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维生素A缺乏影响肠道屏障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生素A(vitamin A,VA)在维持肠道黏膜上皮屏障功能的完整性、调节黏膜免疫反应以及抗感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肠道相关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可表达合成视黄酸(retinoic acid,RA)所必需的酶(retinal dehydrogenase,RALDH),合成RA。RA通过诱导T、B细胞产生整合素α4β7、CCR9,使其归巢到肠道,并提高肠道黏膜sIgA的水平。RA可增强天然CD4+T细胞分化为Foxp3+Treg细胞,抑制Th17细胞的生成。当机体VA缺乏时可降低肠道屏障功能,下调肠道黏膜免疫反应,增加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容易导致腹泻。针对维生素A在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
肠道不仅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也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人类肠道中存在着超过百万亿的微生物,其在漫长的自然选择及共同进化中与宿主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肠上皮是先天免疫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各种黏膜保护屏障将肠腔内容物与机体内环境分隔开。各种肠上皮细胞相互协调维持肠道内稳态,并与肠道微生物、肠黏膜免疫系统共同形成抵御肠腔内有害抗原的第一道防线。肠上皮作为肠道微生物和肠黏膜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枢纽,在黏膜免疫防御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肠上皮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旨在深入理解肠上皮,为探索肠道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摘要:人类肠道中微生物群与肠道环境相互作用以维持机体健康。肠黏膜屏障主要由黏液层、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系统和肠上皮细胞本身的完整性等构成。肠道作为直接与大量菌群接触的器官,其屏障功能在肠道健康中的作用尤为显著。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互作用,保持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对稳定,肠道菌群参与肠道免疫反应的建立,共同建立机体天然防御系统,在保持肠道免疫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可诱发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本文主要阐述肠黏膜屏障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的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4.
益生菌与肠黏膜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生菌是一类定植于动物肠道,可辅助动物消化功能,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并可影响肠道免疫系统,有益于动物健康的重要调节性菌群。该类菌群与动物肠上皮细胞间互作的分子机制包括菌体表面分子如磷脂壁酸(phosphatidicacid,LTA)、表面层蛋白(Slayerprotein)等与宿主的粘附相关蛋白分子结合,通过占位效应抑制有害菌群在肠道内的定植;益生菌还可刺激肠道细胞分泌B防御素2、细菌素和有机酸等可抑制甚至杀灭有害菌群;在益生菌作用下,肠道上皮细胞可增强粘液糖蛋白、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等分子的表达,加厚并加固肠道黏膜屏障;益生菌相关抗原可通过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TLRs等)分子结合,激活递呈细胞,启动各免疫细胞的交互作用,调节肠道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5.
HLA-G诱导DC细胞在免疫耐受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双歧杆菌抗肿瘤信号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歧杆菌是人类和某些哺乳动物肠道中最重要的生理菌,也是构成肠道黏膜菌群的主要成分。它是一类革兰阳性、无运动性、无芽胞的专性厌氧的杆菌。无毒无害,可与宿主和谐相处。双歧杆菌在机体内发挥着生物屏障、防辐射、抗感染、缓解便秘、控制内毒索血症、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抗衰老、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营养免疫等多种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对维持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双歧杆菌抗肿瘤的研究是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已知双歧杆菌不仅能拮抗多种肿瘤的生长,还能预防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目前研究发现双歧杆菌的抗肿瘤机制主要有:(1)影响肠道菌群的生化代谢,减少致癌物的产生;(2)调整和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3)诱导一氧化氮的产生;(4)抗诱变;(5)诱导细胞凋亡。本文主要就双歧杆菌抗肿瘤的信号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黏膜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肠黏膜上皮,不但能区分和识别致病菌和共生菌,而且能启动适当的免疫应答。在机体正常情况下,肠黏膜上皮细胞(IEC)对肠道共生菌持耐受状态,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IEC能识别致病菌的危险信号,激活派伊尔结节,启动免疫应答。有关实验已证实肠黏膜上皮针对肠腔细菌呈“耐受”或“非耐受”状态,主要依赖于Toll样受体(TLRS)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8.
黏膜是阻止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黏膜免疫系统在抵抗感染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黏膜途径接种疫苗可以同时诱导黏膜和全身免疫反应,因此,理论上针对黏膜的免疫策略是最合理和有效的。但黏膜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和屏障作用造成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水平低下,制约了黏膜疫苗的发展。M细胞(Microfoldcells)是黏膜免疫系统所独有的,其具有捕获腔内抗原和启动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功能。M细胞摄取抗原的多少直接关系到黏膜疫苗的免疫效力,而利用M细胞配体可将抗原靶向递呈给M细胞,从而实现高效的黏膜免疫应答。靶向M细胞的抗原递送策略及其应用可以提高黏膜免疫应答水平,促进黏膜疫苗的研制。尽管如此,要成功研制安全高效的黏膜疫苗,今后依然有漫长的路要走,这可能有赖于进一步探究M细胞的特性和功能及黏膜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是人和动物体内最复杂和最大的微生态系统,据估计,成人肠道内含有超过500种细菌。新生儿出生时胃肠道是无菌的,免疫系统几乎没有发育,但很快有种类繁多的细菌定植。随着细菌的定植,肠道菌群的建立,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促进全身免疫系统和黏膜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并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10.
肠道是机体消化器官,为机体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要的营养。肠道免疫系统有独特的功能,在抵抗潜在病原体侵入机体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炎症小体是机体天然免疫系统中重要的蛋白复合体感受器,参与病原体引起的宿主防御反应,并在维持肠道免疫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及炎症小体在肠道免疫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抗原化抗体     
抗原化抗体余拥军吴祥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031)关键词抗原化抗体抗体基因工程抗原性免疫原性抗体是哺乳动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机体抵御外来入侵者及清除体内病变、衰老细胞等重要生理功能。抗体分子因其结构的特殊性、对抗原分...  相似文献   

12.
机体的肠道黏膜表面存在着大量与宿主免疫系统互作的共生微生物,其所编码的代谢通路可产生多种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小分子物质。膳食脂肪可经脂解作用形成游离脂肪酸,并在肠道胆汁酸的协助下作为必需营养元素被机体所吸收利用。与此同时,肠道共生微生物既可将宿主来源的胆汁酸转化为多种脱结合胆汁酸或次级胆汁酸,也可将部分膳食来源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为多种异构衍生物。目前,关于肠道共生微生物介导的脂质代谢网络调控宿主黏膜免疫系统发育、成熟与功能的研究方兴未艾。结合该实验室的相关研究,该文将对共生微生物脂质代谢物与肠道黏膜免疫互作机制的前沿进展进行综述与讨论。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被称为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等特点,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与病理意义。肠道菌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就肠道菌群对肠道形态及功能、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以及肠道外免疫系统三个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M细胞是肠道一种免疫细胞,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抗原运转细胞。M细胞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特点,与肠黏膜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目前认为,位于肠淋巴滤泡上皮中特化的M细胞是大多数黏膜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靶细胞,它能特异性的结合肠道大分子物质及微生物,并将其摄取、转运至位于其下的APC进行识别、处理,并激活T、B淋巴细胞,继而激发肠道黏膜免疫应答作用。本研究就目前国内外学者所做M细胞在肠黏膜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树突状细胞(dendritc cells,DC)是一种抗原提呈细胞,能特异地引发和调控机体免疫。它具有抗原呈现功能而不损害免疫系统,不仅能够激活CD4^ 辅助T细胞和CD8^ 细胞毒性T细胞,还能活化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已有的研究让人们看到了癌症疫苗的希望,但还处于早期阶段,有许多尚未确定的因素。因此有关DC疫苗用于对肿瘤的保护性和治疗性免疫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传感器,其能够测定机体T细胞的膜电荷;T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大脑",因此理解T细胞如何感知并且对抗原产生反应非常重要。截至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并不清楚结合到T细胞受体上的抗原如何诱发细胞胞内的激活反应,或者当受体并未同抗原结合时其不会产生信  相似文献   

17.
超抗原抗癌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患的免疫系统通常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因此如何增强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是肿瘤生物治疗关注的问题。超抗原是目前所知的最强的分裂原,极微量的超抗原便能激活大量的T细胞,能对MHC-Ⅱ 肿瘤细胞产生超抗原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因而超抗原的抗癌应用颇受重视。本对超抗原抗肿瘤的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作了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8.
一个对自身组织耐受且功能完整的T细胞库的建立离不开对胸腺上皮细胞(thymic epithelial cells,TECs)提呈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I,MHC Ⅱ)-自身抗原肽表位复合物的识别过程。已知在骨髓造血系统的抗原提呈细胞产生MHCⅡ-自身抗原肽复合物主要是通过细胞的内吞作用。TECs是非造血细胞中唯一能够持续表达MHCⅡ的细胞,属于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  相似文献   

19.
1.免疫反应 机体对自身和异己物质所产生的种种识别和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体液免疫是由血液循环中的抗体所致的免疫反应,主要由B淋巴细胞参考;细胞免疫则系免疫系统中的细胞与抗原之间的反应,由T淋巴细胞参考,与抗体无关。T细胞分化为各种类型,与所产生的各种淋巴因子协同作用。 2.细胞融合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为一个细胞的过程。 3.抗原 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具两种性质:即免疫原性和免疫专一性。根据其来源又可分为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疾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由于现有的免疫接种和抗病毒疗法的局限性,开发安全、广谱、廉价的新型抗病毒制剂极为迫切。益生菌是摄入后能对机体产生多种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其抗病毒作用及潜在机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益生菌通过促进肠道细胞的紧密连接和产生有利物质来维护机体黏膜屏障;与病毒竞争结合靶点或直接捕获并抑杀病毒;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调节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分泌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代谢产物来发挥抗病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益生菌的抗病毒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