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徐州地区,历史上是以小麦为中心的两年三熟和三年五熟旱作区。粘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尤以东部湖洼地区发生为重,屡见猖獗为害。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充分调动了广大贫下中农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全面落实农业“八字宪法”,治水改土,实行科学种田,生产条件和耕作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成了新栽培制度中的重要结构,作物产量水平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粘虫发生情况也相应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发生范围由湖洼区向上湖水浇高产区扩展,水稻成了粘虫在当地的又一种重要寄主作物,粘虫防治工作在生产上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三种粘虫的交配囊和精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鳞翅目昆虫的交配授精,一般是以精包的方式进行的,即交配时雄虫将生殖系统各器官分泌物世注在雌虫交配囊内,形成一个含有精液的精包。塞在雌虫交配囊内的精包一般不被溶解,明显可辨。交配几次有几个精包。因此,可根据雌虫交配囊内的精包及数目判断交配及交配次数。 交配囊和精包的变异十分显著,不同种类有所不同,因此,可作为种类鉴别的依据。 我省常见粘虫种类有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白脉粘虫 Leucania venalba Moore和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Duponchel)三种。在调查研究中,三种粘虫常可发现,但往往不易区别其种类而发生错误,同时在预测粘虫发生规律及发生数量过程中,常常需要解剖观察雌虫交配及抱卵情况。为此,将这三种粘虫交配囊和精包的形态特征作扼要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002年我国华北三代粘虫大发生的虫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蕾  翟保平 《生态学报》2009,29(11):6248-6256
华北平原地区三代粘虫的大发生是一小概率事件,对其虫源问题尚无确切回答.应用HYSPLIT 4.8轨迹分析平台对2002年华北平原地区三代粘虫主要迁入峰期进行轨迹回推以确定此次迁入的虫源区,同时对东北地区虫源在迁出期的去向进行了模拟;并运用GrADS气象图形软件对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迁飞期天气学背景和风场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华北平原地区大发生的三代粘虫主要虫源来自陕西、山西二省;东北地区虫源对本次华北平原地区的迁入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广东晚稻粘虫大发生虫源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粘虫在广东主要于9—10月间为害水稻、1—3月间为害小麦,往往猖獗成灾。解决粘虫大发生的虫源问题,是掌握发生规律、准确进行预测预报和贯彻防重于治的重要前提。关于广东晚稻粘虫大发生前的虫源问题,存有争论。1961年广东省粘虫会议上多数代表认为本省粘虫大发生是以本地虫源为主。1962年  相似文献   

5.
我国粘虫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是一种典型的季节性远距离迁飞害虫,也是我国及其它亚洲和澳洲国家粮食作物上重大害虫。具有发生范围广、危害世代多、受害作物种类和组织多、产量损失重以及发生危害历史长的特点。我国粘虫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揭示了粘虫越冬、迁飞及发生危害规律;解析了粘虫迁飞行为发生与调控的环境、生理、遗传、激素与分子机制;创建了以越冬、迁飞规律及生物学习性为基础的粘虫监测预警技术;组建了粘虫区域综合治理技术体系。针对粘虫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昆虫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今后粘虫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赵圣菊 《生态学报》1983,3(4):377-382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我国江淮及黄淮流域是一代粘虫发生区,粘虫全年发生四(或五)个世代,以第一代发生数量最多,春季4、5月间为害小麦。该区在根治我国粘虫危害上具有战略地位。决定一代粘虫发生程度的主导因素,是越冬代蛾量迁入的多少。因此组建该区越冬代蛾最及迁入期的预测模式,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国内,关于粘虫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多属中、短期,且以短期预测为主。据研  相似文献   

7.
高空测报灯监测粘虫区域性发生动态规律探索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姜玉英  刘杰  曾娟 《昆虫知识》2016,(1):191-199
【目的】为探索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成虫种群监测的有效工具。【方法】2014年在全国17个省(市、区)设立了19个高空测报灯观测点,通过各地全年系统监测逐日蛾量。【结果】掌握了粘虫全年南北往返迁飞的种群发生动态,总结出了粘虫全年发生代次(时间)、发生区域和发生数量。【结论】高空测报灯诱测数据反映了粘虫各代次发生时间规律,反映了粘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体现出区域间种群数量相关性,种群数量变动关系密切的因子有待探讨。此方法为做好其他迁飞性害虫的监测提供了可借鉴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我国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种群周年北迁南回的动态规律。【方法】2014-2017年分别在全国16、25、24、23个省(市、区)17、28、27、26个县(市、区)设立了17、35、34、31台高空测报灯,系统观测了全年或主要发生期逐日蛾量。【结果】基本掌握了粘虫在我国全年各代发生区域、发生时间和发生数量,为全国区域预报提供了重要依据。【结论】我国华南江南、西南、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区域是我国粘虫成虫发生区域,每年循环发生5个代次;30?N以南区域诱测到越冬粘虫,27?N及以南的观测点虫量较多,冬季未观测到区域间虫源交流;浙江象山、上海奉贤、江苏东台、山东长岛、河北滦县是粘虫北迁南回的主要路径;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东北等区域间观测到虫源交流,华北和东北地区2代、3代可进行虫源交流;东南亚国家或许为我国提供较多虫源,我国粘虫存在种群重建的可能,这有待于今后进行国际合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11.
两种性诱剂混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桃小食心虫Co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和枣粘虫Ancylis(Anchylopera)sativa Liu均是枣树主要害虫,而且两者的发生期又有相当长时间是一致的,如能使用一组性诱剂诱捕器同时进行两种害虫的发生期预测,在生产上则很有实用价值。但是,桃小食心虫性诱剂和枣粘虫性诱剂能否混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一、试验方法 试验于84年6月中下旬在河北省唐县军城枣产区进行,正是枣粘虫当年一代成虫高峰期和桃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始现期。试验设置三组处理,10个枣粘虫性诱剂水盆诱捕器;10个桃小食心虫性诱剂水盆诱捕器;10个以上含有两种性诱剂的水盆诱捕器,  相似文献   

12.
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是粘虫Mythimna seperata的近缘种,两者在形态上相近,为害特征基本相同,但在不同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近些年来,劳氏粘虫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频繁暴发危害,已成为一种普遍发生的农业害虫。为今后深入研究劳氏粘虫的暴发成灾规律和综合防控技术,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劳氏粘虫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劳氏粘虫已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近80个国家和地区。以幼虫取食危害玉米、水稻和小麦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3龄前幼虫食量小,5-6龄幼虫食量增大,进入暴食期。幼虫具有聚集性、杂食性和暴食性,成虫具有迁飞性,发生危害时具有隐蔽性、偶发性和暴发性。劳氏粘虫的发生和为害规律常因地区、年份和季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气候条件、食物和天敌是影响劳氏粘虫发生危害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和害虫的生物学特征是导致近些年来劳氏粘虫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的重要原因。性诱剂、天敌和生物农药是近些年来劳氏粘虫生物防治研究的主要方向。根据目前劳氏粘虫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及研究现状,我们建议今后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工作:(1)借鉴粘虫的防控策略和防治经验,从空中和地面两个方面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和完善预测预报系统;(2)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开展综合防治工作;(3)将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暴发成灾规律和综合防治研究中,并建立综合防控技术系统。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粘虫发生世代及其迁飞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在云南省的发生及为害,由于受特殊地理、气候和耕作制度的影响,表现相当复杂、特异。七十年代以来,其发生为害频繁、程度加重,严重影响了本省的粮食增产。因此,查明粘虫在本省的发生及为害规律,不但在农业生产上有很大意义,而且在学术上也有一定价值。昆明动物研究所受云南省科委的委托,于1974年筹备,1975—1979年先后组织了省内部份地,县农业科技单位协作攻关,基本查明粘虫在本省年发生世代数分别有1—8代,可区分为六个发生区;全年有五次迁飞活动,可造成四次为害。  相似文献   

14.
粘虫越冬迁飞与危害的调查及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是我国粮食作物上一种典型的季节性远距离迁飞危害的重大农业害虫,具有发生范围广,危害世代多、作物损失重以及危害历史长的特点。每年粘虫在我国东半部自南向北形成5个不同类型发生区,除可在南方越冬外,还可通过季节性远距离往返迁飞在不同发生区之间危害。对其越冬、迁飞种群动态的监测及危害调查是实现粘虫综合防控的前提。根据粘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不同类型发生区的特点,本文发展了粘虫田间越冬、迁飞种群以及幼虫发生危害的调查和监测技术,为其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一代粘虫Mythimna separate(Walker)蛾大多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集群外迁,而此时我国温带气旋活动较为频繁,由气旋活动引起的风场条件的变化会对一代粘虫的迁入区分布造成极大影响,因此阐明温带气旋对一代粘虫迁飞过程的影响是预测2代粘虫发生的重要前提。【方法】通过在江苏姜堰、安徽金安和山东宁津设立高空灯监测点,获取三地粘虫空中种群过境动态,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模式输出的精细风温场资料分析2015年温带气旋对一代粘虫迁飞的影响。【结果】2015年5月东亚反气旋频繁过境,一代粘虫在反气旋影响下多往西南和西北方向迁飞。6月上旬在东北低涡和蒙古气旋的影响下,一代粘虫可迁入东北地区为害。【结论】春夏之交频发的温带气旋是导致我国二代粘虫大范围为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根据梨树县2012年玉米粘虫在我县发生的灾害,总结了粘虫的生活特点及习性,并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了相应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秋季回迁过程,阐释粘虫在我国东部地区迁飞的周年循环,分析粘虫大发生的原因,提取粘虫暴发的预警参数。【方法】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气象数据,分析9月份我国925hPa高度的迁飞场,用NOAAHYSPLIT平台模拟长岛2010-2013年间过境3代粘虫的回迁过程。【结果】9月份华北低空通常存在一个中心位于鲁西的冷高压,高压西侧的南向风和北侧的西向风导致秋季迁飞场环境不利于北方粘虫的秋季回迁而形成明显的Pied Piper效应。但在2011和2012年9月,冷高压中心明显偏西,我国东部北向风频次大大增加;轨迹分析表明,过境长岛的秋季回迁粘虫分别有20%(2011年)和5%(2012年)的迁飞日能回到30°N以南;北方粘虫成功回迁到越冬区的比率提高,为2012-2013年粘虫的暴发提供了相应的虫源基数。【结论】华北秋季的迁飞场以北向风和西向风为主而不利于粘虫的秋季回迁,只在9月冷高压偏西的年份,大陆东部盛行偏北风,粘虫成功回迁到南方越冬区的成功率较高,为翌年粘虫大发生种群的形成奠定虫源基础。因此,秋季高压中心的位置可作为翌年粘虫大发生的早期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谢国    李元明 《昆虫知识》1997,34(4):203-207
首先设定常年有一代粘虫发生的印度北部、云南省和我国江淮地区为云南省粘虫主害代(二代)的可能虫源地。然后,讨论各个可能虫源地一代粘虫发生量及迁出时期空中走廊气流方向和强度对云南省二代粘虫发生量的影响;分析云南二代粘虫迁入期与各个一代区成虫迁出期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云南二代粘虫虫源主要来自于江淮地区一代粘虫发生区;小部分来自于云南一代粘虫发生区,但其基数甚小,仅此成分不致造成对作物的危害;没有包含印度一代粘虫的成分。此结论在1994~1995年的异地测报应用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9.
粘虫危害小麦的动态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苏祥瑶  林昌善 《生态学报》1987,7(4):322-330
本文报道了冬小麦生态系统中小麦、粘虫和粘虫的一种主要天敌——中华星步(虫甲)(Colosomachinense)三个亚系统的模型。同时把三个模型耦联起来进行逐日动态模拟确定了小麦不同生育期和中华星步(虫甲)不同密度下的经济阈值。模拟结果表明:粘虫发生越早,经济阈值越小;在小麦同一个生育期,经济阈值随中华星步(虫甲)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但显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随着温度和粘虫密度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模拟结果,得到河南驻马店地区亩产500斤以上的小麦在没有中华星步(虫甲)时,用粘粘虫散防治的经济阈值在小麦的不同生育期变动在22—34头/米~2之间,用灭幼脲防治时为每平方米14—23头。如果中华星步(虫甲)每100米~2增加2头,则经济阈值可相应地提高1—3头/米~2。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粘虫发生概况:60年回顾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本文总结了我国1950—2013年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发生、防治和损失概况,揭示了60余年中我国粘虫种群数量动态的演化规律。(1)南方地区越冬代种群发生年代间有波动,江淮1代发生区为害减轻,东北、华北、黄淮、西北和西南等2、3代发生区发生加重。(2)2代粘虫为发生最为广泛的1代,1995年以来粘虫主要危害作物已由小麦变为玉米。(3)寄主作物种植面积对种群数量总体变动起重要作用,气候条件影响年度间和区域间的种群波动和变化,农田生境影响小区域的发生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