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七氟烷与丙泊酚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认知功能、T淋巴细胞水平及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8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5例。观察组采用丙泊酚静脉全麻方式进行术前麻醉,对照组采用七氟烷吸入全麻方式进行术前麻醉。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认知功能、T淋巴细胞水平、肝功能各项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12 h观察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低于术前,术后6 h、12 h、24 h对照组MMSE评分低于术前和观察组(P0.05)。术后3d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降低,CD8~+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I)、直接胆红素(DBILI)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3%,与对照组的7.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与丙泊酚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相当,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应用丙泊酚进行麻醉对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T淋巴细胞、肝功能指标的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对全身麻醉患者心功能影响,探究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诱导全身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外科收治的需行非心脏手术并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5例,予单纯七氟烷诱导全身麻醉行非心脏手术;实验组35例,予以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分别于全身麻醉诱导前(T1)、诱导插管后30分钟(T2)、诱导插管后1小时(T3)3个时间点对患者心功能进行观察和监测,对比观察各个时间点的外周血管阻力(SVR)、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峰值速度(Vp K)、心率(HR)、净射血时间百分比(ET%)等指标。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T1时SVR、SV、CO、Vp K、HR、ET%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T1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T2和T3的SVR、SV、CO、Vp K、HR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在T2和T3时SVR、SV、CO、Vp K、H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七氟烷诱导和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诱导全身麻醉对心功能均有影响,但与单纯七氟烷组相比,七氟烷联合利多卡因组对心功能的影响更小,更适合于外科手术的全身麻醉诱导,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七氟烷与异氟烷对老年腹部全麻手术患者BIS、Narcotrend指数的影响。方法:将80例择期行老年腹部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与地佐辛组,每组40例患者。两组均给予常规麻醉诱导,对照组患者采用面罩吸氧给予异氟烷和舒芬太尼麻醉,试验组给予七氟烷和舒芬太尼麻醉。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入室前(t1)、手术完毕后(t2)、拔管时(t3)、拔管后5min(t4)、拔管后10min(t5)、拔管后1h(t6)的血流动力学、术后认知功能、脑电双频指数(BIS)、伤害趋势指数(NI)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于t3~t4时心率较高(P0.05),试验组t3~t4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较低,t2、t5~t6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试验组于t3~t4时心率、BIS、NI水平较低(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1%,试验组为17.5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12.50%(5/40)显著低于对照组(35.00%)(P0.05)。结论:七氟烷联合舒芬太尼收缩压以及舒张压的波动较小,下调BIS、Narcotrend指数,并于拔管后迅速恢复,降低SSI发生,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6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本院)骨科诊治单侧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1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烷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注射全身麻醉,在此基础上七氟烷组给予七氟烷吸入麻醉,记录与调查两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结果:经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七氟烷组的术后苏醒时间(7.10±0.22)min、拔管时间(8.65±0.46)min等都显著短于对照组(14.09±1.09)min、(18.76±1.44)min,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T1、T2、T3与T4时间点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表现正常,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术后1 d、术后14 d的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术后14 d的血清IL-6与TNF-α值均显著低于术后1 d (P<0.05)。术后1个月七氟烷组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8 %(1/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 %(7/56),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x2=4.846,P=0.028)。结论:七氟烷复合麻醉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能促进患者康复,安全性比较好,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少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七氟烷对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53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丙泊酚组(17例)、七氟烷组(19组)和联合组(17例),分别给予丙泊酚,七氟烷以及丙泊酚联合七氟烷进行麻醉并维持。观察并比较各组患儿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清醒时间、躁动发生率以及苏醒期躁动评分。结果:三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儿躁动发生率及躁动评分均低于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七氟烷可显著改善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烷全身麻醉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小鼠血流动力学及记忆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将建立成功的42只失血性休克复苏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3组-模型组、氧气组、七氟烷组,对照组吸入空气4 h,氧气组吸入100.0 %氧气4 h,七氟烷组吸入100.0 %氧气和2.5 %七氟烷4 h,监测与记录小鼠血流动力学及记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氧气组、七氟烷组麻醉后第3 d与第7 d的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少于模型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多于模型组(P<0.05),氧气组与七氟烷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气组、七氟烷组麻醉后第3 d与第7 d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pD2与Emax值高于模型组(P<0.05),七氟烷组高于氧气组(P<0.05)。氧气组、七氟烷组麻醉后第3 d与第7 d的脑组织凋亡指数低于模型组(P<0.05),七氟烷组低于氧气组(P<0.05)。氧气组、七氟烷组麻醉后第3 d与第7 d的海马组织Akt、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七氟烷组低于氧气组(P<0.05)。结论:七氟烷全身麻醉在失血性休克复苏小鼠的应用能抑制Akt、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可抑制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促进小鼠记忆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七氟烷联合丙泊酚对小儿麻醉后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以及补体水平影响。方法:收集我院60例ASAⅠ级拟行全麻手术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给予2%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B组2.5%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C组3%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检测三组患儿苏醒时间、术后情况,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及补体C_3、C_4水平。结果:A组、B组自主呼吸时间、气管导管拔管时间、解除监护时间较C组相比时间明显较短(P0.05);但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比,B组与C组术后肌钙蛋白I、CRP水平较低,C_3、C_4水平较高(P0.05),但B组与C组血清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5%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是诱导小儿全身麻醉中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航海刺激对大鼠七氟烷麻醉敏感性的影响,为海上环境下七氟烷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大鼠条件性厌食症作为判断指标,采用仿制Crampton旋转刺激器制作大鼠运动病模型。①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旋转组(n=45),观测2组大鼠的活动和行为变化、达到睡眠和麻醉状态所需七氟烷浓度以及麻醉苏醒时间。②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n=8):对照(Ⅰ)组、旋转(Ⅱ)组、麻醉(Ⅲ)组和旋转后再麻醉(Ⅳ)组,分别检测4组大鼠之大脑皮层、下丘脑和海马组织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г-氨基丁酸及谷氨酸含量。结果:对照组大鼠达到睡眠和麻醉状态所需七氟烷浓度分别为1.74%±0.05%和3.54%±0.05%,旋转组分别为1.51%±0.06%和3.14%±0.08%,旋转组大鼠达到睡眠和麻醉状态所需七氟烷浓度明显降低(P<0.01)。神经递质变化以Ⅲ组大鼠各递质含量显著降低为其主要特点,在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表现尤为明显(P<0.01)。Ⅱ组大鼠大脑皮层Ach显著升高,海马组织NE、GABA明显降低。Ⅳ组变化趋势更接近于Ⅱ组,即以旋转刺激的影响更为明显。结论:模拟航海刺激可明显增加大鼠对七氟烷麻醉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七氟烷与异丙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椎骨折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疼痛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脊椎骨折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法随机分为两组:七氟烷组62例,给予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异丙酚组62例,采用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包括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出血量、疼痛指数及不良反应等情况并做出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出血量、血清炎症因子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效果均较佳,但异丙酚组的VAS评分优于七氟烷组,苏醒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和异丙酚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6%和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与异丙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椎骨折患者的疼痛均具有较佳的镇痛效果,出血量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百令胶囊联合罗氟司特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第六派驻门诊部收治的110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罗氟司特片,每次500 mg,每天1次。观察组患者联合服用百令胶囊,每次5粒,每天3次。比较两组的临床控制率,治疗前后两组诱导痰中炎症因子、中性粒细胞、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控制率为70.91%(39/55),明显高于对照组[40.00%(22/55)](P<0.05);两组的CD4+、CD4+/CD8+和CD3+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的CD4+、CD4+/CD8+和CD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FeNO、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诱导痰中的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诱导痰中的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4、FeNO、IL-1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诱导痰中的IFN-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百令胶囊联合罗氟司特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激活、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和抑制相关炎症因子的释放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七氟醚用于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8月拟在我院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89例,根据入院顺序编号采用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给予依托咪酯麻醉,观察组(45例)给予丙泊酚复合七氟醚。比较两组麻醉前后生命体征、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麻醉效果,术后苏醒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SBP(Systolic blood pressure,收缩压)、DBP(Diastole pressure,舒张压)、HR(Heart rate,心率)、SPO_2(oxyhemoglobin saturation,血氧饱和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SBP、DBP、HR水平均比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而SPO_2均显著高于麻醉前,两组之间以上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两组患者CD3~+(CD3~+Prioritisation,CD3~+比例)、CD4~+(CD4~+Prioritisation,CD4~+比例,CD8~+(CD8~+Prioritisation,CD8~+比例)及CD4~+/CD8~+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手术结束24 h后,观察组CD3~+、CD4~+及CD4~+/CD8~+值恢复至麻醉前水平(P0.05),而对照组仍低于麻醉前水平(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七氟醚对于胃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效果好、术后苏醒质量高,可能与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恢复快有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麻醉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PCABG)患者苏醒质量、心肾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行OPCABG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A组(舒芬太尼、丙泊酚,31例)、B组(舒芬太尼、丙泊酚、0.5 MAC七氟烷,31例)和C组(舒芬太尼、丙泊酚、1.0 MAC七氟烷,31例)。观察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苏醒质量、心肾功能[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MB)/肌酐(Scr)、尿素氮(BUN)]和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测量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变化,记录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术后即刻(T1)~术后24h(T3)时间点HR升高后下降,MAP下降后升高(P<0.05);B组T1、术后6 h(T2)时间点HR低于A组、C组,MAP高于A组、C组(P<0.05);A组与C组T1、T2时间HR、MAP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苏醒时间短于A组、C组(P<0.05);A组与C组术后苏醒时间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的cTnI、CK-MB、Scr、BUN水平相较于麻醉开始前(T0)时间点均升高(P>0.05);B组T3时间点cTnI、CK-MB、Scr、BUN水平低于A组、C组(P<0.05)。B组术后第3 d MMSE、MoCA评分高于A组、C组(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OPCABG患者在舒芬太尼、丙泊酚麻醉的基础上结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可更好的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对机体心肾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提高苏醒质量,且以0.5 MAC浓度的七氟烷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维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82例,根据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研究组(n=41),其中对照组给予七氟醚麻醉维持,研究组给予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维持,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记录两组围术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成功后(T2)~术后72 h(T5)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研究组T2~术后24 h(T4)时间点HR、MAP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T2~T5时间点CD4~+、CD4~+/CD8~+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CD8~+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研究组T_2~T_4时间点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CD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麻醉维持选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可减少对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减轻免疫抑制,改善围术期相关指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手术过程中的镇痛效果,以及围手术期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到2020年进行根治术手术的6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的维持,研究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2 h、8 h和24 h VAS和Ramsay评分以及麻醉诱导前、术中1 h和术后24 h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手术后2 h、8 h和24 h VAS和Ramsay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中1 h和术后24 h,研究组患者外周血CD3+、CD4+以及CD4+/CD8+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而外周血CD8+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显著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使用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不会影响患者镇痛效果,但可以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影响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麻醉药对瑞芬太尼诱发术后痛觉超敏的影响。方法:40只尾静脉置管成功的成年雄性SD大鼠,根据不同麻醉方式随机分为5组(n=8):七氟醚麻醉组(S组);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S+R组);小剂量丙泊酚麻醉组(Pro组);小剂量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组(Pro+R组);大剂量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组(HPro+R组)。在不同麻醉方式下建立大鼠后足切割痛模型并维持麻醉一小时,于术前24小时以及停药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测定双后足的机械痛阈(PWT)及观测以上不同时间点切割足的累积疼痛评分(CPS)。结果:S+R组与S组相比,停药后6小时切割足的CPS增加(P0.05)、24小时双后足的PWT均下降(P0.05)。HPro+R在停药后各时间点切割足的PWT均高于Pro组(P0.001)、Pro+R组(P0.01)。与Pro+R组相比,HPro+R组在停药后各时间点切割足的CPS均低于Pro+R组(P0.05)。结论: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可加剧瑞芬太尼导致的术后痛觉过敏,而大剂量丙泊酚可抑制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复合全身麻醉在肝癌切除术的镇痛效果。方法: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12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TPVB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全身麻醉,TPVB组予以TPVB复合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术后4 h、术后12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记录两组术中麻醉药物使用情况、术后镇痛相关指标;记录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和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IL-8的测定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结果:相比于对照组,TPVB组术后4 h、术后12 h和术后24 h的NR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相比于对照组,TPV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使用减少(P<0.05),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迟(P<0.05),术后24 h镇痛按压次数及用量减少(P<0.05),且补救镇痛率显著降低(P<0.05)。TPVB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相比对照组提前(P<0.05),住院时间相比对照组缩短(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24 h时,两组IL-6水平和IL-8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但TPVB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24 h时,两组CD3+、CD4+和CD4+/CD8+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但TPVB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PVB复合全麻用于肝癌切除术能够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消耗,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改善术后免疫功能,对术后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研究丙泊酚联合七氟醚麻醉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患儿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对苏醒质量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4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患儿96例,按照双色球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48,接受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和观察组(n=48,接受丙泊酚、七氟醚麻醉)。对比两组患儿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苏醒质量、心肌损伤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置喉罩时(T1)~拔除喉罩(T4)时间点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下降后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观察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毕、术后24 h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升高后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两组术毕、术后24 h血糖、皮质醇升高后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七氟醚麻醉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中,可减轻患儿的应激反应,稳定机体血流动力学波动,同时还可发挥心肌保护作用,提高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七氟醚复合麻醉在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观察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应激反应、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纳入我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别为A组(32例,七氟醚)、B组(32例,七氟醚复合丙泊酚)、C组(32例,七氟醚复合右美托咪定)。观察三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指标、细胞免疫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变化,并记录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C组气管插管即刻(T1)~术毕(T3)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低于A组,且C组低于B组(P<0.05)。B组、C组术后3 d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低于A组,且C组低于B组(P<0.05)。B组、C组术后3 d CD4+、CD3+、CD4+/CD8+高于A组,且C组高于B组(P<0.05)。B组、C组术后3 d CD8+低于A组,且C组低于B组(P<0.05)。B组、C组术后3 d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分、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高于A组,且C组高于B组(P<0.05)。C组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低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的POCD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应用七氟醚联合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机体应激反应、免疫抑制和认知功能损害,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