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马立名 《昆虫知识》1995,32(4):225-227
1991~1992年在实验室内观察了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在无宿主条件下的活动习性。二种蚤在黑暗处纸片下的蚤数多于纸片上;在光亮处纸片上下蚤数变化无常。二齿新蚤在20和30±1℃下,黑半面蚤数均多于白半面。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在20±1℃下,多数组黑半面蚤数多于白半面;在30±1℃下,多数组白半面蚤数多于黑半面。蚤在直立纸片上。绝大多数向上爬。培养基质凹坑内蚤数多于凹坑外。  相似文献   

2.
在35、30、25℃3种温度下观察了蚤状(Daphniapulex)的生长和生殖。其生长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慢,寿命因温度升高而缩短。在25℃条件下,蚤状寿命、产仔数和产仔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其平均寿命为65.5天,累计产仔总数为401.6个,产仔率为21.22。  相似文献   

3.
盲鼠蚤属一新种及无窦盲鼠蚤雄蚤的发现(蚤目:细蚤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记述盲鼠蚤属Typhlomyopsyllus Li et Huang,1980一新种,刘氏盲鼠蚤Typhlomyopsyllus liui sp.nov.及无窦盲鼠蚤T.esinus Liu,Shi et Liu,1985的雄蚤,前者模式标本采自鄂西南五峰县后河自然保护区与湘西北石门县壶瓶山自然保护区两省交界处的猪尾鼠Typhlomys cinereus体上。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蒙古裸腹氵蚤 (Moinamongolica)在 2 0℃~ 33℃温度和 5~ 40 ppt盐度条件下的种群内禀增长率(rm) .结果表明 ,2 0℃~ 30℃范围内蒙古裸腹氵蚤rm 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超过 30℃后继续升温 ,rm 显著降低 ;在低盐度下蒙古裸腹氵蚤的种群增长能力相对较强 ,盐度为 10 ppt时rm 最高 ,2 0~ 40 ppt范围内 氵蚤的rm 差别不明显 .本实验表明 ,2 5℃~ 30℃和 10 ppt分别是蒙古裸腹 氵蚤种群增长较快的温度和盐度条件 ,在海水中长期培养对蒙古裸腹氵蚤的种群增长能力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云南省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和褐家鼠R.norvegicus体表寄生蚤的感染情况,为云南省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11月,在云南省34个县市随机选取采样点,笼捕法采集黄胸鼠和褐家鼠,收集并鉴定体表寄生蚤,统计宿主和蚤类物种组成、染蚤率、蚤指数,并根据蚤种组成进行分层聚类。结果采集鼠类842只,其中黄胸鼠714只、褐家鼠128只;共检获体表寄生蚤3227匹,涵盖10个已知蚤种,其中,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和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为优势物种。黄胸鼠和褐家鼠的染蚤率分别为48.88%和53.91%,2种鼠的总体蚤指数为3.83匹/只,其中有16个县市的印鼠客蚤指数>1。聚类分析将所有样点聚成3大支系:A支系印鼠客蚤占优势,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地区;B支系优势种不明显或具有其他蚤种,分布于云南省中部地区;C支系缓慢细蚤占优势,分布于云南省北部地区。结论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是云南省主要蚤种,在接近半数地区印鼠客蚤指数>1,防疫形势非常严峻。云南省黄胸鼠和褐家鼠体表蚤区系组成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其中南部地区为印鼠客蚤优势分布区,可视为媒介监测和防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6.
直额裸腹蚤(Moina rectirostris)的龄期和寿命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低温培养的个体普遍大于高温。在20℃时有3个幼龄、12个成龄,而在30℃时有2个幼龄、11个成龄。在20℃、30℃温度下平均产卵数分别为16.2和14.1,累计产卵数分别为194.2和155.6。  相似文献   

7.
马立名 《昆虫学报》1994,37(1):44-50
本文对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侵袭与离开宿主的习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1)蚤攻击宿主距离平均在2cm以内,最大攻击距离不超过10cm。在有效侵袭范围内,蚤与宿主距离近时较距离远时吸血蚤数增多。(2)蚤对宿主的侵袭程度雌蚤大于雄蚤,繁殖蚤大于新羽化蚤,二齿新蚤大于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对小白鼠大于对达乌尔黄鼠。(3)宿主死后一定时间内,仍有部份蚤侵袭其尸体。 死亡时间越长侵袭蚤数越少,呈logY=a-blogX型曲线。(4)蚤离开宿主时间呈偏态分布,温度越高偏态分布越明显。蚤离开死鼠和离开活鼠所需时间很接近。 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离开宿主时间几乎相同。二种蚤离开宿主平均时间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且呈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8.
记述从湖北省长江三峡以南巴东县绿葱坡海拔1 750m落叶阔叶林中捕获的猪尾鼠加Typhlomys cinereus体上采到的盲鼠蚤属Typhlomyopsyllus Li et Huang,1980 1 新种,巫峡盲鼠蚤Typhlomyopsyllus wuxiaensis sp.nov..新种以其独特的可动突形态和宽大卵圆形交配囊袋部及环形骨化增厚脊与该属已记录的4种盲鼠蚤均不同,而其它特征♂仅与洞居盲鼠蚤T.cavaticus Li et Huang,1980、♀与刘氏盲鼠蚤T.liui Wu et Liu,2002相近,但依其雌、雄两性变形节的形态可与后2种区别.文后就新种与近缘种的关系和盲鼠蚤属的蚤类地理分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的柳氏盖蚤新种是从西藏昂仁自藏仓鼠和白尾松田鼠体上获得。标本2雄4雌。新种接近盖蚤属中的端圆盖蚤,其主要区别为新种前胸栉刺数较多,为19—22根。雄蚤第8背板有较发达的棘丛区;可动突端口平直,后缘内凹较浅,基段粗而短;第9腹板后臀后缘窄突上有3枝小刺形鬃,其前无宽突;阳茎钩突端部细长呈钩状。雌蚤第7腹板侧鬃数较多,约19—24枝。  相似文献   

10.
温湿度对秃病蚤蒙冀亚种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俊  李尚君 《昆虫知识》1992,29(1):44-46
试验表明:在相对湿度为76%、温度在17~29℃范围内,蚤的发育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35℃时对成蚤前各虫态均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11℃时蚤在57.4天内完成了卵和幼虫期的发育,前蛹期发育了70天以上仍未蜕皮成蛹,但在升温(23℃)70天后仍可羽化。在17、23和29℃时成长率分别为57%、84%和44%。在温度为23℃,相对湿度低于53%时蚤不能完成幼虫期发育。相对湿度为100%时因霉菌污染而使幼虫死亡。湿度对孵化率、幼虫发育历期及成蚤的大小、寿命具有一定的影响。该蚤的最适发育温度在23℃左右,相对湿度在87%左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北方蚤类在宿主体表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立名 《昆虫学报》1983,(4):409-412
寄生的跳蚤成虫,在宿主体表存在部位的研究较少,其结果亦互相矛盾。例如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Rothschild,1903)],有人说在宿主各部均有出现,有人说嗜留于宿主背部,还有的人认为盛见于宿主颈和肩部。蚤类存在于宿主体表不同部位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宿主的清蚤能力所决定。为了弄清问题,我们做了实验室试验和野外观察。  相似文献   

12.
蚤类畸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跳蚤分类的人,在观察大量标本时,往往遇到一些在形态结构上不正常或发育有缺陷的畸形个体。蚤类畸形问题早为学者们所注意,Иофф和Тифлоф(1940)、Holland(1943),Smit(1947,1949,1952,1955),Stark(1951,1953),Hopkins & Rothschild(1956),Sharma & Joshi(1961),和Rothschild(1961)都曾报告过一些例子。其中Smit提出的例子较丰富。但是总的说来,蚤类畸形的研究意义和方法尚待进一步阐明;对畸形的实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部分蚤类性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立名 《昆虫学报》1993,36(1):63-66
  相似文献   

14.
王善青  肖蔼祥 《昆虫学报》1990,33(4):412-415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雄蚤生殖节表面细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了一些光镜下不易看到的纹理状结构和小棘及一些感器.这些微小的纹理状结构和小棘在不同蚤种之间有差异,这种差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望用于蚤的亚显微水平的分类.通过对感器的观察,发现生殖节上具有大量的毛形感器,另外还观察到有锥形感器、短锥形感器、钟形感器、栓锥感器、腔锥感器及刺形感器等.这些感器的数量分布及有无因种而异.这些感器的存在与交配行为密切相关,作者对此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蚤消化系统的研究:14种蚤前胃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萍 《昆虫学报》1994,37(1):51-58
蚤的前胃结构与其传病机制密切相关。 本文应用解剖、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研究14种蚤的前胃。前胃的外部形态可分为:球状、椭球状、管状和圆台状。前胃刺内部有原生质。 前胃刺的末端形态可分为:钩形、弯叉形、叶形、针形、矛形、喇叭口形、“W”形、大叉形、小叉形、马刀形、锥形和舌形。 前胃刺包括有齿刺和无齿刺两类,有齿刺上齿的分布茫固有:1/2、1/3、1/4、2/3和刺全长。未观察到花蠕形蚤 yermipsylla alakurt 和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hnis的前胃刺上有齿。 前胃刺末端形态和齿的分布呈现出科的相似性。 前胃刺基部的形态有:四棱形、正方形、五边形、不规则五边形、六边形、卵形和圆形。致痒蚤Pulex irrirans和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的前胃刺较粗长、骨化强、在刺两侧具较密的齿且多分布于刺的一半以上,这些特征可能适宜于鼠疫杆菌的生存与大量聚集。没有观察到俊潜蚤Tunga callida的前胃和前胃刺。  相似文献   

16.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北部荒漠草原地区沙土鼠寄生蚤类的季节消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纪有 《昆虫学报》1986,(2):167-173
本文报告内蒙古北部荒漠草原地区的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子午沙鼠`M.meridianus``和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寄生蚤类的季节消长。通过对分布于河谷低地内的三种沙土鼠寄生蚤类调查证明,体蚤的高峰在温暖季节,巢蚤的高峰则在寒冷季节,而且巢蚤的数量远比体蚤的数量为大。秃病蚤、近代新蚤、同型客蚤和簇鬃客蚤为全年皆可出现的蚤种,而叶状切唇蚤、喉瘪怪蚤、不常纤蚤和弱纤蚤则只出现于秋冬季。对啮齿类寄生蚤的季节消长调查,应全年连续性的进行,鼠体和鼠巢并重,以便全面掌握材料;由于巢蚤更能反映客观数量,尤应注重对巢蚤的调查,特别是在冬季还有很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滇西食虫目及啮齿目动物的蚤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调查系1951年11月至1952年3月先后在云南的弥渡、大理才村和大理城内三处进行的。先后捕获室内及室外的食虫动物及齧齿动物共1000余只;包括食虫动物3种,齧齿动物11种,共14种。在检查动物的体外寄生虫时所得到的,除跳蚤外,尚有虱、螨(mite)、蜱(tick)及假蠍(pseudoscorpion)。其中假蠍不是吸血动物,但生活于动物窝内,偶然附于动物身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用动力学方法建立了一个小型害鼠与寄生蚤类共存的生物数学模型,并对模型作了某些简化。初步研究了简化模型的若干性质,以提供灭鼠和流行病防治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