.24±0.39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颈后路相比,颈前路的术中出血量(颈前路组:221.79±178.02 mL,颈后路组:483.07±434.25 mL)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颈前路组:196.54±51.88 min,颈后路组:175.12±54.93 min)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颈前路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和JOA评分逐渐增大,而颈后路组患者椎生理曲度减少,JOA评分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前路组出现植骨未融合、声音嘶哑和脑脊漏液,颈后路组发生轴性疼痛和C5神经根麻痹,但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前路组:13.89%,颈后路组:12.12%)(P0.05)。结论:颈前路"杂交式"减压融合与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上各有优点,临床根据患者的情况而采取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筋骨并重”思想指导下的推拿手法联合颈夹脊穴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5月期间在东莞市中医院针灸科接受诊治的CSR患者108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筋骨并重”思想指导下的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颈夹脊穴龙虎交战针法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总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颈部生物学相关参数及血液流变学。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4%(51/54),高于对照组的74.07%(4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周后中医证候总积分、VA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CASCS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后左旋转、右旋转颈功能活动度和前屈、后伸颈部肌力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后全血黏度高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筋骨并重”思想指导下的推拿手法联合颈夹脊穴龙虎交战针法治疗CSR患者,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恢复颈部脊椎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齿状突骨折不同术式的疗效,从而指导后期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齿状突骨折26例,对比观察前、后路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数字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等指标。结果: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手术时间105.7±35.3 min、出血量62.1±18.5 mL、平均住院时间7.0±1.9天、疼痛数字评分3.6±1.7分、NDI 24.3%±11.7%,后路寰枢椎融合手术时间148.2±36.2 min、出血量338.4±143.3 mL、平均住院时间11.2±2.1天、疼痛数字评分5.1±1.4分、NDI33.6%±13.4%。结论: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平均住院时间短、疼痛数字评分低、对颈椎活动功能影响小等优势,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具有手术适应范围广、手术操作难度小等优势,而其对颈椎活动功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DA)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颈椎病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CDA组)和前路颈椎减压融合组(ACDF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进行末期随访时,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颈部功能,采用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上肢痛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采用X线片在过伸和过屈位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手术节段相邻节段的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的NDI评分、颈痛VAS及上肢痛VAS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A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的手术相邻上节段活动度和手术相邻下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CDF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均明显高于术前及同期CD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CDA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ACDF相近,另外其不会引起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的增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丝线悬吊和微型钛板两种椎板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期间,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丝线悬吊)和观察组(微型钛板固定),每组32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和治疗1年后的神经功能(JOA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颈椎轴性症状、颈椎曲度和并发症。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显著差异(86.36%vs.81.41%)(p>0.05)。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6)。观察组患者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16.33%)显著低于对照组(25.58%)(Z=-2.024,p=0.043)。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颈椎曲度分别丢失了1.30%和4.62%,观察组颈椎曲度丢失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2)。本研究说明,在应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与丝线悬吊椎板固定相比,微型钛板固定可明显减少疼痛程度、颈椎曲度丢失和轴性症状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观察椎间融合复位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老年重度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重度腰椎滑脱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可将患者分为A组(n=44)和B组(n=48),A组给予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复位治疗,B组给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复位治疗,对比两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腰腿痛评分、临床指标、滑脱距离、滑脱率、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率、椎间孔高度、并发症及螺钉松动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VAS、ODI、JOA评分均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对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椎间融合率高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滑脱距离、滑脱率均下降,且B组小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重度腰椎滑脱患者椎间融合复位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虽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手术时间,但可促进临床症状,改善椎间高度及腰椎滑脱程度,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